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九卿
(471000,河南洛阳市,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
阳玄基墓志,全称《大周故左羽林卫将军上柱国定阳郡开国公右北平阳君墓志铭并序》。志为完整一盒,青石质。志盖盝顶形,剔地阳刻篆书"大周故左羽林将军上柱国定阳郡开国公右北平阳君墓志"24字,四周刻缠枝牡丹纹。四刹均刻缠枝纹,其中央上刻朱雀、下刻玄武、左刻青龙、右刻白虎四神图。四边刻饰云纹。志身正方形,高、宽各76厘米,厚16.8厘米。志文有浅线界格,魏体楷书,凡37行,满行37字。系无名氏撰文书丹。志侧雕饰十二生肖图案,上为蛇、马、羊,右为猴、鸡、狗,下为猪、鼠、牛,左为虎、兔、龙,周以缠枝纹饰之。该志1997年冬出土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万安山南,现藏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兹将墓志原文(录文见《全唐文补遗》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拓本见《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转录如次,并对志文中的若干问题试作探讨。
一、墓志录文
大周故左羽林卫将军上柱国定阳郡开国公右北平阳君墓志铭并序君讳玄基,字昭业,其先出自后稷,始于高辛。亶、季能勤劳王家,文、武能光启周室。后景王少子封于阳樊,因以为氏。末孙翁伯,避难适于北燕,故今为右北平无终人也。自玉田流庆,奕叶于周秦;金铉连辉,纷纶于汉魏。曾祖冲,齐司徒郎中、武邑郡守、瀛州刺史、渔阳县开国公。玉山千仞,金河万里,始题柱于郎官,即分符于方伯。祖才,随(隋)许州襄城县令、车骑将军、恒州刺史。材标松桂,气茂兰荪,展豹略于钩陈,建隼旟于藩国。考君育,唐左屯卫郎将、上柱国、范阳县开国公。干艺标举,器能优洽。猿肱挺质,苞御悔之宏材;龙额超荣,负封侯之异骨。惟君风雷授祉,河岳降灵。惟孝惟忠,立功立事。武宣七德,啼猿落雁之奇;文擅九能,吐凤惊鸾之笔。一言一行,物望之标准;一宫一商,人伦之水镜。虎豹尚乳,便生食兽之心;鹰隼方雏,已有从禽之望。唐显庆元年,从薛仁贵平契丹。龙朔元年,随契苾何力破鸭渌,授游击将军、左骁卫善信府果毅。总章元年,授鹿陵府长上折冲,仍检校东栅州都督府长史。诛反首领高定问等,封定阳郡公,食邑二千户。群如瓠之胆,探虎穴而无惊;似铁之心,入骊渊而罕惧。俄授左卫翊府右郎将,于鄯城镇守,频破吐蕃贼。永隆二年,加授左金吾中郎。永淳元年,加壮武将军、太子左清道率,奉敕于岚州总材山守捉。弯弧累扎,穿兕洞胸;舞戟双飞,挥蛟断骨。频破突厥有功,弘道元年,制加三品,授左骁卫将军。君屡有战功,频蒙优进。前副李大志,遭御史李孝廉之冤;后为田扬名,被御史冯思勖之谤。才高致嫉,迥树来风。天鉴孔明,吹毛并雪。去官廷尉,丹笔于是再挥;故时将军,朱旗以之重建。降三阶,授太中大夫、行戎州都督府长史。于时獠地龙等反。君鹤膝鹰爪,顾盼而扫南羌;凤角龙牙,指麾而静西僰。以功授庄州都督,寻改授忠武将军、行左卫勋一府中郎,仍借紫兼充清边军总管。时逆贼何阿小陷没冀州。君兵有二千,骑盈数百,权谋间发,秘略潜施,杀张角于山东,斩陈余于水上。圣历元年,授三品左鹰扬卫将军。属贼入飞狐,兵连涿鹿。君先锋直进,如倾海以注萤;卧鼓长驱,似崩山而压卵。斩啜狼狈,匹马逃归;部落蜂惊,轻身遁走。遂以君检校左羽林军。俄从正,授君入陪凤跸,出奉鸾舆。亲禀圣规,别承进止。赤诚奉国,作天子之腹心;白首握兵,为圣人之牙爪。何期上将星没,祖逖长违;智士山崩,任公不救。以大周长安三年二月十一日薨于西京开化里第,春秋七十有五。奉敕吊慰,朝野悲伤。谒者护其丧仪,少府供其帐事。中山夫人安定梁氏,唐右典戎中郎、检校单于都督府长史怀道之女也。星姝降彩,月媛澄辉。叶竹柏之幽闲,掩椒兰之淑问。女箴女诫,聿修宗庙之仪;妇德妇容,雅合庭闱之礼。山头鹤影,终并没于青松;剑上龙文,竟双沉于碧水。粤以其年岁次癸卯十月廿六日,合葬于洛州合宫县之伊汭乡万安山南,考行纪德,礼也。鼓吹卤簿,采卫、霍之前规;旌翣威仪,用萧、曹之故事。南瞻二室,犹思望幸之时;北眺千门,不忘传呼之日。鲁肃铁马,每见神光;杨公石禽,独留仙气。嫡子待封,前朝议郎、行博州司功参军事、上柱国。丹山凤彀,白水龙驹,忠列动于家邦,诗书播于朝野。饮石之射箭,雨落于鸣弦;如版之书纸,云飞于健笔。荼蓼成疾,捧遗砚而长号;栾棘为容,抱藏书而永慕。山嘤杂吹,尚似鸣笳;陇树含霜,仍思挂剑。龟文刻石,还同岘首之碑;马鬣成坟,更似庐山之墓。俾夫桐乡门外,萧萧闻志士之风;柏谷岩阴,凛凛见将军之气。其铭曰:
皇皇我祖,赫赫隆周。玉田表瑞,金鼎承休。降生令哲,克绍前修。武定八表,文经九州。词场放旷,笔海优柔。策府高峙,言河浚流。燕弧楚剑,越戟吴钩。有战必取,无勋不酬。牙璋肃肃,羽旆悠悠。铁马拜将,金龟建侯。高冠紫绶,甲第朱楼。人寿何促,其生若浮。尺波易谢,寸晷难留。东山忽往,北斗长游。宾成白鹤,葬逐斑牛。寂寥风雨,冥寞山丘。岩岩碑阙,列列松楸。天寒日惨,野暗云愁。名扬身殁,万古千秋。
二、志主家世及其卒葬时地
志主阳玄基,两《唐书》无传。志称:"后景王少子封于阳樊,因以为氏。"此句表明了姓氏的来源。阳樊,春秋周景王时属晋邑,在今河南济源西南。(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1256页"阳樊"条)看来,志主阳玄基姓"阳"氏无疑。但《资治通鉴》卷203"弘道元年六月"条和卷206"神功元年六月甲午"条均记为"杨玄基",显系"阳"讹为"杨"。另《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圣历元年九月戊辰"条却记为"阳基",漏一"玄"字,今当补入。
志载,阳氏自阳樊"避难适于北燕,故今为右北平无终人也"。无终为唐代幽州属县,即今河北玉田县。(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50页"无终"条)志文略记其家世:"曾祖冲,齐司徒郎中、武邑郡守、瀛州刺史、渔阳县开国公。""祖才,随(隋)许州襄城县令、车骑将军、恒州刺史。""考君育,唐左屯卫郎将、上柱国、范阳县开国公。""嫡子待封,前朝议郎、行博州司功参军事、上柱国。"馀子及孙皆不记。其妻梁氏,封为中山夫人,系"唐右典戎中郎、检校单于都督府长史怀道之女"。可见阳玄基处于地位较为显耀的仕宦世家。此据墓志将其家族世系(五代)列表于后:冲-才-君育-玄基-待封。
墓志云:阳君"以大周长安三年(703)二月十一日薨于西京(长安)开化里第,春秋七十有五"。据此推知,他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关于其下葬时地,志中记载得也很明白:"粤以其年(703)岁次癸卯十月廿六日合葬于洛州合宫县之伊汭乡万安山南。"合宫县即河南县,武则天称制时置,中宗时复故名。伊汭乡万安山南,即今墓志出土地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万安山南。
三、墓志涉及的军事事件及主要人物
1.唐显庆元年,从薛仁贵平契丹
志云:"唐显庆元年,从薛仁贵平契丹。"两《唐书·薛仁贵传》及《资治通鉴·唐纪》均记其事,但时间不一,且都很简略。《旧唐书》记为显庆三年,《新唐书》则记为显庆四年,《资治通鉴》更记为显庆五年。如此,当以墓志所记显庆元年为准。
《旧唐书》卷83:"显庆二年……明年……俄[薛仁贵]又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赴东都,以功封河东县男。"《新唐书》卷111:"显庆三年……明年……俄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执其王阿卜固献东都。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资治通鉴》卷200:"显庆五年夏四月戊辰……以枢宾等为沙砖道行军总管,以讨契丹,擒契丹松漠都督阿卜固送东都。"正因三部史籍文字记述简略,加上志主此时可能职务较低,故字里行间不见"阳玄基",今志中记其随从薛仁贵平契丹,当可补史之阙。
薛仁贵(614-683)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新唐书》卷111说:"少贫贱,以田为业。"《旧唐书》卷83说:"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从此驰骋疆场,戎马生涯数十载。薛仁贵骁勇善战,征高丽,平突厥、契丹,击吐蕃,敌军闻薛将军其名,皆"相视失色",成为唐初名将。高宗永淳二年(683)病卒,享龄70。赠左骁卫将军、幽州都督,官府给舆,护丧还乡里。有子薛讷,"性沈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亦为有唐一代名将,封爵平阳郡公。卒赠太常卿,谥曰"昭定"。
