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苍狼——匈奴亚洲篇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民族,其名始显于战国。自西汉以来,中国古代文籍记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猃狁。当今学术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来、北来等说。匈奴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留传至今的少量古代汉语文记录的匈奴语汇与氏族名,难于对其族属与语族作出准确判断,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也还有别的一些说法。
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的最初活动中心地区,为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见于记载的匈奴第一个单于,驻头曼城,其地当今内蒙古包头市境。战国末叶,匈奴与东胡并强,常扰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郡,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匈奴与东胡;秦始皇复使蒙恬统30万众连成万里长城。
至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废单于推举制度,自立为单于。从此,匈奴遂由族名,兼为单于国名。 公元前209~前174年,冒顿在位,控弦之士30余万,南并楼烦、白羊王,东灭东胡,西走月氏,北服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老上单于继冒顿,又从伊犁河流域驱逐月氏、乌孙徙居伊犁河流域,实为匈奴属国,又役属西域城廓诸国。于是匈奴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北部草原游牧各部中,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游牧军事政权。
匈奴政权的机构分3部分:①单于庭(首脑部),直辖的地区在匈奴中部,其南对着汉地的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一带)和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②左贤王庭(东部),管辖的地区在匈奴东部,其南对着汉地的上谷都(今河北省怀来县一带),东面连接澻貉;③右贤王庭(西部),管辖的地区在匈奴西部,其南对着汉地的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县一带),西面连接月氏和氏、羌。
匈奴游牧军事政权, 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匈奴语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语称"天"为撑犁,称"子"为孤涂,故"撑犁孤涂单于"一词的意义,相当汉语"天子"。 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骨都侯由氏族贵族呼衍氏、兰氏和须卜士担任。呼衍氏居左位,兰氏、须卜氏居右位,主断狱松。裁决了的案件,用口头报告单于。
左、右贤王理地方的最高长官。匈奴人尚左,单于以下,即以左贤王为最尊贵,因而权力和地位也较右贤王为高,并且常常是单于的"储副"。左、右贤王以下,还有左、右谷蠡王、日逐王等号。再下则是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高官。
匈奴男子,平常游牧于部落,战时即按部落编为军队。另一方面,所有各级官员都是大大小小的军事首长,除了单于自己统领军队、亲临战阵以外,自左、右贤王以下,直至大当户,也都分别统军,指挥作战,大者统领万骑,小者统领数千。这些统领万骑的军事首领共有24个,被称为"万骑"(万骑长)。各个万骑长亦各自置千长(千骑长)、百长(百骑长)、什长(十骑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都尉、当户、且渠等都是中下级的带兵官,各以部众多少为区别权力大小及地位高下的标准。
单于庭和左、右贤王庭各有被划定的游牧地区,各自在自己的辖区内组织军队,实行统治。所有及龄壮丁既已编为骑兵,氏族首领则被任命为什长、百长或千长,显贵氏族或家庭则垄断和世袭万骑长或王、侯等高官要职。通过这样的组织关系,迫使那些"甲骑"随同他们去进行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匈奴对被征服各民族实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其表现:①对于东邻的乌桓,自冒顿单于将他们征服之后,就强迫每年输送牛、马、羊皮、过时不缴,常常没收他们的妻子。②对于被征服的部族或部落,如果能够把他们的人口迁移到匈奴去的,就强迫他们迁移,使他们更直接地处于匈奴统治者的支配之下。③对于那些不能迁移的被征服部族或部落,例如对西域各族,以日逐王驻西边,设僮仆都尉等官于西域征收赋税,并且被西域各族人民为奴婢。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也经历前后两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冒顿初立时,即爆发秦末农民起义,继之五年楚汉战争,匈奴南下夺秦九原郡(今包头及河套地区),与汉朝分界于河南塞(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势力达到朝那(今甘肃平凉市)、肤地(今陕西榆林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汉高祖亲统军击匈奴,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冒顿围困于白登山,7月始以计脱。次年,纳刘敬谏,与匈奴和亲。匈奴通过与汉朝和亲,不但获得了汉朝的公主为单于阏氏(匈奴人称妻、妾为阏氏),而且每年还获得了不少絮、缯、酒、米、食物。又与匈奴开关市,以利于南北农牧两大民族之间的物资交流。以后经历高后至文、景60余年间,匈奴贵族屡屡背约骚扰汉朝边那郡,屠戮吏民,掳掠人畜,汉朝仅防御处之。直至武帝即位(公元前141)以后,始着手强力反击。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开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经过元狩二年及四年(公元前121及前119)两次带决定性的战役,匈奴大败,右地浑邪王率领4万余众附降于汉,单于及左贤王亦皆通走,河西走廊平定。匈奴主部不得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带,从此"漠南无王庭"。
