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抗战与投降的斗争 高宗统治集团残酷地镇压了农民起义。但是农民群众此仆彼起的英勇斗争,显示了自己的强大力量。它明确地告诉了人们:如果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再要投降逃跑,就难免被人民群众的巨掌所葬埋。
高宗集团一味妥协苟安的政策,并不能阻止金朝的继续南侵。刘豫傀儡政权“大齐”建立后,金朝一面支持刘豫南侵宋朝,一面继续派出金兵南下侵掠。在这样的形势下,南宋王朝是抗战还是投降,仍然是摆在高宗统治集团面前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朝廷中形成以岳飞等为代表的抗战派和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进行了反复的斗争。
在以偏安东南为既定国策的高宗集团统治下,南宋抗战与投降的过程大致是:当着金、齐发动南侵,战争威胁到南宋的统治时,高宗不得不任用抗战派抵抗敌兵;当着抗敌获胜,将领们权势增强,而金朝又采取“以和议佐攻战”来诱降时,高宗就又信用投降派屈膝求和;南宋的屈辱招致金兵的再度南侵,高宗被迫再次起用抗战派将领;抗战派再度抗敌获胜,高宗和投降派就又在胜利形势下,再来求降。自高宗迁都临安以来的约三十年间,伴随着宋、金斗争和南宋王朝内部斗争的发展,南宋王朝大体经历了抗战——投降——再抗战——再投降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一、保卫川陕和收复襄阳的胜利 从一一三三年到一一三六年的三年间,金朝南侵军一面在川陕地区继续向南宋进攻,一面支持刘豫的齐国从中原地区南下,同南宋展开激战。吴玠军打退金军,保卫了川陕。岳飞军战败金、齐,取得了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
川陕之战——金宗弼军自和尚原之战败退后,金朝又派撒离合屯兵凤翔,与宋吴玠军对峙。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年)正月,撒离合绕开和尚原,率主力东进,攻下金州,沿汉水西上,进攻兴元,宋王彦军败走。知兴元府刘子羽派统制田晟带兵据守金州石泉县西的饶风关,向吴玠告急。吴玠亲自领兵从凤州河池县启程,日夜行三百里,在金军到达前,赶到饶风关,会合王彦军及抗金义军一万三千人守关。金军没有料到吴玠军来得这样快,赶忙发动猛攻。攻关六昼夜不能下。吴玠部下一个将官叛变,向金军告密,金军从小道绕到饶风关后,两面夹击,宋军只好撤退。饶风关失守。王彦退守达州,吴玠退守仙人关,刘子羽退守潭毒山。金军到川陕界上的金牛镇,不见宋军踪影,怀疑有埋伏,不敢深入,退军兴元,然后又从斜谷撤退。吴玠派兵追袭,金军大败,死亡一千多人,丧失了全部辎重。刘子羽趁势进兵,收复兴元、洋州等地,王彦收复金州等地,全部恢复了战前局面。宋军在川陕保卫战中取得了胜利。
一一三四年二月,宗弼、撒离合又协同齐国的刘夔率十万骑兵从宝鸡入侵仙人关。吴玠军万人在杀金坪抵御。吴玠领兵由七方关急援,转战七昼夜,与吴玠合兵。三月,金兵进攻关隘,身披重铠,用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吴玠督军死战,矢下如雨,金兵死尸层层堆积。撒离合改用火攻,又被宋统领姚仲设法扑灭。吴玠派统制杨政、统领田晟率军出击,战场上火炬照亮了群山,战鼓声震动天地。次日夜间,吴玠又派统领王喜、王武率勇敢战士,分紫、白两色旗帜杀入金营,宋军全力奋战,金军不支,连夜撤走,退守凤翔。吴玠、吴玠军奋勇战斗,又一次胜利地保卫了川陕。吴玠升任川陕宣抚副使,又乘胜收复凤、秦、陇诸州。
收复襄阳——中原战场上,宋、齐间不断发生小规模战事。一一三三年二月,襄阳镇抚使李横会合右武大夫牛皋等收复颍昌。刘豫派宋朝叛将李成率二万人迎战,又向金朝求救兵。金宗弼领大军来侵,李横败退,襄阳、颍昌失守。五月,高宗下令沿边诸将不得“侵犯齐界”,派韩肖胄等去金朝求和。十一月,韩肖胄回朝,金使李永寿来宋,要挟宋朝归还齐俘虏和在东南的西北士民,并要求以长江为界,把江北地方全部给刘豫。金使的无理要求,激起宋朝抗战派将士的愤怒。广州一个监管盐税的官员吴绅上书,请高宗亲征,讨伐刘豫。殿中侍御史常同对高宗说:“先振国威,则和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未闻二十万兵而畏人者也”。岳飞建议出兵,收复襄阳六郡,恢复中原。岳飞收复建康后,被任命为通、泰州镇抚使,守卫长江下游。在一一三一年到一一三三年两年多的时间中,岳飞忠实地执行南宋王朝“荡清内寇”的使命,转战湘赣间,讨伐李成等盗军,又残酷地镇压了虔州和吉州等地的农民起义,因而得到高宗的赏识和信任。高宗亲自召见岳飞,特赐“精忠岳飞”的军旗,提升他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驻军江州。岳飞连续上疏,建议出兵北上,进取襄樊。岳飞的建议得到宰相朱胜非和参知政事赵鼎的支持。赵鼎荐任岳飞为统帅。牛皋进见高宗,说“刘豫必灭,中原可复”,受命率部去江州,归岳飞指挥。
高宗迫于形势,不得不派岳飞出兵抗战,但仍然无意恢复中原。在岳飞出兵前,就先规定了种种限制。南宋朝廷用“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向岳飞明确规定:只准“收复襄阳府、唐、邓、随、郢州、信阳军六郡地土”,“不得辄出上件州军界分”。敌军“若逃遁出界,不须远追”;“亦不得张皇事势,夸大过当,或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之类,却致引惹”。还规定:事毕,大军复回江上屯驻。
一一三四年五月,岳飞接受了新任命给他的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兼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等本兼各职,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岳飞命令军士,所过各处,不准残害民众,不准侵犯禾稼。渡江时,他在船上对幕僚们说:“飞不擒贼,不再渡江!”岳飞军旗开得胜,一举攻下郢州,齐守将京超自杀。岳军兵分两路:张宪、徐庆分兵攻随州,岳飞亲率大军直趋襄阳,军声大振。齐将李成出襄阳四十里迎战,岳飞看到李成列阵后,说:“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李成左列骑兵于江岸,右列步兵于平地,兵虽多至十万,有什么用呢?”举鞭命王贵以长枪步卒攻击李成的骑兵,命牛皋领骑兵攻击李成的步兵。李成军大败,死伤无数,李成夜中逃跑,岳飞顺利收复襄阳。随后又派牛皋增援张宪、徐庆,很快攻克随州,生擒齐将王嵩,俘虏五千人。李成自襄阳败退后,又纠集兵马与金军汇合,在邓州西北列寨三十几所,准备与宋军决战。岳飞把军队分成几支,发动突袭和两面夹击,把李成军再次击溃,一鼓作气连续收复了邓州、唐州和信阳军。这年七月,岳飞便完全按照预定的计划,胜利地收复了襄阳等六郡,屯兵鄂州。
