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散文 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五代,宋初,文风又一度发生逆转。宋初承晚唐、五代的靡丽之风,当时的所谓“时文”,即四六骈体文,又在文坛上占居统治地位。西昆派文士杨亿、刘筠倡为繁缛的辞藻,“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一时文士专意于《文选》,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这种僵死浮华的文体当然是令人厌恶的。林逋隐居西湖,皇帝派人去找他。他给来访者写信,用的是“俪偶声律之式”。有人评论说:“草泽之士,不友王侯,文须枯古;功名之子,俟时致用,则当修辞立诚。今逋两失之矣!”当时官府的公文程式用的是俪偶声律之式,而民间通行的则是“枯古散文”,也就是所谓“平文”。但这种散文的发展趋势却是不可遏止的。
宋初最早提倡古文的是柳开。其后,王禹偁、苏舜钦、穆修、石介等相继而起。穆修一生潦倒,但搜集韩、柳文不遗余力。在《答乔适书》中,说:“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敢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即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前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在这种风气面前,他敢于逆流而进,见识和毅力都是超出时人。石介著《怪说》,猛烈攻击杨亿、刘筠的文风是“穷研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篡组,■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石介是著名的经学家,他在文风上是倡导韩愈“文以载道”的传统。
要改革文体,必须改革科举考试,提倡散文。庆历中,范仲淹推行新政,“精贡举”一项规定: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这一改革得到欧阳修的支持。欧阳修认为:“旧制用词赋,声病偶切,立为考式。一字违忤,已在黜落,使博识之士,临文拘忌,俯就规检。美文善意,郁而不申”。新政虽然很快失败了,但欧阳修并没有退缩。嘉祐二年,他主持贡举,极力排抑流行的险怪奇涩之文。所谓“太学体”,实际上即是西昆体。欧阳修排抑西昆,倡导古文,树立了平易流畅的文风,使场屋之习,为之一变。韩愈文章险仄,欧文则简洁明畅,平淡通达。谢叠山说欧文“藏锋敛锷,韬光沉馨”,不如韩文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这种平易的文风,显然更适合于宋代文化发展的需要。
散文经过欧阳修的提倡,在英宗、神宗年间,王安石、曾巩、三苏等都以散文著称于时。韩、柳发动的古文运动在宋代重又得到新的发展。因之,后世将韩、柳与欧、王、曾、三苏并列,号为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文章通达质朴,王安石的文章简健劲峭,苏轼的文章则纵横倏忽,姿态横生。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自然平易,文从字顺,并长于议论说理。朱熹评曾巩“文字依傍道理作,不为空言”。王安石说:“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后人论苏轼,也说他“长于议论而欠弘丽”(《岁寒堂诗话》)。这些评论,大体上说明,宋代散文重新走上了“文以载道”的道路。
北宋时期,古体散文代替了西昆的俪文。但骈体四六文仍用于诏制表启。南渡以后,以陈亮、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师法苏轼,才辩纵横,发展为政论。理学家们则极意强调义理,把文词视为琐事。理宗崇尚道学,淳祐四年,徐霖“以书学魁南省,全尚性理,时竞趋之,即可以钓致科第功名。自此非《四书》、《东西铭》、《太极图》、《通书》、语录,不复道矣。”(周密:《癸辛杂识》)理学家们重性理而轻辞章,从文学上说,是走上衰敝。故宋濂有“辞章至于宋季而弊甚”之叹。元初的散文作家有姚燧、戴表元等。戴表元的门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袁桷。《四库提要》认为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后,虞(集)、杨(载)等都以诗文著称。元末,黄溍、欧阳玄也长于散文。但是,总的来说,元代散文基本上还是对唐宋人的模仿,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可说。
宋初最早提倡古文的是柳开。其后,王禹偁、苏舜钦、穆修、石介等相继而起。穆修一生潦倒,但搜集韩、柳文不遗余力。在《答乔适书》中,说:“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敢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即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前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在这种风气面前,他敢于逆流而进,见识和毅力都是超出时人。石介著《怪说》,猛烈攻击杨亿、刘筠的文风是“穷研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篡组,■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石介是著名的经学家,他在文风上是倡导韩愈“文以载道”的传统。
要改革文体,必须改革科举考试,提倡散文。庆历中,范仲淹推行新政,“精贡举”一项规定: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这一改革得到欧阳修的支持。欧阳修认为:“旧制用词赋,声病偶切,立为考式。一字违忤,已在黜落,使博识之士,临文拘忌,俯就规检。美文善意,郁而不申”。新政虽然很快失败了,但欧阳修并没有退缩。嘉祐二年,他主持贡举,极力排抑流行的险怪奇涩之文。所谓“太学体”,实际上即是西昆体。欧阳修排抑西昆,倡导古文,树立了平易流畅的文风,使场屋之习,为之一变。韩愈文章险仄,欧文则简洁明畅,平淡通达。谢叠山说欧文“藏锋敛锷,韬光沉馨”,不如韩文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这种平易的文风,显然更适合于宋代文化发展的需要。
散文经过欧阳修的提倡,在英宗、神宗年间,王安石、曾巩、三苏等都以散文著称于时。韩、柳发动的古文运动在宋代重又得到新的发展。因之,后世将韩、柳与欧、王、曾、三苏并列,号为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文章通达质朴,王安石的文章简健劲峭,苏轼的文章则纵横倏忽,姿态横生。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自然平易,文从字顺,并长于议论说理。朱熹评曾巩“文字依傍道理作,不为空言”。王安石说:“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后人论苏轼,也说他“长于议论而欠弘丽”(《岁寒堂诗话》)。这些评论,大体上说明,宋代散文重新走上了“文以载道”的道路。
北宋时期,古体散文代替了西昆的俪文。但骈体四六文仍用于诏制表启。南渡以后,以陈亮、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师法苏轼,才辩纵横,发展为政论。理学家们则极意强调义理,把文词视为琐事。理宗崇尚道学,淳祐四年,徐霖“以书学魁南省,全尚性理,时竞趋之,即可以钓致科第功名。自此非《四书》、《东西铭》、《太极图》、《通书》、语录,不复道矣。”(周密:《癸辛杂识》)理学家们重性理而轻辞章,从文学上说,是走上衰敝。故宋濂有“辞章至于宋季而弊甚”之叹。元初的散文作家有姚燧、戴表元等。戴表元的门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袁桷。《四库提要》认为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后,虞(集)、杨(载)等都以诗文著称。元末,黄溍、欧阳玄也长于散文。但是,总的来说,元代散文基本上还是对唐宋人的模仿,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