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唐朝与四方诸国的各种关系 自秦、汉时起,中国基本上是统一富强的大国。境外邻国特别是北方的行国(游牧人的国家称行国),即使强盛一时也都远远不是中国的敌手。在割据分裂时期,如果割据国内部统一,象三国时魏国那样,对境外强敌依然还是有足够的抵抗力。原因很明显,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比四邻任何国家都高得多,并且汉族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只要统治集团不是极端腐朽,不是朋党互斗,就能凭借民众的力量,防御外国的侵入。行国各方面都落后,但有一个有利的条件,那就是迁徙无常,伺机攻掠,在军事上常处于主动的地位,遇到中国统治集团腐朽和分裂,便乘虚深入,甚至占领土地,建立国家。按照“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底较高的文明所征服”的规律,经历一定的时间,征服者往往全部或局部与汉族融合成一体。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各族统治阶级的暴虐,又必然发生不同形式的斗争(包括战争),各族民众因而都遭受到苦难。整个封建时代的中国历史,中国与境外诸国主要是北方行国的关系,大体上就是这样反复地表现着。归根说来,国与国间斗争的胜败,取决于下列三种情形。(一)政治上中国统一,外国也统一,一般是中外相持,小有胜败。(二)中国统一,外国分裂,一般是中国战胜外国。(三)中国分裂(国土分裂和统治阶级内部分裂)或农民起义还没有形成新的统一,外国统一,一般是外国战胜中国。自然,造成胜败的局面,还有许多原因,诸如国势有盛衰,政治有明暗,兵力有强弱,谋略有成败,这些都足以影响中外势力的消长,但政治上统一,却是取胜的根本因素。
唐前期,政治上是统一的,对外关系的空前发展,根源就在这里。唐太宗采用魏征“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建议,致力于内政的改善,当时黄河流域人口稀少,国力远不及隋朝,可是,长江流域的财赋,有力地支援了黄河流域,使得黄河流域能够调动一部分人力,来保卫边境的安全。唐太宗对外取得大胜利,唐玄宗时,对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自安、史作乱,中国内部分裂,唐前期取得的胜利,基本上消失了。
中国最强大的敌国,一向是北方边境上的行国。这些行国,总是征服西域诸国,阻塞中国与西方交通的道路。行国以游牧掳掠为业,中国富饶,是掳掠的最好对象。因此,行国疆域尽管扩大到遥远的西方,它的最高统治者(单于、可汗),一定要统率本部主力军居住在中国的北境外,借以满足掳掠财物以至侵入中国的愿望,不遭受严重打击,决不肯西迁。行国包围中国的北方和西北方,既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又断绝中国与西方诸国经济、文化在陆路上的交流,这对中国和西方诸国都是有害的。中国击败北方行国,援助西方诸国脱离行国的统治,这样的战争,对中国和西方诸国都是有益的。
唐前期的对外关系,比两汉有更大的发展。唐取得巨大成就,首先由于战胜强大的突厥国,从而中西交通畅达无阻,中国和四邻诸国都得到益处。唐前期与四邻诸国大抵有四种关系,一是反对侵略,例如灭突厥国;二是进行侵略,例如攻高丽国;三是保护弱国,例如在西域等地设都护府;四是单纯的经济、文化交流,例如对天竺、日本、大食等国。不论属于那一种关系的诸国,都有或多或少的人流入中国,从事各种职业,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有很多的活动。
一北方 东突厥——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启民统率东突厥部众,为隋守卫北方边境。六○九年,启民死,子始毕可汗立。这时候,隋炀帝正在掀起大乱,割据势力纷纷出现,农民起义还没有形成统一全国的力量,中国陷于分裂状态。始毕利用这个形势,招收大量中国的避难人,征服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作属地,拥有近百万的部众。割据者如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之流,都向始毕称臣献媚,请求援助,始毕给他们一些支持,助长割据势力。隋炀帝曾企图用小计谋分裂突厥,结果都被始毕识破,归于失败。隋文帝时,中国因统一而强,突厥因分裂而弱,现在恰恰倒过来,突厥成为操纵诸割据者,制造战乱的强敌。
唐高祖起兵太原,准备进取关中,先向始毕称臣,借以防止刘武周引突厥兵袭击太原。六一九年,始毕死,弟处罗可汗、颉利可汗相继为主。颉利立始毕子什钵苾(音剥必b#bì)为突利可汗,使统率东面诸属部。颉利勾结诸割据者,连年入寇,深入唐国境,攻破城邑,掳掠人口和财物,甚至长安也受到严重的威胁。六二二年,颉利引骑兵数十万人分路入侵,一路到晋州(山西临汾县),一路破大震关(在甘肃陇西县),唐全力抵御,又遣使者郑元■(音孰shú)去求和。郑元■对颉利说,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即使夺得唐地,也不能永久占领。被掳掠的中国人,都归掳掠者私有(充当奴隶),你有什么好处。你不如收兵回去,唐每年送给大量财物,全入你的库藏,这才是你的好处。颉利为唐兵所阻,听了很满意,退归塞外。郑元■这些话,说明唐朝有责任消灭这个侵略国,因为无论入侵或谋和,都是中国的大害。颉利讲和后,依然连年入侵。六二四年,有人建议说,突厥所以经常侵掠关中,目的在夺取长安积聚的财富,如果焚毁长安,突厥也就不来了。这是多么怯懦荒谬的见解,唐高祖居然听从这个建议,派人到樊(樊城,在湖北襄阳县北)邓(河南邓县)一带寻求可建都的地方。太子李建成等赞成迁都,唐太宗劝阻,说,给我几年的期限,一定捕获颉利,听朝廷发落。迁都算是停止了。当年,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全国兵力深入到豳州(陕西邠县),唐太宗率兵抵御,双方兵力,多寡悬殊,唐将士惊惧,不敢接战。唐太宗亲率一百骑出阵,在阵上离间颉利、突利二人,使自相疑忌。颉利要战,突利不从。颉利使突利到唐营讲和,突利与唐太宗私结为兄弟,突厥开始趋于分裂。
六二四年,唐已消灭诸割据者(朔方郡割据者梁师都除外),中国得到统一,开始对突厥采取主动,准备进攻。六二五年,唐高祖告朝臣们说,突厥贪婪无厌,我要用武力征服它,今后不再用平等国礼,给突厥文书改用诏敕。突厥在边境上到处入侵,唐兵到处抵御,形势仍是对突厥有利。六二六年,唐太宗即帝位,唐真正成为统一的国家,与突厥对抗的形势才有根本的改变。
唐太宗刚即位,颉利率大兵进到渭水便桥北,离长安只有四十里路程。唐太宗表示镇静态度,率兵到便桥南,隔渭水与突厥对阵。颉利望见唐军容齐整,知道有备,不敢轻率决战,要求讲和。唐太宗允许讲和,在便桥上与颉利会盟。颉利取得大批金帛,心满意得地引兵退去。唐太宗对朝臣说,我不打突厥,反送给金帛,为的让他们骄惰,以便一举消灭,所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就是这个意思。突厥利在掳掠,专靠防守是不能阻止掳掠的,唐太宗决心灭突厥国,这确是唯一可行的自卫法。
唐太宗每天引十二卫小将和士兵数百人到显德殿前练习射术,告诉他们说,外国入侵,本是常事,可怕的是人主安佚忘战,寇来束手无策。现在我不让你们掘池筑花园,专教你们学弓箭,平时我做你们的教师,战时我做你们的将帅,这样,中国人也许可以得到平安。唐太宗亲自考试诸卫习射人的技艺,好技艺得优赏,诸卫的长官也得上等考(成绩)。在唐太宗和诸卫长官督促下,几年间诸卫府兵都成了精锐。唐太宗是善于将将和将兵的大军事家,他在内战中积累起极丰富的经验,一看敌阵,就知道敌阵强弱处所在。他常常用己方的弱兵当敌方的强兵,用己方的强兵当敌方的弱兵。己方弱兵受敌强兵压迫,后退不过数十百步,己方强兵已经突破敌弱兵阵地,进入阵后再反过来攻击敌兵的后背,敌兵前后被击,无不溃败。他的部将李靖、李勣等人,都是百胜名将,诸卫兵又都是精锐,灭突厥的力量是具备了。
突厥方面情形恰好相反。唐朝边境有备,突厥不能从掳掠中获利,国内的利害冲突因而强烈起来。颉利要增加自己的权力,信任汉人赵德言,采用一些封建专制制度的措施,违反游牧族的惯例;又信任胡人,疏远宗族,颉利与部属不和了。突厥国内连年有灾,牲畜多死,民众饥寒,颉利过惯了奢侈生活,自然要加重对民众及附属诸部的剥削,颉利与突厥人及属部都不和了。六二七年,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属部脱离突厥的统治,颉利使突利往击,反被诸部战败。颉利处罚突利,突利怨恨,六二八年,突利上表请求入朝,两可汗不和,突厥分裂的时机更迫近了。突厥北方诸部多弃突厥归附薛延陀,推薛延陀酋长夷男为可汗。夷男怕颉利,不敢接受称号。唐太宗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得唐册封,遣使入贡,为唐属国,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诸部都受薛延陀统治,在漠北建立与突厥为敌的大国。六二九年,颉利感到形
势危急,派人来请求和亲,愿意称臣,作唐朝的女婿。自然,提出这种请求都是徒然的。
六二九年,唐太宗任命李靖,李勣、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各为行军总管,分六路出击,兵力共十余万人,统受李靖指挥。突利可汗入朝,颉利愈益孤立。六三○年,唐军大破突厥军,捕获颉利可汗。东突厥残部有些投薛延陀,有些逃往西域,降唐及被俘男女多至数十万人,如何处置突厥人,一时成为严重的问题。
唐太宗令群臣讨论处置突厥人的办法,最后采用温彦博的意见,使降众居边境上,分突利原辖地为四个州,置四州都督府,分颉利原辖地为六个州,置定襄(治宁朔,陕西榆林县南)、云中(治朔方境,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两个都督府。任命突利、阿史那苏尼失、阿史那思摩等为都督,统率部众。其余酋长五百余人都给将军、中郎将等名号,五品以上军官有百余人,入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
突厥是北方大国,突厥被灭,唐在边境外诸族中建立起无上的声威,四方诸族纷纷来降附。六三○年,四方君长到宫门前请唐太宗称天可汗。此后唐朝皇帝对西北诸族用天可汗名义行施号令。
六三九年,唐太宗封李思摩(阿史那思摩改姓李)为可汗,李思摩率突厥人十余万出边塞,居大河北面故定襄城,与薛延陀隔大漠立国。薛延陀强盛,突厥必须依附唐朝,才能自保,因此,唐北边数十年无大战事。武则天时,酋长骨咄禄自立为可汗。骨咄禄死后,默啜为可汗,突厥成为统一东西两部、西境到里海东岸的大国。默啜经常深入中国内地,掳掠人畜财物。唐玄宗开元初年,突厥内乱,默啜被属部拔野古人杀死。此后,突厥内乱相继不绝。七四四年,唐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击破突厥军。七四五年,回纥又击杀突厥最后的可汗白眉可汗,突厥余众降唐,东突厥亡。东突厥故地全为回纥所有。
铁勒(敕勒)诸部——薛延陀是铁勒诸部中最强的一部。部众有七万帐,风俗大抵与突厥相同。唐太宗封薛延陀酋长夷男为可汗。夷男役属铁勒诸部及靺鞨、霫等部,成漠北大国,有兵二十万。六四一年,夷男出兵到漠南击李思摩的突厥国,唐大将李勣等大破薛延陀军。夷男死后,国内发生战乱,六四六年,唐太宗灭薛延陀。铁勒诸部酋长请求内附。六四七年,在回纥等部置六个都督府七个州,以各部酋长为都督或刺史。置燕然都护府于西受降城(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东南的古单于台,统率六府七州。诸酋长奏请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条驿路,称为参天可汗道,分置六十八驿,备马和酒肉供使人往来;各部每年贡貂皮作为赋税。唐太宗允许各部的请求,唐势力达到漠北广大地区。
内附诸部有总称为铁勒的回纥、拔野古、仆骨(仆固)、同罗、浑、契苾、多滥葛、思结、阿跌、跌结、斛薛等十一部,以及葛罗禄、骨利于、白霫等部。又有黠戛斯(结骨、坚昆)部,游牧地在铁勒的北面,有众数十万。六四八年,黠戛斯酋长入朝,唐太宗置坚昆都督府,任酋长为都督。
二东北 方 高丽——隋炀帝攻高丽,引起国内民众大反抗,对中国统治者应该是一个严重的教训。唐高祖曾和高丽国交换本国流亡人,高丽送还中国流亡人将近一万,足见高丽对唐朝的态度是友好的。唐太宗灭突厥,高丽愈益表示友好。唐太宗却滋长了侵略野心,自恃国大兵强,企图加害弱小的邻国,以为一定能得到胜利,事实和愿望恰恰相反,他得到的是悔不可追的失败。