捷报传来,整个临安轰动了。高宗慨叹说:“不知他能破敌立功到如此地步!”随即升任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统辖襄阳府路。不久又晋封为武昌开国侯。宋朝建国以来,作为最高荣誉官衔的节度使,从来不轻易授人。这时南宋带节度使衔的,也只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个大将。几年前,还是个普通军官(统制)的岳飞,还只三十二岁,便建节封侯,这在宋朝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但是,这时的岳飞却把功名看作尘土,念念不忘的是乘胜收复中原。他在鄂州作《黄鹤楼》词说:“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直渡黄河,北上抗敌,一直是岳飞的高远理想。但这就和高宗苟安东南的国策处在了相矛盾的境地。岳飞直上青云,功高位显,也开始陷入了高宗统治集团的疑忌之中。打退金、齐——一一三四年九月,金朝又纠合刘豫,发兵南侵。金兵五万,由宗弼等率领,齐兵由刘豫子刘麟率领。金、齐兵绕开岳飞和吴玠的防区,自泗州和楚州两地渡淮南侵。知楚州樊序弃城逃走,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承州退守镇江。高宗得报,惊惶失措,又和投降派朝臣议论着逃跑避难。宰相赵鼎(一一三四年任相)和参知政事沈与求等都劝高宗“御驾亲征”。高宗仓促间派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分别率军赴建康、扬州、当涂防守。
宋军将士奋勇杀敌。十月,金兵进至扬州大仪镇,韩世忠军迎哉。金兵大败,将官挞也被擒。韩军前军统制解元和部将成闵在承州败金兵。韩世忠大军追至淮水,金军溃败而逃。韩军进驻楚州。
十月,金兵主力侵犯淮西。十二月初,宋庐州军败,退守城内。岳飞部受命来援。牛皋、徐庆在庐州城外击败金兵,追袭三十余里,金兵败走。
金、齐兵在淮东、淮西连续被挫败,便在这年年底收兵而去。
金兵退后,一一三五年二月,赵鼎、张浚分任左、右相。高宗命张浚、岳飞领兵镇压了杨太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事过之后,张浚回朝,又向高宗建议,北伐刘豫,恢复中原。
一一三六年二月,张浚以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事的身分,召各路将领到平江府集议北伐。议定由韩世忠军出楚州攻淮阳,刘光世屯合肥,张俊屯盱眙,岳飞驻襄阳,作进取中原的准备。
岳飞军受命,进驻襄阳,八月间出征。前锋军顺利攻占了虢州卢氏县城,又收复了长水县。十一月,岳军王贵、董先、牛皋等部在唐州北大败齐兵,进抵蔡州境内,距离东京不远了。蔡州齐兵防守坚固。岳飞向朝廷请示进止,高宗回答说:“兵家不虑胜,惟虑败,万一小跌,不知如何!”下诏要岳飞回师。岳飞奉诏退兵,敌军来追。岳飞又乘势在唐州山林内设下伏兵,出其不意,围歼敌人的追兵,生擒敌兵几千人、战马三千匹,获得大胜利。岳飞和部属们议论着,总有一天要打到金朝的巢穴,“直抵黄龙,与诸君痛饮!”但岳飞军仍不得不奉命退守鄂州。岳飞在鄂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吟成一曲传诵的歌词《满江红》。岳飞在词中慨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向往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侍从头,收拾旧山河”。岳飞出兵节节获胜,北上抗敌的意志越来越高昂,和高宗苟安东南的国策,矛盾也越来越大了。
刘豫傀儡政权见张浚部署北伐,岳飞出征,便赶忙向金朝求救。这时,金太宗已在一一三五年死去,完颜亶(金熙宗。亶音但d4n)继位,对刘豫置之不理。刘豫不得不孤注一掷,倾巢而出。一一三六年九月,发大兵出击。兵分三路:中路刘麟一军,经寿春,攻庐州;东路刘猊(音泥ní)一军,出涡口,攻定远,兵锋直指宣、徽二州;西路宋朝的叛将孔彦舟一军,由光州,攻六安。东路军至淮东,被韩世忠军阻挡,退回顺昌府;西路军攻光州不能下。只有进攻庐州的刘麟中路军渡过淮水到达寿春、濠州之间,刘光世放弃庐州。
张浚部署军事后,请高宗进驻建康。高宗到平江府,开始犹豫踌躇,宰相赵鼎和签书枢密院事折彦质等从而提出“皇帝回銮”的建议。刘光世得到折彦质的支持,自庐州退保当涂。张浚从前线归来,竭力反对,请高宗写御笔军令“有不用命,当依军法从事”,急令刘光世回庐州抗敌。刘光世被迫回军,刘麟的齐军正向庐州杀来。两军相遇。刘光世部将王德、郦琼(郦音丽l@)部在淮河南岸霍丘附近大败齐兵,刘麟败退。张浚派杨沂中部援淮西,在藕塘大败齐刘猊军,齐兵纷纷投降。杨沂中与王德部合兵追击刘麟至南寿春,刘麟大败而逃。围攻光州的孔彦舟听说主力军败,也慌忙撤兵逃走。刘豫齐军的进攻被彻底粉碎了。
战争过后,张浚面见高宗,请求罢免刘光世兵权。赵鼎反对,因而辞相。一一三七年八月,张浚罢免刘光世,命王德统军。郦琼不服,率领淮西兵四万人投降刘豫,朝廷震动。张浚因处置失宜,引咎辞相。高宗再用赵鼎为相,作议和的准备。
二、屈辱的“和议”
刘豫南侵,被宋军打得狼狈逃窜,金朝统治者更加感到刘豫的无用,便在一一三七年十一月明令宣布废掉刘豫的齐国。这时,金朝统治者面临的问题是:继续以会宁府为中心发展它的奴隶制统治,还是直接统治封建制的中原地区。对待这个重大的问题,金朝贵族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张。金熙宗采纳完颜宗磐、完颜昌的建策,准备把刘豫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交给宋朝,而要高宗象刘豫那样地向金称臣,贡纳岁币。这实际上是在宋军得胜的形势下,把南宋变成和齐国一样的属邦。金熙宗决策后,便派遣宋朝在金的使臣王伦回朝,向高宗诱降。
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年)十二月,王伦向高宗奏报了完颜昌的口信:“好报江南,自今道途无壅,和议可成。”一意追求妥协苟安的高宗,得报大喜,厚赏王伦。数日前,高宗说:“若金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这就是说,只要金朝许和,一切条件都可接受。次年三月,任命秦桧作右相,作向金投降的准备。
这时,北宋的亡国之君徽宗,已在金朝死去。王伦回来说,如果议和,金朝允许送还“梓宫”(皇帝棺柩),高宗更加感激,急于求和。抗战派将领正在乘胜备战,指望进兵中原。听说要议和,群情激愤。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正月,赵鼎对高宗说:“士大夫多言中原有可复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不免议论,谓朝廷失此机会,请召诸大将问计。”高宗说:“不须恤此!今日梓宫、太后、渊圣皇帝(钦宗)皆未还,不和则无可还之理。”高宗决意求和,对反和的意见一律严厉拒绝。
