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专题->辽金简史-> 第三节辽政权的重建——西辽

辽金简史 作者:李桂芝著


  第三节 辽政权的重建——西辽 天祚的所做所为,早已使辽朝官僚中的有识之士大失所望。北辽的建立,就是这种情绪的反映。他们选择了耶律淳,但耶律淳年事已高,即位不足百日便故去,北辽的统治陷入了危机。同时,它北有金朝、南有宋朝的威胁和攻击,躲入夹山的天祚也声言率兵讨伐。内部契丹、汉和奚族官僚又多各为身计,不能同舟共济,这就注定了它难以担当振兴辽朝、抗击金军的重任。因此,当金人兵临城下之际统治集团便发生了分裂,耶律淳妻萧德妃和林牙耶律大石出古北口,趋天德军,投奔天祚;奚人萧幹退至奚地,称帝建号自立;汉人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等降金。

  北辽的抗金自立虽以失败告终,但坚持抗金、重整河山却是一部分契丹官僚贵族始终不曾放弃的目标,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耶律大石。

   一 耶律大石的抗金活动 耶律大石字重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他通晓契丹、汉文字,天庆五年举进士,历任翰林应奉,翰林承旨,泰州、祥州刺史和辽兴军节度使,是耶律淳的重要拥戴者之一。他是一位文武双全、有胆有识的契丹上层人物。

  北辽建立后,耶律大石曾为西南路都统,败宋兵杨可世、种师道于兰沟甸(今河北涿州新城境)和白沟。居庸关为金人攻破,大石与耶律淳妻德妃萧氏出古北口投奔天祚。

  大石率属下投奔天祚,希望争取喘息时间,积蓄力量,重整辽朝。他率兵至龙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阻截西进的金军,兵败被俘。九月,乘隙逃归。此时,阴山室韦谟葛失也提供了部分兵力支援辽朝。于是天祚又忘乎所以,主张立即收复燕云。耶律大石反对仓卒出兵,他说:“向以全师不谋战备,使举国汉地皆为金有。国势至此,而方求战,非计也。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①天祚不从。

  大石知天祚难以共事,便于保大四年(1124年)率所部200人出夹山北行。一路招募诸部人众,得白达达详稳床古儿献马400匹、驼20峰和一批羊只等资助,抵达镇州可敦城,号召当地十八部共同抵御金朝。镇州是辽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有一定的基础,对西北诸部也有一定影响。大石得到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骨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长宁宫斡鲁朵军余部)、唐古、忽母思、奚的、乣而毕等十八部和威武、崇德等七州的支持,得精兵万余、战马万匹,遂称王自立。他重新组建机构,“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①,乘金兵无暇北顾之机,积聚力量,做恢复辽朝统治的准备。他在诸部、诸州长官大会上,指责“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②。激励与会官员同心协力,共抗金兵,动员诸部拯救辽朝社稷,“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

  镇州周围地区,有水草丰美的牧场,有辽代屯军开垦的农田,大石亦农亦牧,实力迅速发展。他一面联合西夏,一面与南宋沟通,成为抗金复辽的一面旗帜。降金的契丹诸部也人心怀二,这对金朝西北方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金太宗即位之初,不敢冒然出兵征讨,只戒敕西南、西北路将领谨斥堠,严备御,防止大石与西夏联合。1129年(金天会七年)大石结束休整,开始向外发展,攻占了金朝北部二营,并将西部群牧马匹数十万据为己有。

  大石力量的壮大引起了金朝的重视。1130年(金天会八年),金遣降将耶律余睹等追讨,进至乌纳水。大石以可敦城、古回鹘城为中心,向西北谦河地区(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推进,遭到当地黠戛斯人的抵抗。于是他又向西发展,越过阿尔泰山,进入额尔齐斯河,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修筑城池,招抚当地部族,来属者已有四万户之多,这当中有些是为喀喇汗国守边的契丹人。然后他借道高昌回鹘,进军喀喇汗国。行前,他致书高昌回鹘王毕勒哥,追述契丹与回鹘先世之好,表明借道西进的意图。回鹘王献马600匹、骆驼100峰、羊3000只,并愿送子孙为质,做大石的附庸。大宴三日后回鹘王送大石兵马出境。1131年(金天会九年),大石在东西两线同时与金朝和喀喇汗国交战,东线取得胜利,保卫了漠北;西线没有取得进展,但却牢固地控制了叶密立。于是,1132年他在叶密立城正式称帝,采用突厥汗号称“菊儿汗”(又作葛尔汗、古儿汗,意为大汗、众汗之汗),又用汉尊号称“天佑皇帝”,重建辽政权,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延庆三年(1134年),改元康国,定都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

