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见的人类伟大工程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许多人以为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开头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这项浩大的工程即已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诸侯国都于险要据点兴建单个的防御城堡及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等设施,随后逐渐在边境上修筑城墙,把这些城堡等设施联接起来,形成一套有机整体,以抵御外敌的侵扰。楚国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最早开始这项工作,为防韩、魏而筑起“方城”,以后各国纷纷效仿。如齐国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区筑起齐长城;魏国为防秦国,沿洛水河城筑起魏长城;赵国为防齐、魏之敌,在漳水一带筑成赵长城。这些都被称为战国长城。除此之外,有的诸侯国,燕、赵、魏国,为抵御北面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南下侵扰,在北方修筑长城。随着六国的相继覆灭,这些长城也失去了它们原有的作用,只是仍能发挥着防止匈奴侵扰的重要作用。
秦国最早的一条长城,修建于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堑洛”,沿洛河修筑,以防魏国之敌。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国又筑洛河中游的长城,“筑上郡塞”,这是防御赵国的。秦昭襄王时,又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防匈奴的侵扰。这段长城由东向北,起自临洮,至今陕西安塞县境时分为两支:一支止于秦国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则到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岸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在从事国内的各项改革,但北方匈奴贵族集团觊觎中原财富,经常南下侵扰,匈奴贵族趁着北方的燕国、赵国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黄河河套地区大片的土地夺了过去,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同时对秦国的首都咸阳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当时在群众中就流传着“亡秦者胡也”的说法,可见问题的严重性。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讨伐匈奴,夺回河套以南地区。
接着又夺回河套以北的阴山一带的大片国土,重新设置九原郡。匈奴贵族的进犯虽然被赶走,但它的实力并未受到彻底的打击,对秦国内地仍有很大的威胁,这就需要时刻防备匈奴人的再次进攻。于是秦始皇决定修筑起一条新的长城。
秦王朝从民间征发大批的民工,同时命令大将蒙括率士卒来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以六国时的秦、赵、燕国北部的原为防御匈奴而修筑的旧长城为基础,修葺、增补,同时又建造不少新的城墙,将它们连接起来,使之屹立于秦王朝的北方。这条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沿广阔的黄河流域,依峻峭的阴山山脉,行经内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长约5000余公里,前后共用9年时间,终于修筑起这抵御外敌的屏障。
2000多年来,总共有2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家修筑长城,而且许多朝代修筑的长城无论从长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规模上都可与秦朝长城匹比甚至超过秦长城。明朝统治者对长城的修筑最为重视。这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纵兵骚扰中原地区有关系。明朝大规模修长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后,明长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省东北部的山海关,经过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它随着山脉的曲折盘旋,绵延6300公里,形成中国北方崇山峻岭上一道气势雄伟的城墙。这一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历朝统治者征调千百万人,经过多年艰苦劳动,死亡无数生命,才修建成功的。正如古人留诗:“嬴政驭四海,北筑万里城。
民命半为土,白骨乱纵横。”长城的建筑,绝大多数地段是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的高低起伏。有的地段是建在距地面1300米左右的高山上。长城本身的高度从5米到10米不等。在山势陡峭的地方,墙身就低一些,较平坦的地方墙身就高一些。
墙的外部用砖和石砌成,内部用黄土夯实。长城顶部靠外的一面还修造一条女墙(城墙上的小墙),女墙上留有许多小孔,可以瞭望城外。每隔130米,修造一座碉堡,作为监视哨楼。
在险要地方设置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
长城沿线地势险峻,施工极其困难。但是,劳动人民克服千难万险,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在山冈地方,就利用山脊作基础,既控制了险要,又便于施工;在河岸和深谷,则利用原来的陡坎和山崖,从外面看来,非常险峻。
把大量的土、石、砖运上山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每次修建都动员大量的劳动力。例如,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450公里的长城,就征调了180万民伕。
在八达岭上发现的一块明朝石碑,上面记载1582年修长城的情况:几千名士兵和民伕,总共才修了70多丈长的地段。可以想见,当时的工程是多么艰巨。在那万山重叠的山谷中和茫茫无际的荒原上,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顶风冒雨,经受着烈日和严寒,日夜不停地劳动着,建造出举世闻名的宏伟工程。如果把修筑长城的砖石用来改筑成高2米半、宽1米的城墙,可绕地球1周还有余。如果改铺成宽5米左右、厚0.3米左右的公路,就可以绕地球三四周。如果把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在10万公里以上。
秦代长城现在还保存着几段遗迹。如在山西大同西北5公里地方,有段长城土色皆紫,人们称为“紫塞”,据说就是秦朝修筑的。在甘肃岷县城西10公里,开城县、环县一带都有秦朝长城遗迹。长城在风雪严寒的侵蚀下,受到了损坏。现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都有长城的遗迹。人们在北京八达岭看到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
