第二十三章 阎锡山
阎锡山,字伯川,乳名万喜子。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①。父阎书堂,营商为生。母曲月清,大家闺秀。阎锡山6岁丧母,寄居外祖父家,由外祖母抚养成人。9岁入本村私塾,读四书五经。17岁再入本村义学,读经史子书,并对程、朱、陆、王之学深加研读。青少年时代受儒学影响较深,特别是朱陆之说,对阎以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阎16岁随父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昌钱铺学商。1900年阎书堂参与金融投机破产,阎随父躲债逃往太原,曾在太原柳巷裕盛店(客栈)当小伙计。流浪生活的痛苦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引起的国破家危,促使阎弃商从军,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
1902年,阎考入山西武备学堂②,从此投身军界。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904年被清政府选送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日语和近代科学知识,后入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学习。留日期间结识了孙中山、李烈钧、朱绶光等革命党人,受到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1905年10月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又成为“铁血丈夫团”成员之一,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9年初,阎从士官学校毕业后途经朝鲜。当时朝鲜已成日本的殖民地,阎看到朝鲜大臣卑躬畏缩的样子,深感亡国之苦,曾发出“亡国之民不如丧家之犬”的感叹,并由此萌发了“救国要在国未亡之前努力”的思想。3月,回到北京后,他为打开局面,又专程拜见了当时山西新军协统姚鸿发之父姚锡光,得到姚的赏识。回省后,阎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不久在北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各省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会试,名列上等,清廷赏给阎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协军校。接着,被任命为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1910年升任标统。任职期间秘密参与同盟会的反清活动,积极进行军队改造,为太原辛亥起义的发动,作了必要的准备。
辛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1911年10月28日,以阎锡山为主的太原同盟会核心成员集体作出在太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翌晨,驻防太原城外的新军八十五标在管带姚以价的带领下宣布起义,接着,阎率领驻城内的八十六标参加。起义军英勇奋战,3个小时内光复太原城,占领巡抚衙门,击毙巡抚陆钟琦。当天,起义军成立山西军政府,阎锡山被举为都督。山西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清朝在山西反动统治的垮台。
太原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急派北洋军第六镇第十二协开往石家庄镇压山西革命。而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早已秘密参加革命,所以吴到石家庄后,速邀阎在娘子关会晤,吴、阎商定组织“燕晋革命联军”,吴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任副都督兼副总司令,准备直捣北京,推翻清廷。不料袁世凯收买吴的部属暗杀了吴,燕晋联军功败垂成。11月15日,袁世凯急任张锡銮为山西巡抚,统率北洋精锐第三镇曹锟部进攻山西。山西民军分南北撤退,阎率部向北,1912年1月12日进占包头。
南北议和时,由于孙中山的努力,袁世凯未敢公开免去阎锡山的都督职务。1912年3月15日,袁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阎重返太原。阎返太原后,也曾一度设想联合革命省份阻袁集权,但考虑到山西处于袁世凯势力包围之中,慑于北洋权势,他非但没有反袁行动,反而在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后,执行袁的命令,将山西全省的国民党组织一律解散,本人也声明脱离国民党。1914年6月,袁改各省都督为将军,任阎为同武将军,督理山西军务。二次革命时,阎没有出面支持,金永①祸晋,他不敢反对,但却派兵镇压了洪汉军。
为保全自己的权位,阎锡山还支持袁世凯称帝。1915年4月,他向袁密奏所谓“国本大计”,倡议“废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宪政”。给反动的筹安会拨款6万元作为其活动经费,并连续发电给袁,表示支持称帝。1915年12月21日,袁赏封他为一等侯。护国运动时,阎致电国务院,指责护国军“破坏大局,不顾国家”。
袁死后,阎为保全自己的势力,开始追随段祺瑞。1916年7月,各省将军改称督军,阎改称山西督军,次年9月兼任山西省长。1917年9月,护法战争爆发,阎在段的指使下,派兵入湖南参战,反对护法战争。
阎锡山在追随段祺瑞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并着手经营山西,增强实力。首先,他利用人民要求和平环境的心理和山西优越的地理条件,提出“保境安民”的口号,强调要服从中央命令,保卫地方治安。他在“保境安民”的旗号下进行第一次扩军,将原来的两个混成旅和警备队扩编成4个混成旅,总兵力约2万人,奠定了晋军的基础;其次,他提倡“用民政治”,建立行政网,编定村制,一村之中有村长;25户为闾,有闾长;5户为邻,有邻长,使他们代行警察职务,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最后,为达到“用民”的目的,极力推行“六政三事”①,成立“六政考核处”、“政治实察所”等机构来督导其政策的扩展和实施。阎锡山实行的一系列加强自己统治和与其他军阀抗衡的退保政策,客观上使山西能够得以摆脱南北之争,暂时出现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局面,加之某些社会“名流”、政客的吹捧,北洋政府曾授予山西“模范省”的称号。
