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智慧

教育与艺术(四)

走近智慧:李燕杰智慧语录 作者:李燕杰 著


  美,可以打开心灵的窗子;美,可以塑造人的灵魂;美,可以点燃心中之火,温暖人心。

  美与艺术,似乎不如生命重要,但生命却不能失去美与艺术的滋润。

  没有美,艺术就不存在,然而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美,美在不懈的创造之中。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是一种艺术。是科学,内容需要准确而真实;是艺术,形式需要形象而生动。思想教育,同样如此。只有做到准确与真实、形象而生动,才能有磁性与魅力。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解决授业解惑问题,更应解决一个铸魂、成才、治世的问题。所以教育艺术研究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事业,一种美好而伟大的事业。

  教育艺术与任何艺术活动一样,都要有新意,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善于创造。不应等到"上林花似锦"时去赶热闹。

  教育的美与艺术,是人的崇高思想的升华,是人的灵魂的净化。

  教育艺术家,是"人"学家、"美"学家、"爱"学家。

  不理解人,不懂得美,又不会爱,怎么能对人进行教育?

  懂得人,懂得美和爱,才能怀着善心给人以启迪,才能使忠言不逆耳,才能使良药不苦口,才能将心比心,用爱回答爱,使教育更加艺术,更加绚丽。

  教育艺术家,是时代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女。所以,他要生活在时代之中,生活在人民群众的怀抱里。

  教育艺术的审视者,要有艺术的眼光;教育艺术的探索者,要有艺术的心灵;教育艺术的创造者,要有艺术的细胞。

  教育艺术研究,应当归属于人学。

  做人的工作,总应当与人为善。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要使每个教育的对象感受到深挚的同情与关切。

  因此,要同情人、爱护人、帮助人,使人感到真、善、美。

  这是教育艺术家的天职。

  中国画家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教育艺术家同样要师造化、得心源,使内外统一。

  "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即外师造化,以云山为师,以环境为师。

  "欲得清风传万古,须如明月映千江。"即内得心源,心如晶莹明月,明月照千江,也就是与客观世界相融相印。

  一个教育艺术家,不向客观学习,则如无源之水,如若内心不善于认真思考,则如无本之木。

  要解决青年的问题,就应从青年的思想实际和现有水平出发,和风细雨,沟通感情,因势利导。

  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教材可取之于历史,用之于今天;可取之于青年,用之于青年。

  我们应以科学的头脑去认识青年,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青年,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青年。

  青年心中都有一颗火种,只要善于挖掘他们心中的火种,去点燃它,就会变成熊熊烈火。

  真正的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真正的艺术,永远给人以纯正的美好的感受;只有那些假冒艺术的低劣"精神产品",才无可奈何地去哗众取宠,去靠刺激人们的感官而换得几声廉价的喝彩。

  所谓圣人之言,都是在当时条件下针对某个具体情况讲的。因为有着普遍意义,特别是形成一种哲理后,就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但如果不分时间、地点,盲目引用古语,也是不妥的。

  专家学者们,请横跨一步,关心社会,关心教育,关心青年。专家们人格与智慧相结合的体现,将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由于有了艺术,人与自然的关系增添了诗的色彩,人与人的关系建立了新的内容和方式,人本身也就充满了艺术的内涵。

  人,是有求新欲的。

  《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曾提出:"声一无听,色一无文。"《文心雕龙》中《体性》篇强调:"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文赋》中说:"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教育艺术需要新,需要变,应当日新月异。

  托尔斯泰谈艺术时指出:"只有传达出人们没有体验过的新的感情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教育艺术同样忌随人后,同样忌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大千世界,仪态万方,但动态的美给人印象最深。

  动比静更容易使人感受。

  爱孕育了生命,人生又绽开了美的花朵。

  人哺育了花,花又美化了人世。

  教学生一百次,没有把学生教会,还要教一百零一次。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语似乎已成为人们公认的警句。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也经受了挑战!

  人们说,良药为什么非要苦口?

  人们问,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

  良药,可不苦口;忠言,可不逆耳。我们的实践证明:甜口良药,更利于治病;顺耳忠言,更利于行。

  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

  坚持原则,不僵化;坚持改革开放,不自由化;坚持正面教育,不简单化。

  告诉孩子,有些知识是力量,可以称之为真理。

  如果告诉孩子,一切知识都是力量,则是谬误。

  我们要善于告诉青少年,那些伪学问、假理论,比无知更危险。

  教育艺术家,要适度地引导学生。

  告诉他们,孰是,孰非,为什么是,为什么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