宋、金使臣往来议和。一一三八年七月间,王伦再次去金朝商议地界。高宗、秦桧主张,只要许和,地界划到哪里都可。王伦请问赵鼎。赵鼎说当依钦宗时的旧约,以黄河旧河(黄河旧道自山东滨县南入海)为界,不能以新河清河为界(黄河改道后,自江苏清河县入淮)。不然,就罢议。秦桧与赵鼎意见不和。枢密副使王庶也一再上书,坚决反对和议。秦桧向高宗说:“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预,则其事乃可成。”高宗完全同意,说:“朕当与卿议。”十月间,赵鼎被罢相,出知绍兴府。秦桧独揽相权,加紧“讲和”的活动。
十月,金朝派萧哲为江南诏谕使来宋,要高宗跪拜授受诏书。金使不称宋国而称江南,不称“通问”而称“诏谕”,明白地把南宋看成齐国一样的属邦。金朝所谓“和议”的实质完全暴露,朝野抗战派官员掀起了反投降的热潮。
抗战派将领张浚连续五次上书,激切反对“和议”。韩世忠奏请拒绝“议和”,立即决战,愿在金兵势最重处抗敌。岳飞奏称“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直接指责秦桧:“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枢密副使王庶再次上书,说现在群议汹汹,和战是存亡所系。他建议高宗“深戒前辙”,“与中外知兵大臣谋长久保邦至计”。秦桧罢免王庶,出知潭州,改任附和议和的参知政事孙近同知枢密院事。
兵部侍郎张焘和吏部侍郎晏敦复等人联名上奏说:“今日屈己之事,陛下以为可,士大夫不以为可,民庶不以为可,军士不以为可,如是而求成,臣等窃惑之。”馆职官员胡珵(音呈chéng)等人联名上书,揭穿金朝的“和议”是“弛我边备”,“竭我国力”,“解体我将帅”,“懈缓我不共戴天之仇”。礼部侍郎曾开更指出,金朝同意议和,并不是高宗屈己所得而是为军民坚决作战所迫。不当议和,而当增修武备,“发扬征讨之令”,乘机进兵。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请斩秦桧、孙近、王伦。疏中说:“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藁音搞g3o),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以求活耶?”民间把胡铨奏疏刻板传诵,流布四方。胡铨等人的言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愤怒,因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高宗、秦桧惊怒交加,说胡铨“狂妄上书,语言凶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众劫持朝廷”。胡铨被罢官,送昭州编管。
反和舆论高涨,秦桧无法制止。中书舍人勾龙(姓)如渊(名)向秦桧建议,选择台官(御史台),就可控制言路。秦桧罢免反和的台官张戒、萧振等,用党羽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施庭臣为侍御史,控制言论。高宗下诏,用“孝”“悌”之道来为投降辩解,说:“朕以梓宫未还,母后在远,陵寝宫庙,久稽洒扫,兄弟宗族,未得会聚,南北军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欲屈己求和。”原宗正少卿冯檝(音级jí)随声附和,上疏赞颂和议,是“一举而兼备孝、弟、仁、慈四德”。秦桧立即恢复冯檝宗正少卿原官,叫他与王伦同见金使议事。高宗、秦桧罢斥抗战派,起用投降派,控制反和言论,不惜使用一切手段,一意投降。
绍兴八年十二月,秦桧代表高宗拜受金朝诏书,接受“和议”。金朝把陕西、河南地“赐”给宋朝,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朝归还徽宗和皇后的棺木。这样,高宗便在抗金得胜的有利形势下,成了金朝的臣属。
高宗、秦桧投降成功,大事庆祝,命百官进呈贺表,加官进爵。抗战将领吴玠等拒不上表。岳飞拒不接受加官,说“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兵部侍郎张焘六月间去洛阳,回临安后向高宗报告,金朝仍在备战,建议加强边防。高宗,秦桧不理。
三、顺昌和郾城抗金战争的胜利 不出人们的预料,仅仅一年多后,金兵又大举南侵了。
金朝统治集团内的派别斗争,在一一三九年秋季,发展到极为激烈的地步。金熙宗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完颜昌等贵族。完颜宗弼、宗干等掌握了大权。宗弼等反对把陕西、河南地交给宋朝,决意发兵夺回,并继续南下侵宋。一一四○年五月,金军以宗弼为统帅,兵分四路南侵。聂儿兵出山东,完颜杲入陕西,李成入西京,宗弼率孔彦舟、郦琼、赵荣兵十余万取汴梁。“和议”以后,高宗群臣根本没有部署边防,中原没有任何备战设施。各地守官仍然是金、齐旧官,金兵打来,纷纷迎降。不到一月,根据和议金“赐”宋的土地,全被金夺去。金兵进而威胁淮南。
面对着宋朝覆灭的危险,高宗又只好下令各军进行抵抗。说:“昨者金国许归河南诸路及还梓宫、母、兄。朕念为人子弟当申孝悌之义,为民父母当兴拯救之思,是以不殚(音丹d1n)屈己,连遣信使,奉表称臣,礼意备厚。……不谓设为诡计,方接使人,便复兴兵。……仰诸路大帅各竭忠力,以图国家大计。”抗金令下,宋、金间展开规模空前的激战。
顺昌之战——一一四○年五月,新任东京副留守刘,率王彦旧部八字军(王彦已于一一三九年去世),自水路赴任,至顺昌,闻金军已毁约破东京,进入陈州,决计坚守顺昌,反击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顺昌大捷。
刘到达顺昌,听到金军将至,他下令把船只凿沉,决心坚守。八字军士气昂扬,妇女们也磨刀擦枪准备战斗。五月底,金军三万包围顺昌。刘令大开城门,金军疑惧,不敢轻进。守军先用强弓劲弩射敌,接着步兵冲击,杀败金兵,金军退兵二十里。夜间,浓云密布,闪电四起,刘命勇将阎充率五百壮士袭金营,大胜,金兵又退十五里。次夜,天气依旧,刘又命壮士百人直袭金营,金军大乱,终夜自相混战,大败而退。宗弼在开封听到败报,亲率大军十万来援。刘只有二万人,能够出击的不过五千。宗弼到达城下,大骂诸将无能,诸将说:“今天的南军用兵,不比往昔。”刘派人到金营约战,宗弼大怒说:“你们这座城,我用靴尖就可踢倒它!”第二天,金军渡河抵城下,宋军以逸待劳,部队轮番休息,与金军相持到中午。金军是昼夜兼程赶来,本已疲敝,加上天气炎热,人马又饥又渴。宋军早已在颍河上流和城外草丛撒下毒药,金人马食用水草后中毒。刘趁机发兵出击,直捣宗弼中军,宋军备战,大败金军。次日又值大雨,宗弼不敢再战,下令拔营退兵。刘乘胜追击,宗弼只好令其三千牙兵(侍卫亲军)迎战。这是金军的精锐,披重铠甲,戴铁兜,号“铁浮图”(铁塔)。刘军先用长枪挑其铁兜,继用大斧砍杀,金军这支精锐部队,被杀得十去七、八。宗弼鞭打了韩常以下将官,狼狈逃回汴京,遗弃器物,堆积如山。顺昌之役,宋军以少胜多,震动了金朝。金朝把燕京珍宝北运,准备逃跑。被拘留在金的宋使洪皓看到这种情况,曾派密使回报宋廷,建议乘胜出兵直追。高宗、秦桧不听,严令刘退军。
顺昌大捷的同时,韩世忠派统制官王胜,收复海州。归于张俊部下的王德军,收复了宿州、亳州。
川陕保卫战——宋、金定约后,朝廷令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撤回前线戍兵,关隘撤去守备。一一四○年三月,张焘受任成都府路安抚使,路上听说金人有败盟的动向,告诉胡世将说:“和尚原最为要冲,如和尚原失守,四川就不保了。”胡世将请张焘代奏朝廷:事势危急,应调回戍守陕西的右护军,再屯蜀口。
