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后期的金宋关系 自天眷元年(宋绍兴八年,1138年),金将河南等地归宋,即要求宋称臣纳贡,故遣招谕使张通古。但宋高宗迫于群臣的压力,不敢明目张胆地向金称臣。因此,所遣使臣多以乞归梓宫为名。皇统和议成,双方交割地界后,金将宋徽宗灵柩和宋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南宋。自皇统三年至正隆六年,宋一直履行协议。其宗室在金者也各有俸给。
一 正隆南伐与大定议和 正隆南伐及其失败海陵迁中都后,又修南京宫殿,有统一天下之志。正隆六年(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迁都汴京。一面签军括马,一面借向宋高宗贺生辰之机,向南宋要求淮南土地,并以巡猎陈、蔡、唐、邓诸州相胁,还因南宋所遣国信使不合己意,遣回不见。九月,海陵自将三十二总管兵,置左、右大都督和水军、汉南、西蜀三道都统制,分道南伐,一循海道趋临安,一出宿、亳趋淮泗,一从蔡州至荆、襄,一由凤翔取散关。宋也分兵防守成都、安康、襄阳、江陵、武昌、江州、池州、建康、京口等要地,准淮南诸州郡移治清野,下榜诏谕中原军民,并下诏亲征。
十一月,海陵至和州。世宗自立的消息传来,海陵迫令军士于采石渡江,被宋前往督师的中书舍人虞允文所败。又进兵扬州,拟自瓜州渡江,与宋约和后,再回军收拾残局。二十三日至瓜州,促令诸军渡江。时有传抄世宗赦书至军中者,诸将各怀异志,诸军厌战,完颜元宜等密谋杀海陵投奔新主,将海陵心腹亲兵派去取泰州,趁御帐守备空虚之际杀海陵于军中,诸路南征军相继退兵。
大定议和金世宗自立之际,正是金自建国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时期。海陵的横征暴敛使百姓贫困不堪,遍布全国的人民反抗斗争震撼着金朝并不稳定的统治基础。特别是移剌窝斡领导的契丹人民起义,席卷了金朝北方的半壁江山,牵制了金朝的大量兵力。而南宋的经济已逐渐恢复,政治也渐趋稳定,南伐的失败又使金政权面临着南宋反攻中原的威胁。为巩固统治,金世宗必然要对南宋主动讲和。
世宗即位后,以都督府名义移牒南宋,以左监军高忠建为报谕使,以罢兵、归地、班师、通好为报,并遣左副元帅完颜彀英措置南边和陕西等路事。南宋则乘金内乱之机,收复了扬、和、邓、蔡、泗、汝、陈等州和河南府、盱眙军等地,又檄示南征金军“挺身而抱义”,“率众以来降”,招谕将领弃金归宋。金朝地方守将仍坚守各自防区,有些州县则失而复得。宋高宗一方面约束诸将不得过界追袭金兵,一方面希望乘机修改绍兴和议条款,改善宋朝的地位。
大定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金放还了河北、山东、陕西等路征南步军,这即是稳定国内秩序的需要,也是对宋作出的和平姿态。与此相应,六月,宋也遣翰林学士洪迈贺世宗即位。双方在议和上虽有共识,条件却不一致,金世宗仍希望维持皇统和议条款。于是,因宋“书词不依旧式”,遣洪迈“归谕宋王”,第一次互派使节没能达成和议。
七月,宋高宗内禅,孝宗即位。孝宗有意进取,以主战派张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加强了军事部署。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鼓励士庶陈时政得失,锐意中兴。虽不放弃和谈,但向金遣使却“欲用敌国礼”。
移剌窝斡部下括里、扎八等奔宋。宋用其谋北攻金朝州县,连下泗、寿、唐、海诸州。面对宋朝的攻势,金世宗也决定对宋用兵。十月,金世宗诏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经略南边。十一月,令右丞相仆散忠义总戎事,居南京,节制诸将伐宋,同时指示“彼若归侵疆,贡礼如故,则可罢兵”①。
