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概况 一、文字 西夏建国时,夏景宗元昊和野利仁荣等创制西夏文字,称“国书”。野利仁荣演绎为十二卷,是西夏最早的一部字书。西夏文模仿汉字,字形方整。字体也有草书、隶书、篆书。文字结构有全、左、右、干、头、下等区别。字体的创制,多用汉字六书的会意法。如闪为电傍、霹傍。也有以类相从法,如属于丝织品的字自成一类。西夏文中还有时直接借用汉字,如圣字,字义和读音都作圣。但西夏文字多用左撇,无直钩,这又与汉字不同。西夏文字的创制,是夏国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的一个标志,同时也为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西夏国书创制后,公私文书都用国书书写,但汉字仍在夏国通行。夏国给宋朝的文书,多用西夏文和汉文并列书写。夏国铸造的钱币也有国书和汉字两种文字。惠宗秉常时铸造的天赐宝钱、大安宝钱都是两种字同时并列,以利于在各民族间流通。现存西夏碑刻,如一○九四年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也是西夏字和汉字同时并列刻石。西夏国内,汉族居民和党项族居民长期共处,两种文字同时通行,也有利于相互学习。骨勒茂才在《番汉合时掌中珠序》中说:“不学番语,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情。番有智者,汉人不敬;汉有贤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语言不通故也。”骨勒茂才看到了党项人和汉人互通语言文字的重要,提倡相互学习,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这个见解是极可珍贵的。
《番汉合时掌中珠》的一页 甘肃武威发现印本字书《杂字》两页 二、语文著述 随着西夏文字的广泛应用,西夏学者编纂了多种说明西夏字声韵、字义和结构的书籍。《音同》是按声排列的字汇,仿《切韵》的九音分类编辑,收入六千余字。《五声切韵》编排与《音同》一样,是仿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编纂的西夏字韵表。《文海杂类》也是按声排列的字典,每一字下都有解释,分别说明字体构成、字义、发音。《文海》的内容与《文海杂类》一样,但它是一种仿照《广韵》按韵排列的字典。梁义礼编的《义同一类》属于另一种类型,是一部大型的同义语字典。还有一种按字形和概念分类排列的字汇,如《杂字》、《三才杂字》等,书中分天、地、人三部,以下再分小类,如“地”部分牛、羊、男服、女服、山、河海、宝、丝……等,这类字书收编字数不多,没有解释。元昊曾命人译《尔雅》、《四言杂字》供番学之用。可能这些书是《四言杂字》一类的西夏字识字读本。另有一种字书名《要集》,每字下注有汉义,用西夏字表汉字音,兼有帮助学习汉文的用途。
一一九○年,骨勒茂才编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西夏语汉语字典,也是按天地人“三才”分类,收编常用词,用汉字注“国书”的音、义,又用“国书”注汉义所用字的音。汉字注音难以准确,《掌中珠》采用了反切法,同时旁注“合”(合口)“轻”(轻呼)等字以表示发音部位,说明编者力求审音精确,是一部优良的夏汉字典。
三、汉文经史的译注和流传 夏国儒学逐渐流行,主要依靠来自宋朝的经书。夏国推行儒学,陆续将汉文经书译成西夏文字。额济纳夏黑水城出土的古书中,有《孝经》、《论语》、《孟子》的西夏文译本。《论语》和《孟子》都有西夏人自己作的注释。还有一种无题书,内容全是《礼记》、《左传》、《周书》、《毛诗》的引文辑录。
