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唐朝的东都和武周的神都

第八节 东都的建筑布局

隋唐洛阳 作者:郭绍林


  一、 东都的建筑布局

  东都由城区的宫城、皇城、含嘉仓城、东城、圆璧城、曜仪城、外郭城,以及城西的上阳宫、东都苑几部分组成。城区北据邙山,南临龙门,西至穀水(涧河),东跨瀍河,洛河横贯城中,有河汉(银河)气象。隋代外城只有短垣,武周长寿二年(693)改修外郭城墙的定鼎、上东诸门,由宰相李昭德设计、规划,受到舆论的推许。史载改修后的城墙高一丈八尺,东西长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围总长六十九里二百一十步。据考古实测,城的东北角在今唐寺门,东南角在今城角村,西南角在今古城村,西北角在今苗沟村西南,周长合今制55华里。

  东都城周围共有十座城门。南城墙有三座门:中间是定鼎门,由隋代的建国门改称,位于今赵村西南同水磨村正南交汇的地方。定鼎门有三个门道,中门宽八米,东西两侧三米外分别开设一门,各宽七米。定鼎门的东面有长夏门;西面有厚载门,由白虎门改称。东城墙有三座门:中间是建春门,由建阳门改称;南面是永通门;北面是上东门,由上春门改称。西城墙即皇城墙,有两座门:南面是丽景门,北面是宣辉门,由西太阳门、西明门改称。北城墙有两座门:东面是安喜门,由喜宁门改称;西面是徽安门。

  宫城又名紫微城、洛阳宫、太初宫,在城区的西北隅。史载宫城墙高四丈八尺,南北长二里八十五步,东西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考古实测东西墙各长1270米,北墙1400米,南墙1710米,系外包砖内夯土结构,厚16米左右,最厚处达20米。周围共开九个城门。南墙四门:中为应天门,由则天门改称;东为明德门,由兴教门改称;西为长乐门,由光政门改称;西南隅为雒城南门。东墙一门,即重光北门。西墙二门:北为嘉豫门,由宝城门改称;南为雒城西门。北墙二门:西为玄武门,东为安宁门。

  宫城是皇帝办公和生活的处所,有别殿、台、馆数十所,街衢纵横,池渠交错,花木掩映,鸟喧鱼游。宫城的正殿是含元殿,用以举行大典和接见外国使节。含元殿的前身是隋朝的乾阳殿,李世民破王世充后付之一炬。显庆元年(656),高宗诏令在旧址修建新殿,到麟德二年(665),由司农少卿田仁汪主持竣工,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改称为乾元殿。垂拱四年(688),武则天指使拆毁乾元殿,就地改造为明堂,号为万象神宫。这座下方上圆的建筑物一共三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下层四面,象征四季,各随时色。中间象征十二时辰。上层为九龙捧持的圆盖,盖上安装高一丈的铁凤,饰以黄金。同时,在明堂北修建天堂,规模又大于明堂,五层,以贮夹纻大佛像,号为功德堂。延载二年(695),天堂、明堂都被薛怀義泄愤烧毁,武则天命重新修建。万岁通天元年(696),新明堂建成,规模略小于旧,改称为通天宫。次年,铸成九州鼎,放在通天宫内。天堂不复修造,在其地建为佛光寺。开元五年(717),玄宗以明堂不合古制,改称为乾元殿。开元二十五年(737),他命毁掉明堂,官员认为这会劳民伤财,不如去掉上层,高度缩减95尺,仍旧为乾元殿,他同意。开元二十七年(739),改修完成,次年改称为含元殿。

  在含元殿的四周,还有贞观殿、辉猷殿、宣政殿(武成殿)、仁寿殿、观文殿、安福殿、集贤(仙)殿、亿岁殿、仙居殿、雒城殿、饮羽殿、德昌殿、大仪殿、流杯殿、弘徽殿、文思殿、庄敬殿、飞香殿、延祥殿、延寿殿、六合殿、崇福殿、含章殿等等。此外,还有中书省、史馆、集贤殿书院、门下省、弘文馆、百戏台、映日台、望景台、上清观,以及陶光园、同心阁、临波阁、登春阁、花光院、神居园等等。