三年,宋以张浚为枢密使。志宁移牒张浚,略曰:“可还所侵本朝内地,各守自来画定疆界,凡事一依皇统以来旧约,帅府亦当解严。如必欲抗衡,请会兵相见。”张浚预计至秋金兵必大进,宜先发制人,于是以李显忠出濠州趋灵璧,邵宏渊出泗州趋虹县。宋朝中对和战意见不一,孝宗独与张浚议出师,三省、枢密院不知。志宁与宋军战于宿州,由于宋将不能协力同心,宿州得而失复。
宿州败后,张浚上疏自劾,乞致仕,孝宗下诏亲征。但主和者纷纷要求治张浚轻出之罪,孝宗不得已下诏罪己,决定议和。
八月,志宁致书宋三省、枢密院,要求宋归还海、泗、唐、邓四州,称臣,纳币,归还逃入宋境金人。书状往返数四,宋初不许还四州,且欲减岁币;后则四州、岁币不较,而君臣名分在所必争。宋君臣反复论辩,其主战主和者各半。金世宗指示:“若宋人归疆,岁币如昔,可免奉表称臣,许世为侄国。”并以大军压淮境,志宁偏师渡淮,取盱眙、濠、庐、和、滁等州。
时宋方虽军事不利,孝宗却耻于求和,于是利用金世宗不欲用兵的机会,千方百计在议和条款上争取金朝作出较多的让步。
大定四年十二月,和议条款讲定:金、宋为叔侄之国,宋孝宗称金世宗为叔;宋向金缴纳岁币银20万两、绢20万匹,比皇统时各减5万;疆界依皇统、绍兴之旧;彼此逃叛到对方之人,不再遣返。
宋孝宗利用金朝国内的变故,坚持“正国体”,终于改变了金、宋宗藩关系,使宋朝取得了与金同等的地位,恢复到北宋与辽关系的状况;同时保护了自金归宋的士庶,使他们得以安心留居宋境,这对金官民投宋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也是北宋对辽所一直不曾争取到的目标。对宋朝而言,这次议和是一次不小的胜利,因而宋孝宗将第二年改为乾道元年。宋朝将这次和议称“隆兴和议”。
二 开禧北伐与泰和和议 自大定议和后,金、宋间一直维持着正常的和平往来,双方在边界各开榷场,经济、文化交往虽不如北宋与辽时密切,却也不曾发生重大冲突。尤其是金朝,世宗和章宗都很重视维护与南宋的关系,在完善礼乐制度方面也多借鉴宋制。但泰和年间(1201—1208年),金朝已现衰败端倪,蒙古诸部势力渐强,不时袭扰金朝北疆。南宋境内又有一股势力开始酝酿北伐中原了。
(一)宋军北伐 明昌五年(宋绍熙五年,1194年),宋宁宗赵扩在宗室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的操纵下受禅即位。韩侂胄自以有定策功,又为皇后叔父,“时时乘间窃弄威福”,排斥异己,“势焰薰灼”。
时金朝国势日弱,宋部分主战派官僚、将领又萌生了北上中原收复失地的欲望。韩侂胄曾出使金朝,略知金国虚实,也欲兴师立功,借以巩固其地位,于是在其党羽的支持下,创兴北伐之议。
宋方聚财募卒,选将练兵。在镇江立韩世忠庙,追封岳飞为鄂王,为大举兴兵进行思想、舆论上的准备。同时在沿边州县不时小有入侵之举,引起金朝边将的警惕,也为至宋的使臣所察觉。但金章宗珍惜与宋的和平局面,不愿轻启衅端,每每戒敕诸臣,不可妄言生事。
泰和五年(宋开禧元年,1205年),宋以韩侂胄为平章政事,以其亲信苏师旦为安远军节度使,积极部署北伐,并先后占领了虹、新息、褒信等县。金边州得宋谍者,知“宋人于江州、鄂、岳屯大兵,贮甲仗,修战舰,期以五月入寇”①,金章宗才“命枢密院移文宋人,依誓约撤新兵,毋纵入境”②。并遣平章政事仆散揆为河南宣抚使,点集诸路兵备宋,无意与宋开战。同时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群臣或言宋“不敢败盟”,或言宋兵攻围城邑,“不得为小寇”,章宗终不愿生事,诏罢河南宣抚司。六年,宋贺正旦使陈克俊辞行时,章宗仍一再表明金朝无意用兵,希望得到宋方的响应。
金朝的忍让助长了南宋主战诸将的势焰,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五月,宋下诏伐金,宋人称为“开禧北伐”。至此,金章宗才任命仆散揆兼左副元帅,枢密副使完颜匡为右副元帅,陕西兵马都统使完颜充为元帅右监军,知真定府事乌古论谊为元帅左都监,以南代诏告中外,仍命保护韩侂胄祖韩琦坟墓,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充分的余地。
