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战争,多好,虽然谈不上什么励精图治,但守住自己的江山,过安稳的日子还是可以的。但处于乱世的鲁国,难免不被卷入战乱。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两个国家可以为一块地,一个女人大动干戈,可以为任何一件小事殊死搏斗。
曹沫曾经向鲁庄公许诺,一生一世效忠于他,可以为他做任何事,甚至可以为他去死。
很快,曹沫实现他承诺的机会来临。
明媚的阳光下,鲁国的首府曲阜小城显得那么安静与祥和,但是这种安静与祥和很快就要被打破。
威胁来自鲁国的邻国齐国。鲁庄公很是诧异,仿佛一夜之间,曾经与它平起平坐的齐国从矮子变成了巨人,国力倍增。
齐国之所以日益强盛,因为有了齐桓公姜小白这样的明君和管仲这样的良相。说起来,姜小白和管仲还有一段戏剧性的恩怨。
姜小白的哥哥齐襄公,也就是那个与妹妹文姜乱伦的姜诸儿被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自立为王,一年后,公孙无知也被人刺杀。齐国大乱,群龙无首。当时,有两个人最有希望登基。一个是逃往鲁国的公子纠,一个是逃往莒国的姜小白。两个人听说齐国没了国君,立即展开了一场百米冲刺式的赛跑,谁先跑到齐国谁就是齐国的君王。
有意思的是,当时管仲在公子纠这一边,而护送姜小白回国的却是另外一位重量级人物鲍叔牙,也就是说当时的管仲还是姜小白的敌人。途中,管仲一箭射中了姜小白的衣带钩,姜小白随机应变,假装死亡。管仲一时兴奋,也没细看,就报告公子纠说姜小白已经死了。公子纠随即放慢了回国的速度,而姜小白快马加鞭,先回了国,抢了宝座,是为齐桓公。
姜小白当时要杀死管仲,以报一箭之仇,后来在鲍叔牙的极力劝谏下,姜小白才放过管仲,后来又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冰释前嫌,重用了管仲,管仲也知恩图报,辅佐姜小白,成就了他的霸业。
齐国要称霸天下,势必要不断扩张,要吞并小国。兔子不吃窝边草,姜小白对鲁国这撮窝边草一直念念不忘。事实上,鲁庄公的父亲被姜诸儿杀了以后,齐国与鲁国的纠纷一直没有断,这恰好为齐国侵犯鲁国提供了借口。
其实,就算没有纠纷,姜小白也不会放过鲁国,道理很简单,卧榻之下岂容他人安睡?在春秋,井水不犯河水的道理讲不通,春秋无义战,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凸现出刺客的价值,在最不讲义气的时代,往往是这些刺客最讲义气,平时没有多大用,关键时刻可以为你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
曹沫就是这样的刺客。在齐国大军压境的危机时刻,鲁庄公慌了手脚,赶紧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半数以上都主张投降,毫无斗志,理由很充分,齐国太强大,鲁国太弱小,更主要的原因是鲁国没有一个优秀的将帅。最后一条实则没有把曹沫放在眼里,在大臣们看来,曹沫从来没有打过仗就坐上了将军的位置,摆摆相还可以,真要指挥作战必败无疑。
这样的理由无异于变相指责鲁庄公用人不当。
鲁庄公牛脾气来了,他就不信这个邪,他偏要用曹沫做主帅,他就不信曹沫十八般武艺就派不上用场,再说了,还没有开战就投降,你把鲁庄公看成什么样的人了?怎么说也得打一仗。失败也好,成功也好,一定得迎战!
