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管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基本解决了生产管理的效率问题,但有两大效率难题留给了21世纪,这就是如何提高服务业的效率和知识工作者的效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换句话说,有些知识可以编码转移,有些知识却很难编码和转移。对于前者,可以通过购买和学习获得,而后者则必须连同知识的拥有者一道才能获得。因许多隐性知识很难和人分离,而这些知识往往又是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要使这些知识发挥作用,必须调动人的积极性。当知识工作者愿意行动时,他们既聪明、又勤奋;但当知识工作者不乐意干事时,他们会又笨又懒,甚至还会制造很多麻烦。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调动世纪主角——知识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就成为管理之本、世纪难题!
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历史悠久。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就开始了对人类活动的组织,就存在着对人的管理。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个人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小,对人的管理自然也就非常简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特别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对人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和复杂。现代管理学产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其重要内容,被人们上升到科学的角度来阐释和研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要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无论对组织、企业还是个人来说都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日益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也是驾驭管理的核心。
古今中外,有关对人的研究,可以说是真正的浩如烟海。例如中国古代的儒家,倡导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中庸之道,企图实现以修己来安人之目的;法家、道家甚至诸子百家无不涉及理人之思想。在现代学者眼中,企业和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这枚硬币的两面,任何一面的成功必须以另一面的成功为基础,缺一不可。例如南京大学人力资源专家赵曙明教授就指出,职业生涯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已经成为非常有效的人性化技术手段和战略思想,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哲学和价值导向,是企业和员工获取共同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践活动。赵教授还专门讨论了职业生涯管理的企业员工双赢战略。另外,职业导师制的概念在西方非常流行,是企业员工成长的必须程序。戴维·克拉特尔巴克大师作为很多CEO的“私人教练”以及很多商学院的客座教授,他丰富的实践和独到的观点为我们揭开了职业导师制的神秘面纱:最佳职业导师是资深人员而非位高权重者;职位越高的人越需要职业导师,同时职业导师的功效也越大;职业导师扮演既是朋友又是顾问的角色;职业导师制不同于东方的学徒制,等等。
现在,经济发展知识含量的不断提升,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几乎无人不感到人才的稀缺,无人不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总结过去、分析现在和展望未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具体到经济社会以及每个企业,无论怎样强调人的因素也不过分。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从经济发展角度大呼企业家的稀缺,充分肯动了企业家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明确提出,企业家在努力为企业、为自己赚钱的同时,也是在努力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他们是经济改革成功的功臣。经济学家张曙光先生则从人才,特别是企业家的产生环境角度分析了人才的稀缺原因,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最缺乏的东西不是技术,更不是资金,而是缺乏一种能够促进和激励创新的环境条件和制度规则;中国之所以没有真正的企业家,是因为企业家生存和成长环境条件匮乏。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促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提供了用武之地;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为人才提供了锻炼成长的机会;企业的实践和风行全国的MBA、EMBA教育使中国成为人才需求的高地和摇篮,从那些精彩纷呈的企业实践和光环笼罩的时代宠儿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依稀看到大量人才的涌现和未来真正的中国企业家的身影,也有理由憧憬中国企业的美好未来。
总之,关于人的管理理论的研究、经验的总结、智慧的思考、大师的远见,实践者的感悟、专家学者的观点等,都为我们驾驭管理,特别是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提供了参考和启迪。关于人的潜力的挖掘和资本的利用是一个捕捞的话题,不断研究之、探索之,将会使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团队和组织中的人的心智得到升华,作用得到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