十月,扑散揆督诸道兵14万分9道,自颍寿、涡口、唐邓、清口、陈仓、成纪、临潭、盐川、来远等东西两线,全面出击。金师一出,宋兵遂败,光化军、枣阳、江陵、信阳、随州、襄阳、安丰军、滁州、濠州、真州、成州、阶州、大散关等地相继为金军攻下。韩侂胄方悔用兵,输家财20万助军,遣人持书至金营请和,委过于苏师旦等。
(二)吴曦叛宋降金 建炎以来,吴氏世掌吴家军,屯兵川陕。宋光宗以吴氏世掌西兵,于国不利,遂趁吴璘子吴挺死亡时,以其兵付丘崈,吴璘孙吴曦只得散官,后为殿前副都指挥使,郁郁不得志。嘉泰元年(金泰和元年,1201年),吴曦自言于韩侂胄,得为兴州都统制。驻兵兴州,遂复掌兵。泰和六年(宋开禧二年,1206年)十二月,吴曦以阶、成、和、凤四州降于金将完颜纲,并献四川地图、吴氏谱牒,金以曦为蜀王。
吴曦降金,使宋失去川蜀重地,对宋荆湖路的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七年,吴曦自称蜀王,改元,置百官,治宫殿于成都。以随军转运使安丙为丞相长史,分别遣将引金兵攻凤州;驻兵万州,泛舟嘉陵江,声言与金兵夹攻襄阳。二月,安丙与兴州合江仓官杨巨源等杀曦,四川复为宋有。
(三)泰和和议 泰和七年八月,宋遣方信孺至金议和,金要求归还所俘金人,增加岁币,缚送北伐首谋,称藩割地。信孺只应归俘和别致通谢钱,被却还。十一月,宋再遣王伦之孙王璟为使,韩侂胄怒金人追究首谋,欲再用兵。王璟至金,以增岁币至30万两匹、犒军钱300万贯、杀苏师旦献首于金为请和条件。金章宗坚欲以韩侂胄首换取淮南地。
八年(宋嘉定元年,1208年)四月,宋献韩侂胄、苏师旦首级至元帅府,金罢元帅府与宋和。
三 宋停岁币与宣宗南伐 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南下攻金,宋贺生辰使至涿州不得进而还。此后宋以金有边患,在沿边州县遂时有袭扰。
金宣宗南迁后,宋对金的态度不再恭顺,且停止了输纳岁币,并加强了边备,但仍按约遣使入贺,冀以探知金朝的虚实,不敢冒然与金开衅。贞祐二年(宋嘉定七年,1214年),夏以书约宋夹攻金,宋不应。与此同时,金朝却有南进取宋州县以补北方失地的考虑,陈言人王世安献攻取盱眙、楚州之策,枢密院奏以世安为招讨使,遣人往淮南,招诱入宋境的红袄军首领和南宋官。贞祐四年,尚书右丞相术虎高琪请伐宋,以广疆土。四月,遣元帅左都监乌古论庆寿,签书枢密院事完颜赛不统军南伐,金、宋再次断绝了和平交往。
兴定元年(宋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金军先后破宋兵于信阳、陇山、光州、樊城等州县。宋也传檄招谕中原军民,募兵讨金,并利用反金的农民武装袭击金属的泗州、灵璧、海州、东海、确山、息州等州县。
八月,宣宗一方面将宋人渝盟的情况通报军士,一方面命大臣讨论对宋方针,集贤院谘议官朱盖上书陈御敌三策。十月,右司谏许古、集贤院谘议官吕鉴等极言宜和。吕鉴特别指出,兴兵以来,自唐、邓至寿、泗屯兵数十万,居民殆尽,军士也有逃亡者。而和平交往时,仅息州椎场,“每场所获布帛数千匹、银数百两,大计布帛数万匹、银数千两,兵兴以来俱失之矣”①。并主张趁天寒对骑兵有利之机,屯兵境上,以促和谈。而高琪以许古起草的牒文不足取,阻挠议和。
宣宗采纳了高琪的意见,遣官括市民马。十一月,诏唐、邓、蔡州元帅府举兵伐宋,又遣平章政事胥鼎自关陇出师,且不许再申异议。胥鼎一面分兵自秦、巩、凤翔三路并进,一面仍指出南征不合时宜,但以高琪为首的尚书省不予采纳。同时,宋也以伐金诏告天下。
南伐以来,西线曾取和州(西和州,今甘肃西和)、成州、洋州;得散关,不能保,焚关退师。东线虽先后取光州、信阳、枣阳、随州、光山、安丰军,也曾一度自桐柏入宋境,但损兵折将,得而复失,并不能将疆界向南推进一步。而北方除蒙古军进逼外,又有蒲鲜万奴的自立,西部则不时受到西夏的袭扰。内部红袄军的反抗此伏彼起,有的则投靠宋朝,与宋军配合进攻金朝州县。