  1973年以来,在宫城遗址发掘出一处基址。其中有一所直径为64.8米的圆形建筑,中心部分为青石砌成带二层台的圆坑,直径14.8米。坑底为八角型,中心是用三块青石拼成的柱础。坑外环绕两圈柱基,里圈12个,外圈20个。台基周长194.68米。出土铜质鎏金造像题记说:"维大唐神龙元年岁次己巳,四月庚午朔,八日丁巳,奉为皇帝皇后敬造释迦牟尼佛一铺。用此功德,滋助皇帝皇后圣化无穷,永久供养。"那么,这处基址应是天堂遗址。天堂毁后,就地建为佛光寺。唐中宗系武则天难产而生。武则天曾祈求佛教佑护,提出孩子出生后将皈依三宝,请释玄奘届时为孩子授戒。玄奘启奏她必定平安,顺利生下一个男婴。男婴生出后,皇室不违所许,由玄奘收作徒儿,号为"佛光王"。神龙元年(705)正月,洛阳爆发了张柬之等人的政变,中宗被翊戴复位。四月八日是佛诞节。造像能安放于宫城中,必定是皇亲贵戚所作功德,为中宗及皇后韦氏祈求佛的佑护,明堂是布政之所,不能安放佛像,只能安放在佛光寺中。

  宫城的北面是曜仪城。曜仪城的北面是圆璧城。宫城的东面是东城,司农寺、光禄寺、太常寺、尚书省、少府监、军器监、大理寺等中央机构设在其中。东城的北面是含嘉仓城,详情上一章已做叙述。

  宫城的南面是皇城。皇城又名太微城、宝城。史载皇城墙高三丈七尺,东西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周围共长十三里二百五十步。皇城墙共有六个城门。南面三门:正南是端门,北与宫城应天门遥相对应,南与外郭城定鼎门一线贯通;端门东是左掖门,西是右掖门。东面一门,即宾耀门,由东太阳门、东明门改称。西面二门,即上文所说都城的西门,南是丽景门,北是宣辉门。武三思曾动员四夷酋长和国内耆老,一并奏请铸造天枢,以歌颂武则天黜唐兴周的功业。天册万岁元年(695),天枢造成,立于端门之外。天枢上刻有武三思所撰文,罗列有百官和四夷酋长名字,以及武则天亲笔题签"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字样。开元二年(714),天枢被玄宗毁掉,以清除武周政权给唐朝带来的耻辱。

  皇城是中央衙署所在地。城内南北四街,东西四街,列置文武百司的办公机构。北起第一排,中间是东朝堂、西朝堂。东朝堂以东依次为:门下外省、殿中省、左监门卫、左卫、左卫率府、尚辇局。西朝堂以西依次为:中书外省、四方馆、右卫率府、右监门卫、右卫。北起第二排的机构从东向西依次为:左司御率府、左领军卫、左监门率府、左威卫、左武卫、家令寺、左千牛卫、左骁卫、右春坊、右司御率府、右骁卫、右千牛卫、右武卫、右监门、知匦使、右威卫、内侍省、右领军、内坊。北起第三排的机构从东向西依次为:太府寺、卫尉寺、鸿胪寺、御史台、秘书省、尚舍局、太仆寺。

  外郭城有113个坊里和三个市场,三分之一分布在洛河以北,其余在洛河以南。坊里是居民宅院、各宗教寺庙以及中央或当地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在洛河以北,大抵贫寒人家居多。这里的北市由隋代的通远市移至临德坊而设置,张仁亶(愿)早年贫乏,曾在这里寓居。贺知章见附近多住贫民,目之为糠市。洛河以南多是达官贵人的邸宅,不少被精心营建为园林。一些纨绔子弟,傅粉施朱,熏衣剃面,出没于街衢。兵部侍郎许钦明和中书令郝处俊的子弟,其貌不扬,却喜欢盛饰车马,优游里巷,当时有顺口溜讽刺他们,云:"衣裳好,仪观恶,不姓许,即姓郝。"这里有南市和西市。南市即隋代的东市(丰都市),但规模缩小一半。西市在隋代的南市西南边设置。

