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郁文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6~47页,有这么几段话: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敬。
上面引文中的第二段,实际上是于丹对《论语·子罕》中一段话的解读。原文是这样的: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文中的“衰”,也可以写作“缞”,是我国古代丧服的一种。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在为《礼记》作疏时说:“衰者,孝子丧服也。”说得很明了。
丧服制度是我国古代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有远近亲疏的不同,丧服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这五个等级,也叫做“五服”。五个等级依次由重转轻,也暗含居丧的期限由最长的三年依次减短到最短的三个月。
文中较难解释的,就是“冕”字。一说到“冕”,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冠冕堂皇”一词,于是也就顺其自然地将“冕”理解为“古代贵族所戴的礼帽”,那么所谓“冕衣裳者”也就很自然的看成是那些“做官的人”了。但细心的读者早就发现了,似乎这样的解释好像不大对头,因为这种解释实在与上下文有些格格不入。
中国汉字有它独特的魅力,当我们在触摸这些先人智慧的结晶之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阅读古文一旦发现有自己拿不准的字句时,一定要勤查字典,或多向那些真有学识的学人请教,万万不可仅凭自己的理解,胡言乱语,如若不然,我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有可能出现了。
其实,“冕”字又可写为“絻”,二者是重文。这个字有两种读法,一是读作“miǎn”,指古代贵族所戴的礼帽;还可读作“wèn”,是古代的丧服的一种,指去冠后以麻布包裹发髻,读这个读音时还可指吊丧人手里拿的“绋”(特指牵引棺材的绳索)。“冕”作为丧服的一种,性质要比齐衰较轻。这样看来,“冕衣裳者”,实际上指的也是那些穿戴丧服的人。
“瞽者”,指的是无目之人,盲人。有人会说,“瞽”还可以指乐师,《诗经·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这里的“瞽”指的便是乐师。这是对的。我们常说阅读古文要注意“融会贯通”,说的是要注意上下文意的承接。在这里,于丹把“瞽者”解释为“盲人”,还是可信的。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看见穿“齐衰”的人,或穿戴“絻”的人,或是盲人,孔子一定从他的坐席上起身,即使对方是年少的人也一样;如果孔子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则一定会改步快行。
其实,同是这个意思,在《论语·乡党》中也有提到过: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这话与我们上面分析的《论语·子罕》中的那句话意思上很相像。
“狎”,亲近的意思;“亵”,也是亲近、熟悉的意思。《论语》的这句话大概是说:看见穿“齐衰”的人,尽管是平时非常亲近的人,也一定要改变容颜,以表示哀悼;遇见戴“絻”的人和盲人,尽管是平时非常熟悉的人,也一定要变换容貌,以表示自己的不安。
这确实是孔子“礼”思想的表现。那什么是孔子所谓的“礼”呢?
孔子的弟子林放曾经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本质,孔子回答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