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福 柳涛
新出土的《唐故巂州都督李府君之墓志铭并序》(简称《李释子墓志》),长、宽72cm,高19cm。志文竖排浅格,32行,满行32字,共976字。此志主之祖父《李长雄墓志》,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全唐文补遗》第七册有其录文,其子《李偘偘墓志》,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千唐志斋藏志》下册有其录文。对此三方墓志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作用。
一、志文标点
唐故巂州都督李府君之墓志铭并序中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褚秀撰有唐巂州都督公者,位为甸使之伯,才为经国之器,言为人之师表,行为代之轨则。公讳释子,字爽,陇西狄道人也。其先老君之后也。晋魏之代,勋庸特崇,赐姓徒何氏,将以宠锡元勋也。高祖肇,周左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邺县开国侯。曾祖普庆,随(隋)任大都督、仪同三司,濮阳县开国子,食邑四百户。祖长雄,皇任太子监门率,狄道县开国男。父师福,皇蒋王东阁祭酒。咸志厉忠贞,才兼文武,式崇轩冤(冕),有赫周随(隋)。公器鉴冲邈,风神雅清,识达鸿才,志刚体峻,素彰忠勇,久践义方,有冯唐不曲之心,怀史鱼亮直之节。弱冠补国子生,丁忧,宿卫。文简及第,一选授燕州司户。至官清礭,声实著称,廉使表荐,以旌其能也。公诣阙对策,帝甚重之。公屡奏宣化字人之规徽,激濯(浊)扬清之效。帝心不悦,特除松州嘉诚县丞,至任请休官。万岁之际,敕授左武卫中候。时河北孙万斩、何阿小等,蚁集卢龙,蜂飞(按此处疑脱"幽"或"燕"字)冀,载完兵格,振荡京辇。帝知公有良、平之筹,特追引见,面赐紫袍金带,并金龟袋罗衣两副,弓刀、甲铠、矛、楯等各一具,又赐药三袋。帝曰:"卿戴此药,矢石患不到卿身。"诏曰:"闻有将略,堪委专征,若隶诸军,不申其勇,宜假一中郎将,别作一军,进退取舍,任其方略。加以宠锡,授钺专征。"公仗剑畜忿,志不全生,擗轩门,被甲铠,潜师直进,出空虚之地。秋七月,将袭于冀,摧凶陷锐,执誶获醜,生获元帅,斩首万级,群寇警骇,波清海隅。回,授右豹韬卫左郎将,又进左武卫左郎将,又充朔方军副使。久视初,出牧盐、甘、肃州刺史,又充玉门军大使,又充营田、处月等大使。景云中,持节巂州都督,又充姚、巂两州讨击大使。凡三任徽班,十迁高爵,入仕五纪,便参朱黻之荣。先天初,敕追赴京,公辞疾,表请致仕,恩敕听许,禄赐如常式。须猃狁孔炽,葱山有阵云之结;蛮方作孽,颠(滇)池积妖氛之气。公虽牧蕃镇,未尝战于白刃之前,恒坐谋帷幄,胜败决于千里,自末及初,算无遗策。每绥德以柔远,陈信义以临(按此处疑脱"人"字),导礼乐以和众,布恩惠以以(按此处疑衍一"以"字)育物,遂得沙场靡犯塞之虞,昆郎有重译而至。公知止,分恕(按"恕"疑为"如"之误)云浮,养性园丘,悬车致仕。伏辩明五阴,晤达六入,行勤至真之业,直心不退之地。呜呼!遐龄之寿,执应难征,迅电之光,斯须易灭。开元九年三月廿九日,遘疾薨于泾州私第,享年八十。公卿悼焉,氓庶慕焉。赠赗如礼。开[元]十八年庚午十二月廿九日,葬于邙山平乐乡千金里也。子邕,情深罔极,恳诚合祔,亦以久矣。属星回岁纪,改窆斯岑,蒿里黄泉,龟谋袭吉。佳城启户,时延日月之光;松路生风,有变烟云之色。将欲传之不朽,固铭功刊石者乎!其词曰:
受气山岳,华轩代保。迹茂函关,宗分狄道。锡宠荣位,名纷在藻。姓封徒河,从居京镐。纂业盛兮有耀,贤达生兮不孤;勇将仁兮共济,忠与孝兮全俱。始弹冠兮入仕,即骋骥兮长途。康歌谣兮声未歇,时将夕兮日西晡。人何代兮不故?空盈恨兮呜呼!
