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第二节 古代旅游是有权有钱有闲人的活动(一)

旅游整合世界 作者:伍飞 著


  一、中国古代旅游

  从前面我们可以了解到,旅游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活动,自有人类文字记载以来,就存在有关旅游活动的记载。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的消费、审美及社会的综合特性,使得旅游与其他社会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旅游学概论》一书在概括旅游的本质时指出:"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旅游是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消闲活动","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旅游有这样的特性,决定了在远古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旅游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准确地说,只是少数有权有钱有闲人的活动。旅游的发展,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来看,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转化过程。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旅游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旅游活动初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50年以前。

  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在原始社会早期,全体社员几乎都在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与大自然作艰苦的搏斗。随着人类两次大分工的完成,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阶级开始出现,财富和余暇时光也渐渐积累到少数人的身上,使得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得以实现。在古代中国,旅游主要是以帝王巡游、士人游说、文人漫游、宗教远足、地理考查、外交旅行等形式出现。

  (1)形式多样的帝王巡游

  帝王巡游是指历代最高统治者对自己所管辖的国家或领土所作的巡视游览活动。通过巡游,帝王一则可以炫耀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威加四海,观察政情民风,以稳固统治;二则可以饱览风光,享受美景,祭祀封禅,以娱乐身心。

  先秦时期,以天子、诸侯为代表的少数奴隶主旅游活动,主要有巡游、封禅、会盟、游猎、娱游等。如《楚辞·离骚》记录夏太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说苑·正谏》记载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成为中国海上旅游史的最早记录。

  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天子巡游,是周穆王西行漫游。据说,有一天穆王做了个梦,梦中名叫"化人"的人邀请他去化人国旅行。于是,穆王选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从成周(今洛阳市东南)启程,任用善于养马、驾马的造父为车夫,由七队勇士护卫,沿太行山西侧北进,经过今青海省东南的积历山脉,到达昆仑山,拜见西王母,并把带去的礼品珍珠宝石奉献给西王母,宾主欢聚一堂。之后,穆王又北上到达巴基斯坦的瓦罕,最后回到喀什东归。

  穆王西行,在时间上耗费两年有余,行程三万多里,经过了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等地,一直到达今天的中亚地区。其所走的路线,与后来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基本相同,所以他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旅行家。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帝王巡游的第一个重要代表。其在位11年,远途巡游就达5次。巡游期间,秦始皇一路下令立碑刻石,颂扬秦皇大功大德,国家统一,如著名的泰山勒石、会稽勒石、碣石勒石等等,均记载了当时巡游雄风。在巡游过程中,秦始皇不忘游览各地山水风光,封禅祭祀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在泰山,他封救命松为"五大夫松"。他在洞庭湖行船时,因波涛汹涌,险些翻船,所以他一气之下,命令侍从到君山上,把娥皇、女英两个神庙烧个精光,并刻下"永封"二字,意为永世不得翻身。

  由于劳累过度,秦始皇在作最后一次巡游时,在北上咸阳途中,客死他乡,终年50岁。

  汉武帝刘彻,其游踪与秦始皇相仿,但巡游次数超过秦始皇,一生中远近巡游不下十余次。据《所志》上记载,汉武帝登泰山后的感觉是"高矣,极矣,大矣,符其,壮美,特矣,驻矣,惑矣……"。在泰山,刘彻立并下了著名的无字碑,意思为自己功德无法用文字来记载。在河南嵩山,据传他在登山时,忽然松涛阵阵,四周响起"万岁"之声,刘彻认为这乃神之旨意,即命此峰为"万岁峰"。汉武帝在位时,国家强盛,开边未已。刘彻派大将卫青、霍去病不断出击,打通了漠北交通线,苏武出使匈奴,张骞出使西域,都是中国旅游史上光彩夺目的旅游故事。

  在帝王巡游中,要数隋炀帝的规模最大,也最为奢华。据《大业杂记》记载,隋炀帝南巡江都时,他自己所乘坐的龙船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上下共有四层楼。皇后和妃子也分别单独乘舟。除此之外,还有供宫廷美人乘坐的船36条,供宫女乘坐的船100余条。排在这些船之后,才是王公大臣、僧人以及外国宾客和五品以下官员的楼船。其中王公大臣所乘五层楼船有52条,僧人的三层楼船有120条。整个巡游队伍,连同侍卫人员、船夫等在内,有数十万之多。巡游开动,大运河中首尾相连,迤逦200多里。隋炀帝所到之处,方圆500里地要进贡美食珠宝,吃不掉就扔到河里,谁送的财物多,谁就能被掇升高官。

  隋炀帝一生中巡游江都三次,劳民伤财,哀鸿遍野。当他第三次巡游时,虽全国遍燃农民起义的烽火,他却依然饮酒作乐,荒淫无道,直至被起义军摘了脑袋。

  狩猎历来被封建帝王及其下们视作为一项综合的军事训练和娱乐消遣活动。明初时,皇帝多在北京西郊大兴地区的南苑狩猎。这里地势低洼,沼泽密布,水草丰茂,繁衍着无数飞禽走兽,风景十分优美。每当冬去春来之时,皇帝来此打猎。永乐皇帝还在这里设上林苑监,修建行宫。明中叶以后,皇帝们大多由于生活荒淫,体质虚弱,无力狩猎。

  到了清朝,狩猎活动又兴起。从顺治起,清朝就规定"令禁旅行国",并订立"大狩扈从例"作为狩猎条例。康熙时期,规定一年两次狩猎。康熙本人也个狩猎能手,每年秋冬都要外出打猎,传说他一生中到承德地区狩猎四十八次。乾隆也因打猎勇敢得到康熙的赏识,登上王位。做了皇帝后,乾隆更加迷恋狩猎生活,直至八十岁才停止打猎活动。祭祖谒陵是封建皇帝倡导以孝治天下,祈求先祖保社稷的诸多活动之一。清朝的祭祖谒陵十分频繁,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每年几乎多达三十次以上。每次皇帝祭祖几乎成了春游、秋游活动,边谒陵边行围狩猎。还以祭山为名,登长白山观景,或泛舟于松花江上。据《临榆县志》记载,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去关外谒陵途经山海关达九次之多,在那儿,他们北登角山寺,南游澄海轴,赐宴赋诗,欣赏山水相连的大自然美景。

  明清皇帝利用外出巡游,一方面查看民情,整饬边防;另一方面借机寻仙访贤,游览名山大川,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乡间生活风趣和野味,一饱眼福和口福。康熙自1684年至1707年二十二年中,先后六次亲临黄河沿岸视察,并设计指点治河方案,最后得以"河工已经告成"自慰。同时,他借南巡"省方察吏",了解民情以及笼络争取南方知识分子。这些举动都对18世纪中国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起着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乾隆在位六十年中,也曾仿效康熙六次巡视江南,并把南巡当作自己用兵之外的另一重要活动。所不同的是,与康熙节俭简朴相比,乾隆这六次南巡,兴师动众,耗尽大量人力物力。每届南巡前一年就进行准备,筑桥铺路,修建行宫,随同南巡人数达两千五百人之多,一千多只船首尾相接,岸上有官员骑马沿河行走,以备随时差遣。沿河三十里以内,地方官员皆穿朝服前来接驾,男女老少夹道欢迎。每天的膳食极尽铺张扬厉,豪华奢靡。

  但不同于荒淫的昏君隋炀帝,乾隆毕竟是有作为的君主。他的文功武略,在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一定的贡献。第六次南巡结束时,乾隆已经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他写了一首诗:"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缅怀其巡游江南往事,字里行间充满眷恋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