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与机智、讽刺和滑稽细分起来属于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是相互交融的,其紧密关系往往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
据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回忆,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政界要人兹比格曾在自己家中设宴招待他。
席间,兹比格评论道:"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于别人。"邓小平回答道:"我们这样说吧,"他停了一停,然后说,"在东亚,中国菜最好;在欧洲,法国菜最好。"
这可称得上机智的好例子。兹比格的评论实际上是指责中国人和法国人一样,自傲自大,弦外之音还有一层深意:如果你们中国人和法国人碰在一起,那又将会怎么样呢?话虽不多,却把对方逼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回答"不对",虽然可以回击兹比格傲慢的批评,但同时会带来自己否定中国文明高于别人的后果;如果回答"是的",虽然肯定中国文明高于别人,却又难以解答中国人和法国人碰在一起究竟谁文明更高的问题。邓小平先以"我们这样说吧,"为开头,对兹比格的话不作正面回答,轻轻一转,就避开了兹比格的话锋。言外之意是,我既不同意你的看法,也不反对你的看法,我有另外的看法。仅此一句,就使问话者的傲慢立即消逝,而使自己从被动变为主动。紧接着,邓小平又一停,让听话者急于想知道他到底想讲什么,不仅抓住了听者的注意力,也加重了后半句的分量,然后说:"在东亚,中国菜最好;在欧洲,法国菜最好。"答话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兹比格一概而论的武断批评不能成立。
古人解释"滑稽"是:"滑,乱也;稽,同也。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滑稽"的特点是"乱异同",而"滑稽"是古代"幽默"的代名词,所以陈瘦竹先生所说"机智"的特点"善于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幽默"的特点。
萨克雷认为:"幽默是机智加爱。"侯宝林认为:"机智与幽默是不可分割的,机智中含有幽默,幽默中含有机智。"看来"机智"和"幽默"虽是不同的概念,却又是相互交融的。机智不等同于幽默,但机智是幽默的前提和一种表现形式,幽默离不开机敏和智慧。林语堂说:"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现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我们说机智是幽默的前提和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定义规定了机智和幽默的关系。也就是说,所有的幽默都离不开机智,都要以机智为前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幽默都以机智为表现形式,也不是所有的机智都表现为幽默。机智为表现形式的幽默只是幽默的一种,我们可称之为"机智型幽默"。
接着来看"讽刺"与"幽默"。
人们大多是从情感态度上来区别"讽刺"和"幽默"。美国美学家帕克认为:"有原谅别人的幽默,也有为难别人的讽刺。讽刺责怪出乎意料和违反惯例的东西,幽默则同情它。"宗白华说:"'幽默'不是谩骂,也不是讥讽。'幽默'是冷峻,然而在冷峻背后与里面有'热'。"老舍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讽刺家的心是冷的,因此,讽刺多是破坏的。"幽默者与讽刺家的心态,有很清楚的区别。宗白华和老舍都认为"幽默"与"讽刺"的区别是幽默家的心肠是热的,是带有爱怜和同情的。鲁迅却认为讽刺家也是热情的、善意的,而缺乏热情和善意的只是"冷嘲",他说:"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讽刺"与"幽默"在双方的认识上是有交叉地带的,从交融来说,可能"讽刺"与"幽默"已经融于一体,难以分辨,喜"讽刺"者看到了"讽刺",爱"幽默"者发现了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