五月,金人进犯凤翔府的石壁寨。这时,吴玠已死,右护军都统制吴玠派统制官姚仲等拒敌。姚仲亲自督战,金将折合受伤,退屯武功。
六月,吴玠和都统制杨政与金军约定日期会战,完颜杲派三千骑兵直冲宋军,都统制李师颜等以骑兵迎击,金兵退入扶风县城。李师颜等攻下扶风,完颜杲亲自领兵出战,又被姚仲等战败。都统制郭浩派兵收复醴州。
完颜杲与吴玠、杨政夹渭河而阵,吴玠驻兵大虫岭,完颜杲不能取胜,退回凤翔。自凤翔攻打泾州,击败泾原经略使田晨所部宋军,但金军也损失惨重,退守凤翔,不再出战。金兵侵占和尚原进攻四川的计划被挫败了。
郾城之战——战果最为辉煌的,是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在郾城的大捷。顺昌大捷后,岳飞从驻地德安府,率军出发,大举北伐。高宗、秦桧又想趁机乞和,六月间派司农少卿李若虚到岳飞军中,传送“不得轻动、宜且班师”的命令。李若虚还未到,岳飞大军已经北进。李若虚赶上,见到岳飞军胜利前进,对岳飞说:“现在既已发兵,不应仓促班师。朝廷如果追究不肯奉命停师之罪,由我承担。”岳飞得到李若虚的支持,按原计划向北推进,派张宪、王贵、牛皋、徐庆、董先、杨再兴等分路进攻,又命梁兴(原是太行山抗金民兵首领)渡河,集结“忠义巡社”,攻取河东、河北州县。岳飞自率主力,直取中原。
不久,诸路告捷。闰六月,张宪打败韩常军,攻克颍昌府,又与牛皋、徐庆会师,攻克陈州。王贵部将杨 成、张应、韩清等收复郑州。七月初,郝晸(音枕zhěn)等收复西京洛阳,张应、韩清又与河南兵马钤辖李兴会合,收复永安军。在这样强大的攻势下,宗弼被迫率领主力与岳飞亲率的主力军七月八日在郾城决战。金军以“铁浮图”居中,以号称“拐子马”的两翼骑兵居左右,列阵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令将士手持刀斧,冲入敌阵,上砍敌人,下砍马足。杨再兴单骑闯入敌军,打算活捉宗弼,受伤数十处,杀死敌军数百人,又杀出敌阵。两军鏖战到天色将黑,金军败退。岳飞军取得郾城大捷。
宗弼在郾城败后,又在七月中率兵十二万进逼临颍。岳飞督军迎战。杨再兴率三百骑做前哨,在小商桥与金军大军遭遇,杀敌两千余人,杨再兴英勇牺牲。张宪率大军赶到,连战皆捷,金军夜遁。宗弼重整军马改攻颍昌,岳飞早就料到,已派王贵、岳云率兵防守。王贵、岳云率军与金兵大战,岳云手执一对铁椎,率八百骑,往来冲杀,两翼步兵继进,董先、胡清又从城中发兵增援,金兵再次大败,宗弼逃窜。
岳飞军这次作战,得到太行山和两河义军的有力配合。梁兴约会太行山义士和两河豪杰赵云、李进、董荣、牛显、张峪等,破金人于垣曲、沁水、济源。乔握坚等收复赵州,李宝收复兴仁。梁兴在河北攻取怀、卫二州,大破宗弼军,截断了金军从山东到河北的运输通道。老百姓拉车牵牛运送粮食给义军。岳飞注重联络河朔抗金义兵的工作已有十多年,现在取得显著效果。河北、河东人民广泛发动起来,支持“岳家军”,给金兵以极大威胁。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军已被“岳家军”打得闻风丧胆了。金将投降或准备投降的很多。自燕京以南,金朝的号令不行。宗弼想签军(征兵)继续抵抗,没有人肯从军。宗弼叹息说:“自我起兵北方以来,没有像今日这样挫败过。”他不敢再战,准备从开封北撤。
岳飞立即向高宗报告了宗弼已令其老小渡河的消息,说这是“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请求赶快命令各路兵火急并进,发动总攻。岳飞自郾城进军朱仙镇,距东京开封只有四十五里了。岳飞全军将士急切地等待着渡河进军的命令。高宗、秦桧却在胜利面前,再一次停战求和。
高宗、秦桧一面急令张俊、杨沂中等从宿州、亳州和泗州撤军,使岳飞军陷于孤立;一面又以“孤军不可久留”为理由,勒令岳飞退兵。岳飞上书力争,说:“金贼锐气沮丧,内外震骇,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高宗、秦桧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朱漆木牌上写金字,有紧急军机,由皇帝直接发出),迫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交集,慨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只得先扬言要渡河进攻,迷惑金军,然后下令从郾城撤退。当地人民拦住岳飞马,说:“我等顶香盆,运粮草,迎接官兵,金人都知道,将军走后,我们还能活吗?”岳飞悲痛流泪,取诏书给他们看,说:“我不得擅留!”岳飞下令,留兵五日,保护人民南撤。
七月间,岳飞军退守鄂州,已收复的郑州、颍昌、蔡州、淮宁等大片土地,又被金军夺去。
韩世忠、刘光世、刘等军纷纷从前线撤回。刚从临安出发、领兵出泗上的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在宿州中金兵埋伏,军溃。
四、高宗、秦桧集团的投降活动 以妥协苟安为国策的宋高宗,在大敌当前,不得不战的形势下,下令抗金,但目的仍在战后求和,并无北上恢复的打算。六月间,顺昌之战时,枢密院颁下檄书,引录高宗的话说:“本欲为民而吊伐,岂忍多杀以示威!誓与华夷,捐除首恶,期使南北,共享太平。”明白宣布战争只在“生擒兀术(宗弼)”,恢复南北“共享太平”的“和议”。高宗时刻担心战争的胜利发展,影响和议,又时刻担心将帅权大,威胁朝廷。他对张俊说:“你读过郭子仪传么?子仪总重兵处外,而心尊朝廷,或有诏至,即日就道。”又说:“若恃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能享福,自身也要有不测之祸。”岳飞始终反对苟安,坚持抗战,以“直抵黄龙”为目标,越是作战得胜,功高望重,越是触犯高宗的大忌。两种不同观点的对立,日益尖锐,岳飞的“不测之祸”临头了。
一一四一年二月,宗弼统领的金兵从汴京再犯淮北,高宗命诸将合兵淮西,杨沂中与刘、王德等部在柘皋镇大败金兵,收复庐州。岳飞奉诏出援,兵行至舒、蕲间,金兵已败退。岳飞还师。四月,秦桧和他的死党参知政事王次翁、给事中范同等计议,以酬赏柘皋之捷为名,把韩世忠、张俊、岳飞召到临安。高宗任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一举收回了三大帅在外的兵权。张俊这时依附秦桧主和。韩、岳成为秦桧的大敌。
宗弼败后,派密使告秦桧说:“你朝夕请和,岳飞却正想图河北,必杀岳飞,才可议和。”金军明确提出杀岳飞为议和的条件。高宗、秦桧密谋实现这个条件求和。
七月间,秦桧党羽、右谏议大夫万俟谢m^ qíxiè)首先上章弹劾岳飞。罪状一是柘皋之役,迟迟不出兵;一是依据张俊的谣传,说岳飞主张放弃楚州。投降派使用倒打一耙的手段,把不战和弃地的罪名强加给坚持抗战的岳飞,请罢免岳飞的枢密副使。御史台官何铸、罗汝楫等也交章弹劾,请求“速赐处分”。岳飞被罢官出朝。秦桧一伙随后又伙同张俊收买岳飞部将王贵部下的副统制王俊,指使王俊诬告张宪与岳云谋反,把张宪、岳云逮捕下狱。岳飞这时住在庐山,秦桧派杨沂中到庐山把岳飞诱骗到临安,以谋反罪名下狱。岳飞长叹道:“我方知已落秦桧奸贼之手,使我为国忠心,一旦都休!”