贞祐、兴定年间的南伐徒使金朝丧失了岁币、榷场的收入,增加了战争负担,加剧了本已十分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于是金朝开始准备结束对宋的战争。兴定二年(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西线连取成、阶、和三州与大散关。十二月,金宣宗欲乘胜讲和,遣开封府治中吕子羽为详问使议和,宋不纳,金、宋和议正式断绝。宣宗再任枢密副使驸马都尉仆散安贞为左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元帅府事,三年,以安贞领兵继续伐宋。西线兴元府、洋州得而复失。东线安贞与宋人战于安丰军和滁、濠、光三州,进击至黄州、和州、全椒、天长、六和,游骑抵达长江北岸。宋建康大震,降宋的红袄军首领李全和季先分别自楚州、涟水军援宋,金军退还。
此时,宋朝以官爵招诱红袄军首领,利用他们袭扰南京东、南和山东州县,牵制了金朝的兵力。同时,响应西夏夹攻倡议,使金朝的军事形势更加被动。金宣宗希望集中兵力重创宋军后讲和,以解除南部的威胁,无奈得不到宋朝的响应。以取偿于宋的目的开始的这场战争,陷入胶着状态,欲罢不能。金朝不得不在南、北、西三面同时开战。为了生存,金宣宗不得不把这场由自己发起的旷日持久的“南征”继续进行下去,并被迫把精兵置于河南,河北、陕西对蒙古的防御又被削弱了。
七月,宋将孟宗政、扈再兴等大败金将完颜讹可于枣阳,杀金军3万,获资粮器甲不可胜计,取得了金宋战争以来的重大胜利。四年(宋嘉定十三年,夏光定十五年,1220年),宋夏夹攻之议成,夏人出兵攻巩州(今甘肃陇西),宋兵出宕昌(今甘肃宕昌)应之,合攻巩州,不克而还。同时,宋四川宣抚司命诸将分别自天水、长道、散关、子午谷、上津出师,在西线向金军全面出击。五年,金又集诸道兵至蔡州,再诏伐宋。设行元帅府于蔡州、息州和唐州、邓州,行枢密院于宿州。唐、邓方面金军失利,而以捷奏闻;安贞自息州进兵至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抵长江而还。
元光元年(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再以元帅左监军完颜讹可行元帅府事,节制三路兵马伐宋,初获小胜。退军时为宋兵邀击大败,副元帅时全因兵败被杀。
四 蒙宋联合灭金 元光二年(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宣宗死,哀宗即位。为改善四面受敌的困境,他采取与西夏、南宋议和的方针。正大元年(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遣尚书令史李广英至滁州通好,又使枢密院判官移剌蒲阿率兵至光州,宣称金不再南侵。二年(宋宝庆元年,夏乾定三年),金成功地实现了与西夏的和解,继而又安排与宋议和。三年,又多次命百官议与宋修好事宜,无结果。至哀宗走逃蔡州后,曾与陕西行省谋取兴元。此时,宋蒙联军之议已定,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哀宗还曾遣使向宋借粮,宋不许。
蒙古大军南征前,已决定按成吉思汗所授方略,以一军绕过潼关,借道于宋,南北两军夹击汴京。蒙古遣使议与宋联军灭金,宋朝臣皆以为可,而权工部尚书赵范独持异议,①其弟葵则建议:“今国家兵力未赡,姑从和议,俟根本既壮,雪二帝之耻,以复中原。”宋理宗采纳了他的意见,遣邹伸之往报蒙古军,并提出灭金后,将河南地归宋为夹攻的条件。于是宋、蒙达成协议。天兴二年(宋绍定六年,元太宗五年,1233年)四月,武仙与金唐、邓守将谋迎哀宗入蜀,攻宋光化军,宋京西兵马钤辖孟珙降金邓州守将移剌瑗,败武仙于顺阳(今河南淅川南)、马磴山,绝哀宗西逃之路。八月,蒙古将领塔察儿又遣王楫至宋,宋以兵会攻唐州。九月,金哀宗遣使向宋借粮,并谕以唇亡齿寒之理,宋不允。三年(宋端平元年,元太宗六年,1234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孟珙与塔察儿分金哀宗遗骨及宝玉、法物而归。不久,宋刑部侍郎兼京湖安抚使、知襄阳府史嵩之露布告金亡,以所得金帝遗骨、宝玉、法物和所俘金官献于朝。与蒙古划地而守,陈、蔡西北归蒙古,唐、邓以南归宋。金先与北宋联合灭辽,继而南下灭北宋,与南宋对峙,至此又为宋、蒙联军所灭。
