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册编写说明 (一)本书第五编包括明朝和清朝统治下的封建制时期。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不属本编范围。本编分编三册,即本书的第八、九、十册。第八册两章叙述明太祖至神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第九册两章,起自明熹宗、清太祖止于清世宗(雍正帝)统治时期。第十册三章,包括清高宗(乾隆帝)至宣宗道光二十年以前的政治概况、清代经济概况和明清文化的概述。
(二)本册包括本编的第三、第四两章。第三章概述的明天启至清顺治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景。满洲(女真)奴隶主在明万历末年建立金国,形成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并进而取代明朝,建立起对全中国的统治。天启以来的明朝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统治集团相互倾轧,日益衰朽,无力抵御金或清的威胁。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和农民起义,酿成规模巨大的农民战争。李自成建立的大顺国推翻了明朝,又遭到清军的镇压而失败。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金或清朝、明朝和农民军形成为相互角逐的三大势力,展开频繁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清王朝建立起对全中国的封建统治。本书没有沿用明与金、清分朝叙述的体例,而是依据年代的顺序,综合叙述这一时期三方势力的消长,以便显示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编写体例上的这一尝试,不知能否恰当地反映历史的全貌,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本书第十册将有专章叙述清代经济状况。但这一时期满洲社会制度的演变和土地、赋税制度的相应的变革,仍在第三章内叙述,以便说明政治、军事制度建立的基础。关于满洲的族源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学术界历来存在不同的意见。本册所述主要反映主编者的观点,有待于百家争鸣的展开。
(三)清朝在顺治时期已经基本上占领了汉族居住的广大地区。康熙时期的清朝面临着对满汉人民如何进行统治的历史课题。清圣祖康熙帝在镇压了汉族军阀的反抗后,又实施了适应汉族地区发展水平的封建统治制度,从而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朝在康熙时期进而建立起对边疆各民族的统治,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康熙帝晚年标榜宽仁,吏治腐败。围绕太子的废立,政局长久不稳。清王朝一度呈现衰敝的景象。清世宗雍正帝大力整顿吏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清朝的统治又得到巩固。本册第四章起自康熙止于雍正时期,因为乾隆时期的清朝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关于康熙、雍正时期的经济文化概况,将在第十册的第六、七两章论述。
(四)本册由蔡美彪主编,负责总写。李燕光、杨余练、刘德鸿分别编写若干章节的初稿并研究、整理了有关资料。本书插图和人名索引的编制,由杨余练负责。地图和地名对照表是刘德鸿编制的。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辽宁大学历史系对李燕光以数年之力参加本册的草创给予很大的支持。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大力支持杨余练参加本册的编写。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的同志帮助提供图片。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对书稿提供宝贵意见并担负了地图的绘制工作。书稿完成后,又承本室韩志远、刘小萌同志仔细校阅,协助编制人名索引。编者谨向支持和帮助我们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着读者的批评。
(二)本册包括本编的第三、第四两章。第三章概述的明天启至清顺治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景。满洲(女真)奴隶主在明万历末年建立金国,形成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并进而取代明朝,建立起对全中国的统治。天启以来的明朝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统治集团相互倾轧,日益衰朽,无力抵御金或清的威胁。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和农民起义,酿成规模巨大的农民战争。李自成建立的大顺国推翻了明朝,又遭到清军的镇压而失败。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金或清朝、明朝和农民军形成为相互角逐的三大势力,展开频繁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清王朝建立起对全中国的封建统治。本书没有沿用明与金、清分朝叙述的体例,而是依据年代的顺序,综合叙述这一时期三方势力的消长,以便显示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编写体例上的这一尝试,不知能否恰当地反映历史的全貌,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本书第十册将有专章叙述清代经济状况。但这一时期满洲社会制度的演变和土地、赋税制度的相应的变革,仍在第三章内叙述,以便说明政治、军事制度建立的基础。关于满洲的族源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学术界历来存在不同的意见。本册所述主要反映主编者的观点,有待于百家争鸣的展开。
(三)清朝在顺治时期已经基本上占领了汉族居住的广大地区。康熙时期的清朝面临着对满汉人民如何进行统治的历史课题。清圣祖康熙帝在镇压了汉族军阀的反抗后,又实施了适应汉族地区发展水平的封建统治制度,从而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朝在康熙时期进而建立起对边疆各民族的统治,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康熙帝晚年标榜宽仁,吏治腐败。围绕太子的废立,政局长久不稳。清王朝一度呈现衰敝的景象。清世宗雍正帝大力整顿吏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清朝的统治又得到巩固。本册第四章起自康熙止于雍正时期,因为乾隆时期的清朝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关于康熙、雍正时期的经济文化概况,将在第十册的第六、七两章论述。
(四)本册由蔡美彪主编,负责总写。李燕光、杨余练、刘德鸿分别编写若干章节的初稿并研究、整理了有关资料。本书插图和人名索引的编制,由杨余练负责。地图和地名对照表是刘德鸿编制的。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辽宁大学历史系对李燕光以数年之力参加本册的草创给予很大的支持。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大力支持杨余练参加本册的编写。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的同志帮助提供图片。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对书稿提供宝贵意见并担负了地图的绘制工作。书稿完成后,又承本室韩志远、刘小萌同志仔细校阅,协助编制人名索引。编者谨向支持和帮助我们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着读者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