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感让他觉得“教育就是毕生的责任”
在我主编的《缤纷海归》一书中,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谈到自己在去斯坦福大学留学之前,曾当过5年矿工。他是典型“苦难炼真金”的传奇人物。
闵维方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曾来到德克萨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担任该校的校长助理。当时,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很优越。可是当原北大校长丁石孙、教务长汪永铨越洋千里出现在他面前时,闵维方感受到了一种振兴中国教育的使命感,便毫不犹豫地作出了放弃现在的选择:“1988年,北大召唤了我,我也毅然选择了北大,对于我而言,这是一种缘分。我属于和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想到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家民族应尽的责任。”
尽力挽留的德克萨斯大学常务副校长詹姆斯•邓肯最终放弃努力,并且因此奉上了自己的祝福和尊敬:“闵维方先生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他对自己祖国深深的责任感,必将使他对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使命在汉语字典里解释是:使者的责任和命令。
使命感通常是指:一种明确行为信仰和意义,自认为非常重要和神圣,并愿意以此为基础付诸行动、努力拼搏、甚至不惜牺牲一切的心理状态。因为使者的命令和责任来源于国家的交付和托付,所以广义上通常用来形容责任重大和命令神圣。
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通常非常执著、认真、热情,也通常会爆发惊人的能量,进行别人不敢为之的冒险。因为他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看作自己的宗教和信仰,神圣、重要、不可放弃。
是什么让李开复决心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0年,由联合国提供特别基金,在美国做教授的李开复得以到大陆教了四个星期的书。当时,这位现任谷歌中国区主席只有28岁,他的学生是北京几所名校差不多同龄的博士。李开复由此感触很深:“同样的炎黄子孙,但因为环境、运气不同,我成为了那个幸运的人,接受了优秀先进的美国教育,能够有更多一点的成就,所以我希望有机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帮助中国的学生。”
1998年夏天,微软只打算在中国设立一个小型的研究机构,但李开复希望建立一个微软的亚洲研究院,从而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尽管当时他的力量显得如此单薄,尽管大部分朋友都不理解李开复的选择。李开复甚至连负责招聘的考官人数都凑不够,但使命感给了李开复坚持下去的勇气。
“不管是从我所服务的公司的角度,还是从帮助一部分青年人进步的方面,我对自己的这次选择都觉得非常欣慰。”
最终,使命感引导着李开复实现了自己的“使命”,他领导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2004年被美国《科技评论》杂志评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研究机构。还让比尔•盖茨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由于每个人的追求和信仰不同,有的人视金钱和权力赛过生命,有的人把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有的人则家庭至上。因此,每个人内心神圣的“宗教”完全不同,所激发出来的动力、活力、精神状态也肯定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使命感还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才能给人带来非凡的勇气和胆量。
换句话说,能让目标产生使命感的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这个目标的导向必须指向责任、志向、信仰、高尚,至少不违背社会在法律、道德双方面的底线认可,才能让人产生为此不惜赴汤蹈火、牺牲一切的使命感。
神圣的使命感,能引导我们以积极的行动,奔向崇高的目标,不惜冒险,不怕困难,并因此获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