公元前57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5单于争立,内部大乱,陷于绝境。后来由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在位(公元前58~前31),附汉为藩臣,汉朝待以殊礼,位居诸侯王之上,且以大量物资提供提供匈奴赈灾。于是汉与匈奴结为一家,关市大开,至王莽檀政以前,60余年和平发展,汉、匈人民都得以安定,出现了民众富庶,牛马布野的局面。匈奴单于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西汉末年及王莽篡位时期,王莽采取侮辱匈奴单于的政策,破坏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相安发展的汉匈关系,至东汉光武时始得到改变。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驻牧于匈奴之南、管领南边八部之众的蔜鞯日逐王比(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孙)归附汉朝,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于是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建武二十六年,置使匈奴中郎将于南匈奴,帮助比设立单于庭帐(南庭)于五原西部塞,随后又让他入居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一带)。
北匈奴不仅常攻扰南单于,且屡掠汉边郡,侵迫西域诸国,阻塞中西交通。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朝廷利用北匈奴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混乱,社会危机十分深刻的时机,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出击。在汉将和南单于的联军合击下,连年大破北匈奴于大漠南北及今新疆东部,北单于受创遁逃,于永元三年率领一部分部众西迁。匈奴政权全部瓦解,残留在漠北的一部分匈奴余众,有十余万户加入了鲜卑;另有一部分始终留在漠北的西北角,直至5世纪初才被柔然吞并。残留在今新疆的匈奴余众则在那里继续活动了60多年。
近数十年来国内外考古学者在漠北的诺颜山、内蒙古及其他地区发掘上百个匈奴墓葬,出土的属于公元前3世纪以前及以后的大批铁器,包括兵器(铁刀、铁剑、铁镞),生产工具(铁镞、铁铧)和生活用具(铁马嚼、铁环、铁片、铁钉),以及铁块、铸铁的模型与炼铁炉等。证明匈奴族约公元前3世纪在大漠南北兴起的时候,物质文化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器文化使匈奴社会的生产力迈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不仅畜牧业大为繁盛,而且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匈奴人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迁徙,过着游牧的生活,住穹庐(毡制帐幕),食畜肉,饮潼酪(牲畜乳制的乳浆),衣皮革,被毡裘。狩猎业和农业居于次要的地位。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冶铁业,其次是铸铜业和陶器制造业(匈奴墓葬出土了大批的铜器和陶器)。此外,匈奴人经常与汉人互通"关市"。
匈奴社会是否经过奴隶制,上前国内外学者尚无定论。但《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作战,把俘掠得来的人口收为奴婢。因此,匈奴平民拥有奴隶的现象很普遍,而匈奴贵族拥有的奴隶更多。《史记·匈奴列传》又说:匈奴贵族死,他们的"近幸臣妾"(奴婢)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从诺颜山出土的匈奴贵族墓葬中,有一个墓穴发现了17条辫发。这正是匈奴贵族拥有大批奴隶和以大批奴隶殉葬的物证。
匈奴人的婚姻习俗是: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故匈奴的一夫多妻现象较为普遍。 南匈奴自入塞内附之后,受到汉朝中央政府的优厚待遇。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南匈奴人从入塞开始,不仅分布边缘诸郡,而且与汉人错居。《晋书·北狄匈奴传》说:"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就是指东汉的南匈奴人而言。匈奴的"落"即户的意思,每落以5口计算,当时仅晋书所记这些人居郡县的南匈奴人口就有2~3万人。与汉人杂居的以及分布缘边诸郡的南匈奴人,朝夕与汉人共同生活,或经常与汉人交往接触,自然受到汉人文化的强烈影响。因此经过40年左右,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匈奴人原分布在北边诸郡,如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代、上谷(今甘肃东部,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此后不断内迁。顺帝永和五年(140)南匈奴发生内乱,左部句龙王吾斯及右贤王合兵围攻西河美稷(南单于庭所在),后又东引乌桓,西收羌、胡,侵掠并、凉、幽、冀4州。汉朝为了避免这些人众的扰掠,乃将西河、上郡、朔方等郡治南移,因此原来分布在西河、上郡、朔方等地的匈奴人更为南下,大多数深入集中到并州中部的汾水流域一带。这对于他们后来由牧畜业经济转向农业经济,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匈奴有了很大的变化,除南匈奴外,这时分解出名为"屠各"的一支活跃起来。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和山西一带,其中以聚居在山西的为最多最强。这两部分匈奴人,在304~329年联合起来,先后在山西和陕西建立了"汉-前赵"政权。从匈奴分解出来的另一支--临松卢水胡,居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与青海之间,在397~460年,在河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北京"政权。由匈奴与鲜卑两族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一支--铁弗匈奴,原先居于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在407~431年,在今陕北一带建立了"夏"政权。随着上述各政权的先后被消灭,匈奴的名字在南北朝后期也逐渐消失。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民族,其名始显于战国。自西汉以来,中国古代文籍记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猃狁。当今学术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来、北来等说。匈奴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留传至今的少量古代汉语文记录的匈奴语汇与氏族名,难于对其族属与语族作出准确判断,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也还有别的一些说法。
