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正值30周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从内地走向沿海,从沿海走向北京,又从北京走到海外,最后海归回国。其中,我留学、工作、访问和游历过几十个国家,对于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及多年来对中国印象的改观和变化,乃至中国以及中国人带给世界的影响,都有着很深刻的感受。
交织在中国身上的目光是复杂多样的:佩服、羡慕、嫉妒、担忧、恐惧……兼而有之。但无论是哪种看法,就算中国被误解成只是一条到处张牙舞爪的“龙”,我从中也能感受到欢欣鼓舞,因为比起百年前的“东亚病夫”来,世界起码已经正视中国的“大国崛起”。而这个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正是起始于中国将“开放”树为基本国策的那一刻。
国际上目前普遍有这样一个看法:中国和印度将在21世纪中崛起为新的世界性大国,“龙象之争”将成为世界舞台的新生主剧目。事实上,中国和印度在内里还是有着很多的差异,但在“开放”才能带来国家崛起的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的共识。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发表主题演讲:“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印度总理辛格立刻在其国内表示:希望温家宝总理的这篇演讲稿成为“印度举国上下人人捧读的基础材料”。
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国和印度,“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整个世界都意识到这是一个以开放为主流趋势的全球化时代,也都努力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个开放的世界。日本是个典型例子,国小,资源少,人口众多,背负二战包袱,也不像新加坡那样拥有交通咽喉的地利,但依赖国家的开放,依赖大多数拥有大国心态的国民的人生开放(日本在经济大萧条前每年出国人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进而融会东西方之长,把握机遇,得以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对宏观“开放”没有分歧的形势之下,今日之中国能否继续大国崛起,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的一环,能否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乃至内地能否与另一体制的台湾找到和平统一的共同基点,以及与港澳在“50年不变”之后走向共荣……这都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国家能否继续开放下去,而更多地在于“开放”能否在更广阔的层面深化——即我们大多数个体能否将“开放”定为个人的“基本国策”,能否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人,取得自己开放的成功,并最终汇融成民族和国家整体的开放,进而才能解决一切重大问题。
中国开放的深化和发展,必然呼唤一场个人层面“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开放”的最终命运,都必须要落实到个人开放上。
我们当然也无法不为此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