2.龙朔元年,随契苾何力破鸭渌
墓志记载:"龙朔元年,随契苾何力破鸭渌。"此事两《唐书》"高宗本纪"和"则天皇后本纪"及《资治通鉴·唐纪》均有记述,惟文字稍微有些简略而已。三者所记时年与志载相符。
《旧唐书》卷4:"龙朔元年夏五月丙申,命左骁卫大将军、凉国公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为平壤道大总管,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乐安县公任雅相为浿江道大总管,以伐高丽。"《新唐书》卷3:"龙朔元年正月戊午,鸿胪卿萧嗣业为扶馀道行军总管,以伐高丽。四月庚辰,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萧嗣业为扶馀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程名振为镂方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庞孝泰为沃沮道行军总管,率三十五军,以伐高丽。八月甲戌,苏定方及高丽战于浿江,败之。"《资治通鉴》卷200:"龙朔元年夏四月庚辰,以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与萧嗣业及诸胡兵凡三十五军,水陆分道并进。上欲自将大军继之。癸巳,皇后抗表谏亲征高丽,诏从之。秋七月甲戌,苏定方破高丽于浿江,屡战皆捷,遂围平壤城。九月壬子,高丽盖苏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数万守鸭绿水,诸军不得度。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众乘冰渡水,鼓噪而进,高丽大溃,追奔数十里,斩首三万级,馀从悉降,男生仅以身免。会有诏班师,乃还。"鸭渌、鸭绿水,即今中朝两国界河鸭绿江。墓志中言"契苾何力破鸭渌",系统指唐高宗龙朔元年征高丽一事,并非单指《资治通鉴》中记述的"何力引众乘冰渡水"。从三方文字看,皆不提阳玄基参加此次军事行动,盖因其时官职仍较低之故。但志中确记他随契苾何力前往,此又可补正史之阙失。
契苾何力其人,新、旧《唐书》均有传记。史载:契苾何力(?-677),唐代北方铁勒部人。祖为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父葛,隋末为莫贺咄特勤,后徙居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一带。契苾何力九岁而孤,号大俟利发。至贞观六年(632),随其母率众千余家诣沙州,奉表内附,太宗置其部落于甘、凉二州,封为左领军将军。嗣后,相继参加唐军讨吐谷浑、平高昌、击龟兹的战争。高宗时,又参加平定西突厥处月、处蜜部,破高丽,平铁勒九姓,抗击吐蕃等大小不等的战斗。每战,皆领行军副大总管、行军大总管,或任左骁卫大将军、铁勒道安抚大使、镇军大将军等职,受封凉国公。真可谓统御之才,沉毅能断,戎马倥偬,报国尽忠。高宗仪凤二年(677)卒,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毅"。(《新唐书》记为"毅",而《旧唐书》则记为"烈",依契苾何力品行,笔者认为谥曰"毅"更妥些,故从《新唐书》)
3.诛反首领高定问等
从志文上看,该事件约发生在高宗总章元年及其以后数年。不过,遍查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等,终不见有关记载,缘由系高定问其人不知为谁。志文中说:"总章元年,授鹿陵府长上折冲,仍检校东栅州都督府长史。诛反首领高定问等,封定阳郡公,食邑二千户。君如瓠之胆,探虎穴而无惊;似铁之心,入骊渊而罕惧。"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即鹿陵府、东栅州均在辽东(系笔者依志文内容推断),此事似与复征高丽有关。现摘录三史中的相关内容,以俾大家明辨。