五四运动时,阎锡山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对付山西学生的爱国行动。慑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1920年阎召开“进山会议”②,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炮制所谓的“公平制度”③,从“理论”上来反对共产主义。为了防止人民革命,1922年他提出实行“村本政治”的主张,强调以村为政治本位,选举地主豪绅分任村长、村副,设立村公所、息讼会、人民会议等机构,对贩卖和吸食毒品、窝娼、聚赌、偷盗、斗殴、游手好闲、忤逆不孝等坏人进行感化教育;成立保卫团,对青壮年进行训练。同时,他建立小型军火工业,对晋军进行第二次扩充,充实、增补十个步兵旅的编制,新添了师的编制,新建了一个步兵旅、一个手掷弹旅等,使军队比以前增加一倍之多。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阎锡山左右逢源。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阎认为段祺瑞掌权对自己有利,于10月下旬公开联合冯玉祥,极力拥护段祺瑞重新上台。为阻止湖北、河南的直系援军北上,阎派兵占领石家庄,截断京汉铁路交通,解除北上增援的直系军队武装。但冯玉祥国民军势力的迅速发展,对阎锡山统治山西和向外扩张都造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阎又采取联合奉、直讨冯的方针,派兵配合奉、直在晋北进攻国民军。通过这次战争,阎不仅夺取了绥远特别区,扩大了地盘,而且收编了部分国民军,军事实力也大为增强。1926年秋至1927年春,阎进行第三次扩军,将晋军改称“晋绥军”,自任总司令,并将步兵扩编为17个师。至此,阎的兵力已增至13万余人。
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在望,他于1927年6月3日通电就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改挂青天白日旗,服从三民主义。随后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阎公开表示反共,积极执行“清党”政策,成立自新院,专门管教所谓“政治犯”,迫害进步人士,致使山西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1928年2月,阎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北上参加对奉系军阀的战争。6月,阎军攻占京、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阎为政治会议太原分会主席和北平分会代理主席,并兼任平津卫戍总司令,阎控制了晋、冀、察、绥4个省区及平津两大城市。1928年10月,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行政院内政部长。
国民党军队驱逐奉军出关后,蒋介石为了削弱异己部队而召开的“编遣”会议,激起各派新军阀特别是阎锡山的不满。1929年,唐生智联阎反蒋,阎先是同意,后又改变主意拥蒋反唐。1930年1月,他亲赴郑州自任讨唐总司令,蒋委任阎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但又怕阎乘机扩大实力和地盘,遂授意韩复榘在郑州秘密捉阎。阎得知后,仓皇逃回太原。
以后,阎继续扩军,兵力达20多万,并以讨论“国是”为名,表示反对蒋介石。一时,国民党内反蒋各派麇集太原,组成反蒋联合战线。1930年4月1日,阎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联名通电反蒋。南京“国民政府”于4月5日下令免去阎本兼各职,国民党中常会决议永远开除阎的党籍。蒋介石调集大军讨伐“叛军”。这样,以阎为首的中原倒蒋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进行期间,8月7日,国民党反蒋各派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发表宣言,组织与南京对抗的“国民政府”,推定阎锡山、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等7人为“国民政府”委员,阎为主席。9月9日,阎宣布就职。18日,张学良突然通电拥蒋,出兵山海关,阎、冯军败退。阎遂宣布下野,随后逃居大连,托庇于日本,但仍通过其亲信,遥控山西的军政大权。
1931年8月5日,阎潜回山西。九一八事变后,太原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阎出于对蒋介石政府的忌恨,表示“支持”学生运动,并勒令解散国民党山西省党部,派兵逮捕党部负责人。1932年3月,阎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的军政。蒋为了争取阎,恢复了其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阎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蒋、阎重新合流,阎再度统治晋绥两省。
阎重新掌权后,继续集中力量发展本省的经济建设,积极扩充山西的实力。制订《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成立了“山西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将各项工矿企业统归西北实业公司经营管理。另外,他还修建同蒲铁路(窄轨),整顿山西银行,成立山西实物准备库和山西营业公社。为了发展官营资本,他拒绝给私营工业提供贷款;为了发展本地工业,又成立土货商场,抵制外货,成立“经济统制处”垄断全省经济。由于阎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使山西的工业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
面对日益高涨的民众运动,特别是共产党力量的发展,阎提出“以组织对组织”的口号。他指使亲信建立了“建设救国会”、“文山读书会”、“民众监政会”、“植社”等社会团体,企图以这些组织来对付共产党和民主力量。他从马列主义学说中窃取某些词句,杜撰成所谓的“物劳主张”,出版了《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一书,吹嘘其主张是超越马列、胜于孙中山的。1935年又成立“主张公道团”,自任总团长。各县则设立“防共保卫团”。他亲自编写《防共应先知共》、《共产主义的错误》等反动书籍,强迫人民唱《防共歌》,以实现他“思想防共”、“经济防共”和“民众防共”的目的。1936年,又提出“土地村公有”作为防共的根本办法。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进窥绥东,为维护其政治地位和官僚资产,他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又担忧中共力量久留山西,妨碍自己的手脚,1935年冬,拒绝红军通过山西开赴抗日前线的要求。
