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巢义军过洛阳
到了晚唐,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劳苦大众饥寒交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中华大地险象丛生。不少头脑清醒的官员公开表示自己的不满和忧虑。翰林学士承旨、礼部侍郎刘允章,自称"救国贱臣","冒死上谏"。他上《直谏书》,尖锐地指出"国有九破"、"民有八苦"。所谓国有九破,是说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输税人少。所谓民有八苦,是说官吏苛刻,私债征夺,赋税繁多,所由(小吏)乞敛,替逃人差科,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咸通九年(868),他在长安主持科举考试,所出试题为《天下为家赋》,意含讥刺,被谏官驳奏,贬官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在这样的背景下,浙东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淮河地区爆发了庞勋领导的由戍卒擅自返回家园发展而来的农民起义,规模最大的则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乾符二年(875),濮州(治今山东省鄄城县北)人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聚众起义,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集众响应。次年,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转战于河南十五州,八月,攻陷了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郏城(今河南省郏县)。唐廷为起义军迫近东都而担忧,派左散骑常侍曾元裕守东都,同时,大量征调藩镇军队,用以防卫东都宫阙,扼守汝州(治今河南省汝州市)、邓州(治今河南省邓州市)的要道,增防陕州(治今河南省陕县)、潼关,以及出击起义军。九月,汝州被起义军攻克,东都大震,百官士民纷纷逃奔。但这时起义军尚无力量攻占洛阳,因而向周围发展。乾符五年(878),黄巢又攻阳翟。唐廷调河阳镇(驻今河南省孟州市)兵士千人赴洛阳,与两千名来自宣武镇(驻今河南省开封市)和昭义镇(驻今山西省长治市)的兵士共同保卫东都宫阙。唐廷任命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为东都应援防遏使,统领这三个藩镇的兵士,并在洛阳募兵两千;还将在外同起义军打仗的曾元裕调回洛阳,再征发藩镇兵士三千扼守洛阳周围的要塞。
王仙芝死后,黄巢率领大军经淮南,渡长江,一直转战到岭南,然后挥师北上。这时,起义军发展到百万人,纪律严明,所过之处不抢掠。为了稳定局势,孤立最主要的打击目标,黄巢发布檄文,宣布自己将入东都,直取长安,与各藩镇不相干,警告他们自守壁垒,勿与交战。广明元年(880)十一月,黄巢率军攻汝州,唐朝守将仓皇撤退,东都又处在起义军的威慑之下。这时的皇帝唐僖宗,是个十八岁的青年,面对紧急情况,不知所措,在长安延英殿召集大臣商议对策,竟然泣不成声。宰相们建议组织中央禁军神策军和关内藩镇兵十五万扼守潼关。事后,宦官田令孜动员僖宗逃奔四川。十一月十七日,黄巢顿兵于洛阳城下。这时,刘允章已由江夏调任东都留守。他对时局的上述认识,必然导致对唐廷产生离心倾向,对农民军反抗朝廷的行动不那么仇视。因此,他率领留守官吏,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黄巢入城后,慰问百姓,秋毫不犯,坊市安然。
起义军没有占据洛阳,随即向西挺进,当月二十二日攻克了虢州(治今河南省灵宝市),十二月初三攻下潼关,进入关中。僖宗仓皇出逃,起义军开进长安。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黄巢义军过洛阳之时,户部郎中李磎分司东都,挟带尚书八印逃往河阳。大齐政权建立后,刘允章奉命前往索取尚书印鉴,但他拒绝交出。刘允章因而悔愧不已,于是串联附近藩镇,起兵同黄巢对抗。李氏闻讯,将尚书印还给刘允章。