鲁庄公深夜会晤曹沫,两个人进行了一次庄重的谈话。
鲁庄公说:"要开战了。"曹沫说:"没想到齐国这么快就打过来了。"鲁庄公说:"大臣们都劝我不要迎战,你以为呢?"曹沫说:"齐国虽强大,但我军是正义之师,岂能不战而降,正义必压过邪恶。"鲁庄公稍微有些欣慰,接着问:"如果我任命你为主帅,你敢迎战齐军吗?"曹沫坚定的回答:"敢!这正是我报答大王的时候。"鲁庄公微微一笑:"你有信心取胜吗?"鲁庄公希望听到曹沫更加坚定的回答,不料曹沫却说:"没有十足的把握取胜,但事在人为,我一定拼死去战。"鲁庄公有些失望,他要的不是曹沫去拼死,而是曹沫的凯旋。如果曹沫死了,鲁庄公更孤独了,人生更无趣了,这不是他所希望的。曹沫说的是实话,他虽然武艺高强,单打独斗不在话下,当领兵作战还是头一次,没有把握也在情理之中。这反倒使鲁庄公做好了失败的思想准备,而不至于真到失败的时候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
鲁庄公最后说:"你放心去站吧,无论结果怎样你都是我的好将军。"这句话不但没有起到振奋曹沫的作用,反而让曹沫感到巨大的压力,因为他担心万一失败了该如去何面对鲁庄公对他的信任。
三日后,鲁庄公为曹沫举行出征仪式。
鲁庄公站在楼台上,面色惶然,目送曹沫远去,直到马蹄的声音已经消失,他才离去。
鲁庄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求上天赐给曹沫一些好运气,也不要让他自己太难堪。
公元前688年,鲁军与齐军会战于坷地。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曹沫第一次出征大败而归。那是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
曹沫带出去的三万大军在坷地与齐军展开殊死搏斗。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营帐一座连着一座,成千上万的战马奔腾嘶鸣,成千上万的头盔熠熠生辉。号角鸣响,烽火弥天,箭如蝗发,长刀闪动,铁马奔疾。战争持续了两天两夜,双方死伤无数,鲁军更是一败涂地。第二天鲁军幸存者将战死者的尸体抛入河流,那些死尸堵塞了河道,形成无数活动的浮桥,丢甲弃兵的战士就踩着死尸偷偷渡过河流,鲜血淋淋的逃往家乡。
目睹这一切,曹沫这个七尺男儿第一次流下难过的泪水,他心痛如绞。
而这边,鲁庄公更是度日如年。战事失利的消息一遍又一遍的传入耳中,鲁庄公的心情处于极度复杂极度混乱之中,独自一个人走上高耸的角楼。枯立于角楼凭栏北望,视野所到之处是一片苍蓝色的天空和灰黑屋顶,还有几缕赶路商贩的马蹄荡起的沙尘。他悲哀的想,他不是一个好君王,他有愧于祖先的亡灵。
而现在鲁庄公已经不关心战事了,因为失败已成定局,他现在最担忧的是,曹沫是否能够活着回来。
当他听到探子来报,说曹将军并无大碍,准备班师回朝时,鲁庄公心里豁然了一下,还好,只要人还在,仗还可以再打。
鲁庄公又做出了一件令大臣们觉得很荒谬的事,鲁庄公竟然要为一个失败的将军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
于是,曹沫回到曲阜的时候,曲阜城的万人空巷,老百姓都聚集在宫城门口,向曹沫发出呼声。一百余人的仪仗队伍站立在城门下,气势磅礴的城楼流光溢彩,那是投泻在城门上的晚霞。城门下的文武百官,紫袍玉带或者绯袍金带,毕恭毕敬的站在两旁,只是他们的表情却是那么的冷漠。
曹沫仿佛在梦中,以为自己回错了国家。
后来,曹沫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鲁庄公的刻意安排,为的是不失曹大将军的尊严。
面对鲁庄公的宽容与大度,面对鲁庄公的用心良苦,曹沫恨不能在鲁庄公面前自刎而死。
鲁庄公却安慰他:"没有常胜的将军,第一次不行,还有第二次。"可问题是,曹沫从没没有打过胜仗,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出征。这也不能全怪曹沫,他遇到的对手实在太强大,姜小白与管仲的强强联合,放眼天下又有几人是他们的对手呢?