  耶律大石北击黠戛斯,西征喀喇汗国,都是为了增强实力,反攻金朝,收复失地。他毅然将驻守漠北的任务委于部下,而亲率主力西进,军队所过之处,“敌者胜之,降者安之。兵行万里,归者数国,获驼、马、牛、羊、财物,不可胜计。军势日盛,锐气日倍”①。然后,他再次派兵遣将,部署东征。延庆三年(即康国元年),大石以六院大王萧斡里剌为兵马大元帅,率七万骑东征,以青牛白马祭天,建旗誓师。大石命斡里剌:“今汝其往,信赏必罚,与士卒同甘苦,择善水草以立营,量敌而进,毋自取祸败也。”②这次东征,是收复失地的最后一次搏击,终因西辽与金朝相距辽远,兵出无功。此后,这一部分西迁的辽朝人便在中亚定居下来,与当地诸部共同建设了这一地区。

   二 西辽在中亚的统治 (一)西辽的统治范围 西辽是一个在不断迁移和征伐中建立的以抗金为目标的政权。初期,主力虽已西进中亚,但不曾放弃漠北和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一带。在西辽康国元年东征前后,漠北留守的契丹人马也向金军发动了攻势,金将宗翰率军深入,“攻凡三昼夜,其胜负未分”,金军“粮草已断,人马冻死”,契丹降将又发生哗变,金军大败而归。③可见此时漠北的辽军还有相当的实力。

  但随着耶律大石收复旧疆目标的放弃,对漠北和阿尔泰山地区的控制也日益放松,于是才有粘拔恩(即乃蛮)君长撒里雅等“乞纳大石所降牌印,受朝廷(金朝)牌印”①的事件发生。西辽疆域的基本确定,应是在耶律大石之子夷列和其妹普速完在位时期,②约当金朝海陵王和世宗在位时期。此后,西辽疆域东部以高昌回鹘为附庸,与西夏为邻;北至阿尔泰山、巴尔喀什湖一线,与乃蛮、康里为邻;西达咸海,为花剌子模宗主;南以喀喇昆仑山脉和阿姆河中、上游为界与塞尔柱王朝所属的呼儿珊(今伊郎北部霍剌散)和吐蕃等接壤。

   (二)政治制度与统治方式 西辽是辽政权的重建和西迁,它的制度直接承袭辽朝。在漠北立国期间,曾置北、南面官属,统治七州、十八部民众,可知大石治内,既有游牧部落,也有定居从事农业的州县。

  西迁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在设官治理上也有某些调整。可知者有主管国家军政事务的枢密院,管理皇帝宫帐的都部署,管理部民的六院司,镇守边地的招讨使,行军打仗则有都元帅、都统和都监。

  首都虎思斡耳朵地区为西辽皇帝直接管辖的地区,有丰美的水草、完善的灌溉系统和肥沃的农田,宜农宜牧,居民有契丹人、汉人、回鹘人和其他突厥语族部落。耶律大石对朝廷直接管辖地区不再实行分封,据说“他拨给任何人的骑士都从不超过一百人”③。官僚、将领们享受朝廷的俸禄和赏赐,不再建有“投下”。军队由皇帝直接控制,不再有部族军和诸王大臣的私甲。这是耶律大石吸取东、西喀喇汗王朝分裂的历史教训,在总结辽、宋统治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它对中亚的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西辽的税制也是承袭辽、宋的,它向居民征收户税和土地税。户税按财产多少征收,即刘郁所说“民赋岁只输金钱十文,然贫富有差”①;土地税则大体按收获量的十分之一缴纳。②西辽统治范围内,除皇帝直接治理的地区外,还有高昌回鹘,东、西部喀喇汗国,花喇子模和葛罗禄等附庸。这些地区都是在大石西征中投附或征服的。西辽保留了各地上层的统治地位,只派少数代表常驻或临时巡视各地,实行监督和收纳贡赋。

