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骆宾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

情到深处即为诗 作者:纳兰秋 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人》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

  他在诗歌史上拥有不可置疑的重要地位,但人们对于他的了解恐怕还停留在小学课本里的那首《咏鹅诗》上。

  其实,他的一生就像是滚滚奔流的大江上的一朵浪花,它生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一个喑呜叱咤的人生。

  他怎么会叫骆宾王这么一个怪名字呢?

  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人,他们为了小骆将来能有大出息,能够做出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业,他们爷俩不知苦熬了多少个日夜,翻烂几百本经史子集,终于在《周易·观》中发现一个好句子:"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他们觉得这句话说得不错,词句俱佳,因此高度浓缩这句话,给小骆起了这个名字--骆宾王,字观光。

  短短的三个字包含了祖父两代人对小骆的殷殷希望,希望他将来能够体察民情,成为一个辅佐君王的栋梁。

  小骆天生聪明毓秀,对眼前的事物,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都能感同身受。从小对世界的细微而敏感的观察造就了小骆多愁善感的性格,他眼中所看到的景色再也不是常人所见的那样,而是赋予了强烈的自我的色彩。

  时间如逝波。

  转眼小骆已经七岁了。有一天,爷爷的一位好友远道来访。有朋自远方来,爷爷忙得不亦乐乎,亲自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

  爷爷向老友介绍了自己的爱孙小骆,说小骆诗文写得棒,人虽小可心思细腻,做出来的诗常常是别人想不见道不得的新感觉。

  老友似乎太相信,怎么大点儿的小孩子能写出什么好诗?做爷爷的未免太下作了,替自己的孙子吹牛皮。

  宴席散了,爷爷带着小骆陪老友在田庄上闲逛。老友从城里来,哪见过如此幽静恬淡的田园风光,走一处便啧啧称赞个不停。

  他们一行来到一个池塘的边上,看见一群大白鹅在池里优游嬉戏,有的引吭高歌,有的逐水嬉闹,有的一动不动,静静地注视着水里的自己的倒影。好可爱的一群白鹅啊!再衬上这碧水悠悠的池塘,斑驳扶疏的树影,当真是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彩画。

  老友心旷神怡,忽然突发奇想,老骆不是吹嘘自己的孙子能做诗吗,何不借眼前的美景难为一下他?老友把小骆拉到自己身边,用手一指池塘里的白鹅,孩子,你能把眼前这一幕白鹅戏水的美景做成一首诗吗?

  小骆凝视着眼前的白鹅,心头略作沉思,随口便吟出一首诗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声音琅琅尚未脱稚嫩之气。

  老友一听,刚才怀疑的心态立即打消了。这诗做得妙啊!短短十几个字,把眼前的景致惟妙惟肖的刻画出来,对仗之工整,用词之准确,要不是亲见,谁敢相信这是一个七岁顽童做得?老友心底折服,将小骆呼为神童。

  曲项向天歌,这种昂扬挺拔的姿态正是骆宾王一生的写照。

  骆宾王的一生可谓坎坷不顺,壮志不酬,但他没有被蹇促的命运所打倒,他勇敢地做出了抗争,而且毫不畏惧的迎接失败的降临和悲剧的发生。

  他就是那只白鹅,污泥难染其白,恶波难阻其浮,始终高昂着脖颈向着天空发出嘹亮而振奋的高歌。

  骆宾王的遭际都清晰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的高歌和悲歌也是时代变奏中的一部分。我们分析他的悲剧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他所处的时代,因为他和时代唱了对台戏。

  骆宾王是初唐时代的人。发生在唐朝初年的一系列事件,有两件事情的影响最为深远,一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二是武则天操持权柄数十年最终建周代唐。

  前者为中国历史贡献了一个伟大的帝王--唐太宗,也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治世--贞观之治,创造了一个令后世无比憧憬和向往的时代。但对于后者,人们的感情就变得复杂得多了。

  比起那个孱弱无能的高宗李治,武则天的统治给历史带来了进步,她能够娴熟的料理帝国事务,使帝国的前进方向更加精准,为继之而来的开元盛世铺好了坚实的路。从这种宏观的意义上来讲,武则天同样是个伟大的帝王。

