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一直认为,创办一个企业就像是养一个孩子,不能指望他一生下来就去挣钱养家糊口。你只要不断的给予他营养和知识,只要这孩子能够茁壮的成长,赚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做家长的把赚钱看得太重,让孩子过早地出来做童工,那不仅赚不到钱,就连孩子本身也有夭折的可能。马云敢于在任何场合口出狂言:“我做阿里巴巴网站不是不能赚钱,而是不急于赚钱!”这种自信基于他的这种理论,他始终相信等孩子长大了,他会赚大钱。这就是马云著名的“养孩子”理论。
【创业大讲堂——马云培育企业之道】
杭州海博翻译社成立于1994年1月,由马云先生创立,是一家经工商局正式注册成立的专业翻译机构,也是杭州最早成立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成立之初即成为杭州市公证处指定的翻译社,多年来我们以快捷、准确、保密、周到的服务,深得各公证处的信赖,并被浙江省司法厅公证员协会确定为翻译合作单位。
翻译社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顾客和信誉放在首位,保证质量、服务力求完美,拥有广泛的客户群。我社不仅有好的翻译人员,还有一支精干的业务后勤队伍。10多年来,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风雨,与您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如果你在网上输入“海博翻译社”,你就能看到这样的介绍性文字。如今它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还在朝气蓬勃地发展着,但是他的创始人马云已经离开了这里。也许这时候你走进翻译社,已经看不到他忙碌的身影了。但是作为创始人的马云,他永远不会忘记这里。“海博翻译社”是马云创办的第一个企业,是他养的第一个“孩子”。
当初马云之所以要创办这个翻译社是因为那个时候精通英语的人确实有限,但需要翻译的人又一大把。所以,就有许多人找身为英语老师的马云帮忙翻译。可是马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于是就找已经退休的老师做“枪手”,代替他帮人翻译。
然而马云的第一次尝试给他带来的不是大量的资金或者是经济上的回报,而是重重的困难和失败的挑战。如果说,他从这里得到了什么的话,那可能就是让他着实体会了一把“养”一个“孩子”的不容易。
在创业初期,一切从零开始,马云和他的那群伙伴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失败。开张的第一个月,海博翻译社的收入是700元,而房租是2 000元。第一个月没有赚到钱反倒亏了一大半。在大家伙看来,这创办翻译社本来应该是赚钱的事情。现在不仅赚不到钱还要把老本都赔进去,这一下大家心里都没什么底了。究竟要不要再继续做下去,大家伙心里都没谱。其实这时候充满疑虑的还不仅仅是内部的一些人,就连周围的朋友也都纷纷提出好心的劝告。有人说:“马云,你真是犯傻了,安安稳稳地当大学老师多好,瞎折腾什么啊?”甚至还有人讥讽和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这样一来,当初一起合伙创办翻译社的几个朋友这时也就彻底失去了信心,他们甚至开始考虑让翻译社趁早“关门大吉”了。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别人的想法。作为海博翻译社的创始人,马云心中的信念根本就不曾动摇过。他深深地明白,现在翻译社才刚刚开始。他还很弱小,还不是让他赚钱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怎样让他继续存活下去,现在是要尽一个“家长”的义务的时候。只要能保证这个“新生儿”健康的成长,将来他总会有赚钱的那一天。
为了让这个刚刚开始的翻译社继续生存下去,马云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在那时的大热天里,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出发,从杭州跑到义乌、广州,批发一些小工艺品、小礼品,再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背回杭州……一个堂堂的大学教师,就这样做起了“倒爷”。靠着当“倒爷”挣来的钱来“养活”自己的这个“孩子”,尽着一个“家长”的责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云的“倒爷”生涯持续了整整三年,就这样靠他卖小商品、推销医药赚来的钱,足足养了海博翻译社三年,才让这个原本早已是奄奄一息的翻译社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到1994年时,海博翻译社基本实现收支平衡;1995年,开始逐步实现赢利。
三年的等待对于马云及翻译社的同事们来说都是刻骨铭心地漫长,不过虽然等待是漫长的,他们还是等到了苦尽甘来的那一刻。但是如果马云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当时没有培育企业的那种“养孩子”的理念来支撑自己。很难说他能够有这种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一个个迎面而来的困难,海博翻译社恐怕也就无法长大成人,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一番作为了。在海博翻译社实现赢利、业务开展走上正轨之后,马云就再也没管过它,放手给他那些老师来打理了。他知道,作为一个翻译社现在已经成熟了,已经能够自己用自己的盈利来回报创业者了,马云这时候选择离开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胸怀也可见一斑。
如果说创办海博翻译社的经历,让马云体会到了在企业的存亡关头他所面临的选择和所要付出的艰辛将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命运的话,那么在后来阿里巴巴上市的问题上,马云所做的一切又展示了他的“养孩子”理论的另一个阶段。当一个企业逐渐成熟起来的时候,作为企业的家长应该如何衡量这个“孩子”是否已经长大?应该在什么时候把这个“孩子”放到更加激烈的竞争当中去,让他能有更快的发展?