鲁庄公原谅了曹沫,但曹沫无法原谅自己,曹沫请求鲁庄公撤掉他将军的职位。但鲁庄公不但没有撤消曹沫的将军职位,反而又要他带兵第二次出征齐国。
曹沫辞不就,极力说自己无法胜任,但鲁庄公已经失去了理智,固执的认为鲁国没有人比曹沫更能胜任大将军的职位。
曹沫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第二次出征,第一次失败的阴影还没有散去,鲁国的士兵虽然敬重曹沫的为人,但对他的指挥却有微词,军心涣散,萎靡不振。可想而知,第二次是怎样的结果了。
依然败北,曹沫的后背还被刺了一刀,鲁庄公几乎要疯掉,曹沫也无颜面对鲁庄公,把剑递给鲁庄公,让鲁庄公把他杀了,死在鲁庄公的剑下,他死也瞑目。
鲁庄公夺过剑,举到了半空中,还真想一剑刺死曹沫算了,曹沫太令他失望了。可是,鲁庄公下不了手,多年的往事浮现脑海,这是他唯一可以信赖的人,唯一交心的人,他的兄弟,他的知己,杀了他就再也没有人陪他说话了,再也没有人陪他去打猎了,再也没有人为他表演飞刀绝迹了。
鲁庄公如果想杀曹沫,早在第一次曹沫败北的时候就赐死他了。
鲁庄公舍不得,他狠狠的把剑仍在地上,愤怒的说:"死有什么可怕的!有种死在沙场上!"说完,鲁庄公拂袖而去。
曹沫跪在地上迟迟不肯起来。
过了一会儿,太医却走过来说:"曹将军,大王让我给你医治伤口。"曹沫泪如泉涌。
几天后,鲁庄公恢复平静,却又做出了一个让群臣震惊的决定,亲自出征。鲁庄公认为这样可以鼓舞士气,另外他也是想刺激一下曹沫的斗志。他知道,大臣们是不让他亲自出征的,他也比曹沫好不了多少,也许更糟糕,打仗仅仅靠士气是没有用的。比士气,齐军越战越勇,鲁庄公亲自上阵,最多可以让士兵振奋一时,很快他们觉得鲁国已经黔驴技穷了。
果然,文武百官集体阻止鲁庄公出征,曹沫更是把头磕破了,恳求鲁庄公不要出征,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鲁国就彻底完了。
鲁庄公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他只是在等待曹沫给他更满意的答复,那就是曹沫再一次领兵出征。
曹沫心一横,豁出去了,决定战死在沙场上。
就这样,曹沫第三次踏上征途。
凄厉的呐喊声响彻寰宇,齐鲁两军互相拼杀,鲁军破损的战车凌乱地倒在战场上,沾满鲜血的齐军踩在鲁军的旗帜上疯狂地劈砍,惨不忍睹。
曹沫的轻骑兵被鲁军团团包围,一个一个倒在万箭穿心之下,曹沫已经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准备,跳下了战车,杀入敌群。
可是曹沫却没有死,手刃百余齐兵,正当他杀得起劲的时候,齐军突然鸣金收兵了。
曹沫一阵愕然,很快探子来报,说鲁庄公答应割地求和。
鲁庄公不想亡国,也不想曹沫真的战死沙场,他不想再与强大的齐国做无谓的抵抗了,宁愿做齐国的附属国,苟全于乱世。
十天后,曹沫回到曲阜,满脸的沧桑。
鲁国大臣集体进谏,让鲁庄公赐死三败之将曹沫,鲁庄公置若罔闻,依旧让曹沫做大将军,还派上好的大夫为曹沫疗伤。
鲁庄公的做法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也让后世的学者猜测纷纷,鲁庄公为什么不杀曹沫?
分析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鲁庄公首先与曹沫是兄弟关系,然后才是君臣关系,杀曹沫就等于自断手足,鲁庄公当然不愿意做。
其次,曹沫不是一般的人,据说他是神的后裔。鲁庄公迷信鬼神,不敢杀曹沫。
最后,曹沫尽了全力。曹沫奋力杀敌,失败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不是曹沫领兵,是其他的人领兵,就一定能胜利吗?是不是每一个打败仗的将军都要处死呢?历史上屡败屡战的将军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