斡道冲八岁时以《尚书》考中童子科,年长后通晓五经,曾译《论语注》,又作《解义》二十卷,称《论语小义》。并著有《周易卜筮断》一书(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夏景宗元昊自称是“循拓跋之远裔”,对元魏“为帝图皇”的事业很为景慕。一○五五年,谅祚遣使者向宋购买史传和佛经,宋朝“以史有东晋、元魏间事,不可示夷狄,只与佛书。”赐《大藏经》。一○六二年,又向宋上表求太宗诗草隶书石本及《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宋仁宗准予《九经》。中原的史籍逐渐流入夏国。黑水城发现题名《十二国》的史书,是春秋时十二国历史的西夏文译本,可能译自宋人的《十二国略史》(见戈尔巴捷娃、克恰诺夫:《西夏文抄本和刻本》)。现存的《类林》一书,体制同《太平广记》相近,可能原本是金人编的一种类书。
夏国是在不断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又很重视中原的兵书,现存的西夏文译本有:《孙子兵法三注》、《六韬》、《黄石公三略》和诸葛亮的《新书》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楷模,吴兢的《贞观政要》也部分译成西夏文,称为《贞观要文》。
甘肃武威发现汉文人庆二年(一一四五年)日历残页 四、律令、实录和天文历法 夏国自仁宗仁孝以后,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发展,学术文化也呈现出新的局面,陆续出现了夏国自己编纂的系统的著述。
前引仁宗时编修的《天盛年改新定律令》,是仿照宋朝政书而编纂的一部二十册的大书,是西夏政令的汇编。此后又编纂有《新法》。夏神宗遵顼光定二年(一二一二年)又编修《光定猪年新法》,大约是仿照宋朝续修编敕的办法,陆续修订。
甘肃武威发现西夏文写本药方残页夏仁宗时,也参照宋朝编修实录的办法,开始重视国史的修纂。斡道冲一家,即专掌夏国史,成为专门的官职。一一六一年,仁宗设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为学士。王佥为夏国历朝实录的总纂。罗世昌罢官后居家,曾为夏国“谱叙世次”。明人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说:“庆阳李司寇家有西夏实录”。大约资料都来自西夏官修实录。
一一八三年,西夏编印了《圣立义海》一书,全书采取诗注形式,由简短的格言编成。体例也是仿照汉籍的类书。
《掌中珠》列举星象名称甚多。在西夏字中,所谓“十一曜”、“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都有专名。说明天文历法的研究受到重视。《天盛律令》载有“大恒历司”、“史卜院”等专管天文历法的机构。现存的西夏历书残本也有好几种。
谅祚时,西夏从宋朝得到医书。黑水城发现的西夏字医书残本,有用紫苑(音晚W3n)制作丸药的描述及其用法,有关于针刺疗法的残页,有治马的药方等等。夏国还没有专管医疗的医人院。
五、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文化的交流 骨勒茂才说:“烦恼缠缚,逐物心动,以富为贵,争名逐利”,这是夏国的普遍现象,因而佛教“六趣轮回,苦根无量”的说教,就成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欺骗的工具。德明“幼晓佛书”,元昊“晓浮图学”。夏国统治地区过去大部分曾受吐蕃王朝管辖,留下不少寺院和僧侣,因此佛教很早就为人们普遍信奉。西夏建国前后,德明、元昊、谅祚、秉常曾多次向宋进马换取《大藏经》。一○四七年,元昊在兴庆府东十五里役民夫建高台寺和佛塔,俱高数十丈,贮藏宋朝所赠《大藏经》,并译为国书。一○五五年,元昊后没藏氏与谅祚又征发兵、民数万,于兴庆府西建承天寺,贮藏《大藏经》。一○九五年,乾顺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一一○二年,又在甘州新建卧佛寺。这几所大寺成为夏国佛教的中心。各地也陆续兴建佛寺。《感应塔碑铭》说:“释教尤所崇奉,近自畿甸,远及荒要,山林磎(音希x9)谷,村落坊聚,佛宇遗趾,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无不必葺。”在中书、枢密以下的政府“次等司”中,有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护法功德司等高级机构,专管全国的宗教事务。