2004年,掌上灵通、空中网、携程等在细分市场执牛耳的公司均成功在纳斯达克实施IPO;财经网站金融界和51job招聘网站先后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10月,获得6 000万美元投资的e龙网站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融资6 210万美元。但作为B2B龙头的阿里巴巴,却迟迟没有启动上市程序。
理由很简单,因为马云认为“今年我们刚拿到8 000多万美元的私募资金,目前公司不追求向其他领域拓展。上市后不可避免地要应付每个季度的报表,它可能会让我们放弃更长远的策略。”对眼下的阿里巴巴而言,做大做强比上市更迫切。“我们不缺钱,股东也不急着套现,我们有足够长远的耐心。”马云常常对他的员工和媒体这样说:“现在的阿里巴巴还不到我想象中的一成!”马云为阿里巴巴勾勒出一幅类似于乌托邦的愿景,以阿里巴巴为平台,逐步将中小企业的销售中心、人事中心、技术中心、支付中心和财务中心都放在上面,其间横亘在B2B、B2C及C2C之间的一切环节都将被打通。那时,阿里巴巴将成为一个虚拟的商务王国,其中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游戏规则、自己的运行体系。
马云在2007年年会上指出,淘宝、支付宝、阿里软件及雅虎都不要着急,尤其对于淘宝和支付宝而言,目前最急切的任务就是“做规模”。忘掉money,忘掉赚钱,不要理会外界关于你们“不能赚钱”的指责。
关于阿里巴巴淘宝网是否要收费的问题,马云始终这样回应:
【创业大讲堂——马云培育企业之道】
杭州海博翻译社成立于1994年1月,由马云先生创立,是一家经工商局正式注册成立的专业翻译机构,也是杭州最早成立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成立之初即成为杭州市公证处指定的翻译社,多年来我们以快捷、准确、保密、周到的服务,深得各公证处的信赖,并被浙江省司法厅公证员协会确定为翻译合作单位。
翻译社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顾客和信誉放在首位,保证质量、服务力求完美,拥有广泛的客户群。我社不仅有好的翻译人员,还有一支精干的业务后勤队伍。10多年来,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风雨,与您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如果你在网上输入“海博翻译社”,你就能看到这样的介绍性文字。如今它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还在朝气蓬勃地发展着,但是他的创始人马云已经离开了这里。也许这时候你走进翻译社,已经看不到他忙碌的身影了。但是作为创始人的马云,他永远不会忘记这里。“海博翻译社”是马云创办的第一个企业,是他养的第一个“孩子”。
当初马云之所以要创办这个翻译社是因为那个时候精通英语的人确实有限,但需要翻译的人又一大把。所以,就有许多人找身为英语老师的马云帮忙翻译。可是马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于是就找已经退休的老师做“枪手”,代替他帮人翻译。
然而马云的第一次尝试给他带来的不是大量的资金或者是经济上的回报,而是重重的困难和失败的挑战。如果说,他从这里得到了什么的话,那可能就是让他着实体会了一把“养”一个“孩子”的不容易。
在创业初期,一切从零开始,马云和他的那群伙伴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失败。开张的第一个月,海博翻译社的收入是700元,而房租是2 000元。第一个月没有赚到钱反倒亏了一大半。在大家伙看来,这创办翻译社本来应该是赚钱的事情。现在不仅赚不到钱还要把老本都赔进去,这一下大家心里都没什么底了。究竟要不要再继续做下去,大家伙心里都没谱。其实这时候充满疑虑的还不仅仅是内部的一些人,就连周围的朋友也都纷纷提出好心的劝告。有人说:“马云,你真是犯傻了,安安稳稳地当大学老师多好,瞎折腾什么啊?”甚至还有人讥讽和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这样一来,当初一起合伙创办翻译社的几个朋友这时也就彻底失去了信心,他们甚至开始考虑让翻译社趁早“关门大吉”了。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别人的想法。作为海博翻译社的创始人,马云心中的信念根本就不曾动摇过。他深深地明白,现在翻译社才刚刚开始。他还很弱小,还不是让他赚钱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怎样让他继续存活下去,现在是要尽一个“家长”的义务的时候。只要能保证这个“新生儿”健康的成长,将来他总会有赚钱的那一天。