《旧唐书》卷5:"总章元年九月癸巳,司空、英国公[李]勣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尽降,其城一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新唐书》卷3:"总章元年二月壬午,李勣败高丽,克扶馀、南苏、木底、苍岩城。九月癸巳,李勣败高丽王高藏,执之。十二月丁巳,俘高藏以献。"《资治通鉴》卷201:"[总章元年]二月壬午,李勣等拔高丽扶馀城。……泉男建复遣兵万五千人救扶馀城,与李勣等遇于薛贺水,合战,大破之,斩获三万馀人,进攻大行城,拔之。……九月癸巳,李勣拔平壤。勣既克大行城,诸军出它道者皆与勣会,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拒战,勣等奋力,大破之,追奔二百馀里,拔辱夷城,诸城遁逃及降者相继。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军继之,围平壤月馀,高丽王藏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诣降,勣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男建以军事委僧信诚,信诚密遣人诣勣,请为内应。后五日,信诚开门,勣纵兵登城鼓噪,焚城四月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丽悉平。"
4.于鄯城镇守,频破吐蕃贼
志称,阳玄基在诛反首领高定问等事件后,"俄授左卫翊府右郎将,于鄯城镇守,频破吐蕃贼。永隆二年,加授左金吾中郎"。据此,知志主在鄯城镇守、频破吐蕃这段时间当在总章二年至永隆二年。查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此间吐蕃寇边之事还真不鲜见,唐蕃双方发生战斗不下十次,难怪志曰"频破吐蕃贼"。经梳理,择其要者列于下。
《旧唐书》卷5:"咸亨元年秋七月戊子,薛仁贵、郭待封至大非川,为吐蕃大将论钦陵所袭,大败,仁贵等并坐除名。""上元三年闰三月己巳朔,吐蕃入寇鄯、廓、河、芳等四州。乙酉,洛州牧、周王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领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并州都督、相王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领左卫将军契苾何力等军,以讨吐蕃。八月乙未,吐蕃寇叠州。""仪凤三年九月丙寅,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中书令李敬玄、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与吐蕃战于青海之上,王师败绩,审礼被俘。""调露二年秋七月,吐蕃寇河源,屯于良非川,河西镇抚大使李敬玄与吐蕃将赞婆战于湟中,官军败绩。时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力战,大破蕃军,遂擢为河源军经略大使;令李敬玄镇鄯州,为之援。"《新唐书》卷3:"咸亨元年七月戊子,薛仁贵及吐蕃战于大非川,败绩。闰九月甲寅,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仪凤二年五月,吐蕃寇扶州。十二月乙卯,募关内、河东猛士,以伐吐蕃。""仪凤三年正月丙子,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癸未,遣使募河南、河北猛士,以伐吐蕃。九月丙寅,李敬玄、刘审礼及吐蕃战于青海,败绩,审礼死之。""开耀元年五月己丑,黑齿常之及吐蕃战于良非川,败之。"《资治通鉴》对这段时间发生于唐蕃之间的战争记述则更多更详,限于篇幅,兹不复录之。
需要说明,以上正史中提到的大非川、良非州、鄯州、廓州、河州、芳州、叠州、扶州、河源、湟中、青海等地,均在唐蕃边境,且都距鄯城(即今青海乐都县。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147页"鄯州"条)不算远;阳玄基当时镇守鄯城,吐蕃多次骚扰入侵,推断他多次参加对吐蕃的战斗当属必然,为恪尽职守之事。但志中"频破吐蕃贼"一说恐未事实,因正史记载,唐军多为败绩,获胜次数并不多。