西夏刻佛经本来党项语接近吐蕃语,由于“国书”模仿汉字而并非采用藏文字母,两种文字形式上差异很大,但仍能相互沟通。自秉常起,大量译经,既用汉文佛经,也用藏文佛经作底本。夏国境内的吐蕃僧侣因翻译和念诵的需要,以藏文字母替“国书”注音,后来发展为一种以藏文字母拼音的“新国书”,虽未经西夏王朝正式认可,但民间已在流行。现存敦煌写本《嵬名王传》,就是用这种文字书写的党项民间传说。
甘肃武威发现蝴蝶装西夏文写经 吐蕃道是当时的西域通道之一,夏国完全控制了这条交通线,同吐蕃联系日广。仁孝时曾迎请朵陇地区的著名喇嘛都松钦巴。都松钦巴是元、明盛行的哈立麻教派的初祖,他本人虽未到夏国,但派遣弟子格西藏锁布携经像来到凉州,同夏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后来粗布寺建塔,仁孝献饰塔的金缨络、金幢盖(幢音床chu2ng),一直是这个寺院的“镇塔之宝”。此后,吐蕃著名的教派如萨思迦、必力工瓦等都有僧徒住在夏国。成吉思汗灭夏后,很快就同乌思藏僧侣封建主建立联系,并很快就臣服了他们,这也同在西夏境内的吐蕃喇嘛有关。
九八四年,宋太宗派王延德出使高昌,自夏州启程。《宋史》记龟兹地理位置作“东至夏州九十日”,又说回鹘“往来皆经夏国”。可见宋初党项人就同回鹘有密切联系。德明、元昊控制了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的高昌回鹘、龟兹、于阗、黑韩国就只有通过西夏境才能到达中原。这不仅在过境时给夏国带来经济上的好处,而且文化上也受回鹘等族的影响。甘、肃、瓜、沙等州本是回鹘人统治区,所以回鹘也是夏国内的民族之一。元昊起高台寺,“广延回鹘僧居之”。没藏氏建承天寺,延请回鹘僧登座演经。西夏有《金佛梵觉经》,“系回鹘僧所演,历二十年乃成”。
夏与辽文化也有交流。辽、夏都流传佛教,夏国曾向辽进献回鹘僧《金佛梵觉经》和《贝多叶经》。
六、文学与艺术 夏国文学中,诗歌有乾顺所作《灵芝歌》。宗室仁忠、仁礼都通蕃、汉学,善歌咏。现存的西夏文著作中,有无题的宫庭赞美诗残本。五言诗《新集金碎掌直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类似汉族的《千字文》。此外,还有各种体裁的诗,可惜大多充斥了儒家和佛教的道德说教的内容。西夏韵书和表很多,说明写诗的人不少,需要借此参考。夏国的散文比较质朴。遵顼“博通群书”,枢密都承旨苏寅孙“少力学,善属文”,吏部尚书权鼎雄以文学著名。梁德养编《新集锦合辞》,是一种现存的西夏谚语和格言集。宣德郎李师白两次出使金国,著《奉使日记》三卷,详记金朝民风土俗。
谅祚曾派使臣,向宋朝请要伶官、工匠,又要求买戏剧服装和化装品,可见戏剧已在夏国流传(司马光:《涑水记闻》等)。黑水城曾发现戏剧底本《刘知远诸宫调》,是金平阳刻本,说明金诸宫调已传入夏国。
西夏的乐器有鼓、琵琶、笛、箜篌等。唐僖宗时,赐拓拔思恭鼓吹全部。德明臣宋,律度声音,遵依宋制。元昊反对唐、宋的缛节繁音,大概是采用党项本族的音乐。仁孝时,使乐官李元儒采汉族乐书,参照夏国制度,增修新律,赐名“鼎新”。夏政府中还有番、汉乐人院的专门机构。蒙古灭夏后,即征用西夏旧乐。黑水城出土物中有西夏乐器和乐舞形象,说明西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绘画,夏国也有一定成就。元昊善绘画。黑水城曾发现风景画稿,风格与宋院画相同。