岳飞被捕入狱。高宗、秦桧加紧向金朝求降。一一四一年十月,高宗派吏部侍郎魏良臣等使金,在宗弼面前。“再三叩头,哀求甚切”,宗弼才准议和。韩世忠连续上章反对和议,力陈秦桧误国。韩世忠因此罢枢密使。
十一月,金朝派使臣萧毅到“江南抚谕”,规定宋朝投降条款: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京西割唐、邓二州,陕西割商、秦二州之半。宋朝仍向金称臣, 贡纳银绢。
高宗投降成功,向金帝进誓表,写道:“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金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金朝派使臣册封高宗为宋国皇帝,规定宋国不得随意更换宰相。在宋朝抗金大胜之后,高宗割去更多的土地,继续充当金朝的藩臣。
高宗、秦桧如愿以偿地屈膝投降后,便又按照金朝的意旨,谋杀岳飞。岳飞和子岳云、部将张宪等,在狱中遭受百般毒打逼供。秦桧、万俟■等始终找不到岳飞谋反的任何证据,但还是要以谋反罪处死。已被罢免枢密使的韩世忠去向秦桧质问,秦桧回答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或许有)。”韩世忠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年)十二月,高宗、秦桧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杀了岳飞。岳云、张宪被斩首。岳飞军中一些官员被罢免。支持岳飞出兵的李若虚也被送往远州羁管。金军听说岳飞死,摆酒祝贺。
岳飞自二十岁开始从军,到三十九岁被害牺牲,在抗金的战场上,英勇战斗了一生。当着广大汉族人民同金朝女真贵族的矛盾,成为社会阶级斗争中主要矛盾的年代里,岳飞的抗金活动,实质上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为保卫南方人民免于遭受金朝的侵掠,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岳飞自诩(音许x()为宋朝的“忠臣”,他完全自觉地站到了保卫宋王朝的地主阶级立场上。正由于此,他不惜一再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也正由于此,他也不能依靠人民群众把抗金斗争进行到底;而当高宗发出金牌迫令退军时,便不敢“擅留”,伏首受害。岳飞的悲剧在于:他既要反对高宗的妥协苟安,坚持抗金,又要效忠于高宗的南宋王朝,陷到了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终不免于遭受迫害而失败。
岳飞对抗金斗争作出了贡献,并且只是因为抗金获胜而被投降派秦桧谋害的。岳飞被害牺牲,在广大人民当中,引起了深厚的同情和怀念。投降派秦桧则永远遭到人民的唾弃。
高宗集团一味妥协苟安的政策,并不能阻止金朝的继续南侵。刘豫傀儡政权“大齐”建立后,金朝一面支持刘豫南侵宋朝,一面继续派出金兵南下侵掠。在这样的形势下,南宋王朝是抗战还是投降,仍然是摆在高宗统治集团面前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朝廷中形成以岳飞等为代表的抗战派和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进行了反复的斗争。
在以偏安东南为既定国策的高宗集团统治下,南宋抗战与投降的过程大致是:当着金、齐发动南侵,战争威胁到南宋的统治时,高宗不得不任用抗战派抵抗敌兵;当着抗敌获胜,将领们权势增强,而金朝又采取“以和议佐攻战”来诱降时,高宗就又信用投降派屈膝求和;南宋的屈辱招致金兵的再度南侵,高宗被迫再次起用抗战派将领;抗战派再度抗敌获胜,高宗和投降派就又在胜利形势下,再来求降。自高宗迁都临安以来的约三十年间,伴随着宋、金斗争和南宋王朝内部斗争的发展,南宋王朝大体经历了抗战——投降——再抗战——再投降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一、保卫川陕和收复襄阳的胜利 从一一三三年到一一三六年的三年间,金朝南侵军一面在川陕地区继续向南宋进攻,一面支持刘豫的齐国从中原地区南下,同南宋展开激战。吴玠军打退金军,保卫了川陕。岳飞军战败金、齐,取得了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
川陕之战——金宗弼军自和尚原之战败退后,金朝又派撒离合屯兵凤翔,与宋吴玠军对峙。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年)正月,撒离合绕开和尚原,率主力东进,攻下金州,沿汉水西上,进攻兴元,宋王彦军败走。知兴元府刘子羽派统制田晟带兵据守金州石泉县西的饶风关,向吴玠告急。吴玠亲自领兵从凤州河池县启程,日夜行三百里,在金军到达前,赶到饶风关,会合王彦军及抗金义军一万三千人守关。金军没有料到吴玠军来得这样快,赶忙发动猛攻。攻关六昼夜不能下。吴玠部下一个将官叛变,向金军告密,金军从小道绕到饶风关后,两面夹击,宋军只好撤退。饶风关失守。王彦退守达州,吴玠退守仙人关,刘子羽退守潭毒山。金军到川陕界上的金牛镇,不见宋军踪影,怀疑有埋伏,不敢深入,退军兴元,然后又从斜谷撤退。吴玠派兵追袭,金军大败,死亡一千多人,丧失了全部辎重。刘子羽趁势进兵,收复兴元、洋州等地,王彦收复金州等地,全部恢复了战前局面。宋军在川陕保卫战中取得了胜利。
一一三四年二月,宗弼、撒离合又协同齐国的刘夔率十万骑兵从宝鸡入侵仙人关。吴玠军万人在杀金坪抵御。吴玠领兵由七方关急援,转战七昼夜,与吴玠合兵。三月,金兵进攻关隘,身披重铠,用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吴玠督军死战,矢下如雨,金兵死尸层层堆积。撒离合改用火攻,又被宋统领姚仲设法扑灭。吴玠派统制杨政、统领田晟率军出击,战场上火炬照亮了群山,战鼓声震动天地。次日夜间,吴玠又派统领王喜、王武率勇敢战士,分紫、白两色旗帜杀入金营,宋军全力奋战,金军不支,连夜撤走,退守凤翔。吴玠、吴玠军奋勇战斗,又一次胜利地保卫了川陕。吴玠升任川陕宣抚副使,又乘胜收复凤、秦、陇诸州。
收复襄阳——中原战场上,宋、齐间不断发生小规模战事。一一三三年二月,襄阳镇抚使李横会合右武大夫牛皋等收复颍昌。刘豫派宋朝叛将李成率二万人迎战,又向金朝求救兵。金宗弼领大军来侵,李横败退,襄阳、颍昌失守。五月,高宗下令沿边诸将不得“侵犯齐界”,派韩肖胄等去金朝求和。十一月,韩肖胄回朝,金使李永寿来宋,要挟宋朝归还齐俘虏和在东南的西北士民,并要求以长江为界,把江北地方全部给刘豫。金使的无理要求,激起宋朝抗战派将士的愤怒。广州一个监管盐税的官员吴绅上书,请高宗亲征,讨伐刘豫。殿中侍御史常同对高宗说:“先振国威,则和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未闻二十万兵而畏人者也”。岳飞建议出兵,收复襄阳六郡,恢复中原。岳飞收复建康后,被任命为通、泰州镇抚使,守卫长江下游。在一一三一年到一一三三年两年多的时间中,岳飞忠实地执行南宋王朝“荡清内寇”的使命,转战湘赣间,讨伐李成等盗军,又残酷地镇压了虔州和吉州等地的农民起义,因而得到高宗的赏识和信任。高宗亲自召见岳飞,特赐“精忠岳飞”的军旗,提升他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驻军江州。岳飞连续上疏,建议出兵北上,进取襄樊。岳飞的建议得到宰相朱胜非和参知政事赵鼎的支持。赵鼎荐任岳飞为统帅。牛皋进见高宗,说“刘豫必灭,中原可复”,受命率部去江州,归岳飞指挥。
高宗迫于形势,不得不派岳飞出兵抗战,但仍然无意恢复中原。在岳飞出兵前,就先规定了种种限制。南宋朝廷用“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向岳飞明确规定:只准“收复襄阳府、唐、邓、随、郢州、信阳军六郡地土”,“不得辄出上件州军界分”。敌军“若逃遁出界,不须远追”;“亦不得张皇事势,夸大过当,或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之类,却致引惹”。还规定:事毕,大军复回江上屯驻。