六四二年,高丽西部酋长泉(姓)盖苏文(名)杀高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立高藏为国王。泉盖苏文专擅国政,用严刑立威望,高丽内部自然不能相安。唐太宗觉得有隙可乘,六四四年,决定亲自率兵往攻。群臣多上书劝阻,褚遂良建议说,派二三猛将率兵四五万出战,即可成事,不必亲往。唐太宗不听。唐太宗和外国作战,都是命将出师,这一次独违常例,一定要自己去,原因是(一)隋炀帝侵高丽大败,唐时群臣和兵士还留有疑惧的心理,唐太宗宣布五条“必胜之道”,就是要解除疑惧,事实上疑惧确是被解除了;(二)唐太宗自以为有必胜之道,发生骄傲轻敌的心理,要亲自去炫耀“老人”的本领,后来用兵失败,主要是因为骄傲轻敌。当然,更主要的还在于战争的正义性不在唐太宗这一边而是在高丽那一边。
六四四年,唐太宗派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舰五百艘,载士兵四万三千人自莱州泛海向平壤。派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兵六万及一部分西北方胡兵向辽东,两军合势并进。又令新罗、百济、奚、契丹配合唐军分路击高丽。六四五年,唐太宗率诸军自洛阳出发到幽州。李勣、张亮两路都获有战果。唐太宗亲到辽东城下督战,唐兵破辽东城,又取白岩城(辽宁辽阳市东北)、盖牟城(辽宁盖平县)。唐太宗进军攻安市城,高丽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兵十五万人救安市,唐太宗看到大量敌兵,高兴得亲自上阵指挥。李道宗献计说,高丽全国兵都在这里,平壤守备必弱,请给我五千精兵,直攻平壤,这样,数十万敌兵必然溃败。唐太宗似乎不曾听见,一心指挥作战。唐军大破高丽军,高延寿、高惠真率残兵三万余人到军门投降。唐太宗对二人说,东方年轻人,在海边跳来跳去,说到打仗,那能比得上我老人,今后还敢同皇帝打仗么?又写信给太子(唐高宗)和留守大臣高士廉说,我做将官,本领怎样?这都是骄气十足的表现,他当然知道李道宗献的是好计,只是以为击破高延寿主力军后,率大军到平壤城下受降,更能满足自己的骄心,因此当作不听见。唐军百计围攻安市城,守城人坚守不屈,这时候天气寒冷,草枯水冻,粮食又快用完,兵马无法久留,战无不胜的唐太宗只好从安市城下退兵回国。唐军夺得十个城,掳获辽、盖、岩三州居民七万人,算是这次战争的收获。唐太宗深悔不该出兵,叹道,魏征如果活着,一定不让我走这一趟!唐太宗行施欺骗高丽军民的手段,确是用尽心计,但是他终于失败了,百战老人并不比东方年轻人强多少。
唐太宗当然不肯认败。六四七年,又谋攻高丽。朝臣建议:派遣偏师,轮番攻击,使高丽民众不得耕种,几年以后,田野荒废,人心不固,鸭绿江以北,可以不战而得。这是非常险恶的计谋,唐太宗采取了,派出海陆两军,在高丽境侵扰。六四八年,唐太宗大造船舰,运送军粮,准备明年发大军三十万人灭高丽。六四九年,唐太宗死去,战事暂时停止。六六○年,唐高宗派遣苏定方等率兵十万渡海,与新罗国合力攻破百济国,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六六一年,百济人起兵抗唐,收复大部国土,唐将刘仁愿、刘仁轨守熊津城不走。六六三年,百济国王引日本国救兵与唐军相拒,刘仁愿、刘仁轨等击败日本兵,烧日本船四百艘,百济国境全部被唐军占领。唐兵联合新罗兵,威胁高丽南方,高丽处境更困难了。
六六六年,高丽泉盖苏文死,子泉男生、泉男建、泉男产争权,泉男生遣子泉献诚到唐求救。唐朝廷得到这个机会,以援救为名,派遣大将契苾何力率兵攻高丽。接着,又派遣李勣统率大军往攻。六六八年,攻破平壤城。高丽全境被唐占领,分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行施唐朝的统治权。
唐对高丽用兵,比对别国显得费力,足见统一团结的小国可以对抗统一的大国。泉氏兄弟争夺权位,内部分裂,泉男生为唐军作向导,引唐军灭自己的国家。分裂的小国为统一的大国所灭,那是很自然的。但是,高丽民众以及一些不甘心亡国的统治阶级中人,就在六六九年起兵反唐。此后大小战事不曾停止,唐朝廷利用高氏子孙来和缓民众的反抗,都不能生效,武则天时,唐势力退出高丽,侵略者终于被高丽民众战胜了。
百济——百济是在马韩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国王姓扶余。百济与新罗为邻,互相攻击,新罗较弱,对唐朝要求更多的保护,唐朝也常为两国和解,不许百济、高丽等国夺新罗土地。六六○年,唐灭百济国,置
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六六三年,唐兵击败百济抗唐军。唐高宗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唐军撤退,扶余隆受新罗压迫,也退回长安。百济土地被新罗占据,百济亡。
新罗——新罗是在辰韩、弁韩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国王姓金。新罗与唐朝一向保持友好关系。新罗得百济,七三五年,又得唐允许,占有高丽浿水以南土地,对唐更表示友好。唐统治阶级允许新罗人口贩子运奴婢来中国出卖,新罗不敢禁阻。八二三年,唐穆宗下令,“不得买新罗人为奴婢,已在中国者,即放归其国”。这个禁令,并无实效。唐文宗时,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二人都有勇力,在唐禁军中作小军官。郑年技艺比张保皋强,二人各不相下。后来张保皋回国,告国王说,全中国都有新罗奴婢,请让我镇守清海,使掳掠人口的贼徒不得出海口。国王给他一万人守清海,自此人口买卖被禁绝。郑年在中国穷困,回到新罗见张保皋。这时候新罗国大臣杀国王作乱,张保皋分兵五千人给郑年,使到京城平乱。郑年杀叛臣,立国王。国王召张保皋作国相,使郑年代守清海。新罗统治阶级允许被掠人口出境,唐朝统治阶级允许奴婢入境,双方都是利用两国友好关系来取得可耻的私利。张保皋、郑年为保护新罗民众,放弃私嫌,合力禁止人口买卖,无愧为新罗国的英雄。
高丽、百济、新罗立国在一个半岛上,因为互相攻击,招来唐朝的侵略。因为唐军侵入,百济灭亡,新罗扩大,形成南北两国对立的形势。高丽民众反抗强大的唐朝,表现出坚强的斗争精神,统一全半岛的事业终于由高丽国来完成(五代后唐时,高丽大族王氏重建高丽国,灭新罗国),趋势是自然的。三个国家都有接近汉文化的本国文化,新罗国尤为接近。汉文化唐时从百济、新罗间接传入日本,在文化流通上,百济、新罗是有贡献的。
日本——西汉时,中国与日本已有往来。东汉光武帝给予日本国王金印。两国正式往来,应当从东汉初年算起。三国魏时,司马懿灭辽东割据者公孙渊,日本与魏又有正式往来,据《魏志》所记,日本使者来魏凡四次,魏使者到日本凡两次。至南朝时,日本使者来中国,次数大增。儒学、佛教以及手工业者从中国、百济、新罗进入日本,对日本文化起着启蒙的作用。
隋统一南北,国威大盛,日本从隋吸取汉文化,也
表现高度的热情。自六○○年(开皇二十年)至六一四年(大业十年),日本使者来中国凡四次,隋使者去日本一次。六○七年,日本使者带来僧徒数十人,隋炀帝命裴世清到日本报聘。六○八年,裴世清回国,日本派留学生、学问僧八人随裴世清来中国。这些留学生学问僧到唐初才先后回日本,成为推动日本文化前进的有力人物。
日本大规模吸收汉文化是在唐朝。据史书所载,日本派来中国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总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附使船同来中国。如六五三年(唐高宗永徽四年),日本派出两批使船,每批各有留学生、学问僧一百二十余人。七一六年(开元四年),日本使船总人数有五百五十七人。七三二年(开元二十年),日本使船总人数有五百九十四人。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日本使船总人数有九十余人。八三四年(唐文宗大和八年),日本使船总人数有六百五十余人。至于附商船往来的日本学生和僧徒,为数也不会少。唐时汉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及佛教的各个宗派,大体上都移植到日本,给日本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唐后期商业发达,唐商船经常来日本,见于记载的多至数十次。足见两国经济上也有重要的关系。唐与日本往来,态度都很友好。例如开元初年,日本使者请儒生授经学,唐玄宗使四门助教赵玄默到使者寓邸传授儒经。七七五年(唐代宗大历十年),日皇授遣唐使节刀,告诫使者说,“卿等奉使,言语必和,礼意必笃,毋生嫌隙,毋为诡激,判官以下违者,便宜从事”。唐玄宗变通“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惯例,选名儒就寓邸授经,满足使者的要求,不因国家强盛而表现骄吝。日皇因唐丧乱而预戒使者,不许有非礼行为。两国统治者彼此以善意相待,反映了两国人民友好的愿望,是值得表扬的。
东北方内附诸族如下:奚——东胡种,游牧地在契丹西面。唐太宗时奚内附,唐在奚地置饶乐都督府,改五个部为五个州。任大酋可度者为饶乐都督,改姓李。又任各部酋长为州刺史。安、史作乱以前,奚常起兵抗唐,原因也是唐边将故意制造战事。唐末,契丹渐强,奚被契丹王钦德征服,逐渐融合在契丹族里。
室韦——狩猎地在黑水靺鞨的西面,契丹的北面。室韦分二十余部,小部一千户,大部数千户。每部有酋长。酋长已行世袭制,在继承人断绝的时候,才推选部内勇健人充当酋长。各部酋长定时会猎,猎后散去,不相统属,比起奚、契丹能够推选大酋长号令诸部,室韦显得更落后。室韦人生活,主要依靠狩猎,畜牧业正在开始,知道养犬豕,还不知养羊,有牛不会用,有马不多。这样低级的经济生活,也就不会有推选大酋长的要求。《新唐书》说室韦各部,“不相臣制,故虽猛悍喜战,而卒不能为强国”。六三一年(贞观五年),室韦开始对唐朝发生“朝贡”关系。唐中宗时,室韦表示愿助唐攻突厥。唐玄宗时,入朝十次。唐代宗时,入朝十一次。唐德宗时,室韦都督和解热素等十人来朝见。唐文宗时,室韦大胜督阿成等三十人来朝见。唐懿宗时,大酋怛烈遣使者来朝。室韦与唐往来,唐朝文化多少要影响室韦,有助于室韦社会的前进。
靺鞨——两汉时号挹娄,北朝魏时号勿吉,隋、唐时号靺鞨。靺鞨分为数十部,不相统属。各部有酋长,父子世袭。隋末,酋长突地稽率部千余家内附,居住在营州。唐初突地稽立战功,唐太宗使突地稽改姓李。子李谨行,唐高宗时为唐守边名将。诸部中黑水部最强,唐玄宗时,在黑水部置黑水都督府,以黑水部酋长为都督,赐姓李,名献诚。以诸部酋长为州刺史,受都督统率。此后,靺鞨对唐发生“朝贡”关系,唐朝文化也自然要影响靺鞨社会,都督刺史的设立,有助于靺鞨诸部趋向于统一。
渤海——本是靺鞨粟末部,附属于高丽,受高丽影响,比别部有较高的文化。高丽灭亡后,粟末部酋长大祚荣据挹娄的东牟山,建国称王。唐睿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任忽汗州都督。唐玄宗时,大祚荣死,子大武艺继位。大武艺扩大疆土,成为东北方强国。渤海与唐保持“朝贡”关系,经常派遣学生到长安,入太学读书,学习唐朝制度,渤海在东北方又成为文化最高的盛国。九二六年,辽灭渤海国。
流鬼——流鬼国在堪察加半岛。六四○年,国王遣使来朝,唐太宗给使者骑都尉官号。
三西北 方 西北方有西突厥,是统治西域诸国的强国。西突厥射匮可汗,建牙在龟兹北方的三弥山(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北),领土东北至金山(阿尔泰山),西至西海(咸海),玉门关以西诸国都被征服作属国。唐朝要通西方,首先必须战胜西突厥。下面叙述(1)唐灭西突厥;(2)灭西突厥后唐与西北方诸国的夫系;(3)唐失西域。
(1)唐灭西突厥 古代中国的强敌通常在北方大漠南北。这些强国以漠北为根据地,向西占领西域天山北路作为属地,从而征服西域天山南路诸农业国,取得赋税来补充游牧国经济上的不足。拥有这种疆域的国家,必然成为中国北方边境上的大敌,因为即使被中国战败,退到漠北休息一时,又可以回漠南继续寇边。中国要击破北方强国,必须取得西域,所谓断匈奴右臂,就是汉武帝战胜匈奴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对突厥与汉对匈奴,情况不同。突厥在隋时,已分裂为东、西两国,彼此怨恨,不相援救,因此,唐朝得先后灭两突厥国,不费较多的兵力。自然,灭一个敌国,决不是轻易的事,唐太宗时,西突厥发生内乱,连年不息,强盛的唐朝得到这个最大的便利,这才分两步消灭西突厥。