5.奉敕于岚州总材山守捉,频破突厥有功
墓志上说:高宗永淳元年,阳玄基加授壮武将军、太子左清道率,奉敕于岚州总材山守捉。因"频破突厥有功,弘道元年,制加三品,授左骁卫将军"。岚州,治今山西北中部岚县北(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1476页"岚州"条),地近突厥。总材山,当在今内蒙古阴山。永淳二年,唐平单于大都护府之乱,突厥骨咄禄亡匿此山,招集亡散,势力渐盛,乃破九姓,败契丹,建汗号,重建突厥汗国于漠北,史称后突厥。(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2271页"总材山"条)大量史料记载,古代中国北方边患尤重者,突厥为其一。仅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东突厥和西突厥即时常寇边,严重威胁唐帝国的国防安全,双方发生战争的频率较高。当然,和平友好时期也还是有的,只不过是比较难得而已。以下仅围绕永淳年间东突厥(含后突厥)侵扰北境摘录之便可略见一斑。
《旧唐书》卷5:"永淳元年十二月,突厥馀党阿史那骨笃禄等招合残众,据黑沙城,入寇并州北境。""永淳二年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妫州之境。三月庚寅,突厥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围单于都护府。五月庚寅,突厥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辨率师出朝那山掩击之,为贼所败,遂寇岚州。十一月戊戌,命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招讨总管讨山贼元珍、骨笃禄、贺鲁等。"《新唐书》卷3:"永淳元年六月甲子,突厥骨咄禄寇边,岚州刺史王德茂死之。""弘道元年(即永淳二年)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轨败之。三月庚寅,突厥寇单于都护府,司马张行师死之。五月乙巳,突厥寇蔚州,刺史李思俭死之。十一月戊戌,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伐突厥。"《资治通鉴》卷203:"是岁(永淳元年),突厥馀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据黑沙城反,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薛仁贵将兵击元珍于云州。……仁贵因奋击,大破之,斩首万馀级,捕虏二万馀人。""弘道元年(永淳二年)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轨击却之。乙亥,复寇妫州。三月庚寅,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围单于都护府,执司马张行师,杀之。遣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将兵分道救之。五月乙巳,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辩将兵邀之于朝那山北,兵败,为虏所擒。六月,突厥别部寇掠岚州,偏将杨玄基击走之。十一月戊戌,以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招讨阿史那骨笃禄等。"突厥屡次侵扰北地,唐军又多次出击,志称阳玄基"频破突厥有功"当为史实。因其职别较低,正史中提及不多,仅在《资治通鉴·唐纪》"弘道元年六月"条中有"偏将杨玄基击走之"句(偏将即偏将军,将军之辅佐。古称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小部队为偏师,其统帅称为偏将。参见季德源主编的《中华军事职官大典》第251页"偏将军"条)。此"杨玄基"即志主阳玄基无疑。
6.平定獠地龙等叛乱