万里长城对阻挡游牧民族的骚扰,保障内地的生产起过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万里长城的修筑虽然给当时的劳动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量。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和最雄伟的长城。据曾踏上过月球的美国宇航员说,从月球上看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地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见的两项特大工程之一,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许多人以为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开头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这项浩大的工程即已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诸侯国都于险要据点兴建单个的防御城堡及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等设施,随后逐渐在边境上修筑城墙,把这些城堡等设施联接起来,形成一套有机整体,以抵御外敌的侵扰。楚国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最早开始这项工作,为防韩、魏而筑起“方城”,以后各国纷纷效仿。如齐国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区筑起齐长城;魏国为防秦国,沿洛水河城筑起魏长城;赵国为防齐、魏之敌,在漳水一带筑成赵长城。这些都被称为战国长城。除此之外,有的诸侯国,燕、赵、魏国,为抵御北面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南下侵扰,在北方修筑长城。随着六国的相继覆灭,这些长城也失去了它们原有的作用,只是仍能发挥着防止匈奴侵扰的重要作用。
秦国最早的一条长城,修建于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堑洛”,沿洛河修筑,以防魏国之敌。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国又筑洛河中游的长城,“筑上郡塞”,这是防御赵国的。秦昭襄王时,又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防匈奴的侵扰。这段长城由东向北,起自临洮,至今陕西安塞县境时分为两支:一支止于秦国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则到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岸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在从事国内的各项改革,但北方匈奴贵族集团觊觎中原财富,经常南下侵扰,匈奴贵族趁着北方的燕国、赵国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黄河河套地区大片的土地夺了过去,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同时对秦国的首都咸阳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当时在群众中就流传着“亡秦者胡也”的说法,可见问题的严重性。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讨伐匈奴,夺回河套以南地区。
接着又夺回河套以北的阴山一带的大片国土,重新设置九原郡。匈奴贵族的进犯虽然被赶走,但它的实力并未受到彻底的打击,对秦国内地仍有很大的威胁,这就需要时刻防备匈奴人的再次进攻。于是秦始皇决定修筑起一条新的长城。
秦王朝从民间征发大批的民工,同时命令大将蒙括率士卒来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以六国时的秦、赵、燕国北部的原为防御匈奴而修筑的旧长城为基础,修葺、增补,同时又建造不少新的城墙,将它们连接起来,使之屹立于秦王朝的北方。这条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沿广阔的黄河流域,依峻峭的阴山山脉,行经内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长约5000余公里,前后共用9年时间,终于修筑起这抵御外敌的屏障。
2000多年来,总共有2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家修筑长城,而且许多朝代修筑的长城无论从长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规模上都可与秦朝长城匹比甚至超过秦长城。明朝统治者对长城的修筑最为重视。这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纵兵骚扰中原地区有关系。明朝大规模修长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后,明长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省东北部的山海关,经过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它随着山脉的曲折盘旋,绵延6300公里,形成中国北方崇山峻岭上一道气势雄伟的城墙。这一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历朝统治者征调千百万人,经过多年艰苦劳动,死亡无数生命,才修建成功的。正如古人留诗:“嬴政驭四海,北筑万里城。
民命半为土,白骨乱纵横。”长城的建筑,绝大多数地段是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的高低起伏。有的地段是建在距地面1300米左右的高山上。长城本身的高度从5米到10米不等。在山势陡峭的地方,墙身就低一些,较平坦的地方墙身就高一些。
墙的外部用砖和石砌成,内部用黄土夯实。长城顶部靠外的一面还修造一条女墙(城墙上的小墙),女墙上留有许多小孔,可以瞭望城外。每隔130米,修造一座碉堡,作为监视哨楼。
在险要地方设置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
长城沿线地势险峻,施工极其困难。但是,劳动人民克服千难万险,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在山冈地方,就利用山脊作基础,既控制了险要,又便于施工;在河岸和深谷,则利用原来的陡坎和山崖,从外面看来,非常险峻。
把大量的土、石、砖运上山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每次修建都动员大量的劳动力。例如,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450公里的长城,就征调了180万民伕。
在八达岭上发现的一块明朝石碑,上面记载1582年修长城的情况:几千名士兵和民伕,总共才修了70多丈长的地段。可以想见,当时的工程是多么艰巨。在那万山重叠的山谷中和茫茫无际的荒原上,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顶风冒雨,经受着烈日和严寒,日夜不停地劳动着,建造出举世闻名的宏伟工程。如果把修筑长城的砖石用来改筑成高2米半、宽1米的城墙,可绕地球1周还有余。如果改铺成宽5米左右、厚0.3米左右的公路,就可以绕地球三四周。如果把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在10万公里以上。
秦代长城现在还保存着几段遗迹。如在山西大同西北5公里地方,有段长城土色皆紫,人们称为“紫塞”,据说就是秦朝修筑的。在甘肃岷县城西10公里,开城县、环县一带都有秦朝长城遗迹。长城在风雪严寒的侵蚀下,受到了损坏。现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都有长城的遗迹。人们在北京八达岭看到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
万里长城对阻挡游牧民族的骚扰,保障内地的生产起过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万里长城的修筑虽然给当时的劳动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量。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和最雄伟的长城。据曾踏上过月球的美国宇航员说,从月球上看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地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见的两项特大工程之一,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