一一三四年五月,岳飞接受了新任命给他的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兼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等本兼各职,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岳飞命令军士,所过各处,不准残害民众,不准侵犯禾稼。渡江时,他在船上对幕僚们说:“飞不擒贼,不再渡江!”岳飞军旗开得胜,一举攻下郢州,齐守将京超自杀。岳军兵分两路:张宪、徐庆分兵攻随州,岳飞亲率大军直趋襄阳,军声大振。齐将李成出襄阳四十里迎战,岳飞看到李成列阵后,说:“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李成左列骑兵于江岸,右列步兵于平地,兵虽多至十万,有什么用呢?”举鞭命王贵以长枪步卒攻击李成的骑兵,命牛皋领骑兵攻击李成的步兵。李成军大败,死伤无数,李成夜中逃跑,岳飞顺利收复襄阳。随后又派牛皋增援张宪、徐庆,很快攻克随州,生擒齐将王嵩,俘虏五千人。李成自襄阳败退后,又纠集兵马与金军汇合,在邓州西北列寨三十几所,准备与宋军决战。岳飞把军队分成几支,发动突袭和两面夹击,把李成军再次击溃,一鼓作气连续收复了邓州、唐州和信阳军。这年七月,岳飞便完全按照预定的计划,胜利地收复了襄阳等六郡,屯兵鄂州。
捷报传来,整个临安轰动了。高宗慨叹说:“不知他能破敌立功到如此地步!”随即升任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统辖襄阳府路。不久又晋封为武昌开国侯。宋朝建国以来,作为最高荣誉官衔的节度使,从来不轻易授人。这时南宋带节度使衔的,也只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个大将。几年前,还是个普通军官(统制)的岳飞,还只三十二岁,便建节封侯,这在宋朝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但是,这时的岳飞却把功名看作尘土,念念不忘的是乘胜收复中原。他在鄂州作《黄鹤楼》词说:“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直渡黄河,北上抗敌,一直是岳飞的高远理想。但这就和高宗苟安东南的国策处在了相矛盾的境地。岳飞直上青云,功高位显,也开始陷入了高宗统治集团的疑忌之中。打退金、齐——一一三四年九月,金朝又纠合刘豫,发兵南侵。金兵五万,由宗弼等率领,齐兵由刘豫子刘麟率领。金、齐兵绕开岳飞和吴玠的防区,自泗州和楚州两地渡淮南侵。知楚州樊序弃城逃走,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承州退守镇江。高宗得报,惊惶失措,又和投降派朝臣议论着逃跑避难。宰相赵鼎(一一三四年任相)和参知政事沈与求等都劝高宗“御驾亲征”。高宗仓促间派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分别率军赴建康、扬州、当涂防守。
宋军将士奋勇杀敌。十月,金兵进至扬州大仪镇,韩世忠军迎哉。金兵大败,将官挞也被擒。韩军前军统制解元和部将成闵在承州败金兵。韩世忠大军追至淮水,金军溃败而逃。韩军进驻楚州。
十月,金兵主力侵犯淮西。十二月初,宋庐州军败,退守城内。岳飞部受命来援。牛皋、徐庆在庐州城外击败金兵,追袭三十余里,金兵败走。
金、齐兵在淮东、淮西连续被挫败,便在这年年底收兵而去。
金兵退后,一一三五年二月,赵鼎、张浚分任左、右相。高宗命张浚、岳飞领兵镇压了杨太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事过之后,张浚回朝,又向高宗建议,北伐刘豫,恢复中原。
一一三六年二月,张浚以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事的身分,召各路将领到平江府集议北伐。议定由韩世忠军出楚州攻淮阳,刘光世屯合肥,张俊屯盱眙,岳飞驻襄阳,作进取中原的准备。
岳飞军受命,进驻襄阳,八月间出征。前锋军顺利攻占了虢州卢氏县城,又收复了长水县。十一月,岳军王贵、董先、牛皋等部在唐州北大败齐兵,进抵蔡州境内,距离东京不远了。蔡州齐兵防守坚固。岳飞向朝廷请示进止,高宗回答说:“兵家不虑胜,惟虑败,万一小跌,不知如何!”下诏要岳飞回师。岳飞奉诏退兵,敌军来追。岳飞又乘势在唐州山林内设下伏兵,出其不意,围歼敌人的追兵,生擒敌兵几千人、战马三千匹,获得大胜利。岳飞和部属们议论着,总有一天要打到金朝的巢穴,“直抵黄龙,与诸君痛饮!”但岳飞军仍不得不奉命退守鄂州。岳飞在鄂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吟成一曲传诵的歌词《满江红》。岳飞在词中慨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向往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侍从头,收拾旧山河”。岳飞出兵节节获胜,北上抗敌的意志越来越高昂,和高宗苟安东南的国策,矛盾也越来越大了。
刘豫傀儡政权见张浚部署北伐,岳飞出征,便赶忙向金朝求救。这时,金太宗已在一一三五年死去,完颜亶(金熙宗。亶音但d4n)继位,对刘豫置之不理。刘豫不得不孤注一掷,倾巢而出。一一三六年九月,发大兵出击。兵分三路:中路刘麟一军,经寿春,攻庐州;东路刘猊(音泥ní)一军,出涡口,攻定远,兵锋直指宣、徽二州;西路宋朝的叛将孔彦舟一军,由光州,攻六安。东路军至淮东,被韩世忠军阻挡,退回顺昌府;西路军攻光州不能下。只有进攻庐州的刘麟中路军渡过淮水到达寿春、濠州之间,刘光世放弃庐州。
张浚部署军事后,请高宗进驻建康。高宗到平江府,开始犹豫踌躇,宰相赵鼎和签书枢密院事折彦质等从而提出“皇帝回銮”的建议。刘光世得到折彦质的支持,自庐州退保当涂。张浚从前线归来,竭力反对,请高宗写御笔军令“有不用命,当依军法从事”,急令刘光世回庐州抗敌。刘光世被迫回军,刘麟的齐军正向庐州杀来。两军相遇。刘光世部将王德、郦琼(郦音丽l@)部在淮河南岸霍丘附近大败齐兵,刘麟败退。张浚派杨沂中部援淮西,在藕塘大败齐刘猊军,齐兵纷纷投降。杨沂中与王德部合兵追击刘麟至南寿春,刘麟大败而逃。围攻光州的孔彦舟听说主力军败,也慌忙撤兵逃走。刘豫齐军的进攻被彻底粉碎了。
战争过后,张浚面见高宗,请求罢免刘光世兵权。赵鼎反对,因而辞相。一一三七年八月,张浚罢免刘光世,命王德统军。郦琼不服,率领淮西兵四万人投降刘豫,朝廷震动。张浚因处置失宜,引咎辞相。高宗再用赵鼎为相,作议和的准备。
二、屈辱的“和议”
刘豫南侵,被宋军打得狼狈逃窜,金朝统治者更加感到刘豫的无用,便在一一三七年十一月明令宣布废掉刘豫的齐国。这时,金朝统治者面临的问题是:继续以会宁府为中心发展它的奴隶制统治,还是直接统治封建制的中原地区。对待这个重大的问题,金朝贵族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张。金熙宗采纳完颜宗磐、完颜昌的建策,准备把刘豫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交给宋朝,而要高宗象刘豫那样地向金称臣,贡纳岁币。这实际上是在宋军得胜的形势下,把南宋变成和齐国一样的属邦。金熙宗决策后,便派遣宋朝在金的使臣王伦回朝,向高宗诱降。
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年)十二月,王伦向高宗奏报了完颜昌的口信:“好报江南,自今道途无壅,和议可成。”一意追求妥协苟安的高宗,得报大喜,厚赏王伦。数日前,高宗说:“若金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这就是说,只要金朝许和,一切条件都可接受。次年三月,任命秦桧作右相,作向金投降的准备。
这时,北宋的亡国之君徽宗,已在金朝死去。王伦回来说,如果议和,金朝允许送还“梓宫”(皇帝棺柩),高宗更加感激,急于求和。抗战派将领正在乘胜备战,指望进兵中原。听说要议和,群情激愤。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正月,赵鼎对高宗说:“士大夫多言中原有可复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不免议论,谓朝廷失此机会,请召诸大将问计。”高宗说:“不须恤此!今日梓宫、太后、渊圣皇帝(钦宗)皆未还,不和则无可还之理。”高宗决意求和,对反和的意见一律严厉拒绝。
宋、金使臣往来议和。一一三八年七月间,王伦再次去金朝商议地界。高宗、秦桧主张,只要许和,地界划到哪里都可。王伦请问赵鼎。赵鼎说当依钦宗时的旧约,以黄河旧河(黄河旧道自山东滨县南入海)为界,不能以新河清河为界(黄河改道后,自江苏清河县入淮)。不然,就罢议。秦桧与赵鼎意见不和。枢密副使王庶也一再上书,坚决反对和议。秦桧向高宗说:“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预,则其事乃可成。”高宗完全同意,说:“朕当与卿议。”十月间,赵鼎被罢相,出知绍兴府。秦桧独揽相权,加紧“讲和”的活动。
