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董老师在北京大学学的是英国文学,在济南高中的课堂上讲国文的时候,会讲到外国文学。他在课堂上讲《苦闷的象征》的课。《苦闷的象征》,是日本作家厨川白村(1880—1923)所着。鲁迅译本于1924年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由北京新潮社代售。后又改由北新书局出版。当时对董老师讲的内容,似乎还不大能理解。后来在大学里重读的时候,读起来的感觉很好。
②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③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出生在爱媛县森林中的一个小山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热中于阅读萨特、加缪、福克纳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于1957年5月发表《奇妙的工作》。在这一年里,大江还相继发表了习作《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等短篇小说。自此,大江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又发表了《饲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说,其中《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使得这位学生作家被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稍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则更是决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学旗手的位置上。1959年3月,大江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同年,作者接连发表了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和随笔《我们的性的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试图表现都市青年封闭的内心世界。1963年长子大江光出世——婴儿原来的头盖骨先天缺损,脑组织外溢,虽然治疗免于夭折,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他还去广岛参加了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有关调查,走访了许多爆炸中的幸存者,两件都与死亡相连接的事给这位作家带来了难以言喻的苦恼和极为强烈的震撼,使他把小的“死”(残疾病儿大江光的死的威胁)与大的“死”(全人类所面临的核武器爆炸的死的威胁)联系在一起,认为死亡的危险正经常性地显露出来。这种思考又使得作者在生活中不得不时时意识到死亡,并且将这种生活态度自觉不自觉地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发表《个人的体验》(1964)和《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等以残疾人和核问题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具有较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日常生活的冒险》(1964)、《洪水淹没我的灵魂》(1968)等长篇小说。在随笔和文学评论领域也非常活跃,着有《广岛日记》(1965)、《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和《小说方法》(1978)等作品和文论。
④小林多喜二(1903—1933),别名乡利基、堀英之助、伊东继,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⑤赛珍珠(Pearl Buck l892—1973),美国女作家。本名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赛珍珠是她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西部,父母是传教士,自小随父母来中国,曾阅读中国的经书。17岁回美国进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1917年与传教士约翰·洛辛·布克结婚,从事传教工作。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她离开中国。1934年与布克离婚;1935年与约翰·戴公司总经理、《亚细亚》杂志主编理查·沃尔什结婚,因而进入约翰·戴公司任编辑。以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农庄里从事写作。赛珍珠于1922年开始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于1992年获普利策奖金,1938年因此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赛珍珠一生写了85部作品,包括小说、传记、儿童文学、政论等。她也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广播剧和文艺评论。她早期曾着文批评美国教会人士在国外的某些做法;晚年的政论主要为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辩护,并攻击共产主义。她自称热爱中国,但她爱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旧文化。她被称为“中国通”,但她在《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大地》,1931;《儿子们》,1932;《分家》,1935)中所描绘的并不是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也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命运。在《北京来信》(1957)和《梁太太的三个女儿》(1969)中,她更明显地流露出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敌对情绪。赛珍珠曾把《水浒》译成英文,译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1933)。1932年10月29日下午3点,季羡林开始摘译美国女作家勃克夫人(即赛珍珠——笔者按)出版新着小说《诸子》(现在统一译为《儿子们》——笔者按)的消息,在这天的日记中,他认为赛珍珠对中国很熟悉,她的丈夫是金陵大学的农科主任,自小说《佳壤》(现在统一译为《大地》——笔者按)出名,已成为一个很受人欢迎的作家了。31日把稿子写完,寄走(日记第50页)此文题目为《勃克夫人新着小说〈诸子〉》,半年后,发表在1933年5月22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81期,第11版。文章说:
勃克夫人Pearl S.Buck自出版《佳壤》The Good Harth后,一举而为文坛骄子。所作小说,本刊已屡有介绍。近又发表其新作《诸子》Sons。美国John Day书店出版,定价美金1圆5角。此书实为《佳壤》续篇,文笔清洁精到,结构紧凑,写来亦较《佳壤》为有力。在《佳壤》中,勃克夫人所描写之中国人,缺乏明确个性,究非向壁虚造,如此一般外人所想象之中国人。夫人对此等人实有相当了解,于其生活习性尚能明悉。如阿兰,如梨花,如王龙,夫人皆熟悉之,以故写来得心应手,栩栩有生气,至《诸子》中所描写之人物,则颇与夫人隔膜。主角王虎,为王龙之子,然行思为想大异乃父。夫人于此乃不得已而借助他山。夫人现在正译《水浒》为英文。《水浒》中所描写之人物,颇有与夫人意想中之王虎相类者。于是其个性描写及背景,多受《水浒》暗示,即文体亦较《佳壤》更中国化矣。吾侪读之,虽仍欣赏其朴素之文体,然描写不能卷舒自如,时现倨蹙之状。人物所与之印象亦甚暗淡,颇疑其所写者非现在有血有肉之中国人矣。
本书开首为一转变点,叙王龙之死。终结时为一转变点,叙王虎之猛醒及其子之重归佳壤。中间叙家族中暗斗明争,王虎及其弟、子贸易纠葛,王虎之重婚及归家,书中不时点出佳壤,为全篇主要线索。王龙沾恋佳壤之精神重现于其妾梨花,重现于王虎之子及其弟,不但使全书有一贯精神,而又与《佳壤》所提及者连接为一,即家庭之盛衰。
家庭之盛衰实即中华民族盛衰之象征。中国以农立国。一般人民出自佳壤,终仍还彼佳壤,此类盛衰兴亡,新陈代谢之悲喜剧,充满中国各地,无日无之。夫人擒住此点,表而出之,实为独具只眼。
此书叙述静止时之王虎,颇为完美。但一步行动,则近平庸。即《佳壤》中之女主角阿兰,为人物中之最生动者,亦令人有同感。于此可见,夫人了解中国女人虽较男人为深切,究不能获得中国人行动之要点。外此,夫人未能了解中国人对人生之态度,亦为缺点之一。随之表现于此书中之中国礼法,完全在形势方面。盖自夫人观之,中国所谓父子兄弟朋友皆为形式的,毫无真情。
此乃一般外人之偏见,夫人自非例外。盖中国五伦之相互关系,实多出于至情,绝非纯由矫揉造作者。夫人有先入成见,写来多与实情扞格。国人颇有攻击之者,然亦不必。盖夫人之缺乏大艺术家手腕,幻想力不足,为不可掩盖之事实。但其态度则极严重。书中时有对中国人自甘堕落之嘲笑,但亦不乏同情。对自己工作亦有责任观念。夫人非不愿深切了解中国人,为时势所限耳。陈西滢君谓“在西方人所写的中国小说中有空前的贡献”,实为知言。
⑥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着名的诗篇就是《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此而赢得“雨巷诗人”的雅号。诗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他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富于音乐性,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⑦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早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诗集着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着《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⑧陈梦家(1911—1966),曾使用笔名陈慢哉,浙江上虞人。着有诗集《梦家诗集》、《不开花的春》、《铁马集》、《在前线》、《梦家诗存》、及《论着》等多种。
⑨方玮德(1908—1935)安徽桐城人,出身书香门第,是桐城派大家方苞的后人,其父方孝岳、表兄宗白华、九姑方令孺,都是着名学者诗人,因此从小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诗作《海上的声音》与《幽子》最着名。与陈梦家合写长诗《悔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