取得西域天山南路诸国——六二八年,西突厥内乱,西域震动。六三○年,西突厥属地伊吾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主举所属七个城内附。唐置伊州,作为经营西域的出发点。六四○年,唐大将侯君集率兵灭高昌国(鄯善、吐鲁番两县地),置西州(治高昌县)。在交河城(在吐鲁番西北)置安西都护府。六四四年,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兵三千灭焉耆国(焉耆回族自治县)。唐置焉耆都护府。六四八年,大将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率大军灭龟兹国(都伊逻卢城,库车县)。疏勒国(都迦师城,喀什市)于阗国(都西山城,在和田县治西)与唐有“朝贡”关系,唐高宗在疏勒国置疏勒都督府,在于阗国置毗沙都督府。唐取得天山南路诸国,是和西突厥多年斗争的结果。六五八年,安西大都护府移置龟兹城,统辖焉耆、龟
兹、疏勒、毗沙四都督府。又统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镇,驻兵镇守,唐在天山南路的统治确立了。唐玄宗时,设安西节度使,职务同安西都护。
灭西突厥——西突厥射匮可汗死后,弟统叶护可汗继位。统叶护善战,国势甚盛,领地东北起金山,南逾阿母河与波斯相接;东起巴里坤湖,西至里海,成为中亚细亚的霸国。六二八年,统叶护被伯父莫贺咄杀死,莫贺咄自立为可汗,统叶护子肆叶护也自立为可汗。两可汗率兵互攻,都遣使来唐朝求援助。唐太宗拒绝两可汗的请求,劝各守分地,勿再动兵。西域诸国及铁勒诸部脱离西突厥的统治,有内附倾向,唐向西域进取的阻力减少了。肆叶护战胜莫贺咄,西突厥又暂时统一。六三二年,肆叶护被部众攻击,逃到康居,西突厥人立咄陆可汗为主。咄陆遣使来求内附,愿去可汗名号。唐太宗封咄陆为西突厥可汗,赐给旗鼓和大量财物,表示支援。六三四年,咄陆死,弟咥利失可汗(咥音叠dié)继位。咥利失分西突厥为十部,每部有酋长一人,号为十设。每设给箭一枝,因此又号为十箭。又分十箭为左右厢,一厢各管五箭。左厢号五咄陆部,置五大啜,一啜管一箭。右厢号五弩失毕部,置五大俟斤,一俟斤管一箭。五咄陆部居碎叶川(楚河)以东,五弩失毕部居碎叶川以西。左右两厢,合称为十姓部落。分一国为左右厢,显示一国将分裂为两国。此后,五咄陆部与五弩失毕部各拥立可汗,互相攻战,唐利用时机, 逐步取得天山南路诸国。
六四八年,五咄陆部可汗战败,所属酋长阿史那贺鲁率残部数千帐投降唐朝。唐太宗置瑶池都督府,以贺鲁为瑶池都督,居住庭州(治金满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莫贺城(阜康县东)。六五一年,贺鲁拥众西走,在双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建牙。贺鲁击破弩失毕部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有众数十万,入寇庭州。唐高宗命大将梁建方、契苾何力率汉兵三万、回纥骑兵五万击退沙钵罗军。六五五年,唐高宗命程知节为葱山(葱岭)道行军大总管,率前军总管苏定方等攻沙钵罗,沙钵罗兵败逃走。六五七年,唐高宗发大军分南北两道攻沙钵罗,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汉兵及回纥骑兵自金山进兵为北道,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自西州进兵为南道,约定两军在双河会师。苏定方大破沙钵罗军。五弩失毕部投降苏定方,五咄陆部归附阿史那步真等。唐南北两军在双河会合,再进击沙钵罗。沙钵罗大败,渡伊丽河向西逃到石国,被石国人擒获,送给唐追兵,西突厥亡。
唐置昆陵(在碎叶川东)、濛池(在碎叶川西)两都护府。任阿史那弥射为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率五咄陆部落。任阿史那步真为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统率五弩失毕部落。各部落酋长按资望给刺史以下官号,西突厥领土全部为唐所有。七○二年,武则天置北庭大都护府,治设在庭州,统率昆陵、濛池两都护,与安西大都护府分掌天山南、北两路。唐玄宗时,设北庭节度使,防御北方诸强部的侵入。
唐太宗曾使李靖教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对唐太宗说,李靖将要造反。唐太宗问缘故。侯君集说,李靖只肯教粗的,精深处不肯教,因此知道他有异心。唐太宗问李靖。李靖说,我看,侯君集想要造反。现在国内已经平定,我教他的兵法,足够制服四裔,侯君集硬要我全部教给他,不想造反想什么!侯君集灭吐谷浑、高昌两国,是善于用兵的,后来果然谋反。李靖这段话也含有一些道理,因为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兵法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当然,只是最高表现的一种),在内战中取得的经验,对付境外落后国,确是绰有余裕,唐前期大拓疆宇,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突厥如果统一,不分裂为东、西两国,唐将无力灭突厥;西突厥如果统一,不分裂为东、西两部,唐也将无力灭西突厥。西突厥自己制造内乱,唐才有机可乘,运用战争经验,先取天山南路,然后出主力军夺取天山北路,一举扩境到里海。唐武功比西汉(汉武帝时)更盛,原因是西汉的敌国是统一的匈奴,唐的敌国却是分裂的东突厥和西突厥。
(2)灭西突厥后唐与西北方诸国的关系 唐灭西突厥,政治势力越过葱岭,同许多国家发生关系,成为诸国的保护者。早在六三一年,康国遣使来求内附。唐太宗不肯接受,说,康国内附,如果遇急难,中国有责任去救援,行军万里,岂不疲劳。当时西突厥还很强盛,唐不可能接受康国的请求,是可以理解的。在势力进入西域以后,情形就有变化,葱岭以西诸小国,先后都成了唐的附属国。这些附属国不少是文化较高的农业国,被游牧的西突厥威胁和征服,当然不如依附唐朝,对本身有利,因之,唐朝势力的向西延展,在经济文化交流上,唐与诸附属国都得到益处。
内附诸国按地区可分为三大地区。
帕米尔高原地区:识匿国——在唐葱岭守捉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西五百里。六四六年,识匿国与似没等国各遣使者来朝。唐玄宗时,授国王以大将军官号。
俱蜜国——六四二年来朝。唐高宗置至拔州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
护蜜国——唐高宗置鸟飞州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唐肃宗赐国王姓李。
以上诸国都在帕米尔高原内,地当葱岭内外的交通要道,吐蕃、大食都想夺取,但诸国倾向唐朝,愿受唐保护。
锡尔河以南至阿母河地区:康国——两汉时康国称康居国。国王的祖先是月氏人。月氏原住在祁连山北昭武城(甘肃高台县境),被匈奴压迫,向西迁徙。西汉时康居与大月氏本是两个游牧国,后来月氏人统治康居,成为隋、唐时的康国。唐太宗时,曾遣使来求内附。六五八年,唐高宗置康居都督府,任康国王为都督。康国的附属国即所谓昭武诸国都随同内附。昭武诸国名如下列:安国——贞观初年,安国遣使来朝。唐高宗置安息州,任安国王为刺史,又在东安国置木鹿州,任东安王为刺史。
曹国——曹国在康国东,分东曹、西曹、中曹三国,都附属于唐。
石国——唐初,石国,遣使来“朝贡”,唐高宗置大宛都督府,任石国王为都督。
米国——米国在康国东南。唐高宗置南谧州,任米国君为刺史。
何国——何国在康国西。唐高宗置贵霜州,任何国君为刺史。
火寻国——火寻国(《元史》作花刺子模)在阿母河下游,与唐通“朝贡”,史书不载置州事。
伐地国——伐地国是否内附,史书未载。
史国——史国在康国西南。唐高宗置佉沙州,任史国君为刺史。
以上是昭武九姓国,其中康国、石国最大,康国又是诸国的宗主。康国最先要求内附,是想得到唐朝的援助,抵抗大食的侵入。内附后,其他诸国也有相同的要求。唐和这些国家结合,同抗大食,应该说,在葱岭外是可以立足的。
拔汗那国——拔汗那国即西汉时的大宛国。唐高宗时遣使来“朝贡”。六五八年,置休循州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七三九年,国王助战有功,唐玄宗封他为奉化王。七四一年,改国号为宁远。七四四年,国王娶唐和义公主为妻。七五四年,遣王子入朝,留长安学习华礼。宁远国地当葱岭北道的要冲,唐朝特加优礼,因之,两国间有更友好的关系。
阿母河以南地区:吐火罗国——吐火罗国即西汉时的大夏国。都城在阿缓城。六六一年,唐置月氏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分全国为二十五州,隶都督府。
波斯国——波斯(伊朗)是西方大国,西汉时称为安息。六三三年,大食侵波斯,波斯战败,国王伊嗣候逃亡。六四七年,伊嗣候遣使来朝,请求援助。因道路遥远,唐太宗不允出兵。伊嗣候死,子卑路斯逃亡到吐火罗,又遣使来求救,唐高宗仍因路远不允出兵。大食兵退,吐火罗护送卑路斯返国。六六一年,卑路斯奏称屡被大食侵扰,请唐援救,唐高宗置波斯都督府,任卑路斯为都督,算是表示了援救。事实上波斯土地已被大食占领,都督府只是个空名。咸亨年间,卑路斯入朝,死在长安。六七九年,唐高宗使裴行俭护送王子泥涅师回去,泥涅师不得入国,客死在吐火罗。大抵波斯还有些残余部众,对唐朝有好感,到唐代宗时还用波斯名义来“朝贡”,不少波斯人(主要是商人)居住在中国。
罽宾国(罽音计jì)——罽宾国唐初来“朝贡”。唐高宗置修鲜都督府,任国王为修鲜都督。
阿母河以南区,共有十六国归入唐版图。六六一年,唐高宗以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唐在十六国都城置都督府,各国属部置州县,凡有州八十八,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
唐朝经营西域,先在天山南路置安西大都护府,武则天时,在天山北路置北庭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统率昆陵、濛池两都护府。下面列举两大都护府所属都督府。
安西大都护府所属都督府:焉耆、龟兹、疏勒、毗沙四个都督府。以上葱岭以东。月氏、大汗、条支、天马、高附、修鲜、写凤、悦般州、奇沙州、姑墨州、旅獒州、昆墟州、至拔州、鸟飞州、王庭州、波斯共十六个都督府。以上葱岭以西,阿母河以南地区。
北庭大都护府所属昆陵、濛池两都护府及都督府:昆陵都护府所属都督府:匐延、盐泊、双河、鹰娑、嗢鹿州、洁山六个都督府。以上是西突厥五咄陆部,又称左厢五箭。
阴山、大漠州、玄池州、金附州、轮台州、金满州、凭洛州、沙陀州、咽面州、盐禄州、哥系州、孤舒州、西盐州、东盐州、叱勒州、迦瑟州、答烂州共十七个都督府,合五咄陆部共二十三个都督府。二十三个都督府都在天山北路西至楚河的地区。
濛池都护府所属五部:阿悉结阙部、哥舒阙部、拔塞干暾沙钵部、阿悉结泥孰部、哥舒处半部。以上是西突厥五弩失毕部,又称右厢五箭。五弩失毕部都在楚河西至里海北的地区。
唐朝的政治势力到达了里海的东岸和北岸,它的声望却传播得更远些。下面略述唐朝对亚美尼亚和东罗马的一些影响。
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国(在南高加索)史家摩西著《史记》(书成于四四○年以后),其中有涉及中国的事情,说中国是世界最东的国家,人民富裕,文化灿烂,民性温和,不但可称为“平和之友”,而实也可称为“生命之友”。此国产丝甚多,自上至下,都有丝衣。在亚美尼亚,不是王侯巨富是不能有丝衣的。摩西又记亚美尼亚国王梯格伦斯六世(一四二年——一七八年,当东汉顺帝汉安元年至灵帝光和元年)在位时,有外国移民数队来奔,内有中国人甚多,国王使移民居住在边疆上。又记亚美尼亚世家大族中有些来自中国,如奥配良族,自称祖先系出中国皇族。马密哥尼族,自称祖先名马姆康,三世纪初半(当东汉末三国初)从中国避难到波斯,又转到亚美尼亚。中国人因避难出国,史书上多有记载,马姆康等人来自中国,当是事实。玄奘《大唐西域记》说石国怛逻斯城南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原是中国人。从前被突厥掠获,迁到西域,后来集合同国人共保此城,在城中居住。服装礼节,已同突厥;语言风俗,还保存中国人本色。以此为例,中国有人迁居到亚美尼亚或更远的地方,并不是异事。唐时,亚美尼亚人称西突厥诸属部中最西的可萨部人(哈萨克)及其他部落人为中国人。可萨部于六二六年(唐高祖武德九年)进入欧洲东部,占有里海与黑海的北岸,它与唐朝的关系,中国史书无记载,亚美尼亚史书称为中国人,当是指西突厥土地并入唐朝,因而泛称西突厥人为中国人。这种称呼虽然缺乏依据,但中国为西方较多的人所称述,对中西相闻相知,总是有益的。