  为了解决两岸的交通问题,在流经城区的洛河上,自西向东相继修建了天津桥、中桥和利涉桥。北自皇城端门,南到外郭城定鼎门,有一条七里多长的大街,称为天门街、天街、天津街或定鼎街,天津桥即在这条街的北端。该桥临近端门,不仅都市南北两部分的来往主要依靠它来维系,而且还是抵达长安的必经之地,因而至为重要。天津桥是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营建东京时开始修建的。最初,它是一座浮桥,由铁锁钩连大船而成,跨水长一百三十步。这是我国关于铁链连接船只架成浮桥的首次记载。桥的南北两端,还修建了对称的四所重楼,为日月表胜之象。但这座浮桥耐用程度不够,大业十三年(617)曾被瓦岗军烧毁,遇到洛河涨水也会冲坏。唐朝建立后,官府对天津桥不断加以改建。贞观十四年(640),官府组织石工垒方石为脚,改建成石础桥。为了疏通天津桥地段的洛河,官府曾开渠分做三股,因而分设三桥,天津桥居中,北边是黄道桥,南边是皇津桥(文献又作星津桥、重津桥,字型相似,不知孰是)。开元二十年(732),拆除皇津桥,与天津桥合为一桥。

  利涉桥原来也是隋代的一座浮桥,正对着南北二市,唐初曾经废坏。天津桥和利涉桥之间,隋代设置了立德桥,唐初称为中桥,东临斗门亭,北对徽安门,曾毁于洪水。显庆三年(658)修建东都时,中桥和利涉桥同时修复。咸亨三年(672),司农卿韦機负责规划、营建东都宫室,把中桥新址确定在原中桥的东边,南对外郭城长夏门,北通漕渠。这样,就有了新旧中桥的称谓。新中桥长三百步,利涉桥因相距太近而被废弃。新中桥常被洛水冲毁,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命将作监少匠刘仁景加以修缮,宰相李昭德统领,修成后改称永昌桥,不久恢复旧称。李昭德创造性地改建成可以减弱水流冲击力的龟背形石头桥基,但仍不能避免冲毁的结局,因而时坏时修。

  天津桥地处交通枢纽,与周围景物配合协调,风光优美,因而不仅平素车马行人川流不息,而且经常有人驻足眺望,盘游娱乐,送别迎来,占卜算命,甚至一些官方活动和政治事件也出现在这里。白居易《天津桥》诗说:"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天津桥的东北,洛河分出一条渠,设置斗门控制水流量,斗门旁修造了一个亭子,称为北斗亭或斗门亭。东边望去,是洛阳汉魏故城,曹植《洛神赋》所描绘的洛神凌波微步的地方,一弯新月就从那里冉冉升起。桥的近旁,有窈娘堤。春回大地,柔软的柳丝开始泛黄,在轻风中摇曳,像是由轻风"浸泡"抽出的金丝。绿茸茸的细草刚刚长齐,像是由春雨"剪"成的一样。柳枝还未达到藏莺的地步,白居易深怕惊动黄莺不再啼啭,就吩咐自己的仪仗警卫人员:不要大声清道。这是一幅美丽的春光游赏图,有声有色,怪不得白居易要说"到此令人诗思迷"了。至于官方活动和政治事件,上文曾经提到张柬之政变中,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首级挂到天津桥南示众;玄宗挑选源光裕等十一位有声望的京官到地方上去担任刺史职务,就是在天津桥旁举行饯别活动的。其它诸多内容,不再举例。中桥没有天津桥那么热闹,但也是送别、游玩和出现政治事件的场所。最悲壮的事件是上文所述颜杲卿被捆在中桥的柱子上,大骂安禄山,被节解处死。中桥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李郢《故洛阳城》诗说:"胡兵一动朔方尘,不使銮舆此重巡。清洛但流呜咽水,上阳深锁寂寥春。云收少室初晴雨,柳拂中桥晚渡津。欲问升平无故老,凤楼回首落花频。"这里描绘的是安史乱后的情况,皇帝不再东幸,洛阳一派衰败景象。

