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昆
一、内官与外官
在唐代,无论内官抑或外官,其概念都不是单一的含义。内官通常指在京城长安、洛阳的朝廷中任职的官员,有时也包括在京城地面任职的地方官员,他们又称为京官、中官;外官则指在外地州县任职的官员。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卷四十二《职官志一》载:"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武候、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领为十四卫府。东宫,置三师、三少、詹事府、门下典书两坊;次内坊;次家令、率更、仆三寺;次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为十率府。王公以下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已下,并为京职事官。州县、镇戍、岳渎、关津为外职事官。"《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卷四十六《百官志一》载:"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人莅之,号监中外官考使。"在两《唐书》及其他史料中,也屡有京官、外官、中外官、内外官之类的记载。《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李实传》载:"前岁,权德舆为礼部侍郎,实托私荐士,不能如意,后遂大录二十人迫德舆曰:'可依此第之;不尔,必出外官,悔无及也。'德舆虽不从,然颇惧其诬奏。"《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李吉甫传》载:"及再入相,请减省职员并诸色出身胥吏等,及量定中外官俸料,时以为当。"《新唐书》卷五十五《食货志五》载:"至德初,以用物不足,内外官不给料钱,郡府县官给半禄及白直、品子课。乾元元年,亦给外官半料及职田,京官给手力课而已。上元元年,复令京官职田以时输送,受加耗者以枉法赃论。其后籍以为军粮矣。永泰末,取州县官及折冲府官职田苗子三之一,市轻货以赈京官。"《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皇甫镈传》载:"镈知公议不可,益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旧唐书》卷七十《岑文本传》载:"文本既久在枢揆,当涂任事,赏锡稠叠,凡有财物出入,皆委季弟文昭,一无所问。文昭时任校书郎,多与时人游款,太宗闻而不悦,尝从容谓文本曰:'卿弟过多交结,恐累卿,朕将出之为外官,如何?'文本泣曰:'臣弟少孤,老母特所钟念,不欲信宿离于左右。若今外出,母必忧悴,傥无此弟,亦无老母也。'歔欷呜咽,太宗愍其意而止。"《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丁公著传》载:"未几,迁工部侍郎,仍兼集贤殿学士,宠青宫之旧也。知吏部选事。公著知将欲大用,以疾辞退,因求外官,遂授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 此外,就内廷与外廷而言,宦官即内官,亦称中官,其他文武百官就是外官。
有关中官、内官,唐代文献也有相当多的记载。《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宦官传》载:"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宫禁,中官稍称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得门施棨戟。"《新唐书》卷二百〇七《吐突承璀传》载:"是时,诸道岁进阉儿,号'私白',闽、岭最多,后皆任事,当时谓闽为中官区薮。"《旧唐书》卷十二《德宗本纪上》载:"[兴元元年十月,]令中官窦文场、王希迁监左右神策军都知兵马使。"《旧唐书》卷十七上《敬宗本纪》载:"[宝历二年十一月,]中官许遂振、李少端、鱼弘志以侍从不及削职。……十二月甲午朔。辛丑,帝夜猎还宫,与中官刘克明、田务成、许文端打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旧唐书》卷十七下《文宗本纪下》载:"帝以累世变起禁闱,尤侧目于中官,欲尽除之。然训、注狂狡之流,制御无术,矢谋既误,几致颠危。" 《旧唐书》卷十五《宪宗本纪》载:"是夕,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史氏讳而不书。"《旧唐书》卷十七下《文宗本纪》载:"时李训、郑注谋诛内官,诈言金吾仗舍石榴树有甘露,请上观之。内官先至金吾仗,见幕下伏甲,遽扶帝辇入内,故训等败,流血涂地。"《旧唐书》卷二十上《昭宗本纪》载:"[天复三年正月,]制内官第五可范已下七百人并赐死于内侍省,其诸道监军及小使,仰本道节度使处斩讫奏,从[朱]全忠、崔胤所奏也。帝悲惜之,自为奠文祭之。"《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柳登传》载:"[柳登]上元中坐事徙黔中,遇内官高力士亦贬巫州,遇诸途。芳以所疑禁中事,咨于力士。" 《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卷二百五十四唐僖宗中和元年条载:"[七月,]上专与宦者同处,议天下事,待外臣殊疏薄。"胡三省注曰:"外臣,谓外廷之臣,宰相以下百执事皆是也。"另外,内官还指掌管后廷之官。《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二》载:"内官:贵妃、惠妃、丽妃、华妃,各一人,正一品。掌佐皇后论妇礼于内,无所不统。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各一人,正二品。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后礼。美人四人,正三品,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才人七人,正四品,掌叙燕寝,理丝枲,以献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