"于时獠地龙等反。君鹤膝鹰爪,顾盼而扫南羌;凤角龙牙,指麾而静西僰。以功授庄州都督……"这是志中的一段话。还有,当獠地龙反时,志主阳玄基任戎州都督府长史。庄州、戎州俱在今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一带(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947、1129页"戎州"、"庄州"条);西僰本指西南某少数民族,又说到南羌,看来惟界定于今四川西南部的羌族了。遍查史书,始终未见"獠地龙",亦不见西南羌反叛之记载(弘道元年至神功元年)。獠地龙,盖时人对反叛的西南羌的蔑称。既然正史缺载,那么本志中的这段记述便可补充史料了。
7.契丹何阿小陷没冀州
志云:"时逆贼何阿小陷没冀州。君兵有二千,骑盈数百,权谋间发,秘略潜施,杀张角于山东,斩陈余于水上。"《资治通鉴》卷205:"万岁通天元年冬十月辛卯,契丹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孙万荣收合馀众,军势复振,遣别率骆无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民数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动。"《旧唐书》卷199下《北狄列传·契丹》:"万岁通天中,万荣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俱为营州都督赵翙所侵侮,二人遂举兵杀翙,据营州作乱。……则天怒其叛乱,下诏改万荣名为万斩,尽忠为尽灭。……俄而李尽灭死,万斩代领其众。万斩又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游军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官吏子女数千人。俄而奚及突厥之众掩击其后,掠其幼弱。万斩弃其众,以轻骑数千人东走。前军副总管张九节率数百骑设伏以邀之。万斩穷蹙,乃将其家奴轻骑宵遁,至潞河东,解鞍憩于林下,其奴斩之。张九节传其首于东都,自是其馀众遂降突厥。"《新唐书》卷219《北狄列传·契丹》:"俄而尽忠死,突厥默啜袭破其部。万荣收散兵复振,使别将骆无整、何阿小入冀州,杀刺史陆宝积,掠数千人。……[武后]乃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河内郡王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娄师德为清边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兵凡二十万击贼。万荣锐甚,鼓而南,残瀛州属县,恣肆无所惮。于是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奚军掩其尾,契丹大败,获何阿小,降别将李楷固、骆无整,收仗械如积。万荣委军走,残队复合,与奚搏,奚四面攻,乃大溃,万荣左驰。张九节为三伏伺之,万荣穷,与家奴轻骑走潞河东,惫甚,卧林下,奴斩其首,九节传之东都,馀众溃。契丹不能立,遂附突厥。久视元年,诏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右武威卫将军骆无整讨契丹,破之。此两人皆虏善将,尝犯边,数窘官军者也,及是有功。"墓志中仅说"逆贼何阿小陷没冀州",并不曾说到骆无整、李楷固二人,为何?《新唐书·北狄列传·契丹》给了我们答案:因为"契丹大败,获何阿小,降别将李楷固、骆无整,收仗械如积","久视元年,诏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右武威卫将军骆无整讨契丹,破之。……及是有功。"对将功赎罪且敕封将军之人员,也就不可能再称其为"逆贼"了。这便是志中惟提何阿小之故。
还有,《新唐书·北狄列传·契丹》中提到的"神兵道总管杨玄基",即是志主阳玄基,"杨"、"阳"同音,欧阳修也搞错了,当纠之。至于志中叙述"杀张角于山东,斩陈余于水上"系借指,因逆贼李尽忠已死、李万荣被斩、何阿小被俘等,整个契丹破之,此与史籍记载相合。
8.与突厥默啜战于飞狐、涿鹿
墓志叙述:"圣历元年,授三品左鹰扬卫将军。属贼入飞狐,兵连涿鹿。君先锋直进,如倾海以注萤;卧鼓长驱,似崩山而压卵。斩啜狼狈,匹马逃归;部落蜂惊,轻身遁走。"这里有几个问题须弄清,即谁是"贼"?飞狐、涿鹿在哪?斩啜又指谁?
