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十博士联合抵制于丹之感想
作者:bpyfx 〓提交日期:2007-3-12 22:09:00
其实这是一个比较严肃与深刻的问题,于此只是简单的说明几句。文化的意义在于社会性的理解与传承,而不是极少数人津津乐道的阳春白雪。恳请某些博士们记住,圣贤编著《论语》的意义绝不在于仅供极少数人如何研究,不在于少数精英们学术上的咬文嚼字,而是在于使更广大的人们了解与感悟,在于广大群众社会性的理解笃行。
鄙人丝毫没有亵渎博士们的权威与学识的意思。但于此也有必要提醒一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全社会各个层次价值的平均值为取向,而不是以极少数精英的价值观为整个社会的运行标准。从一定的社会意义上看,在某一专业领域修炼越深,离社会平均价值观的距离就越远,社会学科尤其如此。
答:这位先生最后一句话让我不寒而栗,竟然有人如此不加掩饰地鼓吹劣胜优汰的社会学,实在是出乎我的意外。我们从来不曾反对经典应该被学术圈子以外的人们了解与感悟,但我们不能忍受某些人以有害的思想使得民智更加退化。幸好社会并非是按这位先生的观点运行,要不然,人类还有可能进步吗?
10同上
虽然于丹的讲座存在着不妥甚至个别的错误,但瑕不掩瑜,那是她的“心得”。本来对圣贤的理解就各有不同,比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与“宋儒”的解析就有很大差异。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吹毛求疵。毕竟于丹与“百家讲坛”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国学的风波,使那么多人开始关注《论语》,开始有兴趣走进孔子与庄子,这对于振兴传统文化不是有重大意义吗?
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风气,传统的东西束之高阁时,“学者”们无人问津,可谁将其普及推广就质疑谁,谁走红就和谁急!不是吗?刘心武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做了很有趣味的“考证”,因勾起了大量观众对《红楼梦》的兴趣而走红,有人急了;易中天用自己的方式总结一下“三国”,使人们对书中人物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而走红,有人急了;于丹讲出了自己读《论语》的心得,因与广大观众的现实生活靠的很近而走红,有人急了!
如果非要从学术上探讨“十博士联合抵制”问题,我认为,不论于丹的讲座中是否或有多少错误;博士们从中找到了多少理由,也许都不是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该问题实质不是文史学的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心理学的问题,是心态问题。于丹这么短的时间走红,收获巨大的利益与名誉,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不仅只有博士),走红人员是在“侵占”自以为应该是属于自己的“底盘”,不做出强烈的反应才怪呢!
心里难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上“百家讲坛”的人有的瞬间红遍华夏,名利双收,笔者心里有时也不平衡。不喜欢一些人的讲演风格,甚至认为远不如自己也是正常的,内心羡慕、嫉妒甚至愤恨都可以,可别以文化的名义变相发难。弘扬国学任重而道远啊!
答:你说:“毕竟于丹与百家讲坛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国学的风波,使那么多人开始关注论语,开始有兴趣走进孔子与庄子,这对于振兴传统文化不是有重大意义吗?”这是根本没有实际例证作为支持的,有多少人听了于丹的讲座后去买一部原著?说一百万人里没有一个或许夸张了,但十万个人里没有一个却是“虽不中亦不远矣”。对于您不能够理解我们为中国传统文化感到着急的误解,我们感到心痛和遗憾。
11文化奶妈的“乳汁”和卫道士的“口水”——兼回应十博士向全体网友公开
作者:黄权旺 提交日期:2007-3-11 14:00:00
在此事件中,笔者认为,博士生冥顽不化的思维,守旧狭隘的视野和严重的抵触情绪是由于卫道士幽灵的横行和学术霸权的复苏所致……在博士生回应网友问题中也可以看出一个弊端,那就是不考虑时代变迁和受众的文化心态两者之间的关系,只一味唯本本主义而不讲究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此外,我们可以从“公开声明”中窥观到他们书生气十足,为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不停地狡辩,真乃迂腐的士大夫所为!而这种文化暗疾不早日根除,儒生误国、儒生殃民并非戏言。而对于于丹读经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不想重提了,那是时代发展必然的结果,躲在象牙塔一头扎进故纸堆少闻窗外事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的呢?不过,笔者相信博士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他们只重视主观的想法而忽略了客观的情况,我就实在不敢对其恭维了,何况现在处于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就是潮水,在这样汹涌澎湃的网络海洋中当个弄潮儿是不容易的,除非你想炒作自己或者炒作于丹。倘若博士生们再次在网络上叫嚣,一旦掀起新的波浪,我敢说,闹剧必将祸国殃民,那些维护所谓“传统文化”的口号也就失之意义,目标就会失之方向,那些关于学术的通俗化和人文知识的普及等问题一定流于空泛而激烈的口水战中,那么,请问我们拿什么拯救中华传统文化?事实上,博士生们强烈抵制于丹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在网络和纸质媒体挑战他们的粉丝,这必然会令人群起而攻之。现在是卫道士淡出的时候了,别再刚愎自用地高呼下去,有煽情的口号而没有传播知识的行动,那只会被人家笑话的,而网络的相互攻击和谩骂对谁都没有多大益处,相信你们皆懂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