西夏王陵出土石刻盘龙柱 西夏王陵出土竹雕西夏在与各族交流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吐蕃、回鹘等各族人民,也通过西夏加强了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联系。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夏国的作用是值得重视的。
传入西夏的金刻《刘知远诸宫调》书影
西夏国书创制后,公私文书都用国书书写,但汉字仍在夏国通行。夏国给宋朝的文书,多用西夏文和汉文并列书写。夏国铸造的钱币也有国书和汉字两种文字。惠宗秉常时铸造的天赐宝钱、大安宝钱都是两种字同时并列,以利于在各民族间流通。现存西夏碑刻,如一○九四年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也是西夏字和汉字同时并列刻石。西夏国内,汉族居民和党项族居民长期共处,两种文字同时通行,也有利于相互学习。骨勒茂才在《番汉合时掌中珠序》中说:“不学番语,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情。番有智者,汉人不敬;汉有贤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语言不通故也。”骨勒茂才看到了党项人和汉人互通语言文字的重要,提倡相互学习,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这个见解是极可珍贵的。
《番汉合时掌中珠》的一页 甘肃武威发现印本字书《杂字》两页 二、语文著述 随着西夏文字的广泛应用,西夏学者编纂了多种说明西夏字声韵、字义和结构的书籍。《音同》是按声排列的字汇,仿《切韵》的九音分类编辑,收入六千余字。《五声切韵》编排与《音同》一样,是仿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编纂的西夏字韵表。《文海杂类》也是按声排列的字典,每一字下都有解释,分别说明字体构成、字义、发音。《文海》的内容与《文海杂类》一样,但它是一种仿照《广韵》按韵排列的字典。梁义礼编的《义同一类》属于另一种类型,是一部大型的同义语字典。还有一种按字形和概念分类排列的字汇,如《杂字》、《三才杂字》等,书中分天、地、人三部,以下再分小类,如“地”部分牛、羊、男服、女服、山、河海、宝、丝……等,这类字书收编字数不多,没有解释。元昊曾命人译《尔雅》、《四言杂字》供番学之用。可能这些书是《四言杂字》一类的西夏字识字读本。另有一种字书名《要集》,每字下注有汉义,用西夏字表汉字音,兼有帮助学习汉文的用途。
一一九○年,骨勒茂才编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西夏语汉语字典,也是按天地人“三才”分类,收编常用词,用汉字注“国书”的音、义,又用“国书”注汉义所用字的音。汉字注音难以准确,《掌中珠》采用了反切法,同时旁注“合”(合口)“轻”(轻呼)等字以表示发音部位,说明编者力求审音精确,是一部优良的夏汉字典。
三、汉文经史的译注和流传 夏国儒学逐渐流行,主要依靠来自宋朝的经书。夏国推行儒学,陆续将汉文经书译成西夏文字。额济纳夏黑水城出土的古书中,有《孝经》、《论语》、《孟子》的西夏文译本。《论语》和《孟子》都有西夏人自己作的注释。还有一种无题书,内容全是《礼记》、《左传》、《周书》、《毛诗》的引文辑录。
斡道冲八岁时以《尚书》考中童子科,年长后通晓五经,曾译《论语注》,又作《解义》二十卷,称《论语小义》。并著有《周易卜筮断》一书(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夏景宗元昊自称是“循拓跋之远裔”,对元魏“为帝图皇”的事业很为景慕。一○五五年,谅祚遣使者向宋购买史传和佛经,宋朝“以史有东晋、元魏间事,不可示夷狄,只与佛书。”赐《大藏经》。一○六二年,又向宋上表求太宗诗草隶书石本及《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宋仁宗准予《九经》。中原的史籍逐渐流入夏国。黑水城发现题名《十二国》的史书,是春秋时十二国历史的西夏文译本,可能译自宋人的《十二国略史》(见戈尔巴捷娃、克恰诺夫:《西夏文抄本和刻本》)。现存的《类林》一书,体制同《太平广记》相近,可能原本是金人编的一种类书。