正史中是这样记载的,《新唐书·则天顺圣皇后本纪》曰:"圣历元年八月,突厥寇边。戊子,左豹韬卫将军阎知微降于突厥,寇边。甲午,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前军总管,幽州都督张仁亶为天兵东道总管,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以击突厥。癸丑,突厥寇蔚州。乙卯,寇定州,刺史孙彦高死之。九月戊辰,突厥寇赵州,长史唐波若降于突厥,刺史高叡死之。突厥寇相州,沙吒忠义为河北道前军总管,将军阳基副之;李多祚为后军总管,大将军富福信为奇兵总管,以御之。"《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资治通鉴·唐纪》与上述所记略同,兹不赘录。
两《唐书·突厥列传上》又记:默啜寇蔚州,陷飞狐县(唐代飞狐县属蔚州,故曰"蔚州飞狐县"。治今河北西北部涞源县。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214页"飞狐县"条),进残定州。则天大怒,下诏购斩默啜者封王,改默啜号为斩啜。
至此,上列志中问题逐渐明晰起来:这一重大事件系指以默啜为首的突厥入寇唐北境,武则天遣将率兵抗击之事。"贼"即默啜及其随从,包括唐降将阎知微;斩啜即默啜。查阅《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册》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知唐涿鹿县在飞狐县东北部,治今河北涿鹿东南,两地相距不远,故志云"贼入飞狐,兵连涿鹿"。另志主阳玄基在此次军事行动中也仅有一处提到,称"突厥寇相州,沙吒忠义为河北道前军总管,将军阳基副之"(《新唐书》卷4)。相州乃突厥默啜寇蔚州、定州之后,接连进攻之目标,时日相隔甚近,因而此处之"将军阳基"当为志主无疑,惟编史者漏"玄"字而已,理应补上。书中只说他是将军、是副职,却不知其职级与称谓,可志中说得很明白,是三品级的左鹰扬卫将军。这多少又可为史料作一点补充。
还有,志中说的"君先锋直进,如倾海以注萤;卧鼓长驱,似崩山而压卵。斩啜狼狈,匹马逃归;部落蜂惊,轻身遁走"这段话,是为志主歌功颂德的赞美之辞,似有夸大、不实之嫌,当不足取。古代墓志中经常出现这类用语,阅读时应注意。
四、志主历官情况
志文对阳玄基平生所历职官(包括降职)叙述较多。其一生主要活动在战场上,因此所授职官多为武官,现依次列出。
1.显庆元年(656),随从薛仁贵平契丹。任职不详。
2.龙朔元年(661),跟随契苾何力破鸭渌(绿)。授游击将军、左骁卫善信府果毅。
3.总章元年(668),授鹿陵府长上折冲,仍检校东栅州都督府长史。检校:代理之意。
4.诛反首领高定问等,封定阳郡公,食邑二千户。任职时间不详。
5.俄授左卫翊右郎将。俄:不久。任职时间不详。
6.永隆二年(681),加授左金吾中郎(将)。
7.永淳元年(682),加壮武将军、太子左清道率。
8.弘道元年(683),制加三品,授左骁卫将军。
9.降三阶,授大中大夫、行戎州都督府长史。原因系"才高致嫉"。降职时间不详。
10.以功授庄州都督。原因系"于时獠地龙等反",阳玄基"扫南羌"、"定西僰"。任职时间不详。
11.寻改授忠武将军、行左卫勋一府中郎(将),仍借紫兼充清边军总管。寻:不久。任职时间不详。
12.圣历元年(698),授三品左鹰扬卫将军。
13.检校左羽林军。任职时间不详。
14.俄从正,授之"入陪凤跸,出奉鸾舆"。从正:即正式任职(左羽林军),不再检校。入陪凤跸,出奉鸾舆:换言之,亦即皇帝身边的护卫长官。任职时间不详。
另外,正史中也偶有涉及阳玄基任职的,可作为补充:(1)偏将杨(阳)玄基(《资治通鉴》卷203);(2)神兵道总管杨(阳)玄基(《新唐书》卷219《北狄列传·契丹》);(3)河北道前军副总管阳(玄)基(《新唐书》卷4)。
五、结语
阳玄基一生主要经历高宗朝和武氏政权,戎马倥偬,久经沙场,为大唐帝国(包括武周政权)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因而军衔也一步步提升(中遇挫折,职降三阶,但继之复任再迁,终授三品)。虽然职位上低于像薛仁贵、契苾何力之将,但是军功亦可谓显赫矣!尤其是到了晚年,执掌左羽林军,位高权重,"入陪凤跸,出奉鸾舆",成为天子之心腹。由此可见武则天对阳玄基是何等的器重与赏识!其卒后丧葬操办,"鼓吹卤簿,采卫霍之前规;旌翣威仪,用萧曹之故事"。卫霍,指卫青、霍去病;萧曹,指萧何、曹参。前者同为西汉大将,后者均系西汉权臣。看来丧事规格高,隆重而体面。
阳玄基墓志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此乃最为可贵之处。尽管志中对某一事件记述简略,或寥寥数语,或仅仅一句,却给后人提供了不少甚至是弥足珍贵的信息;至于其证史、补史、纠史之作用,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