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王莽"事事谦退",为自己女儿立后的事情一再辞让,最后才"迫不得已然后受诏",这就像《尚书》说的"舜让于德,不嗣"。
最后,陈崇慷慨激昂地说:"揆公德行为天下纪,观公功勋为万世基!"
总而言之,《诗经》里说的"温温恭人,如集于木","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孔子说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等等,皆乃"公之谓也",说的都是安汉公啊!换句话说,王莽的一生行事,皆乃圣贤风范,足为万世师表!
一个人往往就是这样变成了"神"。
自古迄今,人类的任何造神运动都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功的。没有庸众与群氓死心塌地的崇拜与拥戴,"神"就不会诞生。
然而,芸芸众生似乎永远需要为自己塑造一个神,然后对他顶礼膜拜,对他唯命是从。
此刻,王莽头上的光环正在频繁闪耀。
没有人怀疑他是天下百姓最终的依归和福祉。所以,陈崇的这篇美文其实是颇能代表民意的,它是这场波澜壮阔的造神运动的宣言书。
陈崇只是帮不善言辞的百姓说出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肉麻话而已。
博学的人即便肉麻也比较有水准。两千年过去了,你在一阵阵恶心的同时,还不得不佩服他的文采。
元始四年(4),太保王舜与吏民八千人联名上书,颂扬王莽之功胜过伊尹与周公。
去年他还只能与圣贤比肩,今年就高出一头了。
因为伊尹曾为"阿衡",周公曾为"太宰",遂拜安汉公为"宰衡"。地位是"上公",亦即在三公之上。赐王莽的母亲为"功显君";封儿子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太皇太后亲至前殿加封和任命,安汉公拜在前,二子拜在后,依照周公旦的往例。另外加封召陵、新息二县以及黄邮聚、新野县的田地为食邑。
王莽当然又谦让了一回。
他的推辞当然又被太后的诏书驳回。
于是王莽只好又"迫不得已然后受诏"了,只是推掉了加封的食邑。
元始五年(5),如火如荼的造神运动再度升级。
前后有吏民共计487572人上书颂扬安汉公;王公列侯们纷纷磕头请愿,要求赏赐安汉公。
五月,策书下达,特加王莽以"九锡"之隆典……
这一年冬天,有皑皑的白雪自苍旻深处缓缓落下,飘在大汉山河之上,飘在长安城头,飘在未央宫中,最后一片摇曳着落在王莽的眼前。
王莽伸出手去。
雪花在他温热的掌心中瞬间融化,仿佛倏忽即逝的时光。
五年了,弹指一挥间。
平帝刘衎从无知的顽童变成了一个心事沉沉的少年。
位列三公的王莽从大司马变成了安汉公,又从安汉公变成了上公、宰衡。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天下到底是谁的?
王莽沉吟了一下。
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按例向天子进献椒酒。
这一年的椒酒,有白色的粉末簌簌落下,像极了那落了整整一冬的雪花。
十二月的某一日,白雪覆盖的未央宫的宫人们,忽然在一夜之间都换上了白色的孝服。
平帝刘衎驾崩了。
瑞雪兆丰年。
王莽看见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五 一场精彩纷呈的篡汉大戏
平帝无嗣。王莽就在汉宣帝的二十三个玄孙中,挑了一个最小的刘婴立为皇帝。
当年立九岁的刘衎为帝,王莽觉得事后来看,年纪仍嫌太大。所以这次被选中的刘婴足够年轻,才两岁,被称为孺子。
也是在这一年冬天,"天降祥瑞、万民称颂"的造神运动达到了高潮--武功县的一个小官吏挖井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了一块白色的石头,上圆下方。有红色的字写在石头上: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
王莽立刻授意众人上奏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此时已经很老了,可她并不糊涂。
老太后冷冷地说:"这是欺罔天下,断不可施行!"
太保王舜说:"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您纵然想要阻止,恐怕也是力不从心。再说了,王莽并非有什么企图,只不过是以'称摄'来加重权威,镇服天下而已。"
老太后至此终于明白,汉室的气数已尽了。如今朝野上下,只知有王莽,又有谁记得刘姓宗室呢!?恨只恨自己没有及早看穿他篡夺天下的狼子野心。就如王舜所言,事到如今,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了。包括自己在内。
太保王舜一直注视着太皇太后,直到看见她那骄傲的头颅最终无奈地垂下。
王舜当即逼迫老太后下诏。诏书称:
"孝平皇帝短命而崩,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玄孙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汉公莽,辅政三世,与周公异世同符。……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
最后,陈崇慷慨激昂地说:"揆公德行为天下纪,观公功勋为万世基!"