二、徒何氏
徒何氏为鲜卑族姓之一,源出徒何之地。《李释子墓志》前称"徒何",后称"徒河",何、河之别,是译音无定字所致。(《周书》卷十五《李弼传》,2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古有徒河县,在今辽宁锦州市境。《李长雄墓志》载:"陇西狄道人也,本性(姓)徒何氏。源夫地雄北土,声冠陇西。"(《全唐文补遗》第七册第345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李释子墓志》亦载:"陇西狄道人也,……晋魏之代,勋庸特崇,赐姓徒何氏。"均表明他们一直自称甘肃汉人世系,曾被鲜卑族统治者赐姓徒何氏。据《魏书》记载,北魏初年,拓跋氏所统部属共有九十九姓。神元皇帝时,曾将帝室及帝室之外的诸姓进行改易,如帝室纥骨氏改为胡氏,拓跋氏改为长孙氏等。余部诸姓中,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等等。(《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300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并将大部分部落解散进行编户,逐步实行汉化政策。然在这诸多部族的姓氏改易中,未见有徒何氏,恐徒何氏此前已汉化为李姓,这时已无须改易。北魏建国后,据《魏书》所载,就不见徒何氏踪迹。孝文帝迁洛,北魏汉化政策走向高潮,再次进行姓氏改易,并习汉俗,学汉话,着汉服,行汉制等,其内迁之民均遵行不替。见于史籍所载的被赐姓徒何氏的只有西魏李弼一例。《周书·李弼传》载:"[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魏废帝元年,赐姓徒何氏。"(《周书》卷十五《李弼传》,240页)显然,这次赐姓是为了表彰在平定边塞六镇稽胡反叛战争中功勋"特崇"者。在此次赐姓中,共赐有八姓,亦称勋臣八姓,李渊之祖父李虎,就曾被赐大野氏。李弼以功被赐徒何氏,成为西魏入关后被赐徒何氏的李姓之宗长。李释子之祖其时当与李弼为同宗李姓。《隋书·经籍志·史部》云:"及周太宗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隋书》卷三十三《经籍二》,9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依时间推,被赐姓的应为李释子之高祖李肇。即李弼功勋显著被赐姓时,李肇也随同被赐姓徒何氏。从赐姓之后的史料看,它不同于北魏迁洛时的带有强制性的姓氏改易,只是作为一种荣誉,或只具政治色彩,实际并未施行。因此,史书中徒何氏业已绝迹。
关于志主称其郡望为陇西狄道人的问题,陈寅恪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认为,时间在魏孝武帝入关之后,这些已经汉化的胡族官员,出于关中本位政策的需要,因职事之故,才始称关内郡望。(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陇西狄道,即今甘肃临洮一带。同唐代帝室一样,李长雄、李释子祖孙一直冒充老子李耳的后裔--"其先老君之后也"。
三、其祖父李长雄、其父李师福
据《李长雄墓志》载,曾祖和,魏骠骑大将军。祖肇,周使持节抚军将军、左金紫光禄大夫、邺县开国侯,赠恒州诸军事、恒州刺史。父庆,隋车骑大将军、濮阳县开国伯。
1964年出土于陕西三原县陵前乡双盛村的《李和墓志》,原载《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近年,罗新、叶炜在其所著《新出土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罗新、叶炜:《新出土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第32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此李和虽然在郡望、职官、年代等方面都与本志主曾祖李和相仿,但唯其赐姓不同,一为宇文氏,一为徒何氏,因此,当属本志主曾祖之外的另一李和。
李长雄卒于唐总章二年(669)正月十一日,享年94岁,当生于北周武帝建德八年(576)。其志云:"策第既高,解褐朝散大夫、行雍州终南县令。"(《全唐文补遗》第七册第345页)终南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19)始析盩厔县(今周至县)置此县,故治在今陕西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因此,李长雄任县令之职,时间当在其后,只是这时他的职务已高,却担任县令,因而属于"行"。那么,他对策高第当在唐朝初建之时。入唐时,李长雄已年过不惑,在唐初人才匮乏情况下,经过荐举及较为简单的策试考核,被授予此等职务是有可能的。"改任书台府骠骑,俄除真化府统军,又迁东宫左卫率府勋府中郎将。……又转左监门率,授上柱国,封狄道县开国男。"(《全唐文补遗》第七册第345页)此书台府,应为初唐折冲府之一,但不见史载。骠骑为折冲府长官,职三品。可见此时李长雄已得唐中央政府的高度信任,才能握此军事重权。真化府,为驻军京兆府的折冲府。统军本由骠骑将军之名称改之,但其职务却是位于镇将即大将军之下的次官。东宫左卫率勋府中郎将,为掌领军兵尽守卫太子东宫之责的将军,职从四品下。左监门率,仍为东宫之禁卫军长官,职从四品上。
李长雄总章二年(669)正月十一日卒于五柞里私第,此五柞里是居住区小地名,尚不可确定具体方位。37年后,"以中兴神龙二年(706)岁次景(丙)午十一月辛丑朔六日景午,迁窆于雍州盩厔县唐村之原"。(《全唐文补遗》第七册第346页)可见最终迁葬在他曾经当县令的地方。