东罗马(拂菻国、大秦国)——七世纪初期,东罗马史家席摩喀塔著《莫利斯皇帝(五八二年——六○二年,当隋文帝开皇二年至仁寿二年)大事记》一书,其中记载中国隋朝事,当是从西突厥方面得来的传闻。大意是说,陶格司(中国)国君号为上天的儿子。国内安宁无乱事,因为威权都归国君一家世袭,无人争夺的缘故。陶格司崇拜偶像,法律严明,公正不枉。人性温和,技巧异常,物产丰富,善于经商,多有金银财帛。黑衣国渡河灭红衣国(指隋灭陈)后,国家统一,户口众多,天之下,地之上,没有一国能和它为敌。国中有蚕,丝就是蚕吐出的。隋文帝时,中国统一富强,比起当时突厥、拂菻两个大国来,《大事记》所说大体上合乎实际。隋朝也留意拂菻,除了文字记载,还有西域僧迦佛陀画的《拂菻国人物图样》二卷。东罗马因受大食的威胁,对无敌的中国,自然抱有相助的希望。六四三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来聘,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唐太宗发玺书答礼,并回赠丝织品。六六七年、七○一年,拂菻国使者先后来朝。七一九年,两次来朝,一次是委托吐火罗大首领来献狮子、羚羊,一次是派遣大德僧(总主教)来“朝贡”。《册府元龟》又记有七○八年,“拂菻国献方物”,七四二年,“拂菻国王遣大德僧来朝”两条。在唐前期,东罗马来聘凡七次。据《新唐书》、《旧唐书》所记拂菻国事,可信中国也有人到过东罗马。东、西两文明古国的接触,比东汉时期两国相知仅凭一些传闻,显然是前进了一步。
(3)唐失西域 唐朝政治势力虽然到达了里海东岸,但对西突厥余部并不能适宜地调和相互间的关系,吐蕃、大食两国又都想夺取西域,因之战争经常发生。唐前期自唐太宗死后,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势力逐渐在增长,国家的武力逐渐在削弱,在西域的斗争场面里,唐朝原有的优势逐步衰退,最后西域全失。这种形势的造成,强敌进攻自然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唐朝本身逐渐增长的腐朽性。
唐与突厥余部的斗争:六五七年,唐灭阿史那贺鲁的西突厥,立兴昔亡、继往绝两个可汗,分西突厥为东、西两国。六六二年,两可汗率兵随■海道(■音曰yu5)总管苏海政攻龟兹。继往绝进谗言,苏海政信以为真,杀兴昔亡。诸部落不服,各有离心。不久,继往绝病死。十姓(十箭)没有首领了,昆陵、濛池也没有都护了,任意杀死一个可汗的苏海政却没有受到唐朝廷的惩罚。这一类的昏暗措施,就是唐在西域逐渐失去优势的原因。七○二年,武则天任阿史那献为兴昔亡可汗、北庭大都护。七○四年,又任阿史那怀道为十姓可汗、濛池都护。当时突骑施部(属五咄陆部)兴起,招抚诸部,建立起以碎叶川为中心的大国。七○六年,唐中宗时,封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为怀德郡王。乌质勒死,子娑葛继位,唐封为金河郡王。娑葛与部将阿史那忠节不和,互相攻击。金山道行军总管郭元振奏准令忠节入朝,部众迁居瓜、沙等州。唐经略使周以悌教忠节停留在半路上,使人送贿赂给宰相宗楚客等,请发安西兵,并引吐蕃攻娑葛。宗楚客等受贿赂,竟按照忠节的要求部署军事。娑葛发觉唐阴谋,七○八年,自立为可汗,发兵攻破安西(龟兹城),唐将或被擒,或被杀,娑葛上表要宗楚客的头,朝廷只好宣告娑葛无罪,封为十四姓可汗。七○九年,又封娑葛为归化可汗。娑葛退兵,安西四镇算是又得到安宁。娑葛与弟遮弩不和,遮弩逃归东突厥默啜可汗,请作向导攻娑葛。默啜发兵擒娑葛,对遮弩说,你们兄弟还不能相容,能忠心为我办事么!把二人都杀死。娑葛死后,突骑施属部车鼻施部继起。七一九年,唐玄宗封酋长苏禄为突骑施忠顺可汗,又封阿史那怀道的女儿为交河公主,嫁给苏禄。苏禄娶唐、吐蕃、东突厥三国女为可敦(皇后),是想在三国间取利。七二六年,交河公主派人驱马一千匹到安西城互市,使者宣读公主教书,安西部护杜暹发怒道,阿史那女,那配来宣教!杖责使者,放马在雪地,使全部饿死。这是多么骄横无礼的行为。苏禄不由得大怒,发兵攻四镇,这时候杜暹已入朝作宰相,苏禄捉不到杜暹,大掠四镇人畜储积才退去。此后,苏禄被部属杀死,突骑施分黄姓(娑葛部属)黑姓(苏禄部属)两部,各立可汗,互相攻击。唐朝发生内乱,也就不再过问突骑施的事情。
西突厥余部对唐朝,一般是愿意内附,取得唐的保护;唐朝对西突厥余部,一般是贪虐骄横,以征服者自居。这样,双方都不免有时要使用武力,虽然唐总是占些优势,地位却愈趋于孤立。吐蕃、大食来侵夺,孤立的唐不可能作强有力的抵抗,只好退出西域。
唐与吐蕃的斗争:下面略述吐蕃与唐争夺西域天山南路的经过。
吐蕃是唐太宗时新兴的强国。六七○年,吐蕃攻取西域十八州,唐无力相争,只好退出西域四镇,让吐蕃占领。六七二年,灭吐谷浑(青海)国,威胁着唐通西域的道路。唐出兵攻吐谷浑故地,不能取胜,优势转到吐蕃方面。六九二年,武则天使唐休璟、王孝杰、阿史那忠节等率兵大破吐蕃兵,收复四镇,在龟兹再置安西大都护府,屯兵镇守。六九六年,王孝杰在素罗汗山被吐蕃战败,吐蕃向唐朝廷提出讲和条件:(一)唐兵退出四镇,(二)唐割西突厥五弩失毕部给吐蕃。武则天使郭元振到吐蕃商议,要求吐蕃退出吐谷浑故地。郭元振回朝,对武则天说,吐蕃民众,久已厌战,早愿和亲,只因论钦陵专权,想立军功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拒绝讲和。为朝廷计,不如每年派出和亲使去讲和,让论钦陵每年拒绝,这样,吐蕃人对论钦陵愈益不满,对朝廷愈益亲近,吐蕃内部将发生变乱。果然,不出郭元振的预料,六九九年,吐蕃赞普杀论钦陵的徒党二千余人,论钦陵自杀,他的兄弟论赞婆,原来镇守吐谷浑,专扰唐边境,现在率所部来投降,唐西边暂时得到安静。
唐中宗时,吐蕃又在青海和西域对唐作战。七一○年,唐睿宗置河西节度使,七一五年,唐玄宗置陇右节度使,都是防御吐蕃从青海方面来进攻。七四七年,安西行营节度使高仙芝击败吐蕃兵,收复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国等二十余国。七五五年,安禄山反叛,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和西域四镇。
唐与大食的斗争:大食国在西汉时称为条支国。大食、条支都是波斯语Tajik的译音。五七○年(南朝陈宣帝太建二年)摩诃末(也译作谟罕默德)生于阿拉伯都城麦加。后来创伊斯兰教,信徒渐多。六二九年,摩诃末率兵攻取麦加。六三一年,统一阿拉伯半岛。摩诃末在《古兰经》里告诉门徒们说,应该去中国学习知识。当时中国文化独步在世界上,为摩诃末所推荐,阿拉伯与中国在精神上的友好关系,从摩诃末时就开始了。被推为摩诃末教主地位的继承人号称哈里发。六五一年(唐高宗永徽二年),第三代哈里发遣使来朝聘,中国与大食开始有正式往来。哈里发历代相传到六六○年,摩维亚即位,改行子孙世袭制,是为乌梅雅朝,衣尚白,中国称为白衣大食。七四九年(天宝八载),阿拉伯人别立摩诃末族裔阿拔斯为哈里发,是为阿拔斯朝,衣尚黑,中国称为黑衣大食。乌梅雅朝哈里发逃到埃及,不久败死。阿拔斯朝建都于底格里斯河旁的报达城(巴格达)。
唐高宗时,大食灭波斯国,占有伊朗高原,波斯王卑路斯入朝,其他小国急于内附,都是想得到唐朝的保护。可是,唐无力出大兵到葱岭以西,西域四镇又被吐蕃侵扰,尽管设置羁縻府州,并不能抵挡大食的北进。唐玄宗以前,大食势力向北发展,阿母、锡尔两河流域的诸国,先后被大食征服。诸国原奉佛教、祆教或其他宗教,大食迫使改奉伊斯兰教,再加上不可忍受的横征暴敛,诸国对唐朝确是抱着迫切的希望。
唐玄宗时,国势又振。七一五年,大食立阿弓达为王,攻拔汗那国。国王战败,逃来安西求救。监察御史张孝嵩对都护吕休璟说,不救,从此不能号令西域了。张孝嵩率兵万余人出龟兹数千里,大破阿弓达兵,唐声威又伸到葱岭以西。七一九年,安国王上表称“从此年来,被大食贼每年侵扰,国土不宁,伏乞天恩慈泽,救臣苦难”。同年,康国王上表称“从三十五年来,每共大食贼斗战,每年大发兵马,不蒙天恩送兵救助。……伏乞天恩知委,送多少汉兵来此,救助臣苦难”。同年,俱蜜国王上表称“今大食来侵,吐火罗及安国、石国、拔汗那国并属大食。臣国内库藏珍宝及部落百姓物,并被大食征税将去。伏望天恩处分大食,令免臣国征税”。七二七年,吐火罗国王上表称“奴身今被大食重税,欺苦实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七四一年,石国王上表称“今突厥已属天可汗。在于西头为患,惟有大食。伏乞汗恩不弃突厥部落,讨得大食,诸国自然安贴”。这些表文说明唐在葱岭外并不孤立,但天宝年间,朝廷上愈益抬头的腐朽势力,既在国内制造祸乱,自然也要在边境寻找绝路。七五○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王和好,引兵袭击,俘获国王及部众,惨杀老弱人,掠夺珍宝黄金,石国及昭武诸国都大怨愤。石国王被送到长安,唐玄宗不问曲直,处以死刑。石国王子引大食兵谋攻四镇,昭武诸国合力相助。七五一年,高仙芝率汉、蕃兵三万出击,到怛逻斯城(怛音特tè,江布尔城南),遇黑衣大食兵,相持五日,葛罗禄部叛变,与大食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黑夜率残兵数千人逃回安西。葱岭外诸国本依唐反大食,现在依大食反唐,当时大食国正在内乱,仅派出一支不大的军队,便大破唐军,取得葱岭外诸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大战争,从兵力说,唐战败是意外的,从政治说,唐既失人心,就必然要得到失败的后果。
杜佑《通典·西戎总序》说“族子环随镇西(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宝十载(七五一年),至西海(地中海)。宝应初(七六二年),因贾商船舶,自广州而回,著《经行记》”。杜环是怛逻斯战败后被俘的一人,在大食十余年,被释放自海路回广州。《经行记》已亡佚,《通典》引用若干条,想见杜环对西方诸国事闻见颇广。杜环称同时在大食的唐人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大抵俘虏中有技能的人,大食要使用他们的专长,所谓起,就是待遇比一般俘虏好一些。杜环所记仅四人,事实上决不只此数。例如纸,也是大食使用这一次战争的俘虏在康国开始制造,由此造纸术传布到伊斯兰教诸国,再传布到西方诸国。怛逻斯一战,胜败对双方都不关重要,中国制纸术传到西方,却是一件有益的大事。
阿拔斯朝自哈里发诃论(七八五年至八○九年)时起,文化昌盛,吸收希腊天竺等国文化上的成就,也吸收中国文化,如中国道教的炼丹术,传到大食,再传到西方,成为后世的化学;又如哈里发摩哈普德(八三三年至八四二年)建年号,大概也学中国法。大食处在中国、天竺与希腊、罗马的中间,有条件创立一个新的文化中心。此后,大食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商业上和文化上的往来,唐时是良好的开始。
四西方 吐谷浑——隋炀帝灭吐谷浑国,设置郡县。隋末,吐谷浑伏允可汗收复故地,攻击隋边境。唐初,伏允仍经常扰边境。六三五年,唐太宗使李靖、侯君集等率兵分六路进攻吐谷浑,伏允大败自杀。唐立伏允嫡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吐谷浑国可汗。六六三年,吐蕃攻破吐谷浑,吐谷浑可汗率部属逃奔凉州,吐谷浑亡。从此唐与吐蕃接境,军事接触以外,还有更多的文化和经济接触,有利于吐蕃社会的发展。
泥婆罗国——泥婆罗(尼泊尔)在吐蕃西南。唐太宗时,使官李义表往天竺,路经泥婆罗,国王大喜,优礼相待。此后,泥婆罗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
五天竺——天竺分中、东、南、西、北五部。唐高祖时,中天竺王尸罗逸多(玄奘《大唐西域记》称为戒日王。六○六年至六四八年)征服四天竺,为天竺著名的国王。六三六年,中国名僧玄奘到中天竺,曾得尸罗逸多隆重的奖励。六四一年,尸罗逸多以摩伽陀王名义,遣使来朝聘。唐太宗也遣使厚礼报聘。王玄策出使到天竺,四天竺诸国都遣使从王玄策来聘。六四八年,王玄策等在中天竺,尸罗逸多病死,国内大乱。叛臣阿罗那顺篡位自立,发兵击王玄策,夺诸国聘礼。王玄策逃到吐蕃。吐蕃出兵一千二百人,泥婆罗出兵七千余人,从王玄策击败阿罗那顺。这是王玄策向掠夺者收回诸国聘礼,不是唐与中天竺发生战争。
唐与五天竺诸国,聘使常有往来,到唐玄宗时次数更多。七一四年,南天竺国王请唐攻大食、吐蕃,南天竺愿出兵助战,并请唐给军名。唐玄宗给予怀德军名号。
唐太宗分唐本部土地为十道,唐玄宗分为十五道。本部以外,与四方诸国有两种关系。一种是内附关系。唐在内附国置都督府或州,任国王为都督或刺史。都督和刺史都是子孙世袭,在本国内有自主权,对唐朝有“朝贡”及出兵助战等义务。这种府州,统称为羁縻州,受本部边境上诸道的都督府及本部边境内外的都护府统率。一种是“朝贡”或朝聘关系。这种国家有些与唐仅仅是使者往来,有些虽然受唐封号,实际上并无隶属关系。
