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问:
很多人从于丹那里知道了,或者说是重温了什么是“忠、孝、礼”,他们觉得这就够了啊!
答:
要知道这些知识,一定要拉上《论语》吗?你像中国人民大学讲礼仪的金正昆教授,讲得很正确,而且很实用。
人人都去读《论语》,那是可以的。但你不能用错误的讲法去讲错误的《论语》,那样的话人就不会有敬畏感了。人们本来读《论语》是为了提升自己,结果按她的读法,人的素质反而下降了。
11问:
今天我们报纸展开了一个读者调查,有八成的人支持于丹,他们认为,于丹的讲座给了他们启迪。于丹的演说和书都很火,有不少“粉丝”,其中还包括不少研究生、学者,您对这个 怎么看?
答:
我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文学者会成为于丹的粉丝,我也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认真读过原著的人会成为她的粉丝。那些所谓的学者,也许在自身领域卓有成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说是一无所知,也差不多了。我敢保证他们连一篇古文断句都断不对。潘光旦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但现在很多人念到研究生,也只是会考试。他们根本没有读过原典,同样是高学历文盲。一千个无知,加起来不等于一点点有知。
卖得红火很正常。先知启后知,先觉启后觉,从来都是人类接近真理的规律。如果不是这样,伽利略还会被烧死吗?我做过几年出版,我发现在这个时代越是没有价值的书越畅销。当年《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拿到我们出版社的时候,我们都说简直是垃圾啊,怎么可能出版呢?可是中信出版社卖了差不多一千多万册。可是你回过头来看,这也没过多少年啊,谁还会提起这本书?过几年于丹也一样。因为她的读者也会成熟,会接触到真正的知识。只有古典的,才是可以传世的。古典的审美是宏大、肃穆、高贵。但现在,当代中国文学艺术追求的是什么呢?
12问:
您说《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那普通老百姓就不应该知道吗?网上有网友说,古时候的小孩子都读《论语》,《论语》并没有那么深奥。
答:
首先,《论语》绝对不是童蒙读物,是要学一辈子的。童蒙读物是《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从《大学》开始,后面的依次是《中庸》、《论语》、《孟子》就已经开始讲学问了。为什么有人一辈子都考不中进士啊?你背是背下来了,但你不理解孔孟之道。
其次,普通老百姓有权利知道正确的《论语》,而不是经过“组装”的《论语》。我所崇敬的思想家,清华原来的教务长和图书馆馆长潘光旦先生,在1927年写了一篇文章:《识字问题》。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实:识字的人越多,文化越堕落。举个数字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许只需要1万个人真正理解,因为识字不等于会辨别是非,识字以后还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辨别是非。
13问:
恕我冒昧,您说到100万人误解是否有点夸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怎么会这么容易受到误解呢,或者说,有什么标准可以来判断,读者是受了误导?他们就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吗?
答:
辨别是非的能力,是自由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中国大部分人的,从小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育,从来就没有人告诉他们,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支持者连《论语》的原文都没读过,又怎么敢那么肯定于丹讲的是正确的呢?又怎会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呢?
14问:
您在文中说到,“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鱼。”那到底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
我认为,根本解决之道是改变从小学开始的填鸭式教育。就是说,教育要教人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教育应该把各种思想、各种观点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自主的思考自己去判断。而现在,这些人却都是“一千只鹦鹉比赛嗓音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