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总督、缙绅和乡长

洪业:清朝开国史 作者:(美)魏斐德(Frederic E.Wakeman,Jr.)著


  总督、缙绅和乡长 张存仁曾在明朝祖大寿手下担任过参将,1631年投降了满洲。1640年和1641年他向满人建议,通过搅乱驻守在锦州城内的蒙古军心就能攻克该城。他还在清政府内竭力主张应争取更多的汉族变节者归顺满人,强调像洪承畴和祖大寿这样的人对清廷所能做出的贡献(1636年以后他任都察院承政)。张存仁事实上还是 第一个写信给吴三桂力劝他投降的人。他还是一名优秀的武将,1642年,任汉军镶蓝旗梅勒额真。翌年,在济尔哈朗的总指挥下,张存仁掌管汉军镶蓝旗炮队。他的炮兵部队对都统叶臣征服山西,尤其是1644年攻占太原之战,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铎征服河南和江南之时,张存仁作为攻城专家,同样也是战功卓著。不过,对他的才能的最艰巨的考验,是从1645年他被任命为浙江总督时开始的,他得负责制订出一个全面平定浙江的方案,而浙江之难于治理,人所共知。一方面,张存仁必须击退马士英和方国安领导的南明军队对松州的进攻。另一方面,他还必须制订一项有效地治理浙江的政策。①正是在浙江,他显示了自己文武双全的才能。他充分认识到推行剃发令的困难,就巧妙地利用松州士绅来“抚”民,转过来又通过减轻赋税,恢复科举,以使士绅阶层感到满意。于是,就如后来在山东那样,他宣称平定地方的关键,在于确保当地士人效忠朝廷。②因此,张存仁赴大名就职后,第一件事就是亲往河南北部的归德县去拜访侯方域。一个朝廷总督屈尊于一个32岁的浪漫诗人,也许显得有点出格,但张存仁有充分的理由去向这位后来被《桃花扇》描写成悲剧性主角的人物表示自己的爱慕之心。侯方域曾逃往扬州以躲避南京阮大铖的势力。扬州陷落后,侯方域返回河南侯家庄。照当时一位传记作家理想化的说法,此后几年中,侯方域过着缄默优雅的半隐居生活,“与一二老儒论文”。③然而事实上,侯方域是热情地介入了设法恢复缙绅控制当地农村的活动。在产生了大顺政权的这个地区里,这是个显然关系到他家的土地利益的问题。侯方域因而设计出本地对付造反的措施,它包括恢复古老的 “乡约”制度,系统地建立一个组织,由擅长于乡勇活动的当地士绅首领参加。张存仁了解到侯方域在这方面的努力,遂来到归德,既是为了征求侯方域的意见,又是为了与山东这个组织的成员接触。①张存仁的造访,使侯方域感到不胜荣幸,遂同意合作。他首先向总督提供了山东重要的乡勇领袖如贾士泰等人的名单,接着他同意帮助召集乡长实施乡约制度。张存仁本人接着也拜访了贾士泰,以便获得他的支持。总督与这个乡绅联盟一起,把农村分成了几部分,由各乡长个人负责,清政府向乡长提供军需物资、委任官衔,以及(也许是最重要的)保证当盗匪或反清分子来袭时,迅速而有效地从各省出兵支援。②同时,总督张存仁还采取了人们所常用的手段来侦知敌人的下落,阻止其到处活动。他在榆园军内部安插密探,还故意拆除了横跨黄河的桥梁以阻止叛乱分子来回躲藏,可疑分子的楼堡一经发现,就将其夷平。随着清军加紧围剿游匪和反徒,榆园军开始瓦解溃散了。有些人重操旧业,当了农民;有些退进深山;还有一些,像著名的“九山匪”王俊,只身向张存仁投降了。③缙绅复明领袖叶廷秀曾向榆园军首领提供了与南明朝廷联系的一条重要线索,现在也匆匆外逃,躲到北京去了。他一度藏在已决定归顺清廷的诗人龚鼎孳家里,而其留在山东南部的家人都被官军杀了。④这样,正是这个三方联盟——乡长、缙绅和总督——最后为清朝“平定”了山东,结束了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持续数十年的叛乱。1651年,侯方域参加清朝的会试,但榜上无名。此后,他对自己屈服于家庭和朋友而参加了科举考试,懊悔不已。然而,若是他金榜题名,在京城以尽士大夫之职,比起他在农村与张存仁的实际合作来,在对复明事业的背叛上,那倒会轻得多了。①翌年,即1652年,山东宣布平定,成了清朝版图中一个可靠的地区。②总督张存仁以功晋封精奇尼哈番。③两年后侯方域去世,时仍为布衣,享年仅37岁。据说诗人末年终日自责,深悔往事。④ ① 见本书第十章。 ② 《贰臣传》第二卷,第12—13页;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6—57页。 ③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附传”,第1页。 ① 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63页。 ② 同上。 ③ 《(光绪)费县志》第八卷,见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80—81页。王俊于1652年降清。 ④ 谢国桢编同上书,第12页。 ① 侯方域的弟弟侯方夏1646年考中进士。1651年,侯方域同其他几位学者一道创“雪园六子社”。社友们——包括宋荦(宋权的儿子,未来的江苏巡抚)——坚决鼓动他去参加会试。有人还告诉侯方域说,顺治皇帝决定倚重文学之士,这对他的决定产生了有力的影响。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家人以他弟弟为例,一贯催促他应试。高阳:《明末四公子》,第57页;兰德彰:《中国文化》,第374—376页。 ② 山东确实仍旧是一个难以治理的省份。逃避赋税者继续藏在山洞里,成为匪盗。海岸很难控制,党社活动使那儿很不安宁,直到近代都是如此。不过,在1655年,黄河多次淹没曹州府,许多榆树被冲走,清军终于攻入榆园军最初兴起的那些孤立的村庄,屠杀了最后的顽固分子。关于1655年洪水的情况,见《曹州府志》,转引自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第90页,亦见沈翼机编:《浙江通志》第一五八卷,第20页;何绍基编:《安徽通志》第一九九卷,第8页;景苏、罗仑:《中华帝国后期的地主和劳动者》,第44页。 ③ 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第57页。 ④ 高阳:《明末四公子》,第60页;参见兰德彰:《中国文化》,第376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