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近代后编(1919-1949)(下册)

第三节 中国天文学会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三节 中国天文学会③

  为促进我国天文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中央观象台的天文工作者早在一十年代中期就倡议创立“中国天文学会”。经多年筹备,条件成熟,乃于1922年10月30日,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内召 开了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评议会,高鲁任会长。

  学会成立后,每隔年余举行一次年会。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由各主要天文机构负责人作工作总结,请有关专家介绍一年来天文学的进步,并在会上选举产生下一届评议会。1944年起,评议会改称理事会。著名天文学家高鲁、余青松、张钰哲、陈遵妫和科学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李书华等人曾任各届会长或理事长。

  学会以“求专门天文学之进步及通俗天文学之普及”为宗旨做了不少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1)创办天文刊物。除学会筹备阶段刊行的《现象丛报》外,1924年起出版年刊《中国天文学会会报》,共出9期,主要刊载会员论文和重要译著。1930年7月起出版《宇宙》月刊,该刊以刊载通俗天文著述为主,兼载宇宙消息、国内外天文界动态和中国天文学会消息等等。

  (2)编译天文图书。1930年4月学会成立了编辑委员会,除负责编辑《宇宙》月刊外,还编写天文学丛书和天文学辞典。如陈遵妫编写的《星体图说》、《宇宙壮观》,张钰哲的《天文学论丛》、《宇宙丛谈》,戴文赛的《恒星光谱》和《星空巡礼》等等。

  (3)编订天文名词。学会于1930年12月成立天文名词编译委员会,1933年审定天文学名词1400条,均有英、法、德、日四国文字对照,交国立编译馆出版。

  (4)举办科普与学术演讲。除在每届年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外,在早期会所设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内时,还每月举办一次学术演讲会,1932年冬会所移至南京后改为不定期举行。1933年曾在南京举行“徐文定公(徐光启)逝世三百年纪念会”。1923年曾与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相对论讲座”。1942年12月25日在昆明和永安两地与中国数学学会联合举办了“牛顿诞辰三百周年纪念会”。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开展天文和近代科学知识宣传。此外,会员陈遵妫、张钰哲、高平子、戴文赛、周培源等人曾到电台、机关、学校等处作天文普及演讲。

  (5)组织天文观测。1929年12月学会成立了变星观测委员会,张云任主任,指导和组织各地会员进行变星观测,并将观测结果统一整理发表。该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进行交流总结,编辑出版《中国天文学会变星观测委员会报告》,每两月一期,刊登于《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中国天文学会还于1934年联合有关机关团体成立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组织日食观测。

  (6)颁发奖金奖励天文学著作。学会曾接受热心者捐助的奖金,如隐名奖金、“霁云楼老人”奖等,用以奖励优秀天文著作的作者。

  (7)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曾派会员张云列席192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IAU(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二届大会;派会员余青松、赵进义(1902—1972)列席1928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IAU第三届大会。193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IAU第五届大会上,中国天文学会正式加入IAU,成为我国最早参加国际科学团体的学会。列席会议的会员高平子、潘璞将紫金山天文台图册带到会议举办的展览会上展览,以扩大中国天文界在国际上的影响。1936年9月,中国天文学会与天文研究所共同组织了中国天文委员会,为主持参加IAU各项活动的专门机构。

  中国天文学会创办之时正值旧中国忧患交侵之时,学会得自于政府的资助极少,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会费、热心者的捐助以及一些单位的资助。抗日战争时期处境更为艰难,但学会在会员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分会继续开展活动。先后于1940、1941、1942年成立了昆明分会、福建永安分会和贵阳分会。抗战时期《宇宙》杂志也未停刊,只是曾因经费不足而由月刊改为半年刊。

  中国天文学会将国内专业天文工作者、天文爱好者以及热心于天文事业的人都团结了起来,共同致力于天文学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创建中起了重要作用。会员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1922年学会刚成立时有会员47名,1947年发展到688名。

  

  ③本节主要参考《宇宙》第1—14卷,中国天文学会,1930—1949年;吴美霞:《中国天文学会简述》,《中国科技史料》第10卷第3期,第66页,1989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