1936年6月,又将所谓的社会团体合并为“自强救国同志会”,自任会长。当时在阎面前有三种力量:日本侵略者要占领山西;共产党要一致抗日;蒋介石要吃掉他。阎遂采取抗日和日、联共反共、拥蒋拒蒋的两面策略,周旋于三种力量之间。后迫于日寇进逼,在中共的积极争取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拥蒋联共抗日”的路线。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1936年9月18日,他支持进步青年学生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自任会长,后邀共产党员薄一波回省参与“牺盟会”的领导。随后,他主持绥远抗战,在傅作义等将士的努力下,取得了红格尔图保卫战的胜利,收复了百灵庙,给日伪军以有力的回击。接着,他掀起了广泛的援绥运动,振奋了晋军的抗战意志。
七七事变后,阎与中共在一省之内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月2日,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国民政府任命其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在阎的同意下,“牺盟会”组建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四个纵队、一个工卫旅、三个政卫旅,另外还组建了暂一师,统称新军。
日军占领北平后,于1937年9月中旬侵入山西境内,阎赴代县太和岭口指挥作战。平型关战役后,为阻止日军南下,阎组织忻口会战。此战中国军队给日军以重大杀伤,打乱了日军的作战部署。后日军从娘子关入晋,阎军腹背受敌,放弃忻口,令傅作义退守太原。11月8日,太原沦陷。由于阎和中共实行了进一步的合作,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抗战,他领导的第二战区在抗战初期一度被誉为“模范战区”。
1937年11月24日,阎锡山退守临汾,在丧师失地的情况下,他的抗日信心有所动摇。军队溃不成军,原有组织名存实亡。为了继续控制战区,1938年2月16日他在襄陵县温泉村成立新的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自任会长。在丧失抗战信心的同时,他又对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心怀疑惧。在日军的政治诱降下,阎逐步采取“避日、反共、拥蒋”的路线,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召开的“第二战区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①,把矛头集中指向八路军、牺盟会和决死队。接着,解散了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恢复国民党在山西的公开活动。1939年12月初,阎破坏统一战线,充当反共的急先锋,宣布决死二纵队为“叛军”,下令“讨伐”,挑起山西新军与旧军的冲突,并下令进攻在晋东南的决死一纵队,制造了反共的十二月事变。这是阎锡山改变“拥蒋、联共、抗日”路线为“避日、反共、拥蒋”路线的转折点。1940年7月,阎与中共代表谈判,答应不再进攻新军,双方确定在同蒲路以西以汾(阳)离(石)公路为界,晋西南为旧军活动区域,晋西北为新军和八路军活动区域。从此,阎锡山在山西只控制着晋西南的十几个县。
十二月事变后,阎锡山在“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思想指导下,为保全自身,公然与日勾搭,于1940夏,在吉县克难坡与日本特务大矢晤商,确定“双方在山西境内进入停战状态”。同年11月,阎锡山派赵承绶到孝义县白壁关与日军“山西派遣军”参谋长楠山秀吉谈判,双方达成日军为阎军装备30个团的协议。1941年3月,阎又派赵承绶到白壁关与日军驻汾阳若松旅团的宫内参谋会商,双方口头协议“消除敌对行为、互相提携、共同防共”①;离(石)军(渡)公路以北之“防御进剿”由日军负责,以南由阎军负责,必要时双方实行“会剿”。
在加强对山西军事、政治控制的同时,他也加强了对各级干部的控制。1941年,在吉县克难坡举办“干部暑期进步讨论会”,后改称“洪炉训练”,对手下各级干部进行严格的集训,灌输反共思想,统一内部认识,以配合他的对日妥协活动。
1941年8月11日,阎锡山指使赵承绶在汾阳城内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田边盛武、“山西派遣军”参谋长楠山秀吉签订了《汾阳协定》。其主要内容是:日、阎取消敌对行动,共同防共;阎通电脱离国民政府;日将山西政权交阎,并为阎军提供装备等。10月,双方进一步达成履行《汾阳协定》的细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阎发现国际形势对中国抗战有利,加之,与日勾搭本属互相利用关系,于是妥协活动有所收敛。但日军却急于要求阎履行《汾阳协定》。1942年5月6日,阎锡山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安达二十三,“山西派遣军”司令官岩松义雄、参谋长花谷正等人在吉县安平村谈判,阎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没有答应任何条件。后日本对阎施加各种压力,逼其就范,阎一直采取拖延对策。期间,阎锡山虽然口头上对外声称要防御日军的进攻,但实际上仍与日军保持了有间隙的联系。
1943年,偏安晋西南的阎锡山为解决粮食和兵源问题,在其统治区内推行“兵农合一”政策。他将17岁到45岁的役龄壮丁,每3人编成一个互助兵农小组,一人当常备兵入营打仗,两人各领一份“份地”耕种。当时,阎统区完整县仅7个,但阎利用这一政策,2年时间内募集常备兵7万多人。
抗日战争接近胜利时,阎锡山打出“开展政权”的旗帜,又加紧与日本勾搭,开始向共产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他暗中派遣人员担任伪山西省公署职员和县长等职。1945年他又对日伪县区行政官员按现职发给委任状,保证将来不以汉奸论处。日本宣布投降后,阎锡山派赵承绶火速赶往太原与日军商谈“接收太原”问题。1945年8月17日,赵承绶与日达成协议:日军听候阎锡山接收;八路军如攻太原,日阎双方共同阻击。
