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兰亭记趣

生命在高处:李燕杰诗歌散文集 作者:李燕杰 著


  兰亭,是我梦中的书法之诗。

  兰亭,是我在书法历程中,一个绮丽的梦境。

  多年来的向往,一直是一个难圆的梦。

  我自幼就读碑,习帖。王羲之的名字,一直伴随"书圣"这个庄严神圣的尊称记在我的心里,特别是暑假期间,父母亲多次嘱我写《兰亭序》,背《兰亭序》。

  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今天,有幸来到兰亭,几乎是到了世外桃源,清幽、高雅,在清幽中显示高雅,在高雅中体现情趣:

  竹风随地畅,兰气向人清。来到兰亭,这里的一切都与"书圣"有关,与王羲之有关。

  朋友们畅谈"书圣"生前故事。

  兰亭,是因《兰亭序》而得名。

  我从小就翻阅《兰亭序》,父母亲多次讲到王羲之的故事,与这里流传的十分接近。

  《兰亭序》的真迹早已流失,至今不知去向。据说这样一件旷世奇珍,在传到王羲之后代智永时,由于智永出家为僧,临死就传给了弟子辩才。唐太宗听说后,就派御史萧翼扮成穷书生和辩才交友,趁机偷走《兰亭序》,唐太宗得到此序之后,十分高兴,令人摹刻翻拓,赏给皇子以及近臣。甚至在临终前还留下遗嘱,作为葬品,随他埋葬……

  这些传说是否属实,已无从查考,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代帝王对王羲之及其书法的珍爱。  

  当我们走到御碑前,看到的是康熙的御笔亲书,背后是乾隆写的《兰亭即笔》诗。

  诗中表述了一代帝王对王羲之的仰慕之情。

  继续前行,来到"曲水流觞",在这流觞亭中有"曲水邀欢处"书法,下挂"兰亭修禊图"。画中有王羲之及四十二人临流觞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惟妙惟肖。

  这里古色古香,翘首飞檐,曲廊环绕,十分引人入胜,也令广大书法爱好者流连忘返。

  这时,又来到鹅池,漫漫湖水,清幽见底,几只白鹅,使我们联想到王羲之生前酷爱天鹅,在鹅池左右凹凸相间,起伏有致。

  孩子们马上背起: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据说,王羲之写一上"我"、下"鸟"的"鹅"字,这时正赶上皇帝下旨,连忙搁笔接旨,他的儿子王献之顺手写一"池"字。

  一碑二字,出于王羲之父子之手,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

  这里的诗,这里的画。

  这里的传闻,这里的轶话。

  各有奇趣,各有特色。

  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一代一代的诗人书家,都曾在这里驻足,抚今追昔,感叹不已。我今日有幸到此,既景仰先圣,又学习今贤。从诗中、书中、艺中获益。

  让我们再回到《兰亭序》上来,我们会感受到书法之美:字形端庄,用笔流畅,乃至章法的洒脱,都给人以美感。  

  这时,我想到:

  字如其人,书格即人格。人至本真,则形如平常。

  "人正则书正,人奇字自古。"进而,又想到:

  "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另外,我还悟出:

  "无意于佳乃佳。""无法之法是为至法。""意在笔先,意在书外。"从体察王羲之《兰亭序》中,可悟出宋人姜白石讲的道理。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又如唐人虞世南所云:"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这如同孙过庭所云:"固自然之妙有"的作品,非"力运所能造成"。

  心中突然又想起:

  "云水无拘束,江天任去流。""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这时--"声飘云天外,人入画图中。""眼中沧桑小,心上白云多。"兰亭之行,使我感受到书法之美、书法之艺,从王羲之乃至历代书法家身上感受到灵气弥漫。

  它使我走向洒脱,它使我走向刚毅,它使我走向书法的韵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