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我是一名中小企业的营销主管。我觉得中小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很大,其执行力也非常差。作为主管应该怎样做好计划并实施以及如何检查工作?有哪些细节可以方便我们处理这个问题、这个环节?
答: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大企业的吸引力,在社会公共关系和传播上也不具备优势,容易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但是中小企业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船小好掉头,人员思想较易统一等。
中小企业执行力差,这个按道理是不应该的,应该说越小的企业执行力越好。因为它的管理层次比较单纯,贯彻起来环节少,传递时间就短,所以执行力应该更好。如果说你们的企业执行力差,就要对具体情况做分析,我不是很了解,所以不一定能说到点子上。但有两个共性的问题,我觉得你可以参考:
一是要建立例会制度。因为企业是个生命体,有自己的生命、内在的逻辑,所以每天、每一周可能都会有一些问题积聚下来。就像个人成长的过程,总有细菌和病毒的侵扰,所以人要定期体检。企业的内部的体检也应该定期进行,小的环节往往会潜藏着危机。企业的体检怎么做?用例会的形式来检查。
二是大家每一次碰到一起,其中一个人或者高管应该成为这批人当中的核心。我们少去打点麻将,少去打什么拖拉机、斗地主。我们可以把这种小组的集合(哪怕是吃饭)迅速地变成一个学习的环境,讨论一个小问题。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就会使学习的能力大大增强,执行能力肯定就强了。每次只要三个人以上的组合就可以讨论一个小专题。要去发挥小企业的优势,而不要盲目地模仿大企业,否则会适得其反。
(根据湖北楚天电台《名家讲坛》演讲现场的问答整理)问题2:会前我们对《细节决定成败》有很多的了解,在实践中也有很大的收获。您说细节包含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比如说招聘过程是一个程序,接下去如何面试又是一个子程序。我的问题就是,这个细节制定完以后,接下去细节的细节呢,是不是无数次的分解下去,有没有一个度,这个度该怎么掌握?
答: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到位。在我的另一本书上说过“人生最难掌握的规则是度”的话,关于细节的度,我表达为颗粒。
细节到底细到什么程度?细是无尽的,我们现在的企业到底应该细化到什么程度,要立足于实际。我讲过“管理的岗位和流程的标准化”,发展过程为三个阶段:明确、准确、精确。最早我们对一杯可乐的要求是没有标准的,后来提出来喝凉的,就不能热,这个时候开始有标准;再往下什么叫凉的,后来提出的标准是4℃,这个口感最好。那么38℃是不是更好,以后有可能是,但是现在不必要那么细。
企业细化到什么程度,我们去一个企业做调查研究,会提出一个度的标准。华为的任正非讲过一句话,企业管理有三个化:第一叫僵化,第二叫优化,第三叫固化。僵化就是当前我们的管理者有能力把管理规则细到现在这个程度,让所有的员工严格按照这个规则去做,僵化执行,死板的做,错了就是管理层的事;优化是经过两到三年的实践之后,总结出这里面确实存在某些方面的误差,或者某方面的不完善,这个时候开始进行微调;又过两到三年,规则制定成熟了,到位了,就作为一个长期的管理标准,固化下来。所有的不断细化的过程,一定要讲究规则为王,就是对规则的刚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所有的细化都是空的。
(根据在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讲课的问答整理)
问题3:许多企业也重视细节,但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员工也许会用各种方式取巧,企业高层也许会为忙着堵住“细节”窟窿而焦头烂额。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答:这个错误的出现不在于细节,而在于对管理的理解。因为管理靠的是规则,不是靠高层的现场智慧。目前中国企业建立规则的重点在两方面:一是岗位,二是流程。岗位是对人的工作内容及其标准的描述,流程是对事的步骤及其标准的描述,流程和岗位没有做透,人和事就是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