十月,金朝派萧哲为江南诏谕使来宋,要高宗跪拜授受诏书。金使不称宋国而称江南,不称“通问”而称“诏谕”,明白地把南宋看成齐国一样的属邦。金朝所谓“和议”的实质完全暴露,朝野抗战派官员掀起了反投降的热潮。
抗战派将领张浚连续五次上书,激切反对“和议”。韩世忠奏请拒绝“议和”,立即决战,愿在金兵势最重处抗敌。岳飞奏称“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直接指责秦桧:“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枢密副使王庶再次上书,说现在群议汹汹,和战是存亡所系。他建议高宗“深戒前辙”,“与中外知兵大臣谋长久保邦至计”。秦桧罢免王庶,出知潭州,改任附和议和的参知政事孙近同知枢密院事。
兵部侍郎张焘和吏部侍郎晏敦复等人联名上奏说:“今日屈己之事,陛下以为可,士大夫不以为可,民庶不以为可,军士不以为可,如是而求成,臣等窃惑之。”馆职官员胡珵(音呈chéng)等人联名上书,揭穿金朝的“和议”是“弛我边备”,“竭我国力”,“解体我将帅”,“懈缓我不共戴天之仇”。礼部侍郎曾开更指出,金朝同意议和,并不是高宗屈己所得而是为军民坚决作战所迫。不当议和,而当增修武备,“发扬征讨之令”,乘机进兵。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请斩秦桧、孙近、王伦。疏中说:“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藁音搞g3o),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以求活耶?”民间把胡铨奏疏刻板传诵,流布四方。胡铨等人的言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愤怒,因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高宗、秦桧惊怒交加,说胡铨“狂妄上书,语言凶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众劫持朝廷”。胡铨被罢官,送昭州编管。
反和舆论高涨,秦桧无法制止。中书舍人勾龙(姓)如渊(名)向秦桧建议,选择台官(御史台),就可控制言路。秦桧罢免反和的台官张戒、萧振等,用党羽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施庭臣为侍御史,控制言论。高宗下诏,用“孝”“悌”之道来为投降辩解,说:“朕以梓宫未还,母后在远,陵寝宫庙,久稽洒扫,兄弟宗族,未得会聚,南北军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欲屈己求和。”原宗正少卿冯檝(音级jí)随声附和,上疏赞颂和议,是“一举而兼备孝、弟、仁、慈四德”。秦桧立即恢复冯檝宗正少卿原官,叫他与王伦同见金使议事。高宗、秦桧罢斥抗战派,起用投降派,控制反和言论,不惜使用一切手段,一意投降。
绍兴八年十二月,秦桧代表高宗拜受金朝诏书,接受“和议”。金朝把陕西、河南地“赐”给宋朝,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朝归还徽宗和皇后的棺木。这样,高宗便在抗金得胜的有利形势下,成了金朝的臣属。
高宗、秦桧投降成功,大事庆祝,命百官进呈贺表,加官进爵。抗战将领吴玠等拒不上表。岳飞拒不接受加官,说“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兵部侍郎张焘六月间去洛阳,回临安后向高宗报告,金朝仍在备战,建议加强边防。高宗,秦桧不理。
三、顺昌和郾城抗金战争的胜利 不出人们的预料,仅仅一年多后,金兵又大举南侵了。
金朝统治集团内的派别斗争,在一一三九年秋季,发展到极为激烈的地步。金熙宗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完颜昌等贵族。完颜宗弼、宗干等掌握了大权。宗弼等反对把陕西、河南地交给宋朝,决意发兵夺回,并继续南下侵宋。一一四○年五月,金军以宗弼为统帅,兵分四路南侵。聂儿兵出山东,完颜杲入陕西,李成入西京,宗弼率孔彦舟、郦琼、赵荣兵十余万取汴梁。“和议”以后,高宗群臣根本没有部署边防,中原没有任何备战设施。各地守官仍然是金、齐旧官,金兵打来,纷纷迎降。不到一月,根据和议金“赐”宋的土地,全被金夺去。金兵进而威胁淮南。
面对着宋朝覆灭的危险,高宗又只好下令各军进行抵抗。说:“昨者金国许归河南诸路及还梓宫、母、兄。朕念为人子弟当申孝悌之义,为民父母当兴拯救之思,是以不殚(音丹d1n)屈己,连遣信使,奉表称臣,礼意备厚。……不谓设为诡计,方接使人,便复兴兵。……仰诸路大帅各竭忠力,以图国家大计。”抗金令下,宋、金间展开规模空前的激战。
顺昌之战——一一四○年五月,新任东京副留守刘,率王彦旧部八字军(王彦已于一一三九年去世),自水路赴任,至顺昌,闻金军已毁约破东京,进入陈州,决计坚守顺昌,反击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顺昌大捷。
刘到达顺昌,听到金军将至,他下令把船只凿沉,决心坚守。八字军士气昂扬,妇女们也磨刀擦枪准备战斗。五月底,金军三万包围顺昌。刘令大开城门,金军疑惧,不敢轻进。守军先用强弓劲弩射敌,接着步兵冲击,杀败金兵,金军退兵二十里。夜间,浓云密布,闪电四起,刘命勇将阎充率五百壮士袭金营,大胜,金兵又退十五里。次夜,天气依旧,刘又命壮士百人直袭金营,金军大乱,终夜自相混战,大败而退。宗弼在开封听到败报,亲率大军十万来援。刘只有二万人,能够出击的不过五千。宗弼到达城下,大骂诸将无能,诸将说:“今天的南军用兵,不比往昔。”刘派人到金营约战,宗弼大怒说:“你们这座城,我用靴尖就可踢倒它!”第二天,金军渡河抵城下,宋军以逸待劳,部队轮番休息,与金军相持到中午。金军是昼夜兼程赶来,本已疲敝,加上天气炎热,人马又饥又渴。宋军早已在颍河上流和城外草丛撒下毒药,金人马食用水草后中毒。刘趁机发兵出击,直捣宗弼中军,宋军备战,大败金军。次日又值大雨,宗弼不敢再战,下令拔营退兵。刘乘胜追击,宗弼只好令其三千牙兵(侍卫亲军)迎战。这是金军的精锐,披重铠甲,戴铁兜,号“铁浮图”(铁塔)。刘军先用长枪挑其铁兜,继用大斧砍杀,金军这支精锐部队,被杀得十去七、八。宗弼鞭打了韩常以下将官,狼狈逃回汴京,遗弃器物,堆积如山。顺昌之役,宋军以少胜多,震动了金朝。金朝把燕京珍宝北运,准备逃跑。被拘留在金的宋使洪皓看到这种情况,曾派密使回报宋廷,建议乘胜出兵直追。高宗、秦桧不听,严令刘退军。
顺昌大捷的同时,韩世忠派统制官王胜,收复海州。归于张俊部下的王德军,收复了宿州、亳州。
川陕保卫战——宋、金定约后,朝廷令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撤回前线戍兵,关隘撤去守备。一一四○年三月,张焘受任成都府路安抚使,路上听说金人有败盟的动向,告诉胡世将说:“和尚原最为要冲,如和尚原失守,四川就不保了。”胡世将请张焘代奏朝廷:事势危急,应调回戍守陕西的右护军,再屯蜀口。
五月,金人进犯凤翔府的石壁寨。这时,吴玠已死,右护军都统制吴玠派统制官姚仲等拒敌。姚仲亲自督战,金将折合受伤,退屯武功。
六月,吴玠和都统制杨政与金军约定日期会战,完颜杲派三千骑兵直冲宋军,都统制李师颜等以骑兵迎击,金兵退入扶风县城。李师颜等攻下扶风,完颜杲亲自领兵出战,又被姚仲等战败。都统制郭浩派兵收复醴州。
完颜杲与吴玠、杨政夹渭河而阵,吴玠驻兵大虫岭,完颜杲不能取胜,退回凤翔。自凤翔攻打泾州,击败泾原经略使田晨所部宋军,但金军也损失惨重,退守凤翔,不再出战。金兵侵占和尚原进攻四川的计划被挫败了。
郾城之战——战果最为辉煌的,是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在郾城的大捷。顺昌大捷后,岳飞从驻地德安府,率军出发,大举北伐。高宗、秦桧又想趁机乞和,六月间派司农少卿李若虚到岳飞军中,传送“不得轻动、宜且班师”的命令。李若虚还未到,岳飞大军已经北进。李若虚赶上,见到岳飞军胜利前进,对岳飞说:“现在既已发兵,不应仓促班师。朝廷如果追究不肯奉命停师之罪,由我承担。”岳飞得到李若虚的支持,按原计划向北推进,派张宪、王贵、牛皋、徐庆、董先、杨再兴等分路进攻,又命梁兴(原是太行山抗金民兵首领)渡河,集结“忠义巡社”,攻取河东、河北州县。岳飞自率主力,直取中原。