为了让这个刚刚开始的翻译社继续生存下去,马云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在那时的大热天里,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出发,从杭州跑到义乌、广州,批发一些小工艺品、小礼品,再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背回杭州……一个堂堂的大学教师,就这样做起了“倒爷”。靠着当“倒爷”挣来的钱来“养活”自己的这个“孩子”,尽着一个“家长”的责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云的“倒爷”生涯持续了整整三年,就这样靠他卖小商品、推销医药赚来的钱,足足养了海博翻译社三年,才让这个原本早已是奄奄一息的翻译社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到1994年时,海博翻译社基本实现收支平衡;1995年,开始逐步实现赢利。
三年的等待对于马云及翻译社的同事们来说都是刻骨铭心地漫长,不过虽然等待是漫长的,他们还是等到了苦尽甘来的那一刻。但是如果马云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当时没有培育企业的那种“养孩子”的理念来支撑自己。很难说他能够有这种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一个个迎面而来的困难,海博翻译社恐怕也就无法长大成人,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一番作为了。在海博翻译社实现赢利、业务开展走上正轨之后,马云就再也没管过它,放手给他那些老师来打理了。他知道,作为一个翻译社现在已经成熟了,已经能够自己用自己的盈利来回报创业者了,马云这时候选择离开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胸怀也可见一斑。
如果说创办海博翻译社的经历,让马云体会到了在企业的存亡关头他所面临的选择和所要付出的艰辛将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命运的话,那么在后来阿里巴巴上市的问题上,马云所做的一切又展示了他的“养孩子”理论的另一个阶段。当一个企业逐渐成熟起来的时候,作为企业的家长应该如何衡量这个“孩子”是否已经长大?应该在什么时候把这个“孩子”放到更加激烈的竞争当中去,让他能有更快的发展?
2004年,掌上灵通、空中网、携程等在细分市场执牛耳的公司均成功在纳斯达克实施IPO;财经网站金融界和51job招聘网站先后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10月,获得6 000万美元投资的e龙网站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融资6 210万美元。但作为B2B龙头的阿里巴巴,却迟迟没有启动上市程序。
理由很简单,因为马云认为“今年我们刚拿到8 000多万美元的私募资金,目前公司不追求向其他领域拓展。上市后不可避免地要应付每个季度的报表,它可能会让我们放弃更长远的策略。”对眼下的阿里巴巴而言,做大做强比上市更迫切。“我们不缺钱,股东也不急着套现,我们有足够长远的耐心。”马云常常对他的员工和媒体这样说:“现在的阿里巴巴还不到我想象中的一成!”马云为阿里巴巴勾勒出一幅类似于乌托邦的愿景,以阿里巴巴为平台,逐步将中小企业的销售中心、人事中心、技术中心、支付中心和财务中心都放在上面,其间横亘在B2B、B2C及C2C之间的一切环节都将被打通。那时,阿里巴巴将成为一个虚拟的商务王国,其中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游戏规则、自己的运行体系。
马云在2007年年会上指出,淘宝、支付宝、阿里软件及雅虎都不要着急,尤其对于淘宝和支付宝而言,目前最急切的任务就是“做规模”。忘掉money,忘掉赚钱,不要理会外界关于你们“不能赚钱”的指责。
关于阿里巴巴淘宝网是否要收费的问题,马云始终这样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