《李释子墓志》载,李释子的父亲李师福,蒋王东阁祭酒。蒋王名恽,是唐太宗的七子。祭酒一职,只是王府负责接待、引导宾客贤良事务的一名小官。此志说从李释子的高祖到父亲,"咸志厉忠贞,才兼文武,式崇轩冤(冕),有赫周随(隋)",可推测李师福在北周、隋朝时即当官,只是本志省略未提。
四、志主李释子生平
《李释子墓志》载:"弱冠补国子生,丁忧,宿卫。文简及第,一选授燕州司户。"从志文"开元九年(721)三月廿九日,遘疾薨于泾州私第,享年八十"来推算,李释子生于贞观十六年(642),弱冠年当在高宗显庆五年(660)。这年,他入国子学。唐制,能入国子学者是文武官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或二品以上官的曾孙。看来,李释子入国子学,靠的是其祖父李长雄的官荫。在其父去世后,他"文简及第",是说他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唐代称科举考试为"文战",如同武士应战一样。唐人吴商浩《宿山驿》诗抱怨自己科举不顺利,又来京城赶考,云:"文战何堪功未图,又驱羸马指天衢(首都街道)。"(《全唐诗》第十一函第七册,1915页)"文简"即通过文战而被选择出来。燕州,治所初在今辽宁义宁县,武德六年(623)寄治幽州,即今北京市。司户是户曹参军省称,主掌州府计账、户籍、过所等事务,当为州府较重要的官员之一。志文称:"至官清礭,声实著称,廉使表荐,以旌其能也。公诣阙对策,帝甚重之。"是说李释子在此职任上清正肯干,渐露头角,得到上司及皇帝的赏识。但他"屡奏宣化字人之规徽,激濯(浊)扬清之效"。"宣化"即宣扬教化,是说宣畅皇风,使朝廷声教遍布各地;"字人"即抚养人民,是统治民众的虚伪说法。"激浊扬清"必然爱憎分明,为污浊官吏所忌恨。这样,导致"帝心不悦",将他调任松州嘉诚县丞。嘉诚县,即今四川松藩县。地处边鄙,他至任休官,显然在与朝廷赌气。
"万岁之际,敕授左武卫中候。"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东北契丹族酋帅孙万荣与其妹夫松漠都督李尽忠,杀营州都督赵文翙,乘机作乱。《旧唐书·北狄传》载:"则天怒其叛乱,下诏改万荣名为万斩,尽忠为尽灭。尽灭寻自称无上可汗,以万斩为大将,前锋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数万,进逼檀州。"(《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53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这次契丹南侵是朝廷起用李释子为左武卫中候的直接原因。为了剿灭此次叛乱,朝廷曾派数路大军,一路是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司农少卿麻仁节率兵讨之。(《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北狄传》,5351页)当年八月,与万斩战于西硖石谷,官军败绩,玄遇、仁节为贼所虏。二路是夏官尚书王孝杰、左羽林将军苏宏晖领兵七万以继之。第二年三月,与孙万斩战于东硖石谷,孝杰阵亡,宏晖弃甲逃遁。这时的孙万斩已乘胜杀入幽州。三路是是年五月左金吾大将军、河内王武懿宗为大总管、御史大夫娄师德为副大总管,左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率军三十万以讨之。这时,李尽灭已死,孙万斩代领其众,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游击前锋,已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官吏子女数千人。军情危急,首都洛阳震惊。"帝知公有良、平之筹,特追引见,面赐紫袍金带,并金龟袋罗衣两副,弓刀、甲铠、矛、楯等各一具,又赐药三袋。"可见武则天认为李释子是西汉著名谋士张良、陈平一类的人物,在武将屡屡失败之际,应该起用足智多谋的人,于是亲自召见他,并擢用他为中郎将之职,授钺专征,别作一军,不受别人节制。志文说,李释子"仗剑畜忿,志不全生,擗轩门,被甲铠,潜师直进,出空虚之地。秋七月,将袭于冀,摧凶陷锐,执誶获醜,生获元帅,斩首万级,群寇警骇,波清海隅"。他快速出兵,终于大获全胜。这个业绩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他回洛阳后,得到提拔,"授右豹韬卫左郎将,又进左武卫左郎将,又充朔方军副使"。为庆祝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武则天在万岁通天二年(697)九月,将年号改为"神功",并大释天下,大酺七日。(《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126页)
