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与油”凝结成的友谊并不牢固。1959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中国依赖进口石油的历史结束了,中苏论战却开始了。40年后,苏东阵营中唯一不依赖苏联石油的富油国,也是唯一与中苏两国同时保持良好关系的罗马尼亚,成为中苏破镜重圆的“青鸟”,并也成为唯一一个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东欧国家。
更能大长产油国志气的,则是阿拉伯国家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联合提价,并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售和限售,结果西方列强大伤元气。直到七年后,军事实力最强的中东国家伊朗和伊拉克爆发战争,美国大收渔利后,才恢复元气,并再次掌握了对石油资源的战略攻势。萨达姆向美国大使请示:能不能打科威特?老布什说:我支持你,好好干。结果萨达姆确实干得不错,但美国干得更棒——出兵把伊拉克军队赶出了科威特,却在边境线上止步不前——留下了萨达姆,美军也就有了足够的理由继续呆在海湾地区。
美元和美军将该地区渗透完毕后,小布什立刻就找了个理由直捣巴格达,美元跟着美军蜂拥而入,控制了美国媒体宣称的这个世界上“第二大储油国”。
仍然“油”物可居,但仍名花无主的大国,只剩下了一个伊朗。而随着山姆大叔在伊朗的天上播撒战云,美国媒体也心领神会地把第二储油大国的帽子戴到了它头上。
“二战”结束之后,石油之战的焦点,开始由赤裸裸的资源战争转为油价之争。
历史上几次油价高增长,都和大国崛起有关系。比如1861~1879年是美国的崛起,引导了油价的高增长。1973~1985年,日本和德国战后经济崛起,石油需求上升。2003~2007年间,新兴市场国家崛起。
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先生指出,“冷战”时期以来的几次战略性的油价上涨和下跌周期,与超级大国抑制其他大国和新兴力量崛起,同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973年10月,由于赎罪日战争、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引起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石油危机。但根据从巴黎一个旧书商那里搞到的一份1973年5月举行的西方顶级政治家和石油、金融巨头的会议记录,恩道尔发现,阿拉伯国家的这些行为,完全是由美国预知、纵容甚至推动的。
尽管从后果看,美国经济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但作为美国在西方世界中主要的经济乃至政治对手,欧洲和日本受到的打击更大。这次石油危机导致的社会和经济动荡,使得欧洲国家大多数领导人在此后的两年内纷纷下台,欧洲经济增长再次落后于美国。
这次油价暴涨,使得石油出口国收入大增,但大部分流入了美英控制的金融机构,然后又被借给发展中国家。而后者正是这场石油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并因此被迫大量举债,许多国家再次陷入经济殖民化,一度让美英不快的不结盟运动也因此式微。
刚刚斩杀了欧洲和发展中国家,油价立刻又表现出了政治双刃剑的另一面:1986年,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同步开始的历史上最严重的石油价格牛市,在后来一起导致了美国最大的外部地缘政治对手苏联的瓦解。
而现在备受世界关注的,是伊朗核危机是否会引发新的石油战争。或许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石油的价格和它的政治属性,都将继续保持在高位。
石油危机引爆通胀
石油危机是指经济危机在世界石油领域的一种表现。所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衡或产生剧烈震荡,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时候,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学家的估计,那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使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西方各国普遍强烈感到了石油对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普遍感受到了过去那种把一国的石油生产、供应、提炼和销售等活动主要听凭少数一体化的大跨国石油公司主宰的做法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形势了。这些公司,即使是在本国注册甚至本国政府在其中拥有大量股份的公司,但由于他们在世界各国有着错综复杂的多方面的利害关系,在关键时刻往往也并不是能为本国利益服务的。因此,西方各国普遍大幅度地修改了各自的石油政策,大大加强了对本国的石油资源、生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外国石油公司的管理和限制。这期间,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挪威、马来西亚、苏联等国纷纷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到二十世纪末先后诞生了100多个国家石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