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现代化的进展,儒家重新站到当代学者面前,接受品评与检验。大家都想辨认清楚儒家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思潮无疑是令人欣慰又令人担心的。不过,令人担心的成分日益加重了。万一两者之间毫不相干,甚至像《河殇》所谓的背道而驰,那么儒家可能从此遁入历史,成为我们思古幽情之寄托而已。
如果儒家与现代确有关系,无论这种关系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是构成了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我们照样必须面对一个更麻烦的后续问题:现代化目前所显示的无数后遗症,难道也是儒家所造成的吗?以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说,儒家如果带领我们走上现代化,那么现在是否能够带领我们走出现代化的困境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儒家应该功成身退,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再去读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这两个字就会以巨型浮雕的姿态,逼得我们快快说出秘方。
没有现成的秘方。儒家是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其中的永恒因素需要每一时代的人去重新发掘,重新诠释,以便使它展现新颖的活力。孔子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今日学者的工作指标。
凭什么认为儒家的永恒因素是我们的希望所系?这不是出自民族情感,而是接受一项事实,就是儒家早已在过去的世代里,内化于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社会规范、政治结构,以及人生信念中,因此对中国人来说,两千多年与儒家共同生存的经验是不能抹煞,也不必抹煞的,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在现代化的挑战下,继续与儒家共同生存,并且生存得有意义?
第一步是回归儒家的原始精神,就是要暂时抛开历代以来对儒家的不同诠释与具体应用,使现代人的心灵可以直接涵泳儒家的学说。这时我们不难发现:原来儒家以"人的存在"为焦点,延伸五方面的向度,深刻反省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超越界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向度,这五种向度所会集成人之形象,既完整又周全,同时显示了开展的动力与安顿的条件。
第二步就要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术语,配合实际的生活经验,清楚阐明儒家的旨趣。然后我们发现,儒家不是教条,甚至无一语是不合理性的。在这方面,笔者近年以来,反复解说的"人性向善论",已经渐渐获得共鸣,使许多朋友觉得儒家亲切可喜,同时彰显了人性内在的底蕴以及奋斗上进的途径。
第三步则是具体的实践与应用。若是无法知行合一,再好的思想也只是空中楼阁。儒家对于个人自我在修身方面的期勉,自然是值得参酌奉行及细心体会的,但是问到儒家能否开出民主与法治,情况就相当复杂了。我的浅见是:民主与法治是人的存在所选择的合理方式,因此只要是正确洞识人的本性的学说,就不会背离这些方式。儒家正是这种学说,所以它与民主法治是相顺的。不仅如此,它还能济助民主法治之偏失。
以上三步的详细说明,构成了《儒家与现代人生》一书的主题。全书各文体例未必一致,关怀则始终如一,要说明儒家如何使现代中国人存在,并且存在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