  上阳宫在城外,南临洛河,西至穀水,北连西苑,东接皇城。其遗址在今七里河、瞿家屯之间,有大型石雕蟾蜍出土,可能是殿阶石栏下的泄水装置,还有方砖出土。高宗曾登临洛河高岸,远眺山川风光,感到很惬意,于是命韦機就地修造上阳宫。调露元年(679),上阳宫修成,制度壮丽,高宗移入其中办公。上阳宫周围共设七门。东面二门:北为星躔门,南为宫的正衙门提象门。南面二门:东为仙雒门,西为通仙门。北面一门为芬芳门。南面二门佚名。宫内的正殿是观风殿,东向。其余宫殿有丽春殿、麟趾殿、甘露殿、仙居殿、芬芳殿等,还有亭阁多处。在上阳宫的西南,修有西上阳宫,在西苑中。两宫夹洛水相对,架设虹桥以通往来。

  都城的西边是东都苑,又名西苑、会通苑、上林苑、芳华苑、神都苑。隋代西苑周围长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唐太宗嫌其广阔,毁之以赐居民,周围缩小到126里。具体情况是:东面17里,南面39里,西面50里,北面20里,墙高一丈九尺。围墙共开17道门。东面四门,从北至南依次为嘉豫门、上阳门、新开门、望春门。南面三门,从东至西依次为兴善门(由清夏门改称)、兴安门、灵光门(由昭仁门改称)。西面五门,从南至北依次为迎秋门、游义门、笼烟门、灵溪门、风和门。北面五门,从西至东依次为朝阳门、灵囿门、玄圃门、御冬门、膺福门。东都苑中,穀水、洛河交汇,时常泛滥成灾。开元十九年(731),玄宗命疏浚苑中洛河,两个月完工。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又以内库资财雇人修了积翠、月陂、上阳三道堤岸,以保障离宫亭馆免遭洪水冲淹。苑中有十多所离宫,即合璧宫(由八关宫改称)、龙麟宫、明德宫(由显仁宫改称)、黄女宫、高山宫、宿羽宫、望春宫、冷泉宫、翠微宫(由积翠宫改称)、青城宫、凌波宫、朝阳宫、栖云宫、景华宫等。此外,还有一些殿堂亭阁。

  在东都城的周围,还修造了一些避暑行宫。汝州西山有襄城宫,因烦热多蛇,半年后即拆毁。渑池县西有紫桂宫。告成县(今登封南)石淙有三阳宫,后来毁掉,以其材料在嵩岳万安山建兴泰宫。邙山翠云峰有避暑宫,今为上清宫。

  二、 私人宅院

  都城内外,不少官僚士大夫把宅院精心营造为园林,白居易、裴度、李德裕的宅院最负盛名。

  长庆四年(824),白居易罢杭州刺史,再次移居洛阳,买到已故散骑常侍杨凭在履道里的宅院,遗址在今狮子桥村。白居易在这里住了二十年,一直不断地营建园林。河南府尹王起资助他修造池桥,府僚三人帮助他植树。这所院落占地十七亩,三分之一是房舍,五分之一是渠池,九分之一是竹林,其间有岛、桥、道路,或隔或连。院落的东北是廊院,由多所粉墙朱门青瓦的房舍组成。廊院以南为南园,有一方池塘,池中筑岛,岛上建亭,水边造阁。池东修建粮仓,池北修建书库,池西修建琴亭。廊院以西为西园,引伊河水穿越而过,置有水斋。廊院以北为北院,是厨房,人迹罕至。此外,还有菜地、沙滩等等。在这所园林中,置放着天竺石、太湖石,饲养着鹰犬鸡鹤,春兰秋菊,次第绽放,修竹茂树,摇曳生姿。每到水香莲开的清晨,或是露清鹤唳的夜晚,白居易总要在池亭里饮酒抚琴,欣赏乐童们演奏乐曲,以作为读书作诗之余的消遣。