不久,诸路告捷。闰六月,张宪打败韩常军,攻克颍昌府,又与牛皋、徐庆会师,攻克陈州。王贵部将杨 成、张应、韩清等收复郑州。七月初,郝晸(音枕zhěn)等收复西京洛阳,张应、韩清又与河南兵马钤辖李兴会合,收复永安军。在这样强大的攻势下,宗弼被迫率领主力与岳飞亲率的主力军七月八日在郾城决战。金军以“铁浮图”居中,以号称“拐子马”的两翼骑兵居左右,列阵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令将士手持刀斧,冲入敌阵,上砍敌人,下砍马足。杨再兴单骑闯入敌军,打算活捉宗弼,受伤数十处,杀死敌军数百人,又杀出敌阵。两军鏖战到天色将黑,金军败退。岳飞军取得郾城大捷。
宗弼在郾城败后,又在七月中率兵十二万进逼临颍。岳飞督军迎战。杨再兴率三百骑做前哨,在小商桥与金军大军遭遇,杀敌两千余人,杨再兴英勇牺牲。张宪率大军赶到,连战皆捷,金军夜遁。宗弼重整军马改攻颍昌,岳飞早就料到,已派王贵、岳云率兵防守。王贵、岳云率军与金兵大战,岳云手执一对铁椎,率八百骑,往来冲杀,两翼步兵继进,董先、胡清又从城中发兵增援,金兵再次大败,宗弼逃窜。
岳飞军这次作战,得到太行山和两河义军的有力配合。梁兴约会太行山义士和两河豪杰赵云、李进、董荣、牛显、张峪等,破金人于垣曲、沁水、济源。乔握坚等收复赵州,李宝收复兴仁。梁兴在河北攻取怀、卫二州,大破宗弼军,截断了金军从山东到河北的运输通道。老百姓拉车牵牛运送粮食给义军。岳飞注重联络河朔抗金义兵的工作已有十多年,现在取得显著效果。河北、河东人民广泛发动起来,支持“岳家军”,给金兵以极大威胁。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军已被“岳家军”打得闻风丧胆了。金将投降或准备投降的很多。自燕京以南,金朝的号令不行。宗弼想签军(征兵)继续抵抗,没有人肯从军。宗弼叹息说:“自我起兵北方以来,没有像今日这样挫败过。”他不敢再战,准备从开封北撤。
岳飞立即向高宗报告了宗弼已令其老小渡河的消息,说这是“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请求赶快命令各路兵火急并进,发动总攻。岳飞自郾城进军朱仙镇,距东京开封只有四十五里了。岳飞全军将士急切地等待着渡河进军的命令。高宗、秦桧却在胜利面前,再一次停战求和。
高宗、秦桧一面急令张俊、杨沂中等从宿州、亳州和泗州撤军,使岳飞军陷于孤立;一面又以“孤军不可久留”为理由,勒令岳飞退兵。岳飞上书力争,说:“金贼锐气沮丧,内外震骇,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高宗、秦桧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朱漆木牌上写金字,有紧急军机,由皇帝直接发出),迫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交集,慨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只得先扬言要渡河进攻,迷惑金军,然后下令从郾城撤退。当地人民拦住岳飞马,说:“我等顶香盆,运粮草,迎接官兵,金人都知道,将军走后,我们还能活吗?”岳飞悲痛流泪,取诏书给他们看,说:“我不得擅留!”岳飞下令,留兵五日,保护人民南撤。
七月间,岳飞军退守鄂州,已收复的郑州、颍昌、蔡州、淮宁等大片土地,又被金军夺去。
韩世忠、刘光世、刘等军纷纷从前线撤回。刚从临安出发、领兵出泗上的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在宿州中金兵埋伏,军溃。
四、高宗、秦桧集团的投降活动 以妥协苟安为国策的宋高宗,在大敌当前,不得不战的形势下,下令抗金,但目的仍在战后求和,并无北上恢复的打算。六月间,顺昌之战时,枢密院颁下檄书,引录高宗的话说:“本欲为民而吊伐,岂忍多杀以示威!誓与华夷,捐除首恶,期使南北,共享太平。”明白宣布战争只在“生擒兀术(宗弼)”,恢复南北“共享太平”的“和议”。高宗时刻担心战争的胜利发展,影响和议,又时刻担心将帅权大,威胁朝廷。他对张俊说:“你读过郭子仪传么?子仪总重兵处外,而心尊朝廷,或有诏至,即日就道。”又说:“若恃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能享福,自身也要有不测之祸。”岳飞始终反对苟安,坚持抗战,以“直抵黄龙”为目标,越是作战得胜,功高望重,越是触犯高宗的大忌。两种不同观点的对立,日益尖锐,岳飞的“不测之祸”临头了。
一一四一年二月,宗弼统领的金兵从汴京再犯淮北,高宗命诸将合兵淮西,杨沂中与刘、王德等部在柘皋镇大败金兵,收复庐州。岳飞奉诏出援,兵行至舒、蕲间,金兵已败退。岳飞还师。四月,秦桧和他的死党参知政事王次翁、给事中范同等计议,以酬赏柘皋之捷为名,把韩世忠、张俊、岳飞召到临安。高宗任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一举收回了三大帅在外的兵权。张俊这时依附秦桧主和。韩、岳成为秦桧的大敌。
宗弼败后,派密使告秦桧说:“你朝夕请和,岳飞却正想图河北,必杀岳飞,才可议和。”金军明确提出杀岳飞为议和的条件。高宗、秦桧密谋实现这个条件求和。
七月间,秦桧党羽、右谏议大夫万俟谢m^ qíxiè)首先上章弹劾岳飞。罪状一是柘皋之役,迟迟不出兵;一是依据张俊的谣传,说岳飞主张放弃楚州。投降派使用倒打一耙的手段,把不战和弃地的罪名强加给坚持抗战的岳飞,请罢免岳飞的枢密副使。御史台官何铸、罗汝楫等也交章弹劾,请求“速赐处分”。岳飞被罢官出朝。秦桧一伙随后又伙同张俊收买岳飞部将王贵部下的副统制王俊,指使王俊诬告张宪与岳云谋反,把张宪、岳云逮捕下狱。岳飞这时住在庐山,秦桧派杨沂中到庐山把岳飞诱骗到临安,以谋反罪名下狱。岳飞长叹道:“我方知已落秦桧奸贼之手,使我为国忠心,一旦都休!”
岳飞被捕入狱。高宗、秦桧加紧向金朝求降。一一四一年十月,高宗派吏部侍郎魏良臣等使金,在宗弼面前。“再三叩头,哀求甚切”,宗弼才准议和。韩世忠连续上章反对和议,力陈秦桧误国。韩世忠因此罢枢密使。
十一月,金朝派使臣萧毅到“江南抚谕”,规定宋朝投降条款: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京西割唐、邓二州,陕西割商、秦二州之半。宋朝仍向金称臣, 贡纳银绢。
高宗投降成功,向金帝进誓表,写道:“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金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金朝派使臣册封高宗为宋国皇帝,规定宋国不得随意更换宰相。在宋朝抗金大胜之后,高宗割去更多的土地,继续充当金朝的藩臣。
高宗、秦桧如愿以偿地屈膝投降后,便又按照金朝的意旨,谋杀岳飞。岳飞和子岳云、部将张宪等,在狱中遭受百般毒打逼供。秦桧、万俟■等始终找不到岳飞谋反的任何证据,但还是要以谋反罪处死。已被罢免枢密使的韩世忠去向秦桧质问,秦桧回答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或许有)。”韩世忠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年)十二月,高宗、秦桧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杀了岳飞。岳云、张宪被斩首。岳飞军中一些官员被罢免。支持岳飞出兵的李若虚也被送往远州羁管。金军听说岳飞死,摆酒祝贺。
岳飞自二十岁开始从军,到三十九岁被害牺牲,在抗金的战场上,英勇战斗了一生。当着广大汉族人民同金朝女真贵族的矛盾,成为社会阶级斗争中主要矛盾的年代里,岳飞的抗金活动,实质上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为保卫南方人民免于遭受金朝的侵掠,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岳飞自诩(音许x()为宋朝的“忠臣”,他完全自觉地站到了保卫宋王朝的地主阶级立场上。正由于此,他不惜一再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也正由于此,他也不能依靠人民群众把抗金斗争进行到底;而当高宗发出金牌迫令退军时,便不敢“擅留”,伏首受害。岳飞的悲剧在于:他既要反对高宗的妥协苟安,坚持抗金,又要效忠于高宗的南宋王朝,陷到了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终不免于遭受迫害而失败。
岳飞对抗金斗争作出了贡献,并且只是因为抗金获胜而被投降派秦桧谋害的。岳飞被害牺牲,在广大人民当中,引起了深厚的同情和怀念。投降派秦桧则永远遭到人民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