①《金史·仆散忠义传》。
①《金史·完颜匡传》。
②《金史·章宗纪》。
①《金史·术虎高琪传》。
①《宋史·理宗纪》载,权工部尚书赵范言:“宣和海上之盟,厥初甚坚,迄以取祸,其事不可不鉴。”
一 正隆南伐与大定议和 正隆南伐及其失败海陵迁中都后,又修南京宫殿,有统一天下之志。正隆六年(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迁都汴京。一面签军括马,一面借向宋高宗贺生辰之机,向南宋要求淮南土地,并以巡猎陈、蔡、唐、邓诸州相胁,还因南宋所遣国信使不合己意,遣回不见。九月,海陵自将三十二总管兵,置左、右大都督和水军、汉南、西蜀三道都统制,分道南伐,一循海道趋临安,一出宿、亳趋淮泗,一从蔡州至荆、襄,一由凤翔取散关。宋也分兵防守成都、安康、襄阳、江陵、武昌、江州、池州、建康、京口等要地,准淮南诸州郡移治清野,下榜诏谕中原军民,并下诏亲征。
十一月,海陵至和州。世宗自立的消息传来,海陵迫令军士于采石渡江,被宋前往督师的中书舍人虞允文所败。又进兵扬州,拟自瓜州渡江,与宋约和后,再回军收拾残局。二十三日至瓜州,促令诸军渡江。时有传抄世宗赦书至军中者,诸将各怀异志,诸军厌战,完颜元宜等密谋杀海陵投奔新主,将海陵心腹亲兵派去取泰州,趁御帐守备空虚之际杀海陵于军中,诸路南征军相继退兵。
大定议和金世宗自立之际,正是金自建国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时期。海陵的横征暴敛使百姓贫困不堪,遍布全国的人民反抗斗争震撼着金朝并不稳定的统治基础。特别是移剌窝斡领导的契丹人民起义,席卷了金朝北方的半壁江山,牵制了金朝的大量兵力。而南宋的经济已逐渐恢复,政治也渐趋稳定,南伐的失败又使金政权面临着南宋反攻中原的威胁。为巩固统治,金世宗必然要对南宋主动讲和。
世宗即位后,以都督府名义移牒南宋,以左监军高忠建为报谕使,以罢兵、归地、班师、通好为报,并遣左副元帅完颜彀英措置南边和陕西等路事。南宋则乘金内乱之机,收复了扬、和、邓、蔡、泗、汝、陈等州和河南府、盱眙军等地,又檄示南征金军“挺身而抱义”,“率众以来降”,招谕将领弃金归宋。金朝地方守将仍坚守各自防区,有些州县则失而复得。宋高宗一方面约束诸将不得过界追袭金兵,一方面希望乘机修改绍兴和议条款,改善宋朝的地位。
大定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金放还了河北、山东、陕西等路征南步军,这即是稳定国内秩序的需要,也是对宋作出的和平姿态。与此相应,六月,宋也遣翰林学士洪迈贺世宗即位。双方在议和上虽有共识,条件却不一致,金世宗仍希望维持皇统和议条款。于是,因宋“书词不依旧式”,遣洪迈“归谕宋王”,第一次互派使节没能达成和议。
七月,宋高宗内禅,孝宗即位。孝宗有意进取,以主战派张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加强了军事部署。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鼓励士庶陈时政得失,锐意中兴。虽不放弃和谈,但向金遣使却“欲用敌国礼”。
移剌窝斡部下括里、扎八等奔宋。宋用其谋北攻金朝州县,连下泗、寿、唐、海诸州。面对宋朝的攻势,金世宗也决定对宋用兵。十月,金世宗诏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经略南边。十一月,令右丞相仆散忠义总戎事,居南京,节制诸将伐宋,同时指示“彼若归侵疆,贡礼如故,则可罢兵”①。
三年,宋以张浚为枢密使。志宁移牒张浚,略曰:“可还所侵本朝内地,各守自来画定疆界,凡事一依皇统以来旧约,帅府亦当解严。如必欲抗衡,请会兵相见。”张浚预计至秋金兵必大进,宜先发制人,于是以李显忠出濠州趋灵璧,邵宏渊出泗州趋虹县。宋朝中对和战意见不一,孝宗独与张浚议出师,三省、枢密院不知。志宁与宋军战于宿州,由于宋将不能协力同心,宿州得而失复。
宿州败后,张浚上疏自劾,乞致仕,孝宗下诏亲征。但主和者纷纷要求治张浚轻出之罪,孝宗不得已下诏罪己,决定议和。