  但在微观方面,却有许多人的命运因她而改变,尤其是那些和政治息息相关的文人的命运。由于武则天的政权不是好来的,因此私底下嚼舌头的人比比皆是,她为了巩固既成事实,不惜大开杀戒,实行血腥的恐怖政策,不计其数的人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骆宾王最终选择了做武则天的敌人。

  骆宾王求仕的过程艰辛而痛苦。他没有如理想中所想的那样高中状元,也没有如祖父所期待的那样观察民情,辅佐君王。

  由于他的正直的性格和孤傲的才情,不肯折节巴结权贵,还遭到同僚的妒嫉,日子很不好过。最后只能混到道王府内做一个小小的幕僚。

  道王叫李元庆,是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他非常赏识小骆的才识,想委以重用。但是小骆初来道王府,破格提拔不合乎规矩,于是李元庆就让他写一篇自荐信,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旁人嚼舌头。

  这本是道王的一片好心,可是小骆的心里却犯嘀咕。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事我骆某人决不会做,我宁肯不受到重用,也不吹自己的牛皮,更不能让无耻的小人趁机而入。

  李元庆一看小骆是个榆木脑袋,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一片殷切之情,心里十分不痛快。

  你小骆怎么如此的不领情啊,我特意给你大开方便之门,你却装孙子不买账,你不是想当正直坦诚的人吗?好,本王成全你,你哪也不要去,就呆在道王府,我一不升你的职,二不炒你的鱿鱼,咱俩就这么耗着,看谁耗过谁!

  此一耗就是七八年,耗的头发也白了,胡须也变灰了,沧海都已成桑田,小骆也似乎该叫大骆了,可是他依旧是几年前的那个小跟班的。

  骆宾王心灰意懒,不想过这种窝囊的寄人篱下的生活了,于是决定挂冠而去,回山东兖州过隐居生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官做不成可以做大诗人啊,而对于历史来说,往往后者更能垂名于青史。骆宾王闲居兖州,前后一共12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础。

  隐居生活虽好,但没有钱的日子也着实难熬。

  骆宾王为了解决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不得不告别隐居生活,再次出来求仕。这次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道王府里那个倔强正直的小伙子再不见了,现在有的只是一个年逾半百的老头,为了讨生计不惜践踏自己的原则,做以前打死也不肯做的事。

  他四处散发他的自荐信,暗自祈祷自己的命中率高一点。可是他的运气实在不好,命运的天平不肯向他倾斜。不过,他虽然过着飘零无依的生活,但总算能糊口下去,不至于流落街头。

  他曾经跟随薛仁贵的大军远征吐蕃,但由于薛仁贵后勤工作做得不够好,而且孤军深入,导致战场失利,骆宾王未获战功。

  不过,骆宾王的胸次得以开阔,朔风猎猎的疆场生涯激发了他的爱国激情,使他的创作境界有又有升华。他在一首诗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他做了一回真正的军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曹植笔下那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从战场回来以后,骆宾王万没想到自己会蹲监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国家怎么能这么对我?入狱之前,骆宾王当上自己有生以来最高的官职--御史台御史,这本是一个快乐的结局,可没想到却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刚上任没多久,由于骆宾王孤傲正直的性子,人际关系搞的很是糟糕,最后竟被人诬告他收受贿赂,他百口莫辩,身陷囹圄。

  在狱中,骆宾王受尽磨难。

  诬陷他的人竟然买通狱卒,对骆宾王进行严刑拷打。他一阵苦笑,没想到自己从战场上死里逃生,竟然落一个惨死狱中的下场,这个世界天理何在啊,这个世界小人的数量怎么就那么多呢?他搞不明白。他受苦受难之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时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他说自己就像是蝉儿,居高饮洁,品行高蹈超迈,可是却敌不过肃杀的秋风秋露的摧残,使它欲飞不能,欲响无声。"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谁能相信我的清白呢?谁能为我表达心声!他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呐喊,控诉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从监狱出来的时候,骆宾王的头发已经花白了。度日如年的煎熬和无休止的精神折磨使他老的速度加快了。骆宾王出狱后,继续直面惨淡的人生,似乎他的悲惨之路没有止境。