当唐朝全盛时期,羁摩州数量很大。《新唐书·地理志》总计羁縻州数目说“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二。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羁縻州土地如此广大,居民种族如此繁多,就经济文化说来,多数是落后的游牧部落。他们内附的原因,除了战争失败,一般是想得到唐朝廷的保护,也想得到经济文化上交流的益处。唐朝廷接受内附的原因,主要是要表示国家声威的远扬,其次是允许内附部落迁徙到本部境内,作为本部户口的补充,此外并无更多的要求,所以羁縻的意思,就是来去任便。羁縻州的来去,对唐朝廷利害不大,但国力的盛衰,却由此体现出来。唐前期羁縻州先后来归,唐中期以后,在剑南、岭南等道还保留一部分,其余都被强国夺去或自动离去,来是盛世,去是衰世,原因是明显的。
唐前期,政治上是统一的,对外关系的空前发展,根源就在这里。唐太宗采用魏征“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建议,致力于内政的改善,当时黄河流域人口稀少,国力远不及隋朝,可是,长江流域的财赋,有力地支援了黄河流域,使得黄河流域能够调动一部分人力,来保卫边境的安全。唐太宗对外取得大胜利,唐玄宗时,对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自安、史作乱,中国内部分裂,唐前期取得的胜利,基本上消失了。
中国最强大的敌国,一向是北方边境上的行国。这些行国,总是征服西域诸国,阻塞中国与西方交通的道路。行国以游牧掳掠为业,中国富饶,是掳掠的最好对象。因此,行国疆域尽管扩大到遥远的西方,它的最高统治者(单于、可汗),一定要统率本部主力军居住在中国的北境外,借以满足掳掠财物以至侵入中国的愿望,不遭受严重打击,决不肯西迁。行国包围中国的北方和西北方,既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又断绝中国与西方诸国经济、文化在陆路上的交流,这对中国和西方诸国都是有害的。中国击败北方行国,援助西方诸国脱离行国的统治,这样的战争,对中国和西方诸国都是有益的。
唐前期的对外关系,比两汉有更大的发展。唐取得巨大成就,首先由于战胜强大的突厥国,从而中西交通畅达无阻,中国和四邻诸国都得到益处。唐前期与四邻诸国大抵有四种关系,一是反对侵略,例如灭突厥国;二是进行侵略,例如攻高丽国;三是保护弱国,例如在西域等地设都护府;四是单纯的经济、文化交流,例如对天竺、日本、大食等国。不论属于那一种关系的诸国,都有或多或少的人流入中国,从事各种职业,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有很多的活动。
一北方 东突厥——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启民统率东突厥部众,为隋守卫北方边境。六○九年,启民死,子始毕可汗立。这时候,隋炀帝正在掀起大乱,割据势力纷纷出现,农民起义还没有形成统一全国的力量,中国陷于分裂状态。始毕利用这个形势,招收大量中国的避难人,征服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作属地,拥有近百万的部众。割据者如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之流,都向始毕称臣献媚,请求援助,始毕给他们一些支持,助长割据势力。隋炀帝曾企图用小计谋分裂突厥,结果都被始毕识破,归于失败。隋文帝时,中国因统一而强,突厥因分裂而弱,现在恰恰倒过来,突厥成为操纵诸割据者,制造战乱的强敌。
唐高祖起兵太原,准备进取关中,先向始毕称臣,借以防止刘武周引突厥兵袭击太原。六一九年,始毕死,弟处罗可汗、颉利可汗相继为主。颉利立始毕子什钵苾(音剥必b#bì)为突利可汗,使统率东面诸属部。颉利勾结诸割据者,连年入寇,深入唐国境,攻破城邑,掳掠人口和财物,甚至长安也受到严重的威胁。六二二年,颉利引骑兵数十万人分路入侵,一路到晋州(山西临汾县),一路破大震关(在甘肃陇西县),唐全力抵御,又遣使者郑元■(音孰shú)去求和。郑元■对颉利说,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即使夺得唐地,也不能永久占领。被掳掠的中国人,都归掳掠者私有(充当奴隶),你有什么好处。你不如收兵回去,唐每年送给大量财物,全入你的库藏,这才是你的好处。颉利为唐兵所阻,听了很满意,退归塞外。郑元■这些话,说明唐朝有责任消灭这个侵略国,因为无论入侵或谋和,都是中国的大害。颉利讲和后,依然连年入侵。六二四年,有人建议说,突厥所以经常侵掠关中,目的在夺取长安积聚的财富,如果焚毁长安,突厥也就不来了。这是多么怯懦荒谬的见解,唐高祖居然听从这个建议,派人到樊(樊城,在湖北襄阳县北)邓(河南邓县)一带寻求可建都的地方。太子李建成等赞成迁都,唐太宗劝阻,说,给我几年的期限,一定捕获颉利,听朝廷发落。迁都算是停止了。当年,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全国兵力深入到豳州(陕西邠县),唐太宗率兵抵御,双方兵力,多寡悬殊,唐将士惊惧,不敢接战。唐太宗亲率一百骑出阵,在阵上离间颉利、突利二人,使自相疑忌。颉利要战,突利不从。颉利使突利到唐营讲和,突利与唐太宗私结为兄弟,突厥开始趋于分裂。
六二四年,唐已消灭诸割据者(朔方郡割据者梁师都除外),中国得到统一,开始对突厥采取主动,准备进攻。六二五年,唐高祖告朝臣们说,突厥贪婪无厌,我要用武力征服它,今后不再用平等国礼,给突厥文书改用诏敕。突厥在边境上到处入侵,唐兵到处抵御,形势仍是对突厥有利。六二六年,唐太宗即帝位,唐真正成为统一的国家,与突厥对抗的形势才有根本的改变。
唐太宗刚即位,颉利率大兵进到渭水便桥北,离长安只有四十里路程。唐太宗表示镇静态度,率兵到便桥南,隔渭水与突厥对阵。颉利望见唐军容齐整,知道有备,不敢轻率决战,要求讲和。唐太宗允许讲和,在便桥上与颉利会盟。颉利取得大批金帛,心满意得地引兵退去。唐太宗对朝臣说,我不打突厥,反送给金帛,为的让他们骄惰,以便一举消灭,所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就是这个意思。突厥利在掳掠,专靠防守是不能阻止掳掠的,唐太宗决心灭突厥国,这确是唯一可行的自卫法。
唐太宗每天引十二卫小将和士兵数百人到显德殿前练习射术,告诉他们说,外国入侵,本是常事,可怕的是人主安佚忘战,寇来束手无策。现在我不让你们掘池筑花园,专教你们学弓箭,平时我做你们的教师,战时我做你们的将帅,这样,中国人也许可以得到平安。唐太宗亲自考试诸卫习射人的技艺,好技艺得优赏,诸卫的长官也得上等考(成绩)。在唐太宗和诸卫长官督促下,几年间诸卫府兵都成了精锐。唐太宗是善于将将和将兵的大军事家,他在内战中积累起极丰富的经验,一看敌阵,就知道敌阵强弱处所在。他常常用己方的弱兵当敌方的强兵,用己方的强兵当敌方的弱兵。己方弱兵受敌强兵压迫,后退不过数十百步,己方强兵已经突破敌弱兵阵地,进入阵后再反过来攻击敌兵的后背,敌兵前后被击,无不溃败。他的部将李靖、李勣等人,都是百胜名将,诸卫兵又都是精锐,灭突厥的力量是具备了。
突厥方面情形恰好相反。唐朝边境有备,突厥不能从掳掠中获利,国内的利害冲突因而强烈起来。颉利要增加自己的权力,信任汉人赵德言,采用一些封建专制制度的措施,违反游牧族的惯例;又信任胡人,疏远宗族,颉利与部属不和了。突厥国内连年有灾,牲畜多死,民众饥寒,颉利过惯了奢侈生活,自然要加重对民众及附属诸部的剥削,颉利与突厥人及属部都不和了。六二七年,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属部脱离突厥的统治,颉利使突利往击,反被诸部战败。颉利处罚突利,突利怨恨,六二八年,突利上表请求入朝,两可汗不和,突厥分裂的时机更迫近了。突厥北方诸部多弃突厥归附薛延陀,推薛延陀酋长夷男为可汗。夷男怕颉利,不敢接受称号。唐太宗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得唐册封,遣使入贡,为唐属国,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诸部都受薛延陀统治,在漠北建立与突厥为敌的大国。六二九年,颉利感到形
势危急,派人来请求和亲,愿意称臣,作唐朝的女婿。自然,提出这种请求都是徒然的。
六二九年,唐太宗任命李靖,李勣、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各为行军总管,分六路出击,兵力共十余万人,统受李靖指挥。突利可汗入朝,颉利愈益孤立。六三○年,唐军大破突厥军,捕获颉利可汗。东突厥残部有些投薛延陀,有些逃往西域,降唐及被俘男女多至数十万人,如何处置突厥人,一时成为严重的问题。
唐太宗令群臣讨论处置突厥人的办法,最后采用温彦博的意见,使降众居边境上,分突利原辖地为四个州,置四州都督府,分颉利原辖地为六个州,置定襄(治宁朔,陕西榆林县南)、云中(治朔方境,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两个都督府。任命突利、阿史那苏尼失、阿史那思摩等为都督,统率部众。其余酋长五百余人都给将军、中郎将等名号,五品以上军官有百余人,入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
突厥是北方大国,突厥被灭,唐在边境外诸族中建立起无上的声威,四方诸族纷纷来降附。六三○年,四方君长到宫门前请唐太宗称天可汗。此后唐朝皇帝对西北诸族用天可汗名义行施号令。
六三九年,唐太宗封李思摩(阿史那思摩改姓李)为可汗,李思摩率突厥人十余万出边塞,居大河北面故定襄城,与薛延陀隔大漠立国。薛延陀强盛,突厥必须依附唐朝,才能自保,因此,唐北边数十年无大战事。武则天时,酋长骨咄禄自立为可汗。骨咄禄死后,默啜为可汗,突厥成为统一东西两部、西境到里海东岸的大国。默啜经常深入中国内地,掳掠人畜财物。唐玄宗开元初年,突厥内乱,默啜被属部拔野古人杀死。此后,突厥内乱相继不绝。七四四年,唐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击破突厥军。七四五年,回纥又击杀突厥最后的可汗白眉可汗,突厥余众降唐,东突厥亡。东突厥故地全为回纥所有。
铁勒(敕勒)诸部——薛延陀是铁勒诸部中最强的一部。部众有七万帐,风俗大抵与突厥相同。唐太宗封薛延陀酋长夷男为可汗。夷男役属铁勒诸部及靺鞨、霫等部,成漠北大国,有兵二十万。六四一年,夷男出兵到漠南击李思摩的突厥国,唐大将李勣等大破薛延陀军。夷男死后,国内发生战乱,六四六年,唐太宗灭薛延陀。铁勒诸部酋长请求内附。六四七年,在回纥等部置六个都督府七个州,以各部酋长为都督或刺史。置燕然都护府于西受降城(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东南的古单于台,统率六府七州。诸酋长奏请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条驿路,称为参天可汗道,分置六十八驿,备马和酒肉供使人往来;各部每年贡貂皮作为赋税。唐太宗允许各部的请求,唐势力达到漠北广大地区。
内附诸部有总称为铁勒的回纥、拔野古、仆骨(仆固)、同罗、浑、契苾、多滥葛、思结、阿跌、跌结、斛薛等十一部,以及葛罗禄、骨利于、白霫等部。又有黠戛斯(结骨、坚昆)部,游牧地在铁勒的北面,有众数十万。六四八年,黠戛斯酋长入朝,唐太宗置坚昆都督府,任酋长为都督。
二东北 方 高丽——隋炀帝攻高丽,引起国内民众大反抗,对中国统治者应该是一个严重的教训。唐高祖曾和高丽国交换本国流亡人,高丽送还中国流亡人将近一万,足见高丽对唐朝的态度是友好的。唐太宗灭突厥,高丽愈益表示友好。唐太宗却滋长了侵略野心,自恃国大兵强,企图加害弱小的邻国,以为一定能得到胜利,事实和愿望恰恰相反,他得到的是悔不可追的失败。
六四二年,高丽西部酋长泉(姓)盖苏文(名)杀高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立高藏为国王。泉盖苏文专擅国政,用严刑立威望,高丽内部自然不能相安。唐太宗觉得有隙可乘,六四四年,决定亲自率兵往攻。群臣多上书劝阻,褚遂良建议说,派二三猛将率兵四五万出战,即可成事,不必亲往。唐太宗不听。唐太宗和外国作战,都是命将出师,这一次独违常例,一定要自己去,原因是(一)隋炀帝侵高丽大败,唐时群臣和兵士还留有疑惧的心理,唐太宗宣布五条“必胜之道”,就是要解除疑惧,事实上疑惧确是被解除了;(二)唐太宗自以为有必胜之道,发生骄傲轻敌的心理,要亲自去炫耀“老人”的本领,后来用兵失败,主要是因为骄傲轻敌。当然,更主要的还在于战争的正义性不在唐太宗这一边而是在高丽那一边。