八月,志宁致书宋三省、枢密院,要求宋归还海、泗、唐、邓四州,称臣,纳币,归还逃入宋境金人。书状往返数四,宋初不许还四州,且欲减岁币;后则四州、岁币不较,而君臣名分在所必争。宋君臣反复论辩,其主战主和者各半。金世宗指示:“若宋人归疆,岁币如昔,可免奉表称臣,许世为侄国。”并以大军压淮境,志宁偏师渡淮,取盱眙、濠、庐、和、滁等州。
时宋方虽军事不利,孝宗却耻于求和,于是利用金世宗不欲用兵的机会,千方百计在议和条款上争取金朝作出较多的让步。
大定四年十二月,和议条款讲定:金、宋为叔侄之国,宋孝宗称金世宗为叔;宋向金缴纳岁币银20万两、绢20万匹,比皇统时各减5万;疆界依皇统、绍兴之旧;彼此逃叛到对方之人,不再遣返。
宋孝宗利用金朝国内的变故,坚持“正国体”,终于改变了金、宋宗藩关系,使宋朝取得了与金同等的地位,恢复到北宋与辽关系的状况;同时保护了自金归宋的士庶,使他们得以安心留居宋境,这对金官民投宋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也是北宋对辽所一直不曾争取到的目标。对宋朝而言,这次议和是一次不小的胜利,因而宋孝宗将第二年改为乾道元年。宋朝将这次和议称“隆兴和议”。
二 开禧北伐与泰和和议 自大定议和后,金、宋间一直维持着正常的和平往来,双方在边界各开榷场,经济、文化交往虽不如北宋与辽时密切,却也不曾发生重大冲突。尤其是金朝,世宗和章宗都很重视维护与南宋的关系,在完善礼乐制度方面也多借鉴宋制。但泰和年间(1201—1208年),金朝已现衰败端倪,蒙古诸部势力渐强,不时袭扰金朝北疆。南宋境内又有一股势力开始酝酿北伐中原了。
(一)宋军北伐 明昌五年(宋绍熙五年,1194年),宋宁宗赵扩在宗室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的操纵下受禅即位。韩侂胄自以有定策功,又为皇后叔父,“时时乘间窃弄威福”,排斥异己,“势焰薰灼”。
时金朝国势日弱,宋部分主战派官僚、将领又萌生了北上中原收复失地的欲望。韩侂胄曾出使金朝,略知金国虚实,也欲兴师立功,借以巩固其地位,于是在其党羽的支持下,创兴北伐之议。
宋方聚财募卒,选将练兵。在镇江立韩世忠庙,追封岳飞为鄂王,为大举兴兵进行思想、舆论上的准备。同时在沿边州县不时小有入侵之举,引起金朝边将的警惕,也为至宋的使臣所察觉。但金章宗珍惜与宋的和平局面,不愿轻启衅端,每每戒敕诸臣,不可妄言生事。
泰和五年(宋开禧元年,1205年),宋以韩侂胄为平章政事,以其亲信苏师旦为安远军节度使,积极部署北伐,并先后占领了虹、新息、褒信等县。金边州得宋谍者,知“宋人于江州、鄂、岳屯大兵,贮甲仗,修战舰,期以五月入寇”①,金章宗才“命枢密院移文宋人,依誓约撤新兵,毋纵入境”②。并遣平章政事仆散揆为河南宣抚使,点集诸路兵备宋,无意与宋开战。同时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群臣或言宋“不敢败盟”,或言宋兵攻围城邑,“不得为小寇”,章宗终不愿生事,诏罢河南宣抚司。六年,宋贺正旦使陈克俊辞行时,章宗仍一再表明金朝无意用兵,希望得到宋方的响应。
金朝的忍让助长了南宋主战诸将的势焰,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五月,宋下诏伐金,宋人称为“开禧北伐”。至此,金章宗才任命仆散揆兼左副元帅,枢密副使完颜匡为右副元帅,陕西兵马都统使完颜充为元帅右监军,知真定府事乌古论谊为元帅左都监,以南代诏告中外,仍命保护韩侂胄祖韩琦坟墓,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充分的余地。
十月,扑散揆督诸道兵14万分9道,自颍寿、涡口、唐邓、清口、陈仓、成纪、临潭、盐川、来远等东西两线,全面出击。金师一出,宋兵遂败,光化军、枣阳、江陵、信阳、随州、襄阳、安丰军、滁州、濠州、真州、成州、阶州、大散关等地相继为金军攻下。韩侂胄方悔用兵,输家财20万助军,遣人持书至金营请和,委过于苏师旦等。
