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功课",就是人生的基本功,更多的表现在德、智、体、美、劳之外的素养方面,即那些使人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方面。这"人生的功课",应该是有心家长为孩子设计的"必修课"。我理解,主要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接人待物的基本素养。家里来了客人,上初中、高中的孩子连个招呼都不打,客人会感觉不舒服。不少家长以为是孩子天生腼腆,不善交往,其实不是,是大人没有引导和要求。现在家长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孩子成绩好了就"一俊遮百丑",其他方面的成长却很少注意。记得丁羽上初中时的一个星期天,我陪他去参加海淀区教委组织的某项竞赛活动,先到本校集中,由带队老师讲注意事项。几个参加竞赛的学生和家长先到,把屋里仅有的几把椅子占得满满的。带队的老师来后,我和几位家长慌忙起身让座。但我注意到,没有一个学生起身给老师让座的。参赛结束回家后,我把这一现象讲给丁羽听。我说,你们老师没架子,不在乎这些小节,平时对你们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这决不能成为你们没有礼貌、缺乏善良之心的理由。老师是长辈,是有恩于你们的人,你们却已经习惯了老师站着讲,你们坐着听,在非讲堂的场合里,这是不仁慈、不道德的。你们对老师要常存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心中要时刻装着老师的身体、心情,要给老师以亲情和温暖。丁羽点头称是。从那以后,据我留意观察,但凡上述场景,丁羽的"表现"也还可以。我有理由相信,孩子能做到尊敬、关心、体贴有恩于他们的老师,将来对养育他们的父母肯定错不了。现在,我家每逢改善生活吃点好的,丁羽都忘不了先给他妈和我夹上一筷子。在公交车上只有一个座位时,丁羽每次都是把我推到座位上。这种事,也没用我们直接"教"或"要求",是孩子自己凭理智、凭感觉、凭习惯"悟"出来的。我们知道,体育竞赛中团体项目队员之间的配合很重要,而人的交往、配合能力在人生的成功中更重要。接人待物的素养,除了礼貌、关心他人外,更多的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配合方面。我与丁羽聊天时了解到,他们班有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但同学和老师们都感到与他"交流困难"。其实,这位学生所缺的应是早年与同龄人一起玩的时间和经历。不要小看一帮小孩子在一起打闹、在球场上为到底谁犯了规而争执,甚至"告"到老师那里听候"处理",其实他们是在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人际关系的调整准则和方式方法,是在学习人生的"必修课"。缺了这一课,大家就会觉得他"另类"、"不合群",他个人就会觉得与人交往很"别扭",似乎处处"碰壁",从而变得内向,严重的甚至发展为"自闭"。为什么交流困难多发生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就是因为家长过分看重学习成绩,有意或无意中限制、剥夺了孩子与别人交流的机会。不要忘记,人的任何一项能力都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与此例相反,我们常看到那些早年失学,流浪社会的孩子,由于生活所迫,时时事事需要与人交往,于是他很快就学会察言观色,几句话就能掌握对方的心理,就是因为他在与人的交往中得到超强锻炼,交往能力获得片面发展的结果。这样的孩子,虽然不会有"交流困难",但由于缺乏家长和学校全面、正确的引导,却容易犯看风使舵甚至坑蒙拐骗的毛病。"不善交流"和"察颜观色"的孩子都是极端的例子,对孩子的人格塑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教育孩子接人待物就是要掌握好"度",掌握好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度",掌握好标准和规范的"度",既不能让孩子"傻(不善交往)"得可笑,又不能让孩子"精(耍小聪明)"得过分。
二是衣食住行的自理能力。在这方面,虽然孩子们之间差距很大,但由于不像学习成绩那样受重视,不考试,因而除了那些特别差,以致没有家长跟着就无法生活的极端情况外,人们是看不到、觉不着这种差距的。在幼儿园里,有的孩子拿筷子、系鞋带、穿衣服等动作就比较快,显得聪明伶俐,有的孩子就显得笨手笨脚。为什么?根子就在家长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家长教没教,会不会教,有没有耐心教是产生差距的主因。有的家长认为这些事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就自动会了,早教又费劲又麻烦,还不如大人帮他干简单容易。这也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一。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与大人包办代替,其结果绝对是截然不同的。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既可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又可以刺激大脑的发育,还可以使孩子逐步建立起自信。自信,既包括学习能力,也包括生活能力等各个方面。不要怕"累"着孩子,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比大人要强得多。我教孩子使用筷子夹菜,却从不帮孩子夹菜,尽管他夹菜时沥沥拉拉;我教孩子系鞋带,却从不帮孩子系鞋带,尽管他把鞋带系得松松垮垮;我教孩子穿衣服,却从不帮他穿衣服,尽管他把这个扣子穿进那个扣眼里。丁羽不满周岁,我就让他与大人分床睡,尽管那时房间狭小,我还是想尽办法将两个单座沙发对在一起给他当床;后来,当两个对起来的沙发放不下他时,我就在双人床上摞上一个单人床,让他每天爬上去睡觉。丁羽十岁时就骑自行车上街,我总是紧紧跟在他的后边,随时提醒他,必要时冲向危险处保护他。丁羽吃药片时老卡在喉管里,我就帮他分析原因,把往口中放药、喝水、抬头、吞咽等几个动作分解开来,分步施行,教他学会了吞药片,解除了他"吃药"的痛苦。后来,丁羽的表妺(当时9岁)来我家,见她"吃药片"特别痛苦的样子(边哭边吃),我就对她进行训练,几个药片下来,她就会"吞"了。她当时就手舞足蹈地喊道:我也会吃药了!这也再次说明,孩子的每项能力,即使是大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也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引导甚至是专门的"训练"。我买来指南针,教丁羽辨别方向,不但使他早早知道了东南西北,而且还知道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在此基础上,我还启发他用角度表示方向,尽管他那时对角度一词似懂非懂。我相信,当他以后学习到有关方向和角度等的知识时,他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就会优于其他尚未"启蒙"的同学。做游戏时,我让他摸左手,摸右手;摸左眼,摸右眼;摸左腿,摸右腿,有意训练他分清左右。孩子看见老鼠、蟑螂、蚯蚓、蛇、毛毛虫等,我从不表现得神色慌张,更不拿这些东西吓唬孩子,否则,孩子可能一辈子"胆小",给生活造成许多不便,甚至会产生精神强迫症状。有一次,丁羽在野外用手捉了一只蜥蜴。当他拿给我看时,我心里有些"发毛"。我是小时候就被大人吓唬怕了的,直到现在,虽然明知不会有什么危险,但就是不由自主地害怕,即所谓的精神强迫症。但我故作镇静,与他一起讨论这种小动物的习性。这使我认识到,孩子怕这怕那,并不是孩子天生的,都是小时候被大人吓出来的。总之,大人会的一切生活知识和技能,你都要及时地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孩子的游戏与玩乐中告诉他、训练他。实践证明,经过有意培养和"专门训练"的孩子,在学校里就会表现得比一般孩子聪明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