总而言之,《诗经》里说的"温温恭人,如集于木","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孔子说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等等,皆乃"公之谓也",说的都是安汉公啊!换句话说,王莽的一生行事,皆乃圣贤风范,足为万世师表!
一个人往往就是这样变成了"神"。
自古迄今,人类的任何造神运动都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功的。没有庸众与群氓死心塌地的崇拜与拥戴,"神"就不会诞生。
然而,芸芸众生似乎永远需要为自己塑造一个神,然后对他顶礼膜拜,对他唯命是从。
此刻,王莽头上的光环正在频繁闪耀。
没有人怀疑他是天下百姓最终的依归和福祉。所以,陈崇的这篇美文其实是颇能代表民意的,它是这场波澜壮阔的造神运动的宣言书。
陈崇只是帮不善言辞的百姓说出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肉麻话而已。
博学的人即便肉麻也比较有水准。两千年过去了,你在一阵阵恶心的同时,还不得不佩服他的文采。
元始四年(4),太保王舜与吏民八千人联名上书,颂扬王莽之功胜过伊尹与周公。
去年他还只能与圣贤比肩,今年就高出一头了。
因为伊尹曾为"阿衡",周公曾为"太宰",遂拜安汉公为"宰衡"。地位是"上公",亦即在三公之上。赐王莽的母亲为"功显君";封儿子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太皇太后亲至前殿加封和任命,安汉公拜在前,二子拜在后,依照周公旦的往例。另外加封召陵、新息二县以及黄邮聚、新野县的田地为食邑。
王莽当然又谦让了一回。
他的推辞当然又被太后的诏书驳回。
于是王莽只好又"迫不得已然后受诏"了,只是推掉了加封的食邑。
元始五年(5),如火如荼的造神运动再度升级。
前后有吏民共计487572人上书颂扬安汉公;王公列侯们纷纷磕头请愿,要求赏赐安汉公。
五月,策书下达,特加王莽以"九锡"之隆典……
这一年冬天,有皑皑的白雪自苍旻深处缓缓落下,飘在大汉山河之上,飘在长安城头,飘在未央宫中,最后一片摇曳着落在王莽的眼前。
王莽伸出手去。
雪花在他温热的掌心中瞬间融化,仿佛倏忽即逝的时光。
五年了,弹指一挥间。
平帝刘衎从无知的顽童变成了一个心事沉沉的少年。
位列三公的王莽从大司马变成了安汉公,又从安汉公变成了上公、宰衡。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天下到底是谁的?
王莽沉吟了一下。
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按例向天子进献椒酒。
这一年的椒酒,有白色的粉末簌簌落下,像极了那落了整整一冬的雪花。
十二月的某一日,白雪覆盖的未央宫的宫人们,忽然在一夜之间都换上了白色的孝服。
平帝刘衎驾崩了。
瑞雪兆丰年。
王莽看见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五 一场精彩纷呈的篡汉大戏
平帝无嗣。王莽就在汉宣帝的二十三个玄孙中,挑了一个最小的刘婴立为皇帝。
当年立九岁的刘衎为帝,王莽觉得事后来看,年纪仍嫌太大。所以这次被选中的刘婴足够年轻,才两岁,被称为孺子。
也是在这一年冬天,"天降祥瑞、万民称颂"的造神运动达到了高潮--武功县的一个小官吏挖井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了一块白色的石头,上圆下方。有红色的字写在石头上: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
王莽立刻授意众人上奏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此时已经很老了,可她并不糊涂。
老太后冷冷地说:"这是欺罔天下,断不可施行!"
太保王舜说:"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您纵然想要阻止,恐怕也是力不从心。再说了,王莽并非有什么企图,只不过是以'称摄'来加重权威,镇服天下而已。"
老太后至此终于明白,汉室的气数已尽了。如今朝野上下,只知有王莽,又有谁记得刘姓宗室呢!?恨只恨自己没有及早看穿他篡夺天下的狼子野心。就如王舜所言,事到如今,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了。包括自己在内。
太保王舜一直注视着太皇太后,直到看见她那骄傲的头颅最终无奈地垂下。
王舜当即逼迫老太后下诏。诏书称:
"孝平皇帝短命而崩,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玄孙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汉公莽,辅政三世,与周公异世同符。……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