(二)吴曦叛宋降金 建炎以来,吴氏世掌吴家军,屯兵川陕。宋光宗以吴氏世掌西兵,于国不利,遂趁吴璘子吴挺死亡时,以其兵付丘崈,吴璘孙吴曦只得散官,后为殿前副都指挥使,郁郁不得志。嘉泰元年(金泰和元年,1201年),吴曦自言于韩侂胄,得为兴州都统制。驻兵兴州,遂复掌兵。泰和六年(宋开禧二年,1206年)十二月,吴曦以阶、成、和、凤四州降于金将完颜纲,并献四川地图、吴氏谱牒,金以曦为蜀王。
吴曦降金,使宋失去川蜀重地,对宋荆湖路的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七年,吴曦自称蜀王,改元,置百官,治宫殿于成都。以随军转运使安丙为丞相长史,分别遣将引金兵攻凤州;驻兵万州,泛舟嘉陵江,声言与金兵夹攻襄阳。二月,安丙与兴州合江仓官杨巨源等杀曦,四川复为宋有。
(三)泰和和议 泰和七年八月,宋遣方信孺至金议和,金要求归还所俘金人,增加岁币,缚送北伐首谋,称藩割地。信孺只应归俘和别致通谢钱,被却还。十一月,宋再遣王伦之孙王璟为使,韩侂胄怒金人追究首谋,欲再用兵。王璟至金,以增岁币至30万两匹、犒军钱300万贯、杀苏师旦献首于金为请和条件。金章宗坚欲以韩侂胄首换取淮南地。
八年(宋嘉定元年,1208年)四月,宋献韩侂胄、苏师旦首级至元帅府,金罢元帅府与宋和。
三 宋停岁币与宣宗南伐 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南下攻金,宋贺生辰使至涿州不得进而还。此后宋以金有边患,在沿边州县遂时有袭扰。
金宣宗南迁后,宋对金的态度不再恭顺,且停止了输纳岁币,并加强了边备,但仍按约遣使入贺,冀以探知金朝的虚实,不敢冒然与金开衅。贞祐二年(宋嘉定七年,1214年),夏以书约宋夹攻金,宋不应。与此同时,金朝却有南进取宋州县以补北方失地的考虑,陈言人王世安献攻取盱眙、楚州之策,枢密院奏以世安为招讨使,遣人往淮南,招诱入宋境的红袄军首领和南宋官。贞祐四年,尚书右丞相术虎高琪请伐宋,以广疆土。四月,遣元帅左都监乌古论庆寿,签书枢密院事完颜赛不统军南伐,金、宋再次断绝了和平交往。
兴定元年(宋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金军先后破宋兵于信阳、陇山、光州、樊城等州县。宋也传檄招谕中原军民,募兵讨金,并利用反金的农民武装袭击金属的泗州、灵璧、海州、东海、确山、息州等州县。
八月,宣宗一方面将宋人渝盟的情况通报军士,一方面命大臣讨论对宋方针,集贤院谘议官朱盖上书陈御敌三策。十月,右司谏许古、集贤院谘议官吕鉴等极言宜和。吕鉴特别指出,兴兵以来,自唐、邓至寿、泗屯兵数十万,居民殆尽,军士也有逃亡者。而和平交往时,仅息州椎场,“每场所获布帛数千匹、银数百两,大计布帛数万匹、银数千两,兵兴以来俱失之矣”①。并主张趁天寒对骑兵有利之机,屯兵境上,以促和谈。而高琪以许古起草的牒文不足取,阻挠议和。
宣宗采纳了高琪的意见,遣官括市民马。十一月,诏唐、邓、蔡州元帅府举兵伐宋,又遣平章政事胥鼎自关陇出师,且不许再申异议。胥鼎一面分兵自秦、巩、凤翔三路并进,一面仍指出南征不合时宜,但以高琪为首的尚书省不予采纳。同时,宋也以伐金诏告天下。
南伐以来,西线曾取和州(西和州,今甘肃西和)、成州、洋州;得散关,不能保,焚关退师。东线虽先后取光州、信阳、枣阳、随州、光山、安丰军,也曾一度自桐柏入宋境,但损兵折将,得而复失,并不能将疆界向南推进一步。而北方除蒙古军进逼外,又有蒲鲜万奴的自立,西部则不时受到西夏的袭扰。内部红袄军的反抗此伏彼起,有的则投靠宋朝,与宋军配合进攻金朝州县。
贞祐、兴定年间的南伐徒使金朝丧失了岁币、榷场的收入,增加了战争负担,加剧了本已十分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于是金朝开始准备结束对宋的战争。兴定二年(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西线连取成、阶、和三州与大散关。十二月,金宣宗欲乘胜讲和,遣开封府治中吕子羽为详问使议和,宋不纳,金、宋和议正式断绝。宣宗再任枢密副使驸马都尉仆散安贞为左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元帅府事,三年,以安贞领兵继续伐宋。西线兴元府、洋州得而复失。东线安贞与宋人战于安丰军和滁、濠、光三州,进击至黄州、和州、全椒、天长、六和,游骑抵达长江北岸。宋建康大震,降宋的红袄军首领李全和季先分别自楚州、涟水军援宋,金军退还。