8月30日,阎锡山回到太原。他委任一批汉奸为高级顾问,改编伪军4万人为省防军,实行所谓“残留运动”,改编留用日俘3千人,积极准备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中旬,阎锡山派其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部向上党解放区进犯,结果被歼3万余人,史泽波被生俘。1946年上半年,阎锡山又多方阻挠和破坏各地的军调小组的调处活动,反对和平,穷兵黩武,在太原、大同、临汾等地修筑钢筋水泥碉堡7千余个。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阎锡山遂向山西各解放区发动疯狂的进攻,但在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下,阎锡山发动的全面进攻彻底失败,阎军只能控制铁路两侧的少数县市。此时,他继续推行其敲骨吸髓的“兵农合一”暴政,大肆抢粮抓兵,又在城市进行编组抽兵,同时加强特务统治。1946年4月,他成立特种警宪指挥处,10月22日,又成立太原绥靖公署谍报参谋训练队。阎锡山在太原和晋中各县组成严密的特务网,任意残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军队中由“政卫组”派遣特务,深入连队进行所谓的“肃伪”。
1947年至1948年,阎锡山在晋中各县和太原市推行“三自传训”①,目标为“十除一,一变九”,即在十个人中要除掉一个共产党员或革命群众,把十个人中原有一个拥阎的人变为九个。“三自传训”的结果导致杀人极多,从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晋中各县在一年期间,前后被害的人共达3万之多。阎锡山将解放军遣返释放回的俘虏组成“返干团”和“雪耻奋斗团”,让他们继续为其反动统治卖命。
1948年5至7月,临汾和晋中相继解放,阎锡山为困守太原,在太原城外组织“百里防线”,决心负隅顽抗,9月,下令成立“山西总体战行动委员会”,并亲手制定和颁布了保卫太原的“十二条行动纲领”和“十二种方向”,组织“民卫军”,驱赶市民为他卖命。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和平谈判倡议,阎坚决拒绝,还将密谋起义的三十军军长黄樵松和解放军某部参谋处长晋夫押送南京枪杀。当阎看到大势已去时,遂于1949年3月29日乘机逃往南京。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宣告了阎锡山在山西的38年反动统治结束。
阎锡山逃到南京时,南京国民党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职权,但国民党的军政实权仍操诸蒋介石手中。在蒋、李的明争暗斗中,阎锡山表面上以“调处”身份出现,实际上站在蒋介石一边。
4月22日,阎锡山在南京解放前一天,乘飞机逃到上海,26日又从上海飞抵广州。为调和蒋、李矛盾,阎曾二次飞台谒蒋,又两度飞桂见李。5月20日,何应钦辞去行政院长职,李宗仁在推荐居正出任遭到立法院反对后,不得不提名阎锡山出任。6月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阎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
阎锡山组阁后,立即拟定了《扭转时局方案》、《反共救国案》,提出成立“敌后工作委员会”,指令各省成立反共救国军总司令部,派人潜入解放区组织地下武装。此外还拟定了《加大地方职权案》、《收支适合的临时预算案》、《保卫华南西北大陆作战方略》、《改善部队及公务人员待遇案》、《保卫台湾海南岛案》等。
广州解放前,李宗仁下令国民党政府迁渝。11月11日,阎锡山再赴台湾谒蒋,15日返渝,18日在出席重庆各界举行的“庆祝政府迁渝”大会上,他提出“确定以寸土必争为目标”,“走民众路线”,“实行总动员”,“完成总体战”。
12月26日,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阎被迫率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迁到成都,在成都不及半月,又于12月8日迁至台湾。从此,结束了他在大陆的政治生涯。
阎锡山逃往台湾后,拟定了《保卫台湾海南岛、收复大陆计划方案》,提出“实行民众路线”,“建立海陆两个面的战法”,以完成“收复大陆”。但他的妄想没来得及实施,蒋介石就“复职”了。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复职”后,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免去了阎锡山行政院长职。此后,阎仅保留了总统府资政和中央评议委员职务。
3月16日,阎由台北市繁华的中山北路移往丽水街8号,深居简出,从事人生哲学方面的研究,撰有《人应该怎样》一文。
1950年8月12日,阎由丽水街8号迁往阳明山之菁山居住。这里原是一片废耕的茶园,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阎着人略加开辟,即偕旧部上山,从此开始十年山居生活。他在此建有小组会,文武官员全部参加,由他讲解古代“圣贤”义理。他的讲话以后整理为《菁山草庐讲学录》一书。在菁山初期,他经常下山演讲,一是总结失败的教训,二是作反攻大陆的精神动员,三是攻击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四是研究传统文化。中、后期主要集中精力从事著述。先后著有《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大同之路》、《中国政治文化与人生》、《道德重整会世界大会提案》、《恢复大陆与土地问题》、《怎样胜过敌人》、《大同国际宣言草案》、《与慈航法师论道书》、《孔子是个什么家》、《三百年的中国》等。
阎锡山到台湾后,先后患有多种疾病,1960年5月22日病死,终年78岁。
①河边村旧属五台县,今归定襄县。
②《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在山西建立的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
①金永,清末有名的酷吏,袁世凯派到山西任巡按使。
①六政: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天足;三事:种棉、造林、畜牧。
②阎锡山在1921年6月至1923年10月所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的总称,这些会议因会址开始设在太原督军署内一座名为“进山”上的“邃密深沉之馆”,故名之为“进山会议”。
③包括“资由公给、田由公授、耕者有田、工者有器”。
①也叫秋林会议。
①赵承绶:《我参预阎锡山勾结日寇的活动情况》,《文史资料选辑》第54辑,第218页。
① “三自”即自清、自卫、自治。
