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节决定成败》中,我曾提出“个人素质一小步,民族素质一大步”的说法,意在强调要从细节入手,扎扎实实地提高国民素质。
在中国,国民素质问题是一个久远的话题。早在20世纪初期,各派对于国民素质就有不同的看法。改良派认为,当下国民素质不高,如果实行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则必然引起“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出自《左传·襄公八年》,俟:等待。意思是等待黄河变清,人都多少岁了?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天下大乱。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认为,如果不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则会大大地延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且要等国民素质提高之后,再进行革命,那要等多长时间?正如孙中山1905年在英国伦敦会见严复时所说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透过细节看日本》一文发表在《中国商业评论》2006年第12期上。当今,中国国民的文明素质,仍有很多待改进、提升之处。这在《细节决定成败》中已经有所论述。我的《透过细节看日本》一文,曾提到垃圾的处理与人类文明的四个阶段。我认为人类的文明和垃圾的处理紧密相关。垃圾的处理可分为四个文明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随地吐痰阶段”。既然随地吐痰就会随地扔垃圾,中国多数农村目前还未完全走出这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集中堆放阶段”。中国多数城市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垃圾开始集中堆放,不乱丢。
第三个阶段是“分类处理阶段”。日本把垃圾分成三类:可燃物、不可燃物、瓶罐器皿。我个人认为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大部分城市都没有真正达到这个阶段。故而想起一位环保专家说过的一句话:“人类本无所谓垃圾,只有堆放不正确的物资。”
第四个阶段是“精细化管理阶段”。此时垃圾就不止是三类分放了。比如,通常人们会在可乐喝完后把瓶子扔到垃圾桶了事,而更有素质的人会把可乐瓶上的商标纸撕掉,丢进可燃物的垃圾桶,再把瓶子塞到装瓶罐的垃圾桶内(因为瓶罐回收后也需要工人把商标纸撕掉)。同样,家里用完了的酱油瓶,讲究精细化的人往往会用清水把瓶子先洗一洗,再放到垃圾桶里,因为回收后也需要清洗的。摩丝类产品的空瓶子,在扔进垃圾桶之前,会先给瓶身扎一个孔,以免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我在欧洲听到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老太太,把砸碎的镜框玻璃收拢后,用一个小布袋装好,把袋口扎上,贴上一个小标签注明“碎玻璃,小心”的字样。这的确是值得称道的,这不仅仅是垃圾处理的方法问题,深层的问题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爱。
说到《透过细节看日本》这篇文章,使我不得不提及这篇文章在我的博客上登载后的故事。《透过细节看日本》在网上发表前,我就不由地担心:会不会有人看了此文,就认定汪中求没有民族自尊心了呢,甚或干脆就说我已经是今日的汉奸?因为差距、因为追赶、因为时不我待,我仍然将文章予以发表。但是,因为其中有一些叙述和描写反映出日本的国民素质比较高,尽管都是事实的记述,还是遭到了一片板砖飞舞,谩骂的也不在少数。
有些网友指出“愤青”的过激反映本身就是素质问题。有位网名“43军”的网友发表评论说:“看了你的文章,很感慨。但是一看留言,感到心中隐隐地作痛。民族的仇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但是不能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对手有优秀之处,就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也不能因为是对手,就无视他们的优秀。我们国家的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往往有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形而上学,只要是对手,就一定是所有的一切都不屑一顾,而且是什么都可恨。一个意识形态成熟的人,一定会客观地分析对方的优缺点,学习敌人的长处来发展自己,这才是一种进步。”
于是,我在博客上这样说:“当然,我的这篇文章是一篇考察的纪实,对日本的了解和理解自然很不全面,更不能算透彻,我也不是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就算专家也未必全对。”2006年12月31日18∶34∶24,我曾回复网友“心眼乱”道:“骂声一片,意料之中;板砖横飞,早有准备。国家不是靠‘愤青’可以强大的,百年前的前辈尚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爱国不是靠谩骂可以证明的,更多的人在深思并且启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