志载:"久视初,出牧盐、甘、肃州刺史,又充玉门军大使,又充营田、处月等大使。"盐州,治所在今陕西定边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定边、宁夏盐池和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等地。甘州,即今甘肃张掖,辖境相当今甘肃山丹、民乐、张掖、肃南、临泽、高台诸市县及内蒙古额济那旗东部。肃州,即今甘肃酒泉,辖境相当今甘肃酒泉、嘉峪关、玉门及金塔等市县之地。李释子以久视初(700)始任刺史之职,《唐刺史考全编》证其任盐州刺史在武后长安二、三年间,任甘州刺史在长安三、四年间,任肃州刺史在中宗神龙二年(706)。(分别见《唐刺史考全编》卷十九第351页、卷四十第484页、卷四十一第490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此外,还曾充任玉门军大使及营田、处月等大使之职。唐代边防实行兵农合一的军屯制度。玉门军,即驻防今甘肃玉门市的屯防驻军。营田大使,即在驻防之地专掌军垦之职。处月,本为西突厥部落之一,自初唐攻破其部落后分成东、西两支,东支留在故地者称沙陀,西支则迁徙到碎叶水以西,成为哈剌汗朝的主要部落之一。处月大使,即主管边疆地区处月族事务的官员。从李释子所任这些职务,可看出初唐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边疆地区军事、农垦、民族工作的重视程度,任用像李释子这样本身就属于汉化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地方官员,在语言、习俗、为政方式等方面,更利于协调民族关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团结,保证了边防安全。
"景云中,持节巂州都督,又充姚、巂两州讨击大使。"景云中即睿宗景云二年(711),《唐刺史考全编》在考证巂州都督时,依据《千唐志·李偘偘志》推定为景龙中,依此志,当误。此时李释子已年届70岁高龄,再次远赴姚、巂州任的原因是姚州蛮民发生叛乱。据《新唐书》记载:"睿宗时,姚、巂蛮叛,拜李蒙为姚州都督。"(《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吴保安传》,550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姚州,即今云南华宁、昆明、东川以西的地区。唐时,由于山高水深,路途遥远,政府每年仅差兵募五百人镇守,但该地物产丰富,多珍奇异宝,居民成分复杂,多有叛乱并杀劫官府事件发生,其郡治亦时置时废,废时即归巂州代领。此次叛乱,都督李蒙就死于战事(《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122页),同时,判官郭仲翔被俘,掌书记吴保安退居巂州。志文说李释子受命处理中原政权同边地民族之间的关系,战争状态时,他"未尝战于白刃之前,恒坐谋帷幄,胜败决于千里";平素则"绥德以柔远","陈信义","导礼乐","布恩惠"。他充当姚、巂两州讨击大使时,平定西南地区的叛乱没有成效,无疑与他的一贯做法和风格有关。因此,"先天初(712),敕追赴京,公辞疾,表请致仕,恩敕听许,禄赐如常式",含有朝廷追究他的责任的意思。只是由于他资格老、功绩大,新登基的玄宗皇帝对他不便下手,遂以批准退休的名义免去他的官职。他退休后,"辩明五阴,晤达六入,行勤至真之业,直心不退之地"。五阴亦名五蕴,为佛教名词。蕴是集合聚积的意思,佛教认为人身并无一个自我实体,而是由五种东西集合而成。色蕴是组成身体的物质因素,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分别指感受、理性活动、心理活动、意识等精神因素。六入亦名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的合称,当它们作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的对象时,称作六境,讲的是佛教的一种自我境界。这表明皈依佛门,修心养性。他的名字叫李释子,即释迦牟尼之子。这本是佛教徒的通称,唐代佛教禅宗大师玄觉所作《永嘉证道歌》有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1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志文没有说李释子原名什么,后来改为今名,可见是他的原名。那么,这表明他的家长信奉佛教,才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也表明他信仰佛教由来已久。退休九年,他于开元九年三月二十九日病逝于泾州私第,享年80岁,开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葬于洛阳邙山平乐乡千金里。志载,李释子有子名邕。
《李释子墓志》由"中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褚秀撰"。褚秀,在《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中有载,职给事中、常州刺史。(《新唐书》卷七十二下,2727页)《唐刺史考全编》将其任常州刺史证为开元中(《唐刺史考全编》卷一百三十八,1881页),依此志,可定在开元十八年(730)。给事中之职,当在此前。
《李偘偘墓志》载,志主是李释子的儿子,字元光,"年卅有九,以开元十七年(729)己巳载六月暴亡"。可见他生于武则天天授二年(691)。他颇具将门豪气,"少负英毅,志怀忠勇,力拔河山,气射云物。……投笔戎幕,……仗剑河源"。河源军,时驻今青海西宁市。"虽历年勤戎,空疲汗马之劳。"他后来一举高第,被擢授左领军执戟之职。唐有左右领军卫,为宿卫宫庭禁军之一,执戟,当属低级礼仪士官之列。他以39岁"暴亡轩禁",无疑患上急性疾病,导致在执行警卫宫廷任务时以身殉职。(《千唐志斋藏志》下册第69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柳涛,男,1981年出生,河南偃师市人,偃师体育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