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国债券型基金的特点与未来出路

中国债券型基金缘何边缘化

基民天下 作者:赵迪 等编著


  债券型基金在投资理论和现实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是作为资产配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存在,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当期现金流入,并且是四人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投资的主要渠道。过去五年中,债券型基金在美国和中国市场上都显示出了价格波动性较低的共性,其风险均低于同市场中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但是美国和中国的债券型的规模却大相径庭,美国的债券型基金风风火火,但是中国的债券型基金却陷入困境。

  在我国,债券型基金2006年的投资收益均超过其业绩比较基准,共实现经营业绩达8.58亿元,并且是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收益的数倍,根据银河证券统计显示,2006年上证国债指数仅小幅上涨2.136%,全部具有可比数据的12只债券型基金年均收益却高达20.92%(不含中短债),远超定期存款和国债收益。但是,伴随投资者对偏股型基金高额收益的追捧,新发行的偏股型基金规模动辄上百亿,还有达到400多亿的超级"基金航母",而相形之下,以"控制风险、收益稳定"为特色的债券型基金则遭到冷落。根据对开放式基金2006年年报的统计数据显示,06年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个人持有比例大幅上升,而债券型基金则是唯一出现个人持有比例下降的基金类型,较2005年同期下降1.89%。截至2006年四季度,债券型基金平均规模为10亿左右,持续呈现净赎回的状态。

  债券型基金被边缘化,主要原因在于三方面:

  一方面,这是近年来中国股市的格局造就的。在2006年股市个股全面上涨的牛市中,债券型基金缺乏"赚钱效应",而投资者对于债券型基金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或者应该说,对于股票型和混合型等基金的风险没有全面的认识,因此,投资者更多的追求收益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风险因素,因此债券型基金这种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产品被投资者所抛弃,遭遇大规模赎回。

  另一方面,国内几次加息,对于债券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债券型基金也难以幸免,业绩表现不佳,而遭遇投资者的大规模赎回时,基金公司没有对此情况做充分预计,导致持有现金不足,因此受到了较大冲击。

  此外,基金管理人在产品线建设方面过于短视,一味迎合投资者的取向而刻意边缘化债券基金,缺乏合理的引导。特别是货币市场基金受追捧期间,部分基金管理人甚至将债券型基金转为货币市场基金,更是一种缺乏谋略的行为。

  实际上,对债券型基金的忽略是目前投资人缺乏投资风险和组合投资意识的一种反映。作为一种风险较低、收益稳健的投资产品,债券型基金是投资组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将大量养老金投入股票型基金风险过高,债券型基金是更为适合的选择。

  在美国,债券型基金也是随着投资者对债券了解的加深,才开始快速发展。如今,债券型基金的家数已占到全部基金的四分之一,净值规模也占到17%左右。在国内投资者对债券的了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006年股市基本呈现单边上涨的行情,预计未来再次出现这种情形的可能性不是很大,2007年一季度市场呈现V字型走势,已显示出强势震荡行情。因此我们投资人不妨关注债券型基金,尤其是可以打新股的债券型基金。通常来讲,打新股的年化收益率高达8%-10%,相对债券类资产优势明显,风险也非常低,2007年可投资股票的债券型基金的整体表现仍有望独立于债券市场,而专职打新股的债券型基金风险较低且预期收益颇具吸引力,将是偏好低风险投资者的首选品种。

  专栏3.1把转换的权利留给投资者--关于债券基金转型

  2005年5月,某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将旗下的债券型基金恒丰债券基金转变为货币市场基金。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举是基金行业的一次重大创新,为处于困境的债券型基金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2004年至2005年上半年,在国债指数屡创新高的背景之下,债券型基金反而普遍陷入困境,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债券型基金为了提高收益率,持有大量的可转债品种,而在股票市场低迷之下,这些可转债造成了基金净值的缩水,基金净值的缩水也就导致了基金份额的不断减少。而与此同时,不准投资于可转债的货币市场基金却在这一轮债券牛市中获得了稳健的收益,基金份额不断攀升。于是,债券型基金希望能够转换成货币市场基金的做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和转型相比,更好的方式在于基金管理公司通过伞形基金的模式允许投资者将持有的公司旗下不同风险类型的基金产品实现由转换,把转换或者不转换的权利留给投资者。我们应当看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的市场发展过程之中,基金管理人的应对思路应当是宽泛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市场环境变随意改变基金的类型。调整债券基金的类型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解决办法,但对于调整所带来的种种成本,基金管理人也应当有全面系统的应对措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