夏国是在不断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又很重视中原的兵书,现存的西夏文译本有:《孙子兵法三注》、《六韬》、《黄石公三略》和诸葛亮的《新书》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楷模,吴兢的《贞观政要》也部分译成西夏文,称为《贞观要文》。
甘肃武威发现汉文人庆二年(一一四五年)日历残页 四、律令、实录和天文历法 夏国自仁宗仁孝以后,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发展,学术文化也呈现出新的局面,陆续出现了夏国自己编纂的系统的著述。
前引仁宗时编修的《天盛年改新定律令》,是仿照宋朝政书而编纂的一部二十册的大书,是西夏政令的汇编。此后又编纂有《新法》。夏神宗遵顼光定二年(一二一二年)又编修《光定猪年新法》,大约是仿照宋朝续修编敕的办法,陆续修订。
甘肃武威发现西夏文写本药方残页夏仁宗时,也参照宋朝编修实录的办法,开始重视国史的修纂。斡道冲一家,即专掌夏国史,成为专门的官职。一一六一年,仁宗设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为学士。王佥为夏国历朝实录的总纂。罗世昌罢官后居家,曾为夏国“谱叙世次”。明人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说:“庆阳李司寇家有西夏实录”。大约资料都来自西夏官修实录。
一一八三年,西夏编印了《圣立义海》一书,全书采取诗注形式,由简短的格言编成。体例也是仿照汉籍的类书。
《掌中珠》列举星象名称甚多。在西夏字中,所谓“十一曜”、“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都有专名。说明天文历法的研究受到重视。《天盛律令》载有“大恒历司”、“史卜院”等专管天文历法的机构。现存的西夏历书残本也有好几种。
谅祚时,西夏从宋朝得到医书。黑水城发现的西夏字医书残本,有用紫苑(音晚W3n)制作丸药的描述及其用法,有关于针刺疗法的残页,有治马的药方等等。夏国还没有专管医疗的医人院。
五、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文化的交流 骨勒茂才说:“烦恼缠缚,逐物心动,以富为贵,争名逐利”,这是夏国的普遍现象,因而佛教“六趣轮回,苦根无量”的说教,就成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欺骗的工具。德明“幼晓佛书”,元昊“晓浮图学”。夏国统治地区过去大部分曾受吐蕃王朝管辖,留下不少寺院和僧侣,因此佛教很早就为人们普遍信奉。西夏建国前后,德明、元昊、谅祚、秉常曾多次向宋进马换取《大藏经》。一○四七年,元昊在兴庆府东十五里役民夫建高台寺和佛塔,俱高数十丈,贮藏宋朝所赠《大藏经》,并译为国书。一○五五年,元昊后没藏氏与谅祚又征发兵、民数万,于兴庆府西建承天寺,贮藏《大藏经》。一○九五年,乾顺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一一○二年,又在甘州新建卧佛寺。这几所大寺成为夏国佛教的中心。各地也陆续兴建佛寺。《感应塔碑铭》说:“释教尤所崇奉,近自畿甸,远及荒要,山林磎(音希x9)谷,村落坊聚,佛宇遗趾,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无不必葺。”在中书、枢密以下的政府“次等司”中,有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护法功德司等高级机构,专管全国的宗教事务。