阎锡山,字伯川,乳名万喜子。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①。父阎书堂,营商为生。母曲月清,大家闺秀。阎锡山6岁丧母,寄居外祖父家,由外祖母抚养成人。9岁入本村私塾,读四书五经。17岁再入本村义学,读经史子书,并对程、朱、陆、王之学深加研读。青少年时代受儒学影响较深,特别是朱陆之说,对阎以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阎16岁随父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昌钱铺学商。1900年阎书堂参与金融投机破产,阎随父躲债逃往太原,曾在太原柳巷裕盛店(客栈)当小伙计。流浪生活的痛苦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引起的国破家危,促使阎弃商从军,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
1902年,阎考入山西武备学堂②,从此投身军界。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904年被清政府选送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日语和近代科学知识,后入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学习。留日期间结识了孙中山、李烈钧、朱绶光等革命党人,受到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1905年10月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又成为“铁血丈夫团”成员之一,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9年初,阎从士官学校毕业后途经朝鲜。当时朝鲜已成日本的殖民地,阎看到朝鲜大臣卑躬畏缩的样子,深感亡国之苦,曾发出“亡国之民不如丧家之犬”的感叹,并由此萌发了“救国要在国未亡之前努力”的思想。3月,回到北京后,他为打开局面,又专程拜见了当时山西新军协统姚鸿发之父姚锡光,得到姚的赏识。回省后,阎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不久在北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各省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会试,名列上等,清廷赏给阎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协军校。接着,被任命为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1910年升任标统。任职期间秘密参与同盟会的反清活动,积极进行军队改造,为太原辛亥起义的发动,作了必要的准备。
辛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1911年10月28日,以阎锡山为主的太原同盟会核心成员集体作出在太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翌晨,驻防太原城外的新军八十五标在管带姚以价的带领下宣布起义,接着,阎率领驻城内的八十六标参加。起义军英勇奋战,3个小时内光复太原城,占领巡抚衙门,击毙巡抚陆钟琦。当天,起义军成立山西军政府,阎锡山被举为都督。山西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清朝在山西反动统治的垮台。
太原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急派北洋军第六镇第十二协开往石家庄镇压山西革命。而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早已秘密参加革命,所以吴到石家庄后,速邀阎在娘子关会晤,吴、阎商定组织“燕晋革命联军”,吴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任副都督兼副总司令,准备直捣北京,推翻清廷。不料袁世凯收买吴的部属暗杀了吴,燕晋联军功败垂成。11月15日,袁世凯急任张锡銮为山西巡抚,统率北洋精锐第三镇曹锟部进攻山西。山西民军分南北撤退,阎率部向北,1912年1月12日进占包头。
南北议和时,由于孙中山的努力,袁世凯未敢公开免去阎锡山的都督职务。1912年3月15日,袁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阎重返太原。阎返太原后,也曾一度设想联合革命省份阻袁集权,但考虑到山西处于袁世凯势力包围之中,慑于北洋权势,他非但没有反袁行动,反而在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后,执行袁的命令,将山西全省的国民党组织一律解散,本人也声明脱离国民党。1914年6月,袁改各省都督为将军,任阎为同武将军,督理山西军务。二次革命时,阎没有出面支持,金永①祸晋,他不敢反对,但却派兵镇压了洪汉军。
为保全自己的权位,阎锡山还支持袁世凯称帝。1915年4月,他向袁密奏所谓“国本大计”,倡议“废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宪政”。给反动的筹安会拨款6万元作为其活动经费,并连续发电给袁,表示支持称帝。1915年12月21日,袁赏封他为一等侯。护国运动时,阎致电国务院,指责护国军“破坏大局,不顾国家”。
袁死后,阎为保全自己的势力,开始追随段祺瑞。1916年7月,各省将军改称督军,阎改称山西督军,次年9月兼任山西省长。1917年9月,护法战争爆发,阎在段的指使下,派兵入湖南参战,反对护法战争。
阎锡山在追随段祺瑞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并着手经营山西,增强实力。首先,他利用人民要求和平环境的心理和山西优越的地理条件,提出“保境安民”的口号,强调要服从中央命令,保卫地方治安。他在“保境安民”的旗号下进行第一次扩军,将原来的两个混成旅和警备队扩编成4个混成旅,总兵力约2万人,奠定了晋军的基础;其次,他提倡“用民政治”,建立行政网,编定村制,一村之中有村长;25户为闾,有闾长;5户为邻,有邻长,使他们代行警察职务,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最后,为达到“用民”的目的,极力推行“六政三事”①,成立“六政考核处”、“政治实察所”等机构来督导其政策的扩展和实施。阎锡山实行的一系列加强自己统治和与其他军阀抗衡的退保政策,客观上使山西能够得以摆脱南北之争,暂时出现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局面,加之某些社会“名流”、政客的吹捧,北洋政府曾授予山西“模范省”的称号。
