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韦均一女士是充和的继母,她出身书香门第,不仅工书画,也擅昆曲(专唱小生)。她仅年长充和十五岁,两人常在一起练习唱曲、绘画和写字,故相处甚笃,十分和睦。韦女士原为苏州乐益女中的老师,曾经做到该校校长的职务,是一个很有学养的才女。后来在给她丈夫的悼词中,她曾如此咏叹乐益女中:
憩桥设教集群贤,济济师生共究研。
由此可以想见她当时执教期间该校的盛况。
1937年,日军攻陷苏州,充和一家家人四处离散,直到八年后(1946年)她才返回苏州,与继母及其他家人重聚。其时充和的父亲张冀牖先生已于1938年在合肥老家病逝,继母一人持家,忙碌操劳中,她仍不忘所好,常在家中举办曲会。
有一天,继母一时兴起,就在《曲人鸿爪》的褶册里画了一幅“充和吹笛”的仕女图。那图描写充和端坐吹笛的神容--她面貌清秀,十指轻巧,衣褶宽松,仪态娴雅,捕捉了富于包蕴的片刻,即古人所谓静中有动之谓也。充和很珍惜这幅小画,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继母制作此画的情况。那是一幅速写,是充和的继母等候客人时偷空完成的。据说她正要画美人嘴唇的那一刻,客人已到,仓促间笔头失控,那美人的樱嘴就成了一个红点。那嘴上的红点本属败笔,但充和却觉得此瑕疵中别有妙趣,这当然是局外人未必能领会到的。
另外,充和也忘不了1947年的中秋,那时充和即将离开苏州前往北大任教(教昆曲和书法),继母就在《曲人鸿爪》里又作了一幅小画。那是对《牡丹亭》里《惊梦》一出的写意。题字来自该出的《好姐姐》一曲: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这幅由均一女士所作的《牡丹亭》小画,实为《曲人鸿爪》首册的压轴之作。它象征了充和生命里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也是另一阶段的开始。一直要等到多年后,充和已经离开中国到了美国,她才又接起了《曲人鸿爪》的续集。