六四四年,唐太宗派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舰五百艘,载士兵四万三千人自莱州泛海向平壤。派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兵六万及一部分西北方胡兵向辽东,两军合势并进。又令新罗、百济、奚、契丹配合唐军分路击高丽。六四五年,唐太宗率诸军自洛阳出发到幽州。李勣、张亮两路都获有战果。唐太宗亲到辽东城下督战,唐兵破辽东城,又取白岩城(辽宁辽阳市东北)、盖牟城(辽宁盖平县)。唐太宗进军攻安市城,高丽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兵十五万人救安市,唐太宗看到大量敌兵,高兴得亲自上阵指挥。李道宗献计说,高丽全国兵都在这里,平壤守备必弱,请给我五千精兵,直攻平壤,这样,数十万敌兵必然溃败。唐太宗似乎不曾听见,一心指挥作战。唐军大破高丽军,高延寿、高惠真率残兵三万余人到军门投降。唐太宗对二人说,东方年轻人,在海边跳来跳去,说到打仗,那能比得上我老人,今后还敢同皇帝打仗么?又写信给太子(唐高宗)和留守大臣高士廉说,我做将官,本领怎样?这都是骄气十足的表现,他当然知道李道宗献的是好计,只是以为击破高延寿主力军后,率大军到平壤城下受降,更能满足自己的骄心,因此当作不听见。唐军百计围攻安市城,守城人坚守不屈,这时候天气寒冷,草枯水冻,粮食又快用完,兵马无法久留,战无不胜的唐太宗只好从安市城下退兵回国。唐军夺得十个城,掳获辽、盖、岩三州居民七万人,算是这次战争的收获。唐太宗深悔不该出兵,叹道,魏征如果活着,一定不让我走这一趟!唐太宗行施欺骗高丽军民的手段,确是用尽心计,但是他终于失败了,百战老人并不比东方年轻人强多少。
唐太宗当然不肯认败。六四七年,又谋攻高丽。朝臣建议:派遣偏师,轮番攻击,使高丽民众不得耕种,几年以后,田野荒废,人心不固,鸭绿江以北,可以不战而得。这是非常险恶的计谋,唐太宗采取了,派出海陆两军,在高丽境侵扰。六四八年,唐太宗大造船舰,运送军粮,准备明年发大军三十万人灭高丽。六四九年,唐太宗死去,战事暂时停止。六六○年,唐高宗派遣苏定方等率兵十万渡海,与新罗国合力攻破百济国,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六六一年,百济人起兵抗唐,收复大部国土,唐将刘仁愿、刘仁轨守熊津城不走。六六三年,百济国王引日本国救兵与唐军相拒,刘仁愿、刘仁轨等击败日本兵,烧日本船四百艘,百济国境全部被唐军占领。唐兵联合新罗兵,威胁高丽南方,高丽处境更困难了。
六六六年,高丽泉盖苏文死,子泉男生、泉男建、泉男产争权,泉男生遣子泉献诚到唐求救。唐朝廷得到这个机会,以援救为名,派遣大将契苾何力率兵攻高丽。接着,又派遣李勣统率大军往攻。六六八年,攻破平壤城。高丽全境被唐占领,分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行施唐朝的统治权。
唐对高丽用兵,比对别国显得费力,足见统一团结的小国可以对抗统一的大国。泉氏兄弟争夺权位,内部分裂,泉男生为唐军作向导,引唐军灭自己的国家。分裂的小国为统一的大国所灭,那是很自然的。但是,高丽民众以及一些不甘心亡国的统治阶级中人,就在六六九年起兵反唐。此后大小战事不曾停止,唐朝廷利用高氏子孙来和缓民众的反抗,都不能生效,武则天时,唐势力退出高丽,侵略者终于被高丽民众战胜了。
百济——百济是在马韩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国王姓扶余。百济与新罗为邻,互相攻击,新罗较弱,对唐朝要求更多的保护,唐朝也常为两国和解,不许百济、高丽等国夺新罗土地。六六○年,唐灭百济国,置
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六六三年,唐兵击败百济抗唐军。唐高宗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唐军撤退,扶余隆受新罗压迫,也退回长安。百济土地被新罗占据,百济亡。
新罗——新罗是在辰韩、弁韩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国王姓金。新罗与唐朝一向保持友好关系。新罗得百济,七三五年,又得唐允许,占有高丽浿水以南土地,对唐更表示友好。唐统治阶级允许新罗人口贩子运奴婢来中国出卖,新罗不敢禁阻。八二三年,唐穆宗下令,“不得买新罗人为奴婢,已在中国者,即放归其国”。这个禁令,并无实效。唐文宗时,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二人都有勇力,在唐禁军中作小军官。郑年技艺比张保皋强,二人各不相下。后来张保皋回国,告国王说,全中国都有新罗奴婢,请让我镇守清海,使掳掠人口的贼徒不得出海口。国王给他一万人守清海,自此人口买卖被禁绝。郑年在中国穷困,回到新罗见张保皋。这时候新罗国大臣杀国王作乱,张保皋分兵五千人给郑年,使到京城平乱。郑年杀叛臣,立国王。国王召张保皋作国相,使郑年代守清海。新罗统治阶级允许被掠人口出境,唐朝统治阶级允许奴婢入境,双方都是利用两国友好关系来取得可耻的私利。张保皋、郑年为保护新罗民众,放弃私嫌,合力禁止人口买卖,无愧为新罗国的英雄。
高丽、百济、新罗立国在一个半岛上,因为互相攻击,招来唐朝的侵略。因为唐军侵入,百济灭亡,新罗扩大,形成南北两国对立的形势。高丽民众反抗强大的唐朝,表现出坚强的斗争精神,统一全半岛的事业终于由高丽国来完成(五代后唐时,高丽大族王氏重建高丽国,灭新罗国),趋势是自然的。三个国家都有接近汉文化的本国文化,新罗国尤为接近。汉文化唐时从百济、新罗间接传入日本,在文化流通上,百济、新罗是有贡献的。
日本——西汉时,中国与日本已有往来。东汉光武帝给予日本国王金印。两国正式往来,应当从东汉初年算起。三国魏时,司马懿灭辽东割据者公孙渊,日本与魏又有正式往来,据《魏志》所记,日本使者来魏凡四次,魏使者到日本凡两次。至南朝时,日本使者来中国,次数大增。儒学、佛教以及手工业者从中国、百济、新罗进入日本,对日本文化起着启蒙的作用。
隋统一南北,国威大盛,日本从隋吸取汉文化,也
表现高度的热情。自六○○年(开皇二十年)至六一四年(大业十年),日本使者来中国凡四次,隋使者去日本一次。六○七年,日本使者带来僧徒数十人,隋炀帝命裴世清到日本报聘。六○八年,裴世清回国,日本派留学生、学问僧八人随裴世清来中国。这些留学生学问僧到唐初才先后回日本,成为推动日本文化前进的有力人物。
日本大规模吸收汉文化是在唐朝。据史书所载,日本派来中国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总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附使船同来中国。如六五三年(唐高宗永徽四年),日本派出两批使船,每批各有留学生、学问僧一百二十余人。七一六年(开元四年),日本使船总人数有五百五十七人。七三二年(开元二十年),日本使船总人数有五百九十四人。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日本使船总人数有九十余人。八三四年(唐文宗大和八年),日本使船总人数有六百五十余人。至于附商船往来的日本学生和僧徒,为数也不会少。唐时汉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及佛教的各个宗派,大体上都移植到日本,给日本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唐后期商业发达,唐商船经常来日本,见于记载的多至数十次。足见两国经济上也有重要的关系。唐与日本往来,态度都很友好。例如开元初年,日本使者请儒生授经学,唐玄宗使四门助教赵玄默到使者寓邸传授儒经。七七五年(唐代宗大历十年),日皇授遣唐使节刀,告诫使者说,“卿等奉使,言语必和,礼意必笃,毋生嫌隙,毋为诡激,判官以下违者,便宜从事”。唐玄宗变通“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惯例,选名儒就寓邸授经,满足使者的要求,不因国家强盛而表现骄吝。日皇因唐丧乱而预戒使者,不许有非礼行为。两国统治者彼此以善意相待,反映了两国人民友好的愿望,是值得表扬的。
东北方内附诸族如下:奚——东胡种,游牧地在契丹西面。唐太宗时奚内附,唐在奚地置饶乐都督府,改五个部为五个州。任大酋可度者为饶乐都督,改姓李。又任各部酋长为州刺史。安、史作乱以前,奚常起兵抗唐,原因也是唐边将故意制造战事。唐末,契丹渐强,奚被契丹王钦德征服,逐渐融合在契丹族里。
室韦——狩猎地在黑水靺鞨的西面,契丹的北面。室韦分二十余部,小部一千户,大部数千户。每部有酋长。酋长已行世袭制,在继承人断绝的时候,才推选部内勇健人充当酋长。各部酋长定时会猎,猎后散去,不相统属,比起奚、契丹能够推选大酋长号令诸部,室韦显得更落后。室韦人生活,主要依靠狩猎,畜牧业正在开始,知道养犬豕,还不知养羊,有牛不会用,有马不多。这样低级的经济生活,也就不会有推选大酋长的要求。《新唐书》说室韦各部,“不相臣制,故虽猛悍喜战,而卒不能为强国”。六三一年(贞观五年),室韦开始对唐朝发生“朝贡”关系。唐中宗时,室韦表示愿助唐攻突厥。唐玄宗时,入朝十次。唐代宗时,入朝十一次。唐德宗时,室韦都督和解热素等十人来朝见。唐文宗时,室韦大胜督阿成等三十人来朝见。唐懿宗时,大酋怛烈遣使者来朝。室韦与唐往来,唐朝文化多少要影响室韦,有助于室韦社会的前进。
靺鞨——两汉时号挹娄,北朝魏时号勿吉,隋、唐时号靺鞨。靺鞨分为数十部,不相统属。各部有酋长,父子世袭。隋末,酋长突地稽率部千余家内附,居住在营州。唐初突地稽立战功,唐太宗使突地稽改姓李。子李谨行,唐高宗时为唐守边名将。诸部中黑水部最强,唐玄宗时,在黑水部置黑水都督府,以黑水部酋长为都督,赐姓李,名献诚。以诸部酋长为州刺史,受都督统率。此后,靺鞨对唐发生“朝贡”关系,唐朝文化也自然要影响靺鞨社会,都督刺史的设立,有助于靺鞨诸部趋向于统一。
渤海——本是靺鞨粟末部,附属于高丽,受高丽影响,比别部有较高的文化。高丽灭亡后,粟末部酋长大祚荣据挹娄的东牟山,建国称王。唐睿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任忽汗州都督。唐玄宗时,大祚荣死,子大武艺继位。大武艺扩大疆土,成为东北方强国。渤海与唐保持“朝贡”关系,经常派遣学生到长安,入太学读书,学习唐朝制度,渤海在东北方又成为文化最高的盛国。九二六年,辽灭渤海国。
流鬼——流鬼国在堪察加半岛。六四○年,国王遣使来朝,唐太宗给使者骑都尉官号。
三西北 方 西北方有西突厥,是统治西域诸国的强国。西突厥射匮可汗,建牙在龟兹北方的三弥山(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北),领土东北至金山(阿尔泰山),西至西海(咸海),玉门关以西诸国都被征服作属国。唐朝要通西方,首先必须战胜西突厥。下面叙述(1)唐灭西突厥;(2)灭西突厥后唐与西北方诸国的夫系;(3)唐失西域。
(1)唐灭西突厥 古代中国的强敌通常在北方大漠南北。这些强国以漠北为根据地,向西占领西域天山北路作为属地,从而征服西域天山南路诸农业国,取得赋税来补充游牧国经济上的不足。拥有这种疆域的国家,必然成为中国北方边境上的大敌,因为即使被中国战败,退到漠北休息一时,又可以回漠南继续寇边。中国要击破北方强国,必须取得西域,所谓断匈奴右臂,就是汉武帝战胜匈奴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对突厥与汉对匈奴,情况不同。突厥在隋时,已分裂为东、西两国,彼此怨恨,不相援救,因此,唐朝得先后灭两突厥国,不费较多的兵力。自然,灭一个敌国,决不是轻易的事,唐太宗时,西突厥发生内乱,连年不息,强盛的唐朝得到这个最大的便利,这才分两步消灭西突厥。
取得西域天山南路诸国——六二八年,西突厥内乱,西域震动。六三○年,西突厥属地伊吾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主举所属七个城内附。唐置伊州,作为经营西域的出发点。六四○年,唐大将侯君集率兵灭高昌国(鄯善、吐鲁番两县地),置西州(治高昌县)。在交河城(在吐鲁番西北)置安西都护府。六四四年,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兵三千灭焉耆国(焉耆回族自治县)。唐置焉耆都护府。六四八年,大将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率大军灭龟兹国(都伊逻卢城,库车县)。疏勒国(都迦师城,喀什市)于阗国(都西山城,在和田县治西)与唐有“朝贡”关系,唐高宗在疏勒国置疏勒都督府,在于阗国置毗沙都督府。唐取得天山南路诸国,是和西突厥多年斗争的结果。六五八年,安西大都护府移置龟兹城,统辖焉耆、龟