五四运动时,阎锡山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对付山西学生的爱国行动。慑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1920年阎召开“进山会议”②,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炮制所谓的“公平制度”③,从“理论”上来反对共产主义。为了防止人民革命,1922年他提出实行“村本政治”的主张,强调以村为政治本位,选举地主豪绅分任村长、村副,设立村公所、息讼会、人民会议等机构,对贩卖和吸食毒品、窝娼、聚赌、偷盗、斗殴、游手好闲、忤逆不孝等坏人进行感化教育;成立保卫团,对青壮年进行训练。同时,他建立小型军火工业,对晋军进行第二次扩充,充实、增补十个步兵旅的编制,新添了师的编制,新建了一个步兵旅、一个手掷弹旅等,使军队比以前增加一倍之多。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阎锡山左右逢源。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阎认为段祺瑞掌权对自己有利,于10月下旬公开联合冯玉祥,极力拥护段祺瑞重新上台。为阻止湖北、河南的直系援军北上,阎派兵占领石家庄,截断京汉铁路交通,解除北上增援的直系军队武装。但冯玉祥国民军势力的迅速发展,对阎锡山统治山西和向外扩张都造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阎又采取联合奉、直讨冯的方针,派兵配合奉、直在晋北进攻国民军。通过这次战争,阎不仅夺取了绥远特别区,扩大了地盘,而且收编了部分国民军,军事实力也大为增强。1926年秋至1927年春,阎进行第三次扩军,将晋军改称“晋绥军”,自任总司令,并将步兵扩编为17个师。至此,阎的兵力已增至13万余人。
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在望,他于1927年6月3日通电就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改挂青天白日旗,服从三民主义。随后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阎公开表示反共,积极执行“清党”政策,成立自新院,专门管教所谓“政治犯”,迫害进步人士,致使山西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1928年2月,阎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北上参加对奉系军阀的战争。6月,阎军攻占京、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阎为政治会议太原分会主席和北平分会代理主席,并兼任平津卫戍总司令,阎控制了晋、冀、察、绥4个省区及平津两大城市。1928年10月,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行政院内政部长。
国民党军队驱逐奉军出关后,蒋介石为了削弱异己部队而召开的“编遣”会议,激起各派新军阀特别是阎锡山的不满。1929年,唐生智联阎反蒋,阎先是同意,后又改变主意拥蒋反唐。1930年1月,他亲赴郑州自任讨唐总司令,蒋委任阎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但又怕阎乘机扩大实力和地盘,遂授意韩复榘在郑州秘密捉阎。阎得知后,仓皇逃回太原。
以后,阎继续扩军,兵力达20多万,并以讨论“国是”为名,表示反对蒋介石。一时,国民党内反蒋各派麇集太原,组成反蒋联合战线。1930年4月1日,阎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联名通电反蒋。南京“国民政府”于4月5日下令免去阎本兼各职,国民党中常会决议永远开除阎的党籍。蒋介石调集大军讨伐“叛军”。这样,以阎为首的中原倒蒋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进行期间,8月7日,国民党反蒋各派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发表宣言,组织与南京对抗的“国民政府”,推定阎锡山、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等7人为“国民政府”委员,阎为主席。9月9日,阎宣布就职。18日,张学良突然通电拥蒋,出兵山海关,阎、冯军败退。阎遂宣布下野,随后逃居大连,托庇于日本,但仍通过其亲信,遥控山西的军政大权。
1931年8月5日,阎潜回山西。九一八事变后,太原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阎出于对蒋介石政府的忌恨,表示“支持”学生运动,并勒令解散国民党山西省党部,派兵逮捕党部负责人。1932年3月,阎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的军政。蒋为了争取阎,恢复了其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阎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蒋、阎重新合流,阎再度统治晋绥两省。
阎重新掌权后,继续集中力量发展本省的经济建设,积极扩充山西的实力。制订《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成立了“山西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将各项工矿企业统归西北实业公司经营管理。另外,他还修建同蒲铁路(窄轨),整顿山西银行,成立山西实物准备库和山西营业公社。为了发展官营资本,他拒绝给私营工业提供贷款;为了发展本地工业,又成立土货商场,抵制外货,成立“经济统制处”垄断全省经济。由于阎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使山西的工业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
面对日益高涨的民众运动,特别是共产党力量的发展,阎提出“以组织对组织”的口号。他指使亲信建立了“建设救国会”、“文山读书会”、“民众监政会”、“植社”等社会团体,企图以这些组织来对付共产党和民主力量。他从马列主义学说中窃取某些词句,杜撰成所谓的“物劳主张”,出版了《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一书,吹嘘其主张是超越马列、胜于孙中山的。1935年又成立“主张公道团”,自任总团长。各县则设立“防共保卫团”。他亲自编写《防共应先知共》、《共产主义的错误》等反动书籍,强迫人民唱《防共歌》,以实现他“思想防共”、“经济防共”和“民众防共”的目的。1936年,又提出“土地村公有”作为防共的根本办法。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进窥绥东,为维护其政治地位和官僚资产,他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又担忧中共力量久留山西,妨碍自己的手脚,1935年冬,拒绝红军通过山西开赴抗日前线的要求。
