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第二节 古代旅游是有权有钱有闲人的活动(十四)

旅游整合世界 作者:伍飞 著


  三、古人旅游的范围和方式均有限

  旅游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在中国古代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中,"旅游"一词也被历代文人墨客用诗文记录下来,分门别类,多姿多彩。

  如周游,含有四处游说的意思,《管子》中"使出周游于四方,明号召收天下贤士"即指此;优游,指悠然自得地游览,东汉史学家班固曰:"莫不优游自得,玉润而金声";神游,泛指精神或梦魂的出游,南朝文学家沈约有"迹屈岩廊下,神游江海中"的描述;漫游,则有无拘无束、随意游览的含义,唐代文学家元结在其诗中说:"漫游无远近,漫东无早晏";胜游,为惬意游览之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曰:"管弦度上留高韵,山水途中作胜游";壮游,顾名思义,乃胸怀壮志的游历,元代学者袁桷诗曰:"壮游诗句豁,古戍角声悲";卧游,是指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览,元代画家倪瓒有诗云:"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宸游,专指帝王出游,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在诗中写道:"御苑清风上麦秋,金舆晚出事宸游"等等,都说明我国古人对旅游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但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古人活动的范围十分有限。尤其是早先人类,即使是那些"有权"、"有钱"人,也因受科技水平局限,很难在从事旅游活动时"走得好"、"走得远"。就是到了欧洲"大旅游"时期,科技有了长足进步,游客们也要面对道路艰险、旅店简陋、食物怪异、病疫传染、强盗扒手出没的困难。有些富家子弟常常携一帮仆从打理旅途生活,以保证主子在旅游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古人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除了徒步,不外乎车、马和木船,所以古人旅游,很大一部分时间要花在跋涉之中,不仅浪费了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也对人的体力是一个无谓的消耗。

  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在中国黄帝时代就已经会造车。夏禹时代有一个专门以造车闻名的部落叫薛部落,其部落中,有一个名叫奚仲的人曾任夏朝"车正",主管夏朝车辆的制作、保管和使用。为便于橇、车通行,人们还意识到必须平整路面,拓宽路幅,改原来仅适应步行的羊肠小道为大道。

  人类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独木舟。据《易·系辞》中说,古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也就是说,古人掏空巨型树干制成独木舟,砍削树干成扁平作桨。人类自从有了舟,人们便可以跨越水域,开拓旅游活动的新空间。

  古人旅游,不仅因生产力的落后而受限制,还因政治动荡、社会变化而影响旅游者的出行。据史书记载,在中国远古西周时代,周王在边境设立多达十二道关卡,被史学家认为可能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关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列强争霸,狼烟四起,各国设卡立哨就十分普遍了。由于哨卡功能特殊,地位重要,关系到各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要枢,所以普通人要通过这些关卡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即使是一些社会"名流",要想蒙混过关也有马失前蹄之时。如秦国的商鞅因没有闯过关口而被抓捕车裂;伍子胥逃往楚国的途中,因无法出韶关,而急得一夜白发。

  史书还记载西周有一种叫"符传"的东西,作用和今天的身份证有点相似,但只有临时性。国人要迁徙或旅行时,必须先申领"符传"。一旦出行,不仅旅途当中随时有人查,每当过城关,城门或遇到宵禁、戒严时,均要出示"符传"。而且,这种"符传"按规定一般只能使用一次,使用完后必须按时上交,否则,就要受到惩处。

  在古时,游客无论是在旅途,还是暂居旅舍,都要冒极大的生命危险,即便是君王出游,有时也是如此。如周昭王在外出巡游时,突遭遇风浪,不幸死于沉船;徐霞客在旅行途中,曾三次遭匪徒的洗劫,四次彻底断粮,55岁在云南又染上重疾,回家后的次年就去世了……正因为古人在旅游中要面临许多危险,所以那时候的人在旅游途中也显得特别的迷信,在考虑出行之前,一般都要占卦、算命。前面说到的《周易》中的"旅卦",便是专门用来占卜旅行吉凶的。

  《山海经》记载了60多种"见则死"、"能食人"、"见则大水"等旅行途中可能遇及的自然凶险,都是当时的旅行者必须提防和躲避的。而书中记载的130多种"食之不饥"、"服之不夭"、"服之不寒冷"的食物,则常常成为古人旅途中保命的法宝。

  为了方便民众的旅游,古代的官吏制度中,早在公元10世纪便设有主管有关事务的官员,并制定了相关的迎宾制度和旅游法规。据《逸周书》记载,当时的官府已经明文要求地方必须为商旅者开辟道路,每隔10公里处设井,每隔20公里设旅舍,守城的人还得为旅行者提供兑换零钱的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路途往来商旅很多,私营旅店也越来越多。"逆旅"就是中国最早的私营旅店,为此,秦、魏等国还专门下发命令,对这类旅店进行管理。而《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炊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这种建设在都城、交通干线及边境线上的旅店,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招待所。

  总之,古代旅游主要是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的少数人的活动,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晴雨表。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旅游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内容和形式都会有不同的特点。

  古时的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因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无论是远洋还是陆地旅游,每次游程都充满坎坷,花费时间也多以年月甚至数十年来计算,因而,与近现代旅游相比,古代旅游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