兹、疏勒、毗沙四都督府。又统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镇,驻兵镇守,唐在天山南路的统治确立了。唐玄宗时,设安西节度使,职务同安西都护。
灭西突厥——西突厥射匮可汗死后,弟统叶护可汗继位。统叶护善战,国势甚盛,领地东北起金山,南逾阿母河与波斯相接;东起巴里坤湖,西至里海,成为中亚细亚的霸国。六二八年,统叶护被伯父莫贺咄杀死,莫贺咄自立为可汗,统叶护子肆叶护也自立为可汗。两可汗率兵互攻,都遣使来唐朝求援助。唐太宗拒绝两可汗的请求,劝各守分地,勿再动兵。西域诸国及铁勒诸部脱离西突厥的统治,有内附倾向,唐向西域进取的阻力减少了。肆叶护战胜莫贺咄,西突厥又暂时统一。六三二年,肆叶护被部众攻击,逃到康居,西突厥人立咄陆可汗为主。咄陆遣使来求内附,愿去可汗名号。唐太宗封咄陆为西突厥可汗,赐给旗鼓和大量财物,表示支援。六三四年,咄陆死,弟咥利失可汗(咥音叠dié)继位。咥利失分西突厥为十部,每部有酋长一人,号为十设。每设给箭一枝,因此又号为十箭。又分十箭为左右厢,一厢各管五箭。左厢号五咄陆部,置五大啜,一啜管一箭。右厢号五弩失毕部,置五大俟斤,一俟斤管一箭。五咄陆部居碎叶川(楚河)以东,五弩失毕部居碎叶川以西。左右两厢,合称为十姓部落。分一国为左右厢,显示一国将分裂为两国。此后,五咄陆部与五弩失毕部各拥立可汗,互相攻战,唐利用时机, 逐步取得天山南路诸国。
六四八年,五咄陆部可汗战败,所属酋长阿史那贺鲁率残部数千帐投降唐朝。唐太宗置瑶池都督府,以贺鲁为瑶池都督,居住庭州(治金满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莫贺城(阜康县东)。六五一年,贺鲁拥众西走,在双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建牙。贺鲁击破弩失毕部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有众数十万,入寇庭州。唐高宗命大将梁建方、契苾何力率汉兵三万、回纥骑兵五万击退沙钵罗军。六五五年,唐高宗命程知节为葱山(葱岭)道行军大总管,率前军总管苏定方等攻沙钵罗,沙钵罗兵败逃走。六五七年,唐高宗发大军分南北两道攻沙钵罗,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汉兵及回纥骑兵自金山进兵为北道,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自西州进兵为南道,约定两军在双河会师。苏定方大破沙钵罗军。五弩失毕部投降苏定方,五咄陆部归附阿史那步真等。唐南北两军在双河会合,再进击沙钵罗。沙钵罗大败,渡伊丽河向西逃到石国,被石国人擒获,送给唐追兵,西突厥亡。
唐置昆陵(在碎叶川东)、濛池(在碎叶川西)两都护府。任阿史那弥射为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率五咄陆部落。任阿史那步真为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统率五弩失毕部落。各部落酋长按资望给刺史以下官号,西突厥领土全部为唐所有。七○二年,武则天置北庭大都护府,治设在庭州,统率昆陵、濛池两都护,与安西大都护府分掌天山南、北两路。唐玄宗时,设北庭节度使,防御北方诸强部的侵入。
唐太宗曾使李靖教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对唐太宗说,李靖将要造反。唐太宗问缘故。侯君集说,李靖只肯教粗的,精深处不肯教,因此知道他有异心。唐太宗问李靖。李靖说,我看,侯君集想要造反。现在国内已经平定,我教他的兵法,足够制服四裔,侯君集硬要我全部教给他,不想造反想什么!侯君集灭吐谷浑、高昌两国,是善于用兵的,后来果然谋反。李靖这段话也含有一些道理,因为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兵法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当然,只是最高表现的一种),在内战中取得的经验,对付境外落后国,确是绰有余裕,唐前期大拓疆宇,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突厥如果统一,不分裂为东、西两国,唐将无力灭突厥;西突厥如果统一,不分裂为东、西两部,唐也将无力灭西突厥。西突厥自己制造内乱,唐才有机可乘,运用战争经验,先取天山南路,然后出主力军夺取天山北路,一举扩境到里海。唐武功比西汉(汉武帝时)更盛,原因是西汉的敌国是统一的匈奴,唐的敌国却是分裂的东突厥和西突厥。
(2)灭西突厥后唐与西北方诸国的关系 唐灭西突厥,政治势力越过葱岭,同许多国家发生关系,成为诸国的保护者。早在六三一年,康国遣使来求内附。唐太宗不肯接受,说,康国内附,如果遇急难,中国有责任去救援,行军万里,岂不疲劳。当时西突厥还很强盛,唐不可能接受康国的请求,是可以理解的。在势力进入西域以后,情形就有变化,葱岭以西诸小国,先后都成了唐的附属国。这些附属国不少是文化较高的农业国,被游牧的西突厥威胁和征服,当然不如依附唐朝,对本身有利,因之,唐朝势力的向西延展,在经济文化交流上,唐与诸附属国都得到益处。
内附诸国按地区可分为三大地区。
帕米尔高原地区:识匿国——在唐葱岭守捉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西五百里。六四六年,识匿国与似没等国各遣使者来朝。唐玄宗时,授国王以大将军官号。
俱蜜国——六四二年来朝。唐高宗置至拔州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
护蜜国——唐高宗置鸟飞州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唐肃宗赐国王姓李。
以上诸国都在帕米尔高原内,地当葱岭内外的交通要道,吐蕃、大食都想夺取,但诸国倾向唐朝,愿受唐保护。
锡尔河以南至阿母河地区:康国——两汉时康国称康居国。国王的祖先是月氏人。月氏原住在祁连山北昭武城(甘肃高台县境),被匈奴压迫,向西迁徙。西汉时康居与大月氏本是两个游牧国,后来月氏人统治康居,成为隋、唐时的康国。唐太宗时,曾遣使来求内附。六五八年,唐高宗置康居都督府,任康国王为都督。康国的附属国即所谓昭武诸国都随同内附。昭武诸国名如下列:安国——贞观初年,安国遣使来朝。唐高宗置安息州,任安国王为刺史,又在东安国置木鹿州,任东安王为刺史。
曹国——曹国在康国东,分东曹、西曹、中曹三国,都附属于唐。
石国——唐初,石国,遣使来“朝贡”,唐高宗置大宛都督府,任石国王为都督。
米国——米国在康国东南。唐高宗置南谧州,任米国君为刺史。
何国——何国在康国西。唐高宗置贵霜州,任何国君为刺史。
火寻国——火寻国(《元史》作花刺子模)在阿母河下游,与唐通“朝贡”,史书不载置州事。
伐地国——伐地国是否内附,史书未载。
史国——史国在康国西南。唐高宗置佉沙州,任史国君为刺史。
以上是昭武九姓国,其中康国、石国最大,康国又是诸国的宗主。康国最先要求内附,是想得到唐朝的援助,抵抗大食的侵入。内附后,其他诸国也有相同的要求。唐和这些国家结合,同抗大食,应该说,在葱岭外是可以立足的。
拔汗那国——拔汗那国即西汉时的大宛国。唐高宗时遣使来“朝贡”。六五八年,置休循州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七三九年,国王助战有功,唐玄宗封他为奉化王。七四一年,改国号为宁远。七四四年,国王娶唐和义公主为妻。七五四年,遣王子入朝,留长安学习华礼。宁远国地当葱岭北道的要冲,唐朝特加优礼,因之,两国间有更友好的关系。
阿母河以南地区:吐火罗国——吐火罗国即西汉时的大夏国。都城在阿缓城。六六一年,唐置月氏都督府,任国王为都督。分全国为二十五州,隶都督府。
波斯国——波斯(伊朗)是西方大国,西汉时称为安息。六三三年,大食侵波斯,波斯战败,国王伊嗣候逃亡。六四七年,伊嗣候遣使来朝,请求援助。因道路遥远,唐太宗不允出兵。伊嗣候死,子卑路斯逃亡到吐火罗,又遣使来求救,唐高宗仍因路远不允出兵。大食兵退,吐火罗护送卑路斯返国。六六一年,卑路斯奏称屡被大食侵扰,请唐援救,唐高宗置波斯都督府,任卑路斯为都督,算是表示了援救。事实上波斯土地已被大食占领,都督府只是个空名。咸亨年间,卑路斯入朝,死在长安。六七九年,唐高宗使裴行俭护送王子泥涅师回去,泥涅师不得入国,客死在吐火罗。大抵波斯还有些残余部众,对唐朝有好感,到唐代宗时还用波斯名义来“朝贡”,不少波斯人(主要是商人)居住在中国。
罽宾国(罽音计jì)——罽宾国唐初来“朝贡”。唐高宗置修鲜都督府,任国王为修鲜都督。
阿母河以南区,共有十六国归入唐版图。六六一年,唐高宗以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唐在十六国都城置都督府,各国属部置州县,凡有州八十八,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
唐朝经营西域,先在天山南路置安西大都护府,武则天时,在天山北路置北庭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统率昆陵、濛池两都护府。下面列举两大都护府所属都督府。
安西大都护府所属都督府:焉耆、龟兹、疏勒、毗沙四个都督府。以上葱岭以东。月氏、大汗、条支、天马、高附、修鲜、写凤、悦般州、奇沙州、姑墨州、旅獒州、昆墟州、至拔州、鸟飞州、王庭州、波斯共十六个都督府。以上葱岭以西,阿母河以南地区。
北庭大都护府所属昆陵、濛池两都护府及都督府:昆陵都护府所属都督府:匐延、盐泊、双河、鹰娑、嗢鹿州、洁山六个都督府。以上是西突厥五咄陆部,又称左厢五箭。
阴山、大漠州、玄池州、金附州、轮台州、金满州、凭洛州、沙陀州、咽面州、盐禄州、哥系州、孤舒州、西盐州、东盐州、叱勒州、迦瑟州、答烂州共十七个都督府,合五咄陆部共二十三个都督府。二十三个都督府都在天山北路西至楚河的地区。
濛池都护府所属五部:阿悉结阙部、哥舒阙部、拔塞干暾沙钵部、阿悉结泥孰部、哥舒处半部。以上是西突厥五弩失毕部,又称右厢五箭。五弩失毕部都在楚河西至里海北的地区。
唐朝的政治势力到达了里海的东岸和北岸,它的声望却传播得更远些。下面略述唐朝对亚美尼亚和东罗马的一些影响。
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国(在南高加索)史家摩西著《史记》(书成于四四○年以后),其中有涉及中国的事情,说中国是世界最东的国家,人民富裕,文化灿烂,民性温和,不但可称为“平和之友”,而实也可称为“生命之友”。此国产丝甚多,自上至下,都有丝衣。在亚美尼亚,不是王侯巨富是不能有丝衣的。摩西又记亚美尼亚国王梯格伦斯六世(一四二年——一七八年,当东汉顺帝汉安元年至灵帝光和元年)在位时,有外国移民数队来奔,内有中国人甚多,国王使移民居住在边疆上。又记亚美尼亚世家大族中有些来自中国,如奥配良族,自称祖先系出中国皇族。马密哥尼族,自称祖先名马姆康,三世纪初半(当东汉末三国初)从中国避难到波斯,又转到亚美尼亚。中国人因避难出国,史书上多有记载,马姆康等人来自中国,当是事实。玄奘《大唐西域记》说石国怛逻斯城南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原是中国人。从前被突厥掠获,迁到西域,后来集合同国人共保此城,在城中居住。服装礼节,已同突厥;语言风俗,还保存中国人本色。以此为例,中国有人迁居到亚美尼亚或更远的地方,并不是异事。唐时,亚美尼亚人称西突厥诸属部中最西的可萨部人(哈萨克)及其他部落人为中国人。可萨部于六二六年(唐高祖武德九年)进入欧洲东部,占有里海与黑海的北岸,它与唐朝的关系,中国史书无记载,亚美尼亚史书称为中国人,当是指西突厥土地并入唐朝,因而泛称西突厥人为中国人。这种称呼虽然缺乏依据,但中国为西方较多的人所称述,对中西相闻相知,总是有益的。
东罗马(拂菻国、大秦国)——七世纪初期,东罗马史家席摩喀塔著《莫利斯皇帝(五八二年——六○二年,当隋文帝开皇二年至仁寿二年)大事记》一书,其中记载中国隋朝事,当是从西突厥方面得来的传闻。大意是说,陶格司(中国)国君号为上天的儿子。国内安宁无乱事,因为威权都归国君一家世袭,无人争夺的缘故。陶格司崇拜偶像,法律严明,公正不枉。人性温和,技巧异常,物产丰富,善于经商,多有金银财帛。黑衣国渡河灭红衣国(指隋灭陈)后,国家统一,户口众多,天之下,地之上,没有一国能和它为敌。国中有蚕,丝就是蚕吐出的。隋文帝时,中国统一富强,比起当时突厥、拂菻两个大国来,《大事记》所说大体上合乎实际。隋朝也留意拂菻,除了文字记载,还有西域僧迦佛陀画的《拂菻国人物图样》二卷。东罗马因受大食的威胁,对无敌的中国,自然抱有相助的希望。六四三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来聘,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唐太宗发玺书答礼,并回赠丝织品。六六七年、七○一年,拂菻国使者先后来朝。七一九年,两次来朝,一次是委托吐火罗大首领来献狮子、羚羊,一次是派遣大德僧(总主教)来“朝贡”。《册府元龟》又记有七○八年,“拂菻国献方物”,七四二年,“拂菻国王遣大德僧来朝”两条。在唐前期,东罗马来聘凡七次。据《新唐书》、《旧唐书》所记拂菻国事,可信中国也有人到过东罗马。东、西两文明古国的接触,比东汉时期两国相知仅凭一些传闻,显然是前进了一步。
