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征服海洋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出使“西洋”(今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尼、婆罗洲等地)的壮举。
中国的造船业和海上航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许多外国商人从海道来中国经商,大都搭乘比较安全的中国海船。到宋代,中国的航海人员开始把罗盘针使用到航海上,这就给远洋航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3世纪初,中国已使用十樯十帆的大海船。
明朝初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内得到相对的安定,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扩大贸易往来,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统帅巨大的船队到“西洋”各国,在中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自幼入宫,改姓郑,为宫内太监。
因为他既有能力,又是回教徒,所以被明成祖选中,负责远航。从1405年到1433年,他率船队七次出海,进行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总共到过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南到爪哇,西北到波斯湾和红海,最西到非洲东海岸,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可谓世界航海家的先导。
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由62艘大海船2.9万余人组成的远洋舰队,由苏州刘家河出发,第一次出使南洋。最大的船,长100多米,宽几十米,可容纳1000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当时使用的罗盘针分许多方位,划分若干度数,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度数航行,就可以测出航行的远近。这种罗盘针夜间还兼看星辰,能观星定向,充分显示了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先进技术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此次航行于1407年九月满载而归。
之后,他又分别于1407年九月至1409年七月、1409年十月至1411年七月、1413年至1415年、1417年五月至1419年八月、1421年正月至1422年八月、1430年六月至1433年七月率船队远航,扩大了中国的声威,加强了中国同各国的贸易往来。
郑和船队给所经过的国家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绸、罗纱、锦绮、纻丝等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染料、药材、硫黄,香料、椰子以及长颈鹿、狮子、驼鸟、金钱豹等稀贵动物。
广泛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以友好的态度,交流所带货物,从事平等贸易。同时还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当地人民。如在古里,依照当地习惯,交易时在众人面前拍掌为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给那里人民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三次出使到斯里兰卡时,还把大批金银供器、彩妆、织锦宝幡等,施舍给岛上的寺院,并建立石碑留念。所到之处,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如婆罗洲人民,“凡见中国人去其国,甚为爱敬,有醉者则扶归家寝宿,以礼待之,如故旧。”直到今天,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还把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作为同中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地名叫三宝垄、三宝庙;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因郑和叫三宝太监而得名),印度的古里和柯枝都建有纪念碑。
这些都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在郑和航海的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地方,都作了精密的航行记录,这就是有名的《郑和航海图》。在这部地图中,关于航行的方向、航程的远近、停泊的处所以及暗礁险滩,都有详细的记载。此外,在航行过程中,还积累了对于海上风向、气候和潮汐等自然变化的知识。从郑和船队往返的日期中可以看出,他们利用季候风进行海上航行。
每次出洋总是在冬季或初春时刻,因为这时风向大都是从大陆向海洋方向吹去;而归国则是在夏季或初秋,因为这时风向大都是从海上吹向大陆。这说明中国人民在那时就已经掌握了航海方面的一些自然规律。
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都各自把他们的海外见闻整理成著作。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搓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情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亚非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等各方面的了解,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
郑和下“西洋”之后,所经诸国都纷纷派遣使节前来中国修好通商。像渤泥(加里曼丹)、菲律宾、马来亚等国的国王还亲自到中国来进行友好访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前后历经30年,其时间之早,规模之大,都是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所不能相比的。它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下西洋后,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航路畅通,贸易发展,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中国的造船业和海上航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许多外国商人从海道来中国经商,大都搭乘比较安全的中国海船。到宋代,中国的航海人员开始把罗盘针使用到航海上,这就给远洋航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3世纪初,中国已使用十樯十帆的大海船。
明朝初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内得到相对的安定,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扩大贸易往来,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统帅巨大的船队到“西洋”各国,在中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自幼入宫,改姓郑,为宫内太监。
因为他既有能力,又是回教徒,所以被明成祖选中,负责远航。从1405年到1433年,他率船队七次出海,进行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总共到过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南到爪哇,西北到波斯湾和红海,最西到非洲东海岸,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可谓世界航海家的先导。
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由62艘大海船2.9万余人组成的远洋舰队,由苏州刘家河出发,第一次出使南洋。最大的船,长100多米,宽几十米,可容纳1000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当时使用的罗盘针分许多方位,划分若干度数,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度数航行,就可以测出航行的远近。这种罗盘针夜间还兼看星辰,能观星定向,充分显示了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先进技术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此次航行于1407年九月满载而归。
之后,他又分别于1407年九月至1409年七月、1409年十月至1411年七月、1413年至1415年、1417年五月至1419年八月、1421年正月至1422年八月、1430年六月至1433年七月率船队远航,扩大了中国的声威,加强了中国同各国的贸易往来。
郑和船队给所经过的国家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绸、罗纱、锦绮、纻丝等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染料、药材、硫黄,香料、椰子以及长颈鹿、狮子、驼鸟、金钱豹等稀贵动物。
广泛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以友好的态度,交流所带货物,从事平等贸易。同时还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当地人民。如在古里,依照当地习惯,交易时在众人面前拍掌为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给那里人民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三次出使到斯里兰卡时,还把大批金银供器、彩妆、织锦宝幡等,施舍给岛上的寺院,并建立石碑留念。所到之处,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如婆罗洲人民,“凡见中国人去其国,甚为爱敬,有醉者则扶归家寝宿,以礼待之,如故旧。”直到今天,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还把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作为同中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地名叫三宝垄、三宝庙;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因郑和叫三宝太监而得名),印度的古里和柯枝都建有纪念碑。
这些都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在郑和航海的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地方,都作了精密的航行记录,这就是有名的《郑和航海图》。在这部地图中,关于航行的方向、航程的远近、停泊的处所以及暗礁险滩,都有详细的记载。此外,在航行过程中,还积累了对于海上风向、气候和潮汐等自然变化的知识。从郑和船队往返的日期中可以看出,他们利用季候风进行海上航行。
每次出洋总是在冬季或初春时刻,因为这时风向大都是从大陆向海洋方向吹去;而归国则是在夏季或初秋,因为这时风向大都是从海上吹向大陆。这说明中国人民在那时就已经掌握了航海方面的一些自然规律。
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都各自把他们的海外见闻整理成著作。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搓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情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亚非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等各方面的了解,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
郑和下“西洋”之后,所经诸国都纷纷派遣使节前来中国修好通商。像渤泥(加里曼丹)、菲律宾、马来亚等国的国王还亲自到中国来进行友好访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前后历经30年,其时间之早,规模之大,都是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所不能相比的。它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下西洋后,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航路畅通,贸易发展,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