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墙、观音兜、天井、客堂的落地窗、檐部挂落、两厢的格子窗:最早出现的石库门建筑,竟然与安徽民居有许多类似之处。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江南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因此一开始就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它保持了深宅大院的样式,但面积与尺寸大大缩小。这就既满足了中国家庭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居住观念,又能节省土地适应租界内的城市空间条件。
以海宁路590弄为典型,这种相对低矮的石库门建筑,看起来很像广东城市里的旧宅。因为建成时多住粤籍居民与日侨职员,所以被称为广式里弄或者"东洋房子"。
事实上,差不多从诞生之日开始,石库门就不断演化出各种新的变种形式。
1860年忠王李秀成引太平军东征,上海城内和江浙难民大批避入租界。同时工商业的繁荣也促使地价暴涨。此时,早期石库门的大开井和大进深显得很不经济。而20世纪初以后,上海居民的家庭向小家庭结构变化,所以便有外商设计出占地较小的二层楼房以供租用,这大概是石库门最早的改良形式。
董竹君故居,位于长乐村陕西南路凡尔登花园31号。就是在这所房子里,曾经住着锦江饭店传奇的女老板。"两上两下"或"一上一下"的新式石库门住宅,此时已开始采用西方建筑中的毗连方式,数幢或数十幢为一排列构成分弄,然后又以数条分弄组成总弄。而且总弄的宽度大大增加了,显然已经考虑到了私人和消防通车的需要。与老式的石库门建筑不同,不仅房屋的通风和朝向受到了重视,而且还引入了欧洲现代的煤卫设备。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又有许多富人逃到上海租界避难。与此相应,新式里弄住宅就在庭字绿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逐步出现了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建筑。
淮海中路(原霞飞路)上方花园24号,静谧的三层小楼,是英商马海洋行设计的花园式里弄住宅。1939年3月8日,商务印书馆73岁的董事长为躲避日伪纠缠,告别极司菲尔路的老式大洋房迁居于此。花园里弄由联排式变成了半独立式,不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连住宅内的起居方式也已完全西化。此外层高及面积都比其他弄堂建筑更高更大,设备规格与装修标准也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