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胡旭苍当选为温州市人大代表。
谈到自己的儿子,胡旭苍的父亲胡万昌自豪地说:“是个做大事的人,有魄力,有眼光,有气量,比较成熟。和美国公司谈判能把握方向,让我很欣慰。我对他说,赚钱可以少一点,但一定要有人品,自尊、自爱,有责任感,能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
一位温州网友说:“感觉温州人和别的地方的人最大的不同是,别人毕业想怎么找到工作,温州人毕业想怎么创业。这可能就是温州人和别人最大的不同了。”这句话真是一语道破了温州人最根本的思维方式。
也许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1983年,在西北大学的校门口,一名大学生到修鞋摊上补鞋,补鞋的是个温州大姑娘。
大学生怜香惜玉地说:“一个大姑娘给人修鞋不怕人看不起吗?”
姑娘反唇相讥:“一个大学生穿着破鞋不怕人看不起吗?”
“你以后打算干什么?”
“当老板。”
“你没有钱怎么当老板?”
“我这不正在挣钱吗?”
修鞋姑娘的愿望是当老板,这种心态正是温州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一书的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松弟说过:“温州模式没有什么秘密,之所以取得成功,不过是人们将深藏在心底的创业致富的欲望充分释放出来,并成功地弄潮于市场经济罢了。”
曾有机构对温州市260名政府部门的干部、职工进行调查,93%的人认为“致富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调查显示,54%的温州人“不要乌纱要铜板”。
九九加一实业公司总经理林立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调侃自己:“我只能做老板,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学历、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人,打工没人要,只好做老板。”
一个人贫穷,主要是脑袋贫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个缺乏创业欲望的人,是很难挣大钱的。想过富有的生活,要先有富有的思想。脑袋富有,口袋就能富有,拥有富有的思想,就能远离贫穷。
天正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高天乐以全国政协委员的名义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来到高天乐的面前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这样介绍道:“这位是来自浙江温州的民营企业家,天正集团的高天乐。”
贾庆林一听,握住了高天乐的手,连忙说:“温州我知道,民营经济很活跃。温州人能吃苦,敢冒风险,善于抓机遇。温州这几年的发展为扩大内需、增加税收、解决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确实,温州人的骨子里,都流淌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血液,他们认为:“鸡首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
温州人的老板情结体现在许多谚语上:
有钱做老板,无钱也要做老板;
能做老板,能睡地板;
赚钱是老板,不赚钱也是老板;
与其帮别人做大生意,不如为自己做点小生意;
不想做老板的人不是真正的温州人。
有人说:“十个温州人中九个是老板,还有一个准备当老板。”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如果按人口比例来计,可以说温州的老板绝对是全国最多的。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年,温州就有个体工商户20.8万户,平均注册资金1万余元;私营企业13077家,平均注册资金62万元;股份合作企业24046家,平均注册资金49万元;以私人投资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10453家。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温州企业有39家入围。
目前,在国内,有160多万温州人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创办的企业有3万多家,他们中有37万多个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总额达3 0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在海外,有40多万温籍华侨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温州人创业的目的其实很现实:那就是赚钱!
威力打火机有限公司老板徐勇水面对“你创业成功的动力是什么?”的提问时,他的回答是:就是为了赚钱,过上好日子。每一个温州人总是不安于给他人打工,他们宁愿自己做点小生意,是赚是赔先干着。在温州人眼里,刚开始创业时,赚钱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积累经验和人际关系。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地干下去,总是能够成功的。
在康奈集团当团委副书记的邓东华是湖北人,大学毕业后就应聘到康奈工作。刚开始,邓东华认为温州人太看重金钱,铜臭味太大。但是,渐渐地,邓东华不仅认同了温州人思想,而且温州人自己创业的思想感染着他,使他也萌发了要创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