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地学 第一节 留学生与近代地学思想的传入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中国地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传统地学研究基本上被淘汰,西方先进的地学理论则被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学的进步。在当时地学界影响较大的《地学杂志》于1921年开始刷新内容,计划介绍西方的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学名著。大量的西方地学代表作在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如亨丁顿的《人生地理学原理》、弗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辛普尔的《地理环境之影响》、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马东的《自然地理学专论》、哈第的《世界植物地理》等等①。而这一时期对近代地学理论传播贡献最大的,应属中国第一代地学人才,其中多数为归国的留学生。
这一时期留学生学成回国,促进了西方地学理论的全面介绍。留学生回国后,深感中国地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于是他们一方面通过翻译国外地学名著,另一方面发表论著、论文介绍西方地学研究概况和新的思想。此外留学生回国后,多数从事地学教育,培养出了新一代的地学人才。更有一些留学生推动了中国与国际地学研究的合作。
章鸿钊于1911年从日本学成回国,他在《地学杂志》上先后发表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中华地质调查私议》、《调查地质咨文》等文章,这些文章对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丁文江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后,与章鸿钊等人合作创办了地质调查所。他还积极倡导并参加野外考察,并培养出象谢家荣、叶良辅、谭锡畴等一批优秀的地质人才。翁文灏于1912年从比利时学成回国。早期执教于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所,曾参与了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以及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创办工作。他也是最早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中国学者之一。李四光曾在日本和英国留学,并于1920年学成回国,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为培养新一代地质人才作出了贡献。还有王宠佑、朱家骅、谢家荣、叶良辅、杨钟健、孙云铸等人,他们作为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对近代地质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近代地理学主要理论均被介绍到中国。如地理环境决定论、马尔萨斯人口论、各种政治地理学说、人文地理学说、工业区位论以及自然地理方面的柯本的气候分类学说和台维斯的地貌侵蚀循环说等,多数都是通过留学生传入中国的。竺可桢于1918年从美国学成归国。从二十年代开始先后发表《地理教学法之商榷》(《科学》,1922)、《何谓地理学》(《史学与地学》,1926)、《地学通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等论文、论著介绍西方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学科的性质、内容和方法。三十年代,竺可桢等人编译的《新地学》一书出版,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近代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概况。此外他还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创建了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了新一代的地理学人才。又于三十年代与翁文灏、胡焕庸等人共同创立了中国地理学会。黄国璋1928年从美国学成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人才。他还发表了《纽约美国地理学会概况》、《爪哇农业地理见闻撮要》、《我国国防与地理》①等介绍近代地理学知识。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末的许多留学生,如林超、王成组、涂长望、任美锷、李旭旦、徐近之等在传播近代地理学思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①参见杨文衡主编:《世界地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1页。
①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60页。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中国地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传统地学研究基本上被淘汰,西方先进的地学理论则被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学的进步。在当时地学界影响较大的《地学杂志》于1921年开始刷新内容,计划介绍西方的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学名著。大量的西方地学代表作在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如亨丁顿的《人生地理学原理》、弗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辛普尔的《地理环境之影响》、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马东的《自然地理学专论》、哈第的《世界植物地理》等等①。而这一时期对近代地学理论传播贡献最大的,应属中国第一代地学人才,其中多数为归国的留学生。
这一时期留学生学成回国,促进了西方地学理论的全面介绍。留学生回国后,深感中国地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于是他们一方面通过翻译国外地学名著,另一方面发表论著、论文介绍西方地学研究概况和新的思想。此外留学生回国后,多数从事地学教育,培养出了新一代的地学人才。更有一些留学生推动了中国与国际地学研究的合作。
章鸿钊于1911年从日本学成回国,他在《地学杂志》上先后发表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中华地质调查私议》、《调查地质咨文》等文章,这些文章对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丁文江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后,与章鸿钊等人合作创办了地质调查所。他还积极倡导并参加野外考察,并培养出象谢家荣、叶良辅、谭锡畴等一批优秀的地质人才。翁文灏于1912年从比利时学成回国。早期执教于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所,曾参与了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以及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创办工作。他也是最早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中国学者之一。李四光曾在日本和英国留学,并于1920年学成回国,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为培养新一代地质人才作出了贡献。还有王宠佑、朱家骅、谢家荣、叶良辅、杨钟健、孙云铸等人,他们作为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对近代地质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近代地理学主要理论均被介绍到中国。如地理环境决定论、马尔萨斯人口论、各种政治地理学说、人文地理学说、工业区位论以及自然地理方面的柯本的气候分类学说和台维斯的地貌侵蚀循环说等,多数都是通过留学生传入中国的。竺可桢于1918年从美国学成归国。从二十年代开始先后发表《地理教学法之商榷》(《科学》,1922)、《何谓地理学》(《史学与地学》,1926)、《地学通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等论文、论著介绍西方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学科的性质、内容和方法。三十年代,竺可桢等人编译的《新地学》一书出版,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近代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概况。此外他还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创建了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了新一代的地理学人才。又于三十年代与翁文灏、胡焕庸等人共同创立了中国地理学会。黄国璋1928年从美国学成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人才。他还发表了《纽约美国地理学会概况》、《爪哇农业地理见闻撮要》、《我国国防与地理》①等介绍近代地理学知识。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末的许多留学生,如林超、王成组、涂长望、任美锷、李旭旦、徐近之等在传播近代地理学思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①参见杨文衡主编:《世界地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1页。
①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