  骆宾王重获自由后,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唐高宗李治一命呜呼。中宗李显即位,但武则天已柄政多时,不愿意释去攥在手里的权柄,因此大开杀戒,任用武氏族人充当爪牙打手,谁反对武则天,谁就得死。

  武则天从一个美女变成了青面獠牙的恶魔,她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因此天下人心惶惶,到处都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骆宾王目睹了武则天的残忍,满怀着一腔愤慨和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南下扬州去也。

  在扬州,开国功勋徐茂功的孙子徐敬业已经扛起了反抗武则天的义旗,老骆决定加入讨伐武则天的行列中。他耻于同武则天合作,他从心底瞧不起这个女人。

  骆宾王,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站到了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而且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女人的对立面。

  他凭什么?只凭一股子蛮力吗?非也,骆宾王虽文弱但有智慧,更令人战栗的是他的笔杆子。他发誓要用自己的笔,杀死那个女魔头。

  未去扬州之前,骆宾王在易水之滨送别友人。

  天下形势不容乐观。各地反抗武则天的战火汹涌澎湃。骆宾王义不容辞。在送别友人之际,忽想起史书上荆轲刺秦王的一段故事。

  战国末年,燕太子丹为了挽救国家免于丧亡,派刺客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临行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骆宾王悲情涌起,豪气盈胸。遂吟出此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寥寥十六个字,千载之下犹闻悲声。

  英雄荆轲虽然已化作历史的烟尘,但英风壮采的事迹却凛凛如生。那份豪气,那份悲慨,那份壮烈,那份无畏,那份士为知己者死的气度,让人心潮澎湃。英雄胆略,诞生胸际,自己也要向英雄荆轲一样,壮士发愤,义无反顾。

  一见易水寒声,至今日犹闻呜咽。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如此形容。

  骆宾王以荆轲故事抒怀咏志,一种誓死不与武则天共存的态度,一种推翻武则天统治,匡复"李唐"的决心,一种舍身报国,万死不辞的豪迈,一种赴汤蹈火,为自己的信念执着以赴的热情,洋溢而出。

  诗人面对易水汤汤的水流,悲泪零落。前途未卜,英雄上路。生死殊难预料,然而这信念,这壮志,这豪情,这悲愤,却不可以不以死相酬。

  到了扬州,骆宾王豪情万丈,面对眼前一起戮力勤王的军士,他感觉自己不再只为自己而活了,他还肩负着拯救苍生道义的重任。

  他的笔不光是用来写一些无关痛痒的诗词的,而是一杆用来战斗的枪,它有锐利的锋芒,他要用尽浑身的力量进行投掷,一举必将荼毒生灵的武后击毙。

  他的头脑里浮现出一幅战争的图景,他正拿着如椽巨笔,恶狠狠的向武则天刺去。一篇令人胸胆酣张的战斗檄文一蹴而就:

  ……

  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好一篇令人豪气陡增的雄文!

  这则虽短但大气磅礴的檄文,有如长虹贯日,慑人心魄。字字句句直刺武则天的要害。而且效果非常好,不到旬日间,前来归附的士兵有十万多人,听这个数字也觉得够吓人。

  很快,这篇檄文就传遍天下,也传到了被骆宾王形容为"女魔头"和"老妖精"的武则天耳中。

  据说,武则天并不发怒而是带着欣赏的兴致来读这篇文章。读到"一坏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她怫然作色说:"如此人才不用,真是宰相的过失。"读完之后又反复赞叹,说:"骆宾王的文章固然了不起,但徐敬业的武功却未必匹配得上。"看来,武则天对于徐敬业的起兵是不以为然的,小泥鳅能在大海里扬波吗?

  果然不出武则天所料,徐敬业很快就不行了。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至于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个谜。

  大概有三种说法:被杀说,逃亡说和投江说,每个说法似乎都证据不足。但骆宾王逃亡的说法流传最广。

  根据《唐才子传》中的说法,骆宾王最终看透尘世,成了一个游方的僧人。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应该是个可喜的结局。

  骆宾王完成了从老骆向老僧的转变,这不仅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心境的转换。相信骆宾王在新的境界里,一定能够安享一段平和的时光,而那是他最缺乏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