后来,驻守东都的官军到处抢掠,畿县百姓生活无着,十分艰辛。《秦妇吟》中那位都畿老翁述说道:"岁种良田二百廛,年输户税三千万。……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藏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残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朝饥山草寻蓬子,夜宿霜中卧荻花。"一廛为二亩半,这位老翁一家种了五百亩地。唐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丁男每人可占有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一个五丁之家即可占田五百亩。但实际上一般民户得不到足额,顶多得到规定数的三分之一。唐中叶以来均田制破坏,到唐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位老翁尚有这么多土地,可见家产殷富。他所述逃往山中的千万家,艰难到寻觅草籽充饥、栖身芦苇丛中的地步,那便是备受官兵荼毒的贫苦百姓了。
二、 朱全忠劫持唐昭宗迁都洛阳
镇压黄巢的唐军从各地向长安涌来,一度投降黄巢的藩镇纷纷倒向唐王朝一边。黄巢军队滞留长安,消极防守,粮食供应窘迫,处境相当困难。中和二年(882)九月,担任同州(治今陕西省大荔县)防御使的黄巢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授以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的职务,倒戈镇压黄巢。唐廷还联络代北(今山西省北部)沙陀族李克用,以部族强兵参与镇压。黄巢率军队撤离长安,到中和四年(884)六月,退到山东莱芜,自杀身亡,历时十年的大起义终于失败。此后,藩镇之间连年攻战,只剩下十多个。在中原地区,围绕着帝位的争夺,形成了宣武镇(驻今河南省开封市)朱全忠、河东镇(驻今山西省太原市)李克用、凤翔镇(驻今陕西省凤翔县)李茂贞三支敌对的劲旅。
僖宗死后,其弟唐昭宗继位,成为篡权者们为了号令天下而争夺和挟持的对象。乾宁三年(896),朱全忠和河南尹張全義上表,请昭宗迁都洛阳,愿以两万兵士护驾。昭宗没有答应,但朱全忠命張全義修缮东都宫室,以做准备。天复元年(901)朱全忠想把昭宗抢到洛阳,李茂贞则想抢到凤翔。宦官韩全诲与李茂贞勾结,抢先下手,达到目的。宰相崔胤勾结朱全忠,让他带兵入关劫夺。随后一两年,朱全忠打败李克用和李茂贞,昭宗落入自己手中,带回长安。
天复四年(904)正月,朱全忠派牙将寇彦卿奉表,请昭宗迁都洛阳,百官随同东行。昭宗被迫离开长安,朱全忠以部将张廷範为御营使。长安的宫阙衙署和坊里民宅,都强行拆毁,材料一并东运,美丽宏伟的京师顿时化为废墟。二月,昭宗一行来到陕州,因东都宫室修缮未毕而就地驻留。朱全忠从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市西蒲州镇)来朝,旋即赴洛阳督修宫室。四月,朱全忠奏称宫室竣工,请辇舆早日上路。昭宗借口皇后刚刚分娩,经不住长途奔波,希望推迟半年。朱全忠大怒,派寇彦卿赴陕州催促。闰四月,昭宗启程,经七天抵达洛阳。
李茂贞、李克用等八位藩镇节帅互相联络,以匡复唐室为词,欲连兵讨伐朱全忠。朱全忠在河中,害怕洛阳出现变故,不好收场,就想杀掉昭宗,立一位幼主,以谋禅代。于是,他派判官李振赴洛阳,与枢密使蒋玄晖及左、右龙武统军朱友恭、氏叔琮秘密行事。八月的一个夜晚,昭宗醉卧皇后椒殿,蒋玄晖选出百名将士连叩宫门,口称有紧急军情亟待御前面奏。昭宗起身,绕着柱子逃命,没能躲过厄运,被政变军人杀掉。蒋玄晖宣布两个妃嫔是杀害昭宗的凶手。昭宗十三岁的儿子辉王李祚继位,史称哀帝或昭宣帝。
朱全忠得知昭宗已被杀掉,去了一块心病,却装出一副十分震惊、悲恸的样子。十月,他来到洛阳,伏在昭宗灵柩上哭得死去活来。紧接着,他借口护驾兵士在街市抢米,奏称朱友恭、氏叔琮不管束兵士,把二人贬至外地,未及动身,皆赐自尽。朱友恭就刑时大声骂道:"出卖我来堵天下人的嘴,你这狗娘养的没有好下场!"稍后,朱全忠去了宣武镇治所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第二年,昭宗葬在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境内)太平山(原称景山、懊来山)和陵。
三、 唐梁禅代
经过多年的经营,朱全忠势力急剧膨胀,不但控制了中原地区的大量地盘,而且在东都小朝廷中布满了心腹。他急于改朝换代,对于那套封大国、加九锡、殊礼、然后受禅的传统程序很反感,妄图一口吃成胖子。蒋玄晖、张廷範等人朝夕宴聚,为他谋禅代事,他反而认为他们故意拖延,是为了使唐朝苟延残喘,甚至伺机复兴,于是把他们杀掉。
天祐四年(907)伊始,哀帝两度派御史大夫薛贻矩赴大梁向朱全忠宣布禅位的事,又让宰相、百官致函劝说朱全忠接受禅让,朱全忠假惺惺辞让一番。三月,哀帝下达御札禅位于朱全忠,派出官员充当册礼使、押传国宝使、押金宝使,由他们率百官备法驾赴大梁。四月,朱全忠在大梁金祥殿即皇帝位,改名朱晃,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史称后梁,以大梁为东都,洛阳为西都,废除故西京长安。哀帝被封为济阴王,幽禁于曹州(治今山东省菏泽市南),次年被毒死,谥为哀帝,后唐时改谥为昭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