此时,宋朝以官爵招诱红袄军首领,利用他们袭扰南京东、南和山东州县,牵制了金朝的兵力。同时,响应西夏夹攻倡议,使金朝的军事形势更加被动。金宣宗希望集中兵力重创宋军后讲和,以解除南部的威胁,无奈得不到宋朝的响应。以取偿于宋的目的开始的这场战争,陷入胶着状态,欲罢不能。金朝不得不在南、北、西三面同时开战。为了生存,金宣宗不得不把这场由自己发起的旷日持久的“南征”继续进行下去,并被迫把精兵置于河南,河北、陕西对蒙古的防御又被削弱了。
七月,宋将孟宗政、扈再兴等大败金将完颜讹可于枣阳,杀金军3万,获资粮器甲不可胜计,取得了金宋战争以来的重大胜利。四年(宋嘉定十三年,夏光定十五年,1220年),宋夏夹攻之议成,夏人出兵攻巩州(今甘肃陇西),宋兵出宕昌(今甘肃宕昌)应之,合攻巩州,不克而还。同时,宋四川宣抚司命诸将分别自天水、长道、散关、子午谷、上津出师,在西线向金军全面出击。五年,金又集诸道兵至蔡州,再诏伐宋。设行元帅府于蔡州、息州和唐州、邓州,行枢密院于宿州。唐、邓方面金军失利,而以捷奏闻;安贞自息州进兵至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抵长江而还。
元光元年(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再以元帅左监军完颜讹可行元帅府事,节制三路兵马伐宋,初获小胜。退军时为宋兵邀击大败,副元帅时全因兵败被杀。
四 蒙宋联合灭金 元光二年(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宣宗死,哀宗即位。为改善四面受敌的困境,他采取与西夏、南宋议和的方针。正大元年(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遣尚书令史李广英至滁州通好,又使枢密院判官移剌蒲阿率兵至光州,宣称金不再南侵。二年(宋宝庆元年,夏乾定三年),金成功地实现了与西夏的和解,继而又安排与宋议和。三年,又多次命百官议与宋修好事宜,无结果。至哀宗走逃蔡州后,曾与陕西行省谋取兴元。此时,宋蒙联军之议已定,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哀宗还曾遣使向宋借粮,宋不许。
蒙古大军南征前,已决定按成吉思汗所授方略,以一军绕过潼关,借道于宋,南北两军夹击汴京。蒙古遣使议与宋联军灭金,宋朝臣皆以为可,而权工部尚书赵范独持异议,①其弟葵则建议:“今国家兵力未赡,姑从和议,俟根本既壮,雪二帝之耻,以复中原。”宋理宗采纳了他的意见,遣邹伸之往报蒙古军,并提出灭金后,将河南地归宋为夹攻的条件。于是宋、蒙达成协议。天兴二年(宋绍定六年,元太宗五年,1233年)四月,武仙与金唐、邓守将谋迎哀宗入蜀,攻宋光化军,宋京西兵马钤辖孟珙降金邓州守将移剌瑗,败武仙于顺阳(今河南淅川南)、马磴山,绝哀宗西逃之路。八月,蒙古将领塔察儿又遣王楫至宋,宋以兵会攻唐州。九月,金哀宗遣使向宋借粮,并谕以唇亡齿寒之理,宋不允。三年(宋端平元年,元太宗六年,1234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孟珙与塔察儿分金哀宗遗骨及宝玉、法物而归。不久,宋刑部侍郎兼京湖安抚使、知襄阳府史嵩之露布告金亡,以所得金帝遗骨、宝玉、法物和所俘金官献于朝。与蒙古划地而守,陈、蔡西北归蒙古,唐、邓以南归宋。金先与北宋联合灭辽,继而南下灭北宋,与南宋对峙,至此又为宋、蒙联军所灭。
①《金史·仆散忠义传》。
①《金史·完颜匡传》。
②《金史·章宗纪》。
①《金史·术虎高琪传》。
①《宋史·理宗纪》载,权工部尚书赵范言:“宣和海上之盟,厥初甚坚,迄以取祸,其事不可不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