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拉走后,并没有信来。一个月过去了。我怕走近信箱,我总觉得我将在它里边得到无情的消息……这是最难过的日子,充满了最折磨人的、最痛苦的等待。卓娅去后我都没像这样等得难过,因为在那时候我还不了解什么是失掉孩子,现在我了解了。
有时候惊疑缠绕我太甚,我就设法逃避它,好像是真可以躲避自己本人和逃避自己的思想似的……我在街上走,我想尽力使自己疲倦,以便回到家里立刻就能睡着。但是这种办法有效的时候很少。无论我走过多少条街,走了多少里路,以后仍然是差不多通宵地在床上睁眼躺着。
我时常步行到诺伏捷维奇公墓卓娅的坟上去。有一次,当我走近卓娅的坟墓时,我看见在它旁边有一个宽肩膀的军人。
在我更走近时他就转过身来了。这是一个年约35岁,面貌开朗眼神敏锐的人,我觉得他似乎想说什么话。我看了看他,等他说话,可是他迟疑了一会儿就走开了。我忘记他了。在临离开这里时,我又在一条小路的转角地方遇见了他,他迎着我走来了。
“您是柳鲍娃·齐莫菲耶夫娜吗?”他犹疑地问。
“是啊。”我莫名其妙地回答了。
这时候他就介绍了自己:
“我是里多夫。”
我并没忘掉这个名字:《真理报》上关于游击队员丹娘壮烈牺牲的报道就是他写的呀……
我紧紧地握了里多夫的手……我们沿着小道儿慢慢地向出口走去了。
我真心地说道:“认识了您,使我非常愉快,我早就想见见您……”
我们就像多年的朋友那样开始了谈话,他对我讲了他怎样最初地听到了关于卓娅的事。他当时在莫礼伊斯克附近的一个半毁坏了的小农舍里过夜,在人们差不多全睡着了的时候走进一个老年人来取暖,他挨近里多夫躺在地下了。
里多夫说道:“我听见了,老年人睡不着觉,他叹息,呻吟,觉得难受。我就问:‘往哪儿去呀,老大爷?你怎么老哎哟啊?’”
这时候老年人就告诉了里多夫说,他听说希特勒匪徒们在彼得里斜沃村子里绞死一位姑娘,详细情况他一概不知道。
他只是重复着说:“要绞她了,可是她还演说……”
里多夫马上到彼得里斜沃村去了。从这夜起他就连续不停地调查了10天有关自称丹娘的无人认识的姑娘牺牲时的一切详细情况。他仅仅采取了事实,因为他确信事实的声音一定比记者个人的话更响亮。
“为什么您一次也没到我家去过呀?”我问。
“我怕给您添烦恼。”他率直地回答说。
“您在前线上很久了吗?”
“从战争的第一小时起我就在前线上,”他说,“那时候在莫斯科人们还不知道有战争哪!6月23日我在明斯克,我是驻在那里的《真理报》记者……这是很有趣的事。”他沉思地补充说,接着他就微笑地回忆了他在逃避疯狂的空袭跑入电报局的地下室的时候,在那里人们还交给了他一件前一天由莫斯科给他拍来的电报。
这是一件完全太平年月的电报。编辑部要求里多夫写一篇通讯,报告一下收获运动准备得怎样了。他将电报藏在衣袋里,就坐着自己的汽车急速到部队里去了。那个部队当时正在准备防守的战斗,明斯克的街上已经到处起火了,空袭一直没停止。
里多夫当天就给《真理报》发去一篇通讯,但其中谈的并非收获问题。
他用很简单的话述说了这一切事情。我一边走,一边听着他,一边在想:有时候认识一个人很多年,但是不了解他。
现在我和里多夫在一起不足一小时,并且他关于自己的事也没讲很多,可是我却了解他很多,我了解了最主要的。我了解他是直爽、忠实、勇敢、镇静的人,他会控制自己,什么时候也不惊慌。我了解他能在困难的战场环境里,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事实,用自己的一切行动教给周围的人们镇静和坚持。
