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上)

第一节 士大夫关于佛教的文字活动(一)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作者:郭绍林


  士大夫区别于其它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具有文化的优势。这样,士大夫和佛教的关系,首先就表现在文字活动上。为了研究的方便,我把士大夫关于佛教的文字,划分为应制、游览、译经、赠答、碑铭、记赞表书、佛理、注疏、反佛九类,另外一些不便单独立类的,并在一起作其它类。

  一、 应制类

  唐朝自建立以来,统治者就信奉和利用佛教。唐初两代皇帝,虽然自认道教主老聃为祖先,在三教论争中偏袒道教,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但对于佛教,也都加以利用。此后,武则天、唐中宗、唐代宗、唐宪宗、唐宣宗、唐懿宗等等,都是有名的佞佛皇帝。唐武宗那样的毁佛者,仅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唐代有好几个皇帝,曾经组织过译经,指派士大夫到译场润色。如果说这是由皇帝撮合而成的士大夫和佛教之间的宗教活动的话,那么,唐中宗开始设置学士,学士随从皇帝游览佛寺,应制赋诗,则是由皇帝撮合而成的士大夫和佛教之间的文学活动。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依照四时、八节、十二月的规格,在修文馆设置四名大学士、八名学士、十二名直学士。最初设置的大学士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学士是李適、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知幾;直学士是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韦安石、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允济等人。传世的士大夫应制游览佛寺诗有五十多首,宋之问最多,一共七首。唐中宗和唐睿宗时期,大造佛寺道观,致使国库空虚,百姓劳弊。辛替否先后任左拾遗、左补阙等谏官,对于这种情况曾两次上疏极谏。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一首《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中宗于重阳节幸慈恩寺大雁塔,"上官氏(上官昭容)献诗,群臣并赋"。(《唐诗纪事》卷9《李適》)辛替否不是学士,不一定在场,有可能是事后奉和,可看作间接应制诗。诗云:"洪慈均动植,至德俯深玄。出豫从初地,登高適梵天。白云飞御藻,慧日暖皇编。别有秋原藿,长倾雨露缘。"(《全唐诗》卷105)我们把这首诗和辛替否反对佛教过分滋蔓的思想一并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诗的基调立足于人间,结尾暗取"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曹植集校注》卷3,《求通亲亲表》)之意。杜甫表示自己永远忠于朝廷,则化此意,成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全唐诗》卷216,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句。但辛替否既然要逢场作戏,诗中也不得不用"初地"、"梵天"之类的佛家语作为点缀。

  多数士大夫的应制诗,则是将皇帝和佛两个权威,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状态,水乳交融地混合在一起,以邀宠,以媚俗。宋之问《奉和幸大荐福寺》诗说:"水入禅心定,云从宝思飞。欲知皇劫远,初拂六铢衣。"(《全唐诗》卷53)毕乾泰《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说:"鹦林花塔起,凤辇顺时游。重九昭皇庆,大千扬帝休。耆闍妙法阐,王舍睿文流。至德覃无极,小臣歌讵酬?"(《全唐诗》卷105)樊忱同题说:"十地祥云(一作烟)合,三天瑞景开。秋风词更远,窃抃乐康哉!"(《全唐诗》卷105)郑愔同题说:"涌霄开宝塔,倒影驻仙舆。雁子乘堂处,龙王起藏初。秋风圣主曲,佳气史官书。愿献重阳寿,承欢万岁馀。"(《全唐诗》卷106)此外,武则天如意元年(692)举行盂兰盆会,杨炯写了一篇《盂兰盆赋》(参看本书第一章第五节第一段落),也当如是看。

  从这些御用文人关于佛教的应制文学作品来看,他们或者不懂得佛教理论,因而关于缘起说、时空论、苦乐观等方面的说法,都不符合佛教原意,或者是出于政治需要,不得不违背佛教理论,写一些应景的话。这同时说明,佛教是朝廷的工具,神权和政权是封建社会的泥沼中生长出来的并蒂莲。

  二、 游览类

  士大夫在游宦游学的过程中,为了游览、避暑、访僧,都要蹑足于当地或沿途的佛寺。这些活动,差不多都有诗歌纪录。士大夫奕世累叶地题诗,使得佛寺的诗版不得不常常更新。京师慈恩寺是最热闹的地方,大雁塔周围,名流的诗版非常多。章八元所题有"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全唐诗》卷286,章八元《题慈恩寺塔》)的句子。后来,元稹、白居易来塔下游览,见其它诗版已被清除,只有章八元的诗版还保存着,吟咏再三,不禁称赞道:"名下无虚士也。"(《唐才子传》卷4《章八元传》)

  游览类的诗,有一些运用佛家语,有一些则未必涉及佛教,但都不免是由佛教环境逗引起作者的诗兴而作成的。

  游览的诗例如:宋之问《游法花寺》,写道:"高岫拟耆闍,真乘引妙车。……果渐轮王族,缘超梵帝家。"又《游云门寺》,写道:"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劫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全唐诗》卷53)

  避暑的诗例如:高適《同群公宿开元寺赠陈十六所居》,写道:"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裴回(徘徊)龙象侧,始(一作如)见香林花。"(《全唐诗》卷212)李端《同苗发慈恩寺避暑》写道:"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全唐诗》卷285)

  住宿的诗例如:临时寄宿者,有孙逖《宿云门寺阁》,写道:"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馀(一作飞)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全唐诗》卷118)长期住宿者或隐居或读书,岑参《携琴酒访阎防崇济寺所居僧院》写道:"相访但寻钟,门寒古殿松。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事惬林中语,人幽物外踪。吾庐幸接近,兹地兴偏慵。"(《全唐诗》卷200)李嘉祐《送王正字山寺读书》写道:"欲究先儒教,还过支遁居。山(一作筱)阶闲听法,竹径(一作寺)独看书。向日菏新卷,迎秋柳半疏。风流有佳句,不(一作又)似带经锄。"(《全唐诗》卷206)

  访僧的诗例如:顾况《寻僧二首》写道:"方丈玲珑花竹闲,已将心印出人间。家家门外长安道,何处相逢是宝山。""弥天释子本高情,往往山中独自行。莫怪狂人游楚国,莲花只在淤泥生。"(《全唐诗》卷267)武元衡《寻三藏上人》写道:"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全唐诗》卷317)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