1936年6月,又将所谓的社会团体合并为“自强救国同志会”,自任会长。当时在阎面前有三种力量:日本侵略者要占领山西;共产党要一致抗日;蒋介石要吃掉他。阎遂采取抗日和日、联共反共、拥蒋拒蒋的两面策略,周旋于三种力量之间。后迫于日寇进逼,在中共的积极争取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拥蒋联共抗日”的路线。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1936年9月18日,他支持进步青年学生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自任会长,后邀共产党员薄一波回省参与“牺盟会”的领导。随后,他主持绥远抗战,在傅作义等将士的努力下,取得了红格尔图保卫战的胜利,收复了百灵庙,给日伪军以有力的回击。接着,他掀起了广泛的援绥运动,振奋了晋军的抗战意志。
七七事变后,阎与中共在一省之内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月2日,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国民政府任命其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在阎的同意下,“牺盟会”组建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四个纵队、一个工卫旅、三个政卫旅,另外还组建了暂一师,统称新军。
日军占领北平后,于1937年9月中旬侵入山西境内,阎赴代县太和岭口指挥作战。平型关战役后,为阻止日军南下,阎组织忻口会战。此战中国军队给日军以重大杀伤,打乱了日军的作战部署。后日军从娘子关入晋,阎军腹背受敌,放弃忻口,令傅作义退守太原。11月8日,太原沦陷。由于阎和中共实行了进一步的合作,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抗战,他领导的第二战区在抗战初期一度被誉为“模范战区”。
1937年11月24日,阎锡山退守临汾,在丧师失地的情况下,他的抗日信心有所动摇。军队溃不成军,原有组织名存实亡。为了继续控制战区,1938年2月16日他在襄陵县温泉村成立新的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自任会长。在丧失抗战信心的同时,他又对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心怀疑惧。在日军的政治诱降下,阎逐步采取“避日、反共、拥蒋”的路线,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召开的“第二战区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①,把矛头集中指向八路军、牺盟会和决死队。接着,解散了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恢复国民党在山西的公开活动。1939年12月初,阎破坏统一战线,充当反共的急先锋,宣布决死二纵队为“叛军”,下令“讨伐”,挑起山西新军与旧军的冲突,并下令进攻在晋东南的决死一纵队,制造了反共的十二月事变。这是阎锡山改变“拥蒋、联共、抗日”路线为“避日、反共、拥蒋”路线的转折点。1940年7月,阎与中共代表谈判,答应不再进攻新军,双方确定在同蒲路以西以汾(阳)离(石)公路为界,晋西南为旧军活动区域,晋西北为新军和八路军活动区域。从此,阎锡山在山西只控制着晋西南的十几个县。
十二月事变后,阎锡山在“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思想指导下,为保全自身,公然与日勾搭,于1940夏,在吉县克难坡与日本特务大矢晤商,确定“双方在山西境内进入停战状态”。同年11月,阎锡山派赵承绶到孝义县白壁关与日军“山西派遣军”参谋长楠山秀吉谈判,双方达成日军为阎军装备30个团的协议。1941年3月,阎又派赵承绶到白壁关与日军驻汾阳若松旅团的宫内参谋会商,双方口头协议“消除敌对行为、互相提携、共同防共”①;离(石)军(渡)公路以北之“防御进剿”由日军负责,以南由阎军负责,必要时双方实行“会剿”。
在加强对山西军事、政治控制的同时,他也加强了对各级干部的控制。1941年,在吉县克难坡举办“干部暑期进步讨论会”,后改称“洪炉训练”,对手下各级干部进行严格的集训,灌输反共思想,统一内部认识,以配合他的对日妥协活动。
1941年8月11日,阎锡山指使赵承绶在汾阳城内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田边盛武、“山西派遣军”参谋长楠山秀吉签订了《汾阳协定》。其主要内容是:日、阎取消敌对行动,共同防共;阎通电脱离国民政府;日将山西政权交阎,并为阎军提供装备等。10月,双方进一步达成履行《汾阳协定》的细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阎发现国际形势对中国抗战有利,加之,与日勾搭本属互相利用关系,于是妥协活动有所收敛。但日军却急于要求阎履行《汾阳协定》。1942年5月6日,阎锡山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安达二十三,“山西派遣军”司令官岩松义雄、参谋长花谷正等人在吉县安平村谈判,阎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没有答应任何条件。后日本对阎施加各种压力,逼其就范,阎一直采取拖延对策。期间,阎锡山虽然口头上对外声称要防御日军的进攻,但实际上仍与日军保持了有间隙的联系。
1943年,偏安晋西南的阎锡山为解决粮食和兵源问题,在其统治区内推行“兵农合一”政策。他将17岁到45岁的役龄壮丁,每3人编成一个互助兵农小组,一人当常备兵入营打仗,两人各领一份“份地”耕种。当时,阎统区完整县仅7个,但阎利用这一政策,2年时间内募集常备兵7万多人。
抗日战争接近胜利时,阎锡山打出“开展政权”的旗帜,又加紧与日本勾搭,开始向共产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他暗中派遣人员担任伪山西省公署职员和县长等职。1945年他又对日伪县区行政官员按现职发给委任状,保证将来不以汉奸论处。日本宣布投降后,阎锡山派赵承绶火速赶往太原与日军商谈“接收太原”问题。1945年8月17日,赵承绶与日达成协议:日军听候阎锡山接收;八路军如攻太原,日阎双方共同阻击。
