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早下手为强!做别人没做的准备(1)

经理心态管理的6堂课 作者:李胜杰 著


    在我的高中时代,我就有了人生的第一次成功求职经历。这在20世纪80年代是非常罕见的。而我的第一次求职经历,完全是受我父亲的影响。

    我父亲在单位大多从事“舞文弄墨”的工作。我刚念初中时,父亲是《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信息时报》等媒体的通讯员。结合本职工作,他常给新闻单位写稿投稿。而我也长期为他“打工”——经常跑腿到邮局去邮寄稿件和取汇款。

    我印象中,父亲每次下班回来手里都不会空着,不是拿着报纸就是书籍,还有他收集的一些资料素材。父亲的稿子常被采用,当从报上看到他的名字和文章时,我从内心很崇拜他,觉得他很了不起。每当稿费被汇来,父亲就叫我去取。那时一篇稿件的稿费也就几元钱。每次取回来,稿费大多就成了我的书本费和跑腿酬劳。为了多得零花钱,我心里老想着父亲多写稿,多挣稿费,这样我跑再多趟也愿意。起初,我是出于这种心理才一直关注父亲写稿的。

    父亲长期挑灯提笔,其实更多地是编写工作上的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和有关论文,当在工作中出现了好的典型值得宣传时他才投稿。父亲当时在县经委工作,直到退休长达10多年。经委系统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平时父亲老往下属单位跑,不停地作各种调查,开各种各样的会。当时他还是县委的特约信息员,又是县政协“工业志”的执笔人以及本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老师。他一人身兼多种职务。

    父亲常说组织上让他做这些事是看得起他,说明他是一个实干的人才,虽然工资不多加一分,但父亲的自满自信常溢于言表。我很羡慕父亲的这种状态,虽然辛苦但被人尊重。朦朦胧胧中我渴望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文人”被刮目相看,作家是最吃香的职业。无数人幻想成为“文学青年”,整天做着作家梦。而在社会上,人们也都觉得能提笔的就是人才。

    出于好奇,我常常会翻看父亲带回家的书报和资料,甚至包括他的工作记录本。这些材料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许多从未了解过的东西。什么“生产计划”、“质量管理”、“原材料成本”、“产供销一条龙”、“职代会”、“企业结构”等很新鲜的词汇和术语,我对此兴趣越来越浓,久而久之养成了看父亲资料的习惯。父亲的记录本成了我课堂书本之外最重要的读物之一,通过它我开始认识和了解到社会崭新的一面。

    作为党报的通讯员,每个月父亲都会收到媒体通联部寄来的学习培训资料,包括传达精神、指导如何写稿和投稿、如何认识形势、如何抓住宣传报道的重点等,内容十分具体细致,指导性特别强。这些业务资料不少是“好新闻”案例评析,很生动。一篇好稿就是一个故事。这些资料也成了我的“故事会”。

    上了高中后,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我心中慢慢萌动了一种想法,那就是学写新闻稿。父亲了解我的心思后满口支持和鼓励。事先他并没有刻意要让我像他一样,他是在我自己感兴趣、自己愿意并作出决定的情况下才因势利导具体帮助和培训我的。

    新闻有消息、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等多种体裁和形式。当时的我从写消息入手。写消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汇、优美的语言,不需要复杂的构思和想象,甚至不需要形容词,篇幅要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很适合我。

    说实话,我的文学素养到现在都不高。我从小就不喜欢看小说、读诗歌。我之所以对写消息类的新闻有信心,是因为父亲说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而不是用脑关起门“创作”出来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新闻敏感,能从生活中挖掘出新人新事。而书上也说,写新闻牢牢抓住“全新性、真实性、时效性”三大特性就行了。

    我没有作家、诗人的想象力和创作功底,但我喜欢室外活动、喜欢东奔西跑,善于与人交流、沟通,爱接触社会、有好奇心、图新鲜、喜欢观察等,这些性格是采访最需要的基本素质。刚起步时我“写”的能力不强,那就多在“跑”的能力上下工夫吧!

    可是从哪里开始跑呢?刚开始在课余时间我骑着自行车在县城到处转悠。几天下来还是不知如何着手。后来父亲告诉我先从最熟悉的学校入手。平时多个心眼观察学校发生的事,看有没有新闻价值。而在学校之外就先从“群众来信”写起,比如,哪里的道路有坑影响行车,哪里的垃圾堆积如山影响环境,为什么路灯被人为破坏等。

    这些我以前并不看重的事,却成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事,在许多媒体的“民生”版天天登。写这种稿是有一些批评倾向的,记得我常常在稿件的最后写上一句:“请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并及时解决”。还别说,县广播电台还真播发了好几篇我写的这类稿件。

    在学校跑新闻,我不仅仅限于本校,还去其他几所外校。从大会上领导的讲话、老师和同学的口中,从每个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各种通知、海报、黑板报中,我搜寻到一条条线索,于是《××在全省数学竞赛中获奖》、《学校食堂又改革了》、《校女子篮球队参加县女职工篮球比赛纪实》、《留美学生××回母校作报告》、《××高考落榜不落志》等稿件相继被采用。当从广播里听到自己采写的消息时,我非常激动,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涌遍全身。

    在这背后,我当然得感谢我的父亲。虽然他常常把我的长篇消息大笔一挥改得只剩下几十字的“豆腐干”,我曾暗中埋怨他不尊重我的劳动,但父亲是我的入门师傅,他为我指引了一条路并指导我去实践锻炼。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初步树立了我的职业规划——有朝一日做一名记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