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的最初活动中心地区,为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见于记载的匈奴第一个单于,驻头曼城,其地当今内蒙古包头市境。战国末叶,匈奴与东胡并强,常扰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郡,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匈奴与东胡;秦始皇复使蒙恬统30万众连成万里长城。
至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废单于推举制度,自立为单于。从此,匈奴遂由族名,兼为单于国名。 公元前209~前174年,冒顿在位,控弦之士30余万,南并楼烦、白羊王,东灭东胡,西走月氏,北服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老上单于继冒顿,又从伊犁河流域驱逐月氏、乌孙徙居伊犁河流域,实为匈奴属国,又役属西域城廓诸国。于是匈奴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北部草原游牧各部中,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游牧军事政权。
匈奴政权的机构分3部分:①单于庭(首脑部),直辖的地区在匈奴中部,其南对着汉地的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一带)和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②左贤王庭(东部),管辖的地区在匈奴东部,其南对着汉地的上谷都(今河北省怀来县一带),东面连接澻貉;③右贤王庭(西部),管辖的地区在匈奴西部,其南对着汉地的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县一带),西面连接月氏和氏、羌。
匈奴游牧军事政权, 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匈奴语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语称"天"为撑犁,称"子"为孤涂,故"撑犁孤涂单于"一词的意义,相当汉语"天子"。 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骨都侯由氏族贵族呼衍氏、兰氏和须卜士担任。呼衍氏居左位,兰氏、须卜氏居右位,主断狱松。裁决了的案件,用口头报告单于。
左、右贤王理地方的最高长官。匈奴人尚左,单于以下,即以左贤王为最尊贵,因而权力和地位也较右贤王为高,并且常常是单于的"储副"。左、右贤王以下,还有左、右谷蠡王、日逐王等号。再下则是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高官。
匈奴男子,平常游牧于部落,战时即按部落编为军队。另一方面,所有各级官员都是大大小小的军事首长,除了单于自己统领军队、亲临战阵以外,自左、右贤王以下,直至大当户,也都分别统军,指挥作战,大者统领万骑,小者统领数千。这些统领万骑的军事首领共有24个,被称为"万骑"(万骑长)。各个万骑长亦各自置千长(千骑长)、百长(百骑长)、什长(十骑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都尉、当户、且渠等都是中下级的带兵官,各以部众多少为区别权力大小及地位高下的标准。
单于庭和左、右贤王庭各有被划定的游牧地区,各自在自己的辖区内组织军队,实行统治。所有及龄壮丁既已编为骑兵,氏族首领则被任命为什长、百长或千长,显贵氏族或家庭则垄断和世袭万骑长或王、侯等高官要职。通过这样的组织关系,迫使那些"甲骑"随同他们去进行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匈奴对被征服各民族实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其表现:①对于东邻的乌桓,自冒顿单于将他们征服之后,就强迫每年输送牛、马、羊皮、过时不缴,常常没收他们的妻子。②对于被征服的部族或部落,如果能够把他们的人口迁移到匈奴去的,就强迫他们迁移,使他们更直接地处于匈奴统治者的支配之下。③对于那些不能迁移的被征服部族或部落,例如对西域各族,以日逐王驻西边,设僮仆都尉等官于西域征收赋税,并且被西域各族人民为奴婢。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也经历前后两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冒顿初立时,即爆发秦末农民起义,继之五年楚汉战争,匈奴南下夺秦九原郡(今包头及河套地区),与汉朝分界于河南塞(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势力达到朝那(今甘肃平凉市)、肤地(今陕西榆林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汉高祖亲统军击匈奴,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冒顿围困于白登山,7月始以计脱。次年,纳刘敬谏,与匈奴和亲。匈奴通过与汉朝和亲,不但获得了汉朝的公主为单于阏氏(匈奴人称妻、妾为阏氏),而且每年还获得了不少絮、缯、酒、米、食物。又与匈奴开关市,以利于南北农牧两大民族之间的物资交流。以后经历高后至文、景60余年间,匈奴贵族屡屡背约骚扰汉朝边那郡,屠戮吏民,掳掠人畜,汉朝仅防御处之。直至武帝即位(公元前141)以后,始着手强力反击。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开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经过元狩二年及四年(公元前121及前119)两次带决定性的战役,匈奴大败,右地浑邪王率领4万余众附降于汉,单于及左贤王亦皆通走,河西走廊平定。匈奴主部不得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带,从此"漠南无王庭"。
