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言行要一致

孩子,你要懂得保护自己 作者:(美)保拉·斯坦曼


 

不论我们嘴上的说辞是什么,或者我们看起来有多么开明,到头来,使他们愿意与我们分享多少心事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子女的观察所得。子女会接受暗示,辨别什么事情可以放心讨论,什么事情是危险话题。比方说,假如孩子冒险表现出脆弱、私密的感觉之后,面对的是严厉的批评指责,他们便很快地学会把这些感觉放在心里。或者,倘若家长常常反应过度、急切行动,却忽略子女的需求或愿望,孩子便学会了闷不吭声,因为父母“动不动就小题大做”。

有时候成年人切断沟通交流,为的是自我保护,不想听到那些令自己心神不宁的事实。有一种典型的情形是,父母会否认子女遭受过侵犯,或者采取消除蛛丝马迹的做法。有时候父母甚至做过了头,因为孩子透露被侵犯的情形而加以处罚,或是怪罪孩子让这种丑事发生。假使大人在子女的一生当中并未灵敏、静心地聆听孩子说话并且加以回应,那么诸如“你可以放心跟我讨论任何事”的保证,根本没有多少意义。如果孩子断定某些令他困惑、惶惶不安的事情是不准讨论的,那么他的成长过程必定孤单寂寞而且诚惶诚恐。

你的孩子是否会找你吐露心事烦恼,取决于你的日常沟通内容与你在日常对话中倾听的方式。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有些时候,要持续注意聆听一个三岁孩子叽叽咕咕的话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些“牙牙学语”之中,常常含有重要的信息。试着别让自己切换到自动导航的状态,不要不假思索地用“真的”或者“哦”作为回应。

小孩子真的会注意到你有没有认真听他们说话,假如他们说的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忽视,那么后果可就严重了。举例来说,蹒跚学步时期受到忽略的幼儿,几年后会变成不太愿意与他人沟通的小孩子。觉得没人愿意听自己说话的学龄前儿童,会把他们的愤怒与沮丧化为行动。大人往往误以为这是“顽皮的举止”。

小孩子有很强的恢复能力。他们给了我们好几百次修正的机会。然而,如果你的孩子对于结果屡屡不满,那么以后他便不会向你吐露心事。如果你让孩子做错事时坦承以告,然后对他们发脾气或者处罚,那么孩子也许宁愿冒着被你发现的危险,也不愿走上前来面对你的愤怒。理想状况下,你会希望孩子明白,如果他勇敢承认,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不论发生什么样的麻烦,你们都会一起解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