  朝廷在附属地区不派驻军队,但常应当地统治者的要求,支持他们向外扩张或帮助他们平定内乱。

   (三)西辽的兴衰 耶律大石苦心经营20年,创建了东至鄂尔浑、土兀拉河,西达咸海的幅员辽阔的帝国,统治了包括漠北诸部族、乃蛮、康里、葛罗禄、回鹘、党项、契丹、汉和其他突厥语族诸部族的游牧和农业人口,制定了一系列统治制度,实行轻徭薄赋的措施,为西辽在中亚地区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国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死,子夷列年幼,皇后塔不烟执掌国政,改元咸清。7年后,传子夷列,改元绍兴。夷列在位13年,死后子幼,由妹普速完权掌国事,称承天太后,改元崇福。

  普速完统治时期,西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动乱。普速完杀丈夫、驸马东平王萧朵鲁不,驸马的父亲斡里剌又杀普速完。1178年,夷列次子直鲁古继位,为西辽末帝。西辽政权开始衰落。

  直鲁古统治时期,一反其父祖的作法,开始作威作福,他的征求和需索,令属国难以容忍。他的傲慢无礼,也激怒了各地的统治者。①直鲁古统治后期,河中地区终于爆发了桑贾尔(桑扎儿)领导的人民起义。

  自12世纪下半叶,花剌子模实力逐渐增强,积极向外发展势力,并力图摆脱西辽的控制。他们连续三年不向西辽缴纳贡赋,并杀死前来征收贡赋的使者。漠北蒙古地区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成吉思汗兼并了乃蛮等部,统一了蒙古草原。乃蛮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往西辽,得到直鲁古的信任。

  屈出律利用直鲁古的信任,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阴谋夺取西辽统治权。1211年,西辽政权为屈出律篡夺。1218年,蒙古军击败屈出律,西辽政权终结。

  西辽历5主,统治中亚地区87年。它将契丹和汉族的文化、辽朝的制度带到了中亚,是中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在中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西辽统治时期,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所以在西辽灭亡后,人们仍对它怀念不已。②西辽的建立,结束了中亚地区纷争的局面,使社会秩序得到稳定,在契丹、汉人和中亚各族人民的共同开发下,中亚社会城市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同时契丹人又把高度发展的汉文化带到了中亚,使吉尔吉斯斯坦出现了高度发展的汉文化新浪潮,③在西辽境内“汉语在商业交往中是官方语言”①。西辽不但继承和发展了辽朝的政治、文化,而且对中亚的社会发展和汉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它在中亚史、契丹民族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①《辽史·天祚皇帝纪》。

  ①《辽史·天祚皇帝纪附耶律大石》。

  ②《辽史·天祚皇帝纪附耶律大石》。

  ①《辽史·天祚皇帝纪附耶律大石》。

  ②《辽史·天祚皇帝纪附耶律大石》。

  ③《三朝北盟会编》卷178引《粘罕狱中上书》。

  ①《金史·粘割韩奴传》。

  ②《金史·世宗纪》:“大定十五年……粘拔恩与所部康里勃古等内附。”是阿尔泰以北地区脱离西辽的记录。

  ③(苏)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第七讲《西辽和可失喀儿的突厥文化》,罗致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 [元]刘郁《西使记》。

  ②《金史·粘割韩奴传》载:大定中,回鹘移习览三人至西南招讨司贸易,自言:“本国回纥邹括部,所居城名骨斯讹鲁朵,俗无兵器,以田为业,所获十分之一输官。”

  ①(波斯)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12《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载:大石林牙,辽之宗臣,挈众而亡,不满二十年,克西域数十国,幅员数万里,传数主,凡百余年,颇尚文教,西域至今思之,庙号德宗。

  ③魏良弢《西辽史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①《中亚突厥史十二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