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的进步和"地球村"的加速融合
现代旅游业崛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加速,是"后工业化社会"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和雷达导航技术的突破,为战后民用航空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影响。1958年,波音707喷气机的问世标志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航空旅游变得更加迅捷、安全、舒适。1950年,赖茨以"地平线假日"旅游公司的名义组织了一次航空包价旅游,目的地是科西嘉岛。他在这次实验性的旅游组织中采取了预订一些座位的办法,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并以更低的价格将包价旅游线路推向大众。在随后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接受了这种新的大众旅游方式。到1970年,第一架宽体客机波音747投入运营,每次运载的旅客数量超过了400人,更大的、更多的乘客数量使机票价格进一步降低。
随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战后各国高速公路的大量兴建,自驾车旅游以惊人的速度取代了中短途的火车旅游和客车旅游。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平均每两个人拥有一部汽车。
英国,20世纪80年代,仅带住宿设备的家用旅行房车就有60万辆。每到七八月份的巴黎,城内的度假大军沿着巴黎通往法国度假的高速公路缓慢地行驶,巴黎这时成了外国旅游者的巴黎,几乎到处都是到巴黎的度假者。
西班牙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位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前三位,创造了一个旅游业的"西班牙奇迹"。到了2002年每年前往西班牙的外国旅游者达到了5170万,旅游业收入高达336亿美元,这两个指标均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2005年,中国出境游人数达到3103万人次,较上年同比增加7.5%。2005年,中国总共接待入境游客1亿2000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4681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加10%和12%。外国游客为中国带来了293亿美元的旅游收入,比上年增长近14%。
信息技术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革命,如喜来登集团,早在1958年就开始使用电子预订系统。60年代则出现了计算机预定系统。进入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普遍采用了计算机预定系统、旅行经销商视觉系统。而新的电子旅行中介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3种电子平台,即互联网、交互式数字电视以及移动装置。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自1950年到1998年,国际旅游者人数从2500万增加到6.35亿,平均年增长率为6.97%。按照国际货币基金会的统计,1998年,旅游接待和旅客运输创造了高达5040亿美元的收入,位于所有国际贸易类别(包括汽车产品、化工产品、食品、汽油和其他燃料、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纺织品和服装、矿产品等)之首。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的《马尼拉宣言》中明确指出:"旅游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需要之一。"许多国家也意识到将旅游纳入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在这种人类文明发展思潮的推动下,世界出现了"大众旅游"、"奖励旅游"、"社会旅游"等行为模式。
世界旅游组织成立于1974年11月,代表了当时的89个国家政府,其基本宗旨是:"像那些已经存在的、其利益集团的呼声可以被关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一样,为旅游业争取其应有的地位。"该组织在促进世界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成员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2003年,该组织正式成为联合国的下属地机构。
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认为,"全球化"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国际关系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因为"全球化"作为一个整体首先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
马克思也说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个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来往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达,全球性范围内人们的交往日益广泛,文明体之间的交流,从以前主要通过战争、商贸、宗教等渠道,扩大到现在的旅游、传媒、文化、体育等多种领域。
随着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的文化爱好、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更容易对整个世界的现状和全球问题产生理性的认知并达成共识。并且,随着世界上的语言种类越来越少,英语、汉语、法语等语言成为几种流行语言,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如今,人们在相同的名牌连锁店里购物,人们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大片,关心的是明星们的趣闻轶事,甚至国界也不成问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光,今天在东半球观光,明天到西半球度假,上午在北国雪山上滑雪,下午到南方海滩上游泳都已经变成现实。
资本的全球流动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社会的出现,更使得文化产品及文化生产方式跨国界、跨民族的传播得到空前的发展。
而由于人类天生存在一些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需求和基本价值观,以及一些共同的利益和问题,人类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创造,便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因而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必然结果。
文化全球化迫使不同国家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使得全球公民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狭小范围来考虑问题,它促进了不同文化的接触、对话和交流,使全人类能够分享世界文化的资源和人类文明的成果。
孙东民在200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称:"环顾'地球村',经济的全球化迅猛发展,跨国公司进出,对外投资扩大,各国经济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亚洲的金融危机危及世界,美联储降息瞬间使股市波动。'地球村'各个角落发生的事件,可以迅速传遍各地,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现实的上演或悲情或愉悦的现代剧"。
全球化资源流动的趋势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掌握的外部资讯越多,就越渴望去体验异域的文明,而如今便捷的交通工具可以将旅游者迅速运送到世界几乎任何旅游目的地;人们日益开放的心态也克服了固有的排外、仇外心理或文化沙文主义的态度,促使人类更平等地交流。
2001年9月27日,在伊朗举行的庆祝世界旅游日的会议上,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旅游:作为文明间对话和和平的途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