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医的发展和壮大
西洋医学是一种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西方人可以用它来治病,中国人同样也可以用它来治病。因此,随着西医影响的扩大,它在我国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迅速壮大起来。
1.医学教育的发展。
已如前述,西方在前一阶段主要是吸引一些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医学,学成后回国,开展业务。但这种形式的作用比较有限。因此,西方教会开始在我国创办一些医学校,较大规模地培养西医师。早在上一阶段的末期,美、英、加拿大的一些教会已经在广州、上海、苏州、北京、四川等一些城市建立医校,其中如1870年嘉约翰就把广州的博济医局改成博济医学校,是为最 早的教会医学校。其他较著名的还有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北平的协和医学校、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后改医科大学)、上海女子医学院等。总之,这一时期由各国教会创办的医学院校估计有近20所左右,到抗日战争时期,有些院校由政府承办,成为国立医学院。到1949年以前,由这些西医学院校培养出一大批西医,成为我国这一时期西医的主要骨干。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国立的西医药院校,如早期的北洋医学堂、陆军军医学校、新军军医学堂;民国时期较著名的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国立药科专科学校等。
总之,这一时期西医药院校林立,大约由教会创办的约20所,而由政府设立的前后不下30所。通过这些学校,培养出大批西医药人才。
2.继续创办医院。
通过早期创办的教会医院,西医逐步扩大了影响。已如前述,到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教会医院业已分布到全国,甚至在较偏远的小城市,也有教会医院的创立。如《中华年鉴》所载,到1936年统计的数字,在全国20个省建立的教会医院已达426所,床位数多达27553张。
以上这些教会医院在初创办时,一般由教会管理和维持经费。随后,逐渐过渡到由教会和中国人共管,甚或单独由中国人来管理。
3.卫生机构、团体和出版书刊。
清末,在政府中首设卫生司。民国时期,于1928年改设卫生 部,总管全国医药卫生行政事务,直接隶属于内政部。此后,卫生部曾改为卫生署,时而由行政院管辖,时而由内政部主管,时而恢复卫生部建制,时而又改为卫生署。卫生部(署)之下或设司,或设科,主管医政、保健、防疫、统计,并有直接管辖的一些卫生或医药科研机构,如中央卫生实验所、中央医院、各地防疫处、助产学校、护士学校等。在中央卫生机构之下,各省设卫生局,管理地方医药卫生事务。至于卫生机构的行政领导,几乎全部由西医充任。
在医学团体方面,以中华医学会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著。1914年,由一些在西方国家留学归来的医生发起组织中华医学会,次年,在北京开始出版《中华医学杂志》。它们是我国创办较早,影响最大的学术团体和期刊。几乎于同年,还组织了中国护士学会。中华医学会还组织专科学术活动,如最早的医史研究会,就经常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开辟医史专栏、专刊,大大促进了我国医学学术的交流和繁荣。
在这段时期,成立的学术团体和创办的医学刊物,有相当一部分代表不同学派、不同教会的利益。仅以期刊来说,到1949年的前夕,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出版过的大小期刊至少有100种以上。这些学术刊物对于促进我国西医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医学专著在前一时期的由传教医生们编译为主,转而成为输入和出版西医主要医著为主。这些西医著作大多为西方医学院校之各科课本,直接引入,其间影响较大的重要医著如内科、外科以及临床前期的基础课本,也有译为中文问世的。此外,也出现一些具有独立见解的西医专著,但为数较少。
西洋医学是一种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西方人可以用它来治病,中国人同样也可以用它来治病。因此,随着西医影响的扩大,它在我国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迅速壮大起来。
1.医学教育的发展。
已如前述,西方在前一阶段主要是吸引一些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医学,学成后回国,开展业务。但这种形式的作用比较有限。因此,西方教会开始在我国创办一些医学校,较大规模地培养西医师。早在上一阶段的末期,美、英、加拿大的一些教会已经在广州、上海、苏州、北京、四川等一些城市建立医校,其中如1870年嘉约翰就把广州的博济医局改成博济医学校,是为最 早的教会医学校。其他较著名的还有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北平的协和医学校、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后改医科大学)、上海女子医学院等。总之,这一时期由各国教会创办的医学院校估计有近20所左右,到抗日战争时期,有些院校由政府承办,成为国立医学院。到1949年以前,由这些西医学院校培养出一大批西医,成为我国这一时期西医的主要骨干。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国立的西医药院校,如早期的北洋医学堂、陆军军医学校、新军军医学堂;民国时期较著名的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国立药科专科学校等。
总之,这一时期西医药院校林立,大约由教会创办的约20所,而由政府设立的前后不下30所。通过这些学校,培养出大批西医药人才。
2.继续创办医院。
通过早期创办的教会医院,西医逐步扩大了影响。已如前述,到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教会医院业已分布到全国,甚至在较偏远的小城市,也有教会医院的创立。如《中华年鉴》所载,到1936年统计的数字,在全国20个省建立的教会医院已达426所,床位数多达27553张。
以上这些教会医院在初创办时,一般由教会管理和维持经费。随后,逐渐过渡到由教会和中国人共管,甚或单独由中国人来管理。
3.卫生机构、团体和出版书刊。
清末,在政府中首设卫生司。民国时期,于1928年改设卫生 部,总管全国医药卫生行政事务,直接隶属于内政部。此后,卫生部曾改为卫生署,时而由行政院管辖,时而由内政部主管,时而恢复卫生部建制,时而又改为卫生署。卫生部(署)之下或设司,或设科,主管医政、保健、防疫、统计,并有直接管辖的一些卫生或医药科研机构,如中央卫生实验所、中央医院、各地防疫处、助产学校、护士学校等。在中央卫生机构之下,各省设卫生局,管理地方医药卫生事务。至于卫生机构的行政领导,几乎全部由西医充任。
在医学团体方面,以中华医学会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著。1914年,由一些在西方国家留学归来的医生发起组织中华医学会,次年,在北京开始出版《中华医学杂志》。它们是我国创办较早,影响最大的学术团体和期刊。几乎于同年,还组织了中国护士学会。中华医学会还组织专科学术活动,如最早的医史研究会,就经常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开辟医史专栏、专刊,大大促进了我国医学学术的交流和繁荣。
在这段时期,成立的学术团体和创办的医学刊物,有相当一部分代表不同学派、不同教会的利益。仅以期刊来说,到1949年的前夕,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出版过的大小期刊至少有100种以上。这些学术刊物对于促进我国西医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医学专著在前一时期的由传教医生们编译为主,转而成为输入和出版西医主要医著为主。这些西医著作大多为西方医学院校之各科课本,直接引入,其间影响较大的重要医著如内科、外科以及临床前期的基础课本,也有译为中文问世的。此外,也出现一些具有独立见解的西医专著,但为数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