西夏刻佛经本来党项语接近吐蕃语,由于“国书”模仿汉字而并非采用藏文字母,两种文字形式上差异很大,但仍能相互沟通。自秉常起,大量译经,既用汉文佛经,也用藏文佛经作底本。夏国境内的吐蕃僧侣因翻译和念诵的需要,以藏文字母替“国书”注音,后来发展为一种以藏文字母拼音的“新国书”,虽未经西夏王朝正式认可,但民间已在流行。现存敦煌写本《嵬名王传》,就是用这种文字书写的党项民间传说。
甘肃武威发现蝴蝶装西夏文写经 吐蕃道是当时的西域通道之一,夏国完全控制了这条交通线,同吐蕃联系日广。仁孝时曾迎请朵陇地区的著名喇嘛都松钦巴。都松钦巴是元、明盛行的哈立麻教派的初祖,他本人虽未到夏国,但派遣弟子格西藏锁布携经像来到凉州,同夏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后来粗布寺建塔,仁孝献饰塔的金缨络、金幢盖(幢音床chu2ng),一直是这个寺院的“镇塔之宝”。此后,吐蕃著名的教派如萨思迦、必力工瓦等都有僧徒住在夏国。成吉思汗灭夏后,很快就同乌思藏僧侣封建主建立联系,并很快就臣服了他们,这也同在西夏境内的吐蕃喇嘛有关。
九八四年,宋太宗派王延德出使高昌,自夏州启程。《宋史》记龟兹地理位置作“东至夏州九十日”,又说回鹘“往来皆经夏国”。可见宋初党项人就同回鹘有密切联系。德明、元昊控制了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的高昌回鹘、龟兹、于阗、黑韩国就只有通过西夏境才能到达中原。这不仅在过境时给夏国带来经济上的好处,而且文化上也受回鹘等族的影响。甘、肃、瓜、沙等州本是回鹘人统治区,所以回鹘也是夏国内的民族之一。元昊起高台寺,“广延回鹘僧居之”。没藏氏建承天寺,延请回鹘僧登座演经。西夏有《金佛梵觉经》,“系回鹘僧所演,历二十年乃成”。
夏与辽文化也有交流。辽、夏都流传佛教,夏国曾向辽进献回鹘僧《金佛梵觉经》和《贝多叶经》。
六、文学与艺术 夏国文学中,诗歌有乾顺所作《灵芝歌》。宗室仁忠、仁礼都通蕃、汉学,善歌咏。现存的西夏文著作中,有无题的宫庭赞美诗残本。五言诗《新集金碎掌直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类似汉族的《千字文》。此外,还有各种体裁的诗,可惜大多充斥了儒家和佛教的道德说教的内容。西夏韵书和表很多,说明写诗的人不少,需要借此参考。夏国的散文比较质朴。遵顼“博通群书”,枢密都承旨苏寅孙“少力学,善属文”,吏部尚书权鼎雄以文学著名。梁德养编《新集锦合辞》,是一种现存的西夏谚语和格言集。宣德郎李师白两次出使金国,著《奉使日记》三卷,详记金朝民风土俗。
谅祚曾派使臣,向宋朝请要伶官、工匠,又要求买戏剧服装和化装品,可见戏剧已在夏国流传(司马光:《涑水记闻》等)。黑水城曾发现戏剧底本《刘知远诸宫调》,是金平阳刻本,说明金诸宫调已传入夏国。
西夏的乐器有鼓、琵琶、笛、箜篌等。唐僖宗时,赐拓拔思恭鼓吹全部。德明臣宋,律度声音,遵依宋制。元昊反对唐、宋的缛节繁音,大概是采用党项本族的音乐。仁孝时,使乐官李元儒采汉族乐书,参照夏国制度,增修新律,赐名“鼎新”。夏政府中还有番、汉乐人院的专门机构。蒙古灭夏后,即征用西夏旧乐。黑水城出土物中有西夏乐器和乐舞形象,说明西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绘画,夏国也有一定成就。元昊善绘画。黑水城曾发现风景画稿,风格与宋院画相同。
西夏王陵出土石刻盘龙柱 西夏王陵出土竹雕西夏在与各族交流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吐蕃、回鹘等各族人民,也通过西夏加强了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联系。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夏国的作用是值得重视的。
传入西夏的金刻《刘知远诸宫调》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