(3)唐失西域 唐朝政治势力虽然到达了里海东岸,但对西突厥余部并不能适宜地调和相互间的关系,吐蕃、大食两国又都想夺取西域,因之战争经常发生。唐前期自唐太宗死后,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势力逐渐在增长,国家的武力逐渐在削弱,在西域的斗争场面里,唐朝原有的优势逐步衰退,最后西域全失。这种形势的造成,强敌进攻自然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唐朝本身逐渐增长的腐朽性。
唐与突厥余部的斗争:六五七年,唐灭阿史那贺鲁的西突厥,立兴昔亡、继往绝两个可汗,分西突厥为东、西两国。六六二年,两可汗率兵随■海道(■音曰yu5)总管苏海政攻龟兹。继往绝进谗言,苏海政信以为真,杀兴昔亡。诸部落不服,各有离心。不久,继往绝病死。十姓(十箭)没有首领了,昆陵、濛池也没有都护了,任意杀死一个可汗的苏海政却没有受到唐朝廷的惩罚。这一类的昏暗措施,就是唐在西域逐渐失去优势的原因。七○二年,武则天任阿史那献为兴昔亡可汗、北庭大都护。七○四年,又任阿史那怀道为十姓可汗、濛池都护。当时突骑施部(属五咄陆部)兴起,招抚诸部,建立起以碎叶川为中心的大国。七○六年,唐中宗时,封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为怀德郡王。乌质勒死,子娑葛继位,唐封为金河郡王。娑葛与部将阿史那忠节不和,互相攻击。金山道行军总管郭元振奏准令忠节入朝,部众迁居瓜、沙等州。唐经略使周以悌教忠节停留在半路上,使人送贿赂给宰相宗楚客等,请发安西兵,并引吐蕃攻娑葛。宗楚客等受贿赂,竟按照忠节的要求部署军事。娑葛发觉唐阴谋,七○八年,自立为可汗,发兵攻破安西(龟兹城),唐将或被擒,或被杀,娑葛上表要宗楚客的头,朝廷只好宣告娑葛无罪,封为十四姓可汗。七○九年,又封娑葛为归化可汗。娑葛退兵,安西四镇算是又得到安宁。娑葛与弟遮弩不和,遮弩逃归东突厥默啜可汗,请作向导攻娑葛。默啜发兵擒娑葛,对遮弩说,你们兄弟还不能相容,能忠心为我办事么!把二人都杀死。娑葛死后,突骑施属部车鼻施部继起。七一九年,唐玄宗封酋长苏禄为突骑施忠顺可汗,又封阿史那怀道的女儿为交河公主,嫁给苏禄。苏禄娶唐、吐蕃、东突厥三国女为可敦(皇后),是想在三国间取利。七二六年,交河公主派人驱马一千匹到安西城互市,使者宣读公主教书,安西部护杜暹发怒道,阿史那女,那配来宣教!杖责使者,放马在雪地,使全部饿死。这是多么骄横无礼的行为。苏禄不由得大怒,发兵攻四镇,这时候杜暹已入朝作宰相,苏禄捉不到杜暹,大掠四镇人畜储积才退去。此后,苏禄被部属杀死,突骑施分黄姓(娑葛部属)黑姓(苏禄部属)两部,各立可汗,互相攻击。唐朝发生内乱,也就不再过问突骑施的事情。
西突厥余部对唐朝,一般是愿意内附,取得唐的保护;唐朝对西突厥余部,一般是贪虐骄横,以征服者自居。这样,双方都不免有时要使用武力,虽然唐总是占些优势,地位却愈趋于孤立。吐蕃、大食来侵夺,孤立的唐不可能作强有力的抵抗,只好退出西域。
唐与吐蕃的斗争:下面略述吐蕃与唐争夺西域天山南路的经过。
吐蕃是唐太宗时新兴的强国。六七○年,吐蕃攻取西域十八州,唐无力相争,只好退出西域四镇,让吐蕃占领。六七二年,灭吐谷浑(青海)国,威胁着唐通西域的道路。唐出兵攻吐谷浑故地,不能取胜,优势转到吐蕃方面。六九二年,武则天使唐休璟、王孝杰、阿史那忠节等率兵大破吐蕃兵,收复四镇,在龟兹再置安西大都护府,屯兵镇守。六九六年,王孝杰在素罗汗山被吐蕃战败,吐蕃向唐朝廷提出讲和条件:(一)唐兵退出四镇,(二)唐割西突厥五弩失毕部给吐蕃。武则天使郭元振到吐蕃商议,要求吐蕃退出吐谷浑故地。郭元振回朝,对武则天说,吐蕃民众,久已厌战,早愿和亲,只因论钦陵专权,想立军功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拒绝讲和。为朝廷计,不如每年派出和亲使去讲和,让论钦陵每年拒绝,这样,吐蕃人对论钦陵愈益不满,对朝廷愈益亲近,吐蕃内部将发生变乱。果然,不出郭元振的预料,六九九年,吐蕃赞普杀论钦陵的徒党二千余人,论钦陵自杀,他的兄弟论赞婆,原来镇守吐谷浑,专扰唐边境,现在率所部来投降,唐西边暂时得到安静。
唐中宗时,吐蕃又在青海和西域对唐作战。七一○年,唐睿宗置河西节度使,七一五年,唐玄宗置陇右节度使,都是防御吐蕃从青海方面来进攻。七四七年,安西行营节度使高仙芝击败吐蕃兵,收复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国等二十余国。七五五年,安禄山反叛,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和西域四镇。
唐与大食的斗争:大食国在西汉时称为条支国。大食、条支都是波斯语Tajik的译音。五七○年(南朝陈宣帝太建二年)摩诃末(也译作谟罕默德)生于阿拉伯都城麦加。后来创伊斯兰教,信徒渐多。六二九年,摩诃末率兵攻取麦加。六三一年,统一阿拉伯半岛。摩诃末在《古兰经》里告诉门徒们说,应该去中国学习知识。当时中国文化独步在世界上,为摩诃末所推荐,阿拉伯与中国在精神上的友好关系,从摩诃末时就开始了。被推为摩诃末教主地位的继承人号称哈里发。六五一年(唐高宗永徽二年),第三代哈里发遣使来朝聘,中国与大食开始有正式往来。哈里发历代相传到六六○年,摩维亚即位,改行子孙世袭制,是为乌梅雅朝,衣尚白,中国称为白衣大食。七四九年(天宝八载),阿拉伯人别立摩诃末族裔阿拔斯为哈里发,是为阿拔斯朝,衣尚黑,中国称为黑衣大食。乌梅雅朝哈里发逃到埃及,不久败死。阿拔斯朝建都于底格里斯河旁的报达城(巴格达)。
唐高宗时,大食灭波斯国,占有伊朗高原,波斯王卑路斯入朝,其他小国急于内附,都是想得到唐朝的保护。可是,唐无力出大兵到葱岭以西,西域四镇又被吐蕃侵扰,尽管设置羁縻府州,并不能抵挡大食的北进。唐玄宗以前,大食势力向北发展,阿母、锡尔两河流域的诸国,先后被大食征服。诸国原奉佛教、祆教或其他宗教,大食迫使改奉伊斯兰教,再加上不可忍受的横征暴敛,诸国对唐朝确是抱着迫切的希望。
唐玄宗时,国势又振。七一五年,大食立阿弓达为王,攻拔汗那国。国王战败,逃来安西求救。监察御史张孝嵩对都护吕休璟说,不救,从此不能号令西域了。张孝嵩率兵万余人出龟兹数千里,大破阿弓达兵,唐声威又伸到葱岭以西。七一九年,安国王上表称“从此年来,被大食贼每年侵扰,国土不宁,伏乞天恩慈泽,救臣苦难”。同年,康国王上表称“从三十五年来,每共大食贼斗战,每年大发兵马,不蒙天恩送兵救助。……伏乞天恩知委,送多少汉兵来此,救助臣苦难”。同年,俱蜜国王上表称“今大食来侵,吐火罗及安国、石国、拔汗那国并属大食。臣国内库藏珍宝及部落百姓物,并被大食征税将去。伏望天恩处分大食,令免臣国征税”。七二七年,吐火罗国王上表称“奴身今被大食重税,欺苦实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七四一年,石国王上表称“今突厥已属天可汗。在于西头为患,惟有大食。伏乞汗恩不弃突厥部落,讨得大食,诸国自然安贴”。这些表文说明唐在葱岭外并不孤立,但天宝年间,朝廷上愈益抬头的腐朽势力,既在国内制造祸乱,自然也要在边境寻找绝路。七五○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王和好,引兵袭击,俘获国王及部众,惨杀老弱人,掠夺珍宝黄金,石国及昭武诸国都大怨愤。石国王被送到长安,唐玄宗不问曲直,处以死刑。石国王子引大食兵谋攻四镇,昭武诸国合力相助。七五一年,高仙芝率汉、蕃兵三万出击,到怛逻斯城(怛音特tè,江布尔城南),遇黑衣大食兵,相持五日,葛罗禄部叛变,与大食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黑夜率残兵数千人逃回安西。葱岭外诸国本依唐反大食,现在依大食反唐,当时大食国正在内乱,仅派出一支不大的军队,便大破唐军,取得葱岭外诸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大战争,从兵力说,唐战败是意外的,从政治说,唐既失人心,就必然要得到失败的后果。
杜佑《通典·西戎总序》说“族子环随镇西(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宝十载(七五一年),至西海(地中海)。宝应初(七六二年),因贾商船舶,自广州而回,著《经行记》”。杜环是怛逻斯战败后被俘的一人,在大食十余年,被释放自海路回广州。《经行记》已亡佚,《通典》引用若干条,想见杜环对西方诸国事闻见颇广。杜环称同时在大食的唐人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大抵俘虏中有技能的人,大食要使用他们的专长,所谓起,就是待遇比一般俘虏好一些。杜环所记仅四人,事实上决不只此数。例如纸,也是大食使用这一次战争的俘虏在康国开始制造,由此造纸术传布到伊斯兰教诸国,再传布到西方诸国。怛逻斯一战,胜败对双方都不关重要,中国制纸术传到西方,却是一件有益的大事。
阿拔斯朝自哈里发诃论(七八五年至八○九年)时起,文化昌盛,吸收希腊天竺等国文化上的成就,也吸收中国文化,如中国道教的炼丹术,传到大食,再传到西方,成为后世的化学;又如哈里发摩哈普德(八三三年至八四二年)建年号,大概也学中国法。大食处在中国、天竺与希腊、罗马的中间,有条件创立一个新的文化中心。此后,大食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商业上和文化上的往来,唐时是良好的开始。
四西方 吐谷浑——隋炀帝灭吐谷浑国,设置郡县。隋末,吐谷浑伏允可汗收复故地,攻击隋边境。唐初,伏允仍经常扰边境。六三五年,唐太宗使李靖、侯君集等率兵分六路进攻吐谷浑,伏允大败自杀。唐立伏允嫡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吐谷浑国可汗。六六三年,吐蕃攻破吐谷浑,吐谷浑可汗率部属逃奔凉州,吐谷浑亡。从此唐与吐蕃接境,军事接触以外,还有更多的文化和经济接触,有利于吐蕃社会的发展。
泥婆罗国——泥婆罗(尼泊尔)在吐蕃西南。唐太宗时,使官李义表往天竺,路经泥婆罗,国王大喜,优礼相待。此后,泥婆罗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
五天竺——天竺分中、东、南、西、北五部。唐高祖时,中天竺王尸罗逸多(玄奘《大唐西域记》称为戒日王。六○六年至六四八年)征服四天竺,为天竺著名的国王。六三六年,中国名僧玄奘到中天竺,曾得尸罗逸多隆重的奖励。六四一年,尸罗逸多以摩伽陀王名义,遣使来朝聘。唐太宗也遣使厚礼报聘。王玄策出使到天竺,四天竺诸国都遣使从王玄策来聘。六四八年,王玄策等在中天竺,尸罗逸多病死,国内大乱。叛臣阿罗那顺篡位自立,发兵击王玄策,夺诸国聘礼。王玄策逃到吐蕃。吐蕃出兵一千二百人,泥婆罗出兵七千余人,从王玄策击败阿罗那顺。这是王玄策向掠夺者收回诸国聘礼,不是唐与中天竺发生战争。
唐与五天竺诸国,聘使常有往来,到唐玄宗时次数更多。七一四年,南天竺国王请唐攻大食、吐蕃,南天竺愿出兵助战,并请唐给军名。唐玄宗给予怀德军名号。
唐太宗分唐本部土地为十道,唐玄宗分为十五道。本部以外,与四方诸国有两种关系。一种是内附关系。唐在内附国置都督府或州,任国王为都督或刺史。都督和刺史都是子孙世袭,在本国内有自主权,对唐朝有“朝贡”及出兵助战等义务。这种府州,统称为羁縻州,受本部边境上诸道的都督府及本部边境内外的都护府统率。一种是“朝贡”或朝聘关系。这种国家有些与唐仅仅是使者往来,有些虽然受唐封号,实际上并无隶属关系。
当唐朝全盛时期,羁摩州数量很大。《新唐书·地理志》总计羁縻州数目说“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二。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羁縻州土地如此广大,居民种族如此繁多,就经济文化说来,多数是落后的游牧部落。他们内附的原因,除了战争失败,一般是想得到唐朝廷的保护,也想得到经济文化上交流的益处。唐朝廷接受内附的原因,主要是要表示国家声威的远扬,其次是允许内附部落迁徙到本部境内,作为本部户口的补充,此外并无更多的要求,所以羁縻的意思,就是来去任便。羁縻州的来去,对唐朝廷利害不大,但国力的盛衰,却由此体现出来。唐前期羁縻州先后来归,唐中期以后,在剑南、岭南等道还保留一部分,其余都被强国夺去或自动离去,来是盛世,去是衰世,原因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