公元前57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5单于争立,内部大乱,陷于绝境。后来由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在位(公元前58~前31),附汉为藩臣,汉朝待以殊礼,位居诸侯王之上,且以大量物资提供提供匈奴赈灾。于是汉与匈奴结为一家,关市大开,至王莽檀政以前,60余年和平发展,汉、匈人民都得以安定,出现了民众富庶,牛马布野的局面。匈奴单于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西汉末年及王莽篡位时期,王莽采取侮辱匈奴单于的政策,破坏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相安发展的汉匈关系,至东汉光武时始得到改变。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驻牧于匈奴之南、管领南边八部之众的蔜鞯日逐王比(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孙)归附汉朝,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于是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建武二十六年,置使匈奴中郎将于南匈奴,帮助比设立单于庭帐(南庭)于五原西部塞,随后又让他入居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一带)。
北匈奴不仅常攻扰南单于,且屡掠汉边郡,侵迫西域诸国,阻塞中西交通。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朝廷利用北匈奴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混乱,社会危机十分深刻的时机,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出击。在汉将和南单于的联军合击下,连年大破北匈奴于大漠南北及今新疆东部,北单于受创遁逃,于永元三年率领一部分部众西迁。匈奴政权全部瓦解,残留在漠北的一部分匈奴余众,有十余万户加入了鲜卑;另有一部分始终留在漠北的西北角,直至5世纪初才被柔然吞并。残留在今新疆的匈奴余众则在那里继续活动了60多年。
近数十年来国内外考古学者在漠北的诺颜山、内蒙古及其他地区发掘上百个匈奴墓葬,出土的属于公元前3世纪以前及以后的大批铁器,包括兵器(铁刀、铁剑、铁镞),生产工具(铁镞、铁铧)和生活用具(铁马嚼、铁环、铁片、铁钉),以及铁块、铸铁的模型与炼铁炉等。证明匈奴族约公元前3世纪在大漠南北兴起的时候,物质文化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器文化使匈奴社会的生产力迈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不仅畜牧业大为繁盛,而且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匈奴人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迁徙,过着游牧的生活,住穹庐(毡制帐幕),食畜肉,饮潼酪(牲畜乳制的乳浆),衣皮革,被毡裘。狩猎业和农业居于次要的地位。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冶铁业,其次是铸铜业和陶器制造业(匈奴墓葬出土了大批的铜器和陶器)。此外,匈奴人经常与汉人互通"关市"。
匈奴社会是否经过奴隶制,上前国内外学者尚无定论。但《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作战,把俘掠得来的人口收为奴婢。因此,匈奴平民拥有奴隶的现象很普遍,而匈奴贵族拥有的奴隶更多。《史记·匈奴列传》又说:匈奴贵族死,他们的"近幸臣妾"(奴婢)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从诺颜山出土的匈奴贵族墓葬中,有一个墓穴发现了17条辫发。这正是匈奴贵族拥有大批奴隶和以大批奴隶殉葬的物证。
匈奴人的婚姻习俗是: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故匈奴的一夫多妻现象较为普遍。 南匈奴自入塞内附之后,受到汉朝中央政府的优厚待遇。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南匈奴人从入塞开始,不仅分布边缘诸郡,而且与汉人错居。《晋书·北狄匈奴传》说:"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就是指东汉的南匈奴人而言。匈奴的"落"即户的意思,每落以5口计算,当时仅晋书所记这些人居郡县的南匈奴人口就有2~3万人。与汉人杂居的以及分布缘边诸郡的南匈奴人,朝夕与汉人共同生活,或经常与汉人交往接触,自然受到汉人文化的强烈影响。因此经过40年左右,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匈奴人原分布在北边诸郡,如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代、上谷(今甘肃东部,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此后不断内迁。顺帝永和五年(140)南匈奴发生内乱,左部句龙王吾斯及右贤王合兵围攻西河美稷(南单于庭所在),后又东引乌桓,西收羌、胡,侵掠并、凉、幽、冀4州。汉朝为了避免这些人众的扰掠,乃将西河、上郡、朔方等郡治南移,因此原来分布在西河、上郡、朔方等地的匈奴人更为南下,大多数深入集中到并州中部的汾水流域一带。这对于他们后来由牧畜业经济转向农业经济,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匈奴有了很大的变化,除南匈奴外,这时分解出名为"屠各"的一支活跃起来。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和山西一带,其中以聚居在山西的为最多最强。这两部分匈奴人,在304~329年联合起来,先后在山西和陕西建立了"汉-前赵"政权。从匈奴分解出来的另一支--临松卢水胡,居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与青海之间,在397~460年,在河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北京"政权。由匈奴与鲜卑两族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一支--铁弗匈奴,原先居于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在407~431年,在今陕北一带建立了"夏"政权。随着上述各政权的先后被消灭,匈奴的名字在南北朝后期也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