“今天我又要上前线去。”他在临别时对我说,并且又小声地补充道:“战后我一定写一本关于卓娅的书,一本很厚的好书。”
有时候惊疑缠绕我太甚,我就设法逃避它,好像是真可以躲避自己本人和逃避自己的思想似的……我在街上走,我想尽力使自己疲倦,以便回到家里立刻就能睡着。但是这种办法有效的时候很少。无论我走过多少条街,走了多少里路,以后仍然是差不多通宵地在床上睁眼躺着。
我时常步行到诺伏捷维奇公墓卓娅的坟上去。有一次,当我走近卓娅的坟墓时,我看见在它旁边有一个宽肩膀的军人。
在我更走近时他就转过身来了。这是一个年约35岁,面貌开朗眼神敏锐的人,我觉得他似乎想说什么话。我看了看他,等他说话,可是他迟疑了一会儿就走开了。我忘记他了。在临离开这里时,我又在一条小路的转角地方遇见了他,他迎着我走来了。
“您是柳鲍娃·齐莫菲耶夫娜吗?”他犹疑地问。
“是啊。”我莫名其妙地回答了。
这时候他就介绍了自己:
“我是里多夫。”
我并没忘掉这个名字:《真理报》上关于游击队员丹娘壮烈牺牲的报道就是他写的呀……
我紧紧地握了里多夫的手……我们沿着小道儿慢慢地向出口走去了。
我真心地说道:“认识了您,使我非常愉快,我早就想见见您……”
我们就像多年的朋友那样开始了谈话,他对我讲了他怎样最初地听到了关于卓娅的事。他当时在莫礼伊斯克附近的一个半毁坏了的小农舍里过夜,在人们差不多全睡着了的时候走进一个老年人来取暖,他挨近里多夫躺在地下了。
里多夫说道:“我听见了,老年人睡不着觉,他叹息,呻吟,觉得难受。我就问:‘往哪儿去呀,老大爷?你怎么老哎哟啊?’”
这时候老年人就告诉了里多夫说,他听说希特勒匪徒们在彼得里斜沃村子里绞死一位姑娘,详细情况他一概不知道。
他只是重复着说:“要绞她了,可是她还演说……”
里多夫马上到彼得里斜沃村去了。从这夜起他就连续不停地调查了10天有关自称丹娘的无人认识的姑娘牺牲时的一切详细情况。他仅仅采取了事实,因为他确信事实的声音一定比记者个人的话更响亮。
“为什么您一次也没到我家去过呀?”我问。
“我怕给您添烦恼。”他率直地回答说。
“您在前线上很久了吗?”
“从战争的第一小时起我就在前线上,”他说,“那时候在莫斯科人们还不知道有战争哪!6月23日我在明斯克,我是驻在那里的《真理报》记者……这是很有趣的事。”他沉思地补充说,接着他就微笑地回忆了他在逃避疯狂的空袭跑入电报局的地下室的时候,在那里人们还交给了他一件前一天由莫斯科给他拍来的电报。
这是一件完全太平年月的电报。编辑部要求里多夫写一篇通讯,报告一下收获运动准备得怎样了。他将电报藏在衣袋里,就坐着自己的汽车急速到部队里去了。那个部队当时正在准备防守的战斗,明斯克的街上已经到处起火了,空袭一直没停止。
里多夫当天就给《真理报》发去一篇通讯,但其中谈的并非收获问题。
他用很简单的话述说了这一切事情。我一边走,一边听着他,一边在想:有时候认识一个人很多年,但是不了解他。
现在我和里多夫在一起不足一小时,并且他关于自己的事也没讲很多,可是我却了解他很多,我了解了最主要的。我了解他是直爽、忠实、勇敢、镇静的人,他会控制自己,什么时候也不惊慌。我了解他能在困难的战场环境里,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事实,用自己的一切行动教给周围的人们镇静和坚持。
“今天我又要上前线去。”他在临别时对我说,并且又小声地补充道:“战后我一定写一本关于卓娅的书,一本很厚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