  履道里西侧集贤里,有裴度的宅院。在这所院落中,筑山凿池,竹茂树幽,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蹊径盘曲,号为都城的胜景。裴度还在城外的午桥创构别墅,引水贯穿其中,栽植花木万株,修建凉台暑馆,名为绿野堂。裴度公务之余,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在这里酣宴放歌,吟诗弄琴,娱悦性情。

  李德裕的平泉庄在龙门南,今为伊川县梁村构,宝历元年(825)始建。平泉庄依山枕水,树木丛集,罗致着各地的奇花异草、美石珍禽,还修造出巫峡、洞庭湖那样的景致,如同仙境一般。平泉庄由于在城外,规模更大一些,周围有十里长。

  三、 牡丹

  牡丹尽管以其根皮为药物很早就被医家利用过,但作为观赏花卉被社会普遍认识,唐宋人大抵都认为这是唐代的事。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19说:"牡丹,前史中无说处。……检隋朝《种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记说牡丹,则知隋朝花药中所无也。"北宋《太平御览》把牡丹列入药类,不入花卉类。南宋郑樵《通志》卷75说:"牡丹晚出,唐始有闻。"至于洛阳牡丹,时下书刊盛传隋炀帝时西苑栽培易州(上谷郡,治今河北省易县)所进赭红、飞来红、袁家红等等二十种品名的牡丹以及武则天贬长安牡丹于洛阳的说法。隋炀帝西苑牡丹说,出自传奇小说《海山记》,一直被说成是唐代无名氏作品,实际是北宋作品。其中所谓隋代易州牡丹二十种品名,完全是北宋人在作假乱真。北宋才出现魏紫、姚黄等品种名称,唐代还只是总称牡丹或木芍药,隋代不可能有赭红、飞来红、袁家红等等称谓。武则天贬长安牡丹于洛阳说,出自明人冯梦龙小说《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小说情节系糅合两则说法而成。一是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武后"条的说法:天授二年腊月,武则天宣制:"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二是《事物纪原》卷10的说法:"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武则天的诗,由元万顷、崔融等北门学士代作,腊月比牡丹开放的时节早一个季度,武则天这时就在洛阳,无从有在长安后苑见到独有牡丹违旨不开而贬于洛阳的事。她抛弃长安,把洛阳营建成神都,若牡丹由她移入洛阳,也算不上是"贬",而是"擢"。齐东野语,不足凭信。

  关于牡丹的来源,中唐时期的舒元舆在《牡丹赋》序文中说:武则天得知祖籍并州文水县近旁的汾州(治今山西省汾阳县)众香寺有牡丹,感叹长安禁苑从未有过,于是命令移植,此后京师牡丹日益繁盛。那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值得注意的是,显庆五年(660),她随同高宗由洛阳去了一趟并州,阴历二月到达,四月离开,正是牡丹开放的季节。回洛阳两年,他们又到长安住了三年。牡丹可能在这五年中由汾州传入长安。令狐楚调回长安,家中牡丹含苞待放,又于大和三年(829)三月调赴洛阳,《赴东都别牡丹》诗说:"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这里言外之意是对宦海沉浮的感慨,但包含着对长安牡丹的眷恋,以及到洛阳看不到牡丹的遗憾。这十年中,他有将近一半时间在洛阳当官,知道洛阳牡丹的多寡情况。洛阳牡丹见于记载的有这样几处:刘禹锡有《思黯南墅赏牡丹》诗。思黯是牛僧孺的字。牛僧孺任东都留守时,在洛阳归仁里修造第宅,"南墅"是他在洛阳城南伊河旁的园林。刘禹锡《和思黯忆南庄见示》诗说:"丞相新家伊水头。"尊贤坊田弘正宅的中门外,有紫牡丹成树,开花多达千朵。田弘正在宪宗时是魏博(驻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节度使,兄弟子侄住在长安、洛阳者数十人之多。宅中牡丹成树,可见栽培有些年头了。宣风坊安国寺诸院牡丹特盛。唐末,权臣朱全忠宅牡丹开落,都由专人登记数目。新及第进士许昼与同年聚会饮酒,乘醉私摘十来朵,还口出秽语,朱全忠下令逮捕他,他畏惧逃亡河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