8月30日,阎锡山回到太原。他委任一批汉奸为高级顾问,改编伪军4万人为省防军,实行所谓“残留运动”,改编留用日俘3千人,积极准备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中旬,阎锡山派其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部向上党解放区进犯,结果被歼3万余人,史泽波被生俘。1946年上半年,阎锡山又多方阻挠和破坏各地的军调小组的调处活动,反对和平,穷兵黩武,在太原、大同、临汾等地修筑钢筋水泥碉堡7千余个。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阎锡山遂向山西各解放区发动疯狂的进攻,但在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下,阎锡山发动的全面进攻彻底失败,阎军只能控制铁路两侧的少数县市。此时,他继续推行其敲骨吸髓的“兵农合一”暴政,大肆抢粮抓兵,又在城市进行编组抽兵,同时加强特务统治。1946年4月,他成立特种警宪指挥处,10月22日,又成立太原绥靖公署谍报参谋训练队。阎锡山在太原和晋中各县组成严密的特务网,任意残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军队中由“政卫组”派遣特务,深入连队进行所谓的“肃伪”。
1947年至1948年,阎锡山在晋中各县和太原市推行“三自传训”①,目标为“十除一,一变九”,即在十个人中要除掉一个共产党员或革命群众,把十个人中原有一个拥阎的人变为九个。“三自传训”的结果导致杀人极多,从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晋中各县在一年期间,前后被害的人共达3万之多。阎锡山将解放军遣返释放回的俘虏组成“返干团”和“雪耻奋斗团”,让他们继续为其反动统治卖命。
1948年5至7月,临汾和晋中相继解放,阎锡山为困守太原,在太原城外组织“百里防线”,决心负隅顽抗,9月,下令成立“山西总体战行动委员会”,并亲手制定和颁布了保卫太原的“十二条行动纲领”和“十二种方向”,组织“民卫军”,驱赶市民为他卖命。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和平谈判倡议,阎坚决拒绝,还将密谋起义的三十军军长黄樵松和解放军某部参谋处长晋夫押送南京枪杀。当阎看到大势已去时,遂于1949年3月29日乘机逃往南京。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宣告了阎锡山在山西的38年反动统治结束。
阎锡山逃到南京时,南京国民党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职权,但国民党的军政实权仍操诸蒋介石手中。在蒋、李的明争暗斗中,阎锡山表面上以“调处”身份出现,实际上站在蒋介石一边。
4月22日,阎锡山在南京解放前一天,乘飞机逃到上海,26日又从上海飞抵广州。为调和蒋、李矛盾,阎曾二次飞台谒蒋,又两度飞桂见李。5月20日,何应钦辞去行政院长职,李宗仁在推荐居正出任遭到立法院反对后,不得不提名阎锡山出任。6月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阎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
阎锡山组阁后,立即拟定了《扭转时局方案》、《反共救国案》,提出成立“敌后工作委员会”,指令各省成立反共救国军总司令部,派人潜入解放区组织地下武装。此外还拟定了《加大地方职权案》、《收支适合的临时预算案》、《保卫华南西北大陆作战方略》、《改善部队及公务人员待遇案》、《保卫台湾海南岛案》等。
广州解放前,李宗仁下令国民党政府迁渝。11月11日,阎锡山再赴台湾谒蒋,15日返渝,18日在出席重庆各界举行的“庆祝政府迁渝”大会上,他提出“确定以寸土必争为目标”,“走民众路线”,“实行总动员”,“完成总体战”。
12月26日,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阎被迫率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迁到成都,在成都不及半月,又于12月8日迁至台湾。从此,结束了他在大陆的政治生涯。
阎锡山逃往台湾后,拟定了《保卫台湾海南岛、收复大陆计划方案》,提出“实行民众路线”,“建立海陆两个面的战法”,以完成“收复大陆”。但他的妄想没来得及实施,蒋介石就“复职”了。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复职”后,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免去了阎锡山行政院长职。此后,阎仅保留了总统府资政和中央评议委员职务。
3月16日,阎由台北市繁华的中山北路移往丽水街8号,深居简出,从事人生哲学方面的研究,撰有《人应该怎样》一文。
1950年8月12日,阎由丽水街8号迁往阳明山之菁山居住。这里原是一片废耕的茶园,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阎着人略加开辟,即偕旧部上山,从此开始十年山居生活。他在此建有小组会,文武官员全部参加,由他讲解古代“圣贤”义理。他的讲话以后整理为《菁山草庐讲学录》一书。在菁山初期,他经常下山演讲,一是总结失败的教训,二是作反攻大陆的精神动员,三是攻击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四是研究传统文化。中、后期主要集中精力从事著述。先后著有《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大同之路》、《中国政治文化与人生》、《道德重整会世界大会提案》、《恢复大陆与土地问题》、《怎样胜过敌人》、《大同国际宣言草案》、《与慈航法师论道书》、《孔子是个什么家》、《三百年的中国》等。
阎锡山到台湾后,先后患有多种疾病,1960年5月22日病死,终年78岁。
①河边村旧属五台县,今归定襄县。
②《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在山西建立的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
①金永,清末有名的酷吏,袁世凯派到山西任巡按使。
①六政: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天足;三事:种棉、造林、畜牧。
②阎锡山在1921年6月至1923年10月所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的总称,这些会议因会址开始设在太原督军署内一座名为“进山”上的“邃密深沉之馆”,故名之为“进山会议”。
③包括“资由公给、田由公授、耕者有田、工者有器”。
①也叫秋林会议。
①赵承绶:《我参预阎锡山勾结日寇的活动情况》,